中药学全套精品课件 收藏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药学最完整的课件pptx

(2024年)中药学最完整的课件pptx
17
04
中药炮制学
Chapter
2024/3/26
18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保 证用药安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如寒、热、温、凉等,以适应 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
增强药物疗效
通过炮制,可以增强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30
2024/3/26
10
03
中药鉴定学
Chapter
2024/3/26
11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部颁药品标准
2024/3/26
12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地方药品标准
方法
来源鉴定
2024/3/26
13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2024/3/26
14
中药鉴定的程序与步骤
切制
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 片、段、丝、块等,以便进一步炮 制和调剂。
炮炙
包括炒、炙、煅、煨等方法,通过 加热处理使中药达到一定的炮制要 求。
2024/3/26
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水中煮沸,或加入其他 辅料一同煮制,以改变药性、提高疗 效。
复制法
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加入一种或多种 辅料,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复制, 以增强药效或改变药性。
黄连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药理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附子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药理作用,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表 现为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
雷公藤
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等 器官损害。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牙龈肿痛-凉膈散 3活血逐瘀
a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桃仁、 红花、穿山甲 –下瘀血汤
b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赤芍、当归、桃仁 -复元活血汤
c血瘀经闭-桃核承气汤
医学课件
36
4清热解毒 • 痈疮肿毒、丹毒 • 肠痈腹痛-大黄牡丹皮汤 • 烫火伤-配地榆、麻油外敷 • 5清泄湿热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消食积(全 消)
开胃健脾、散寒解 表
6 ~ 15
鸡内金
甘,平
消食积(全 消)
医学课件
开胃健脾、涩精止 遗、散结石
3 ~ 10
22
六催吐药
凡具催吐功效,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 作用,祛除胃内容物或毒物的药物称催吐 药或涌吐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宿食停胃或误食毒物。 本类药物全部具有毒性,只能短暂使用, 中病即止,不可连服。
医学课件
37
大黄
[用法用量]煎服 3~10克 攻下通便用生 大黄,后下。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黄,止血 用大黄炭,同煎。
2散寒解表 用于食滞伴有感冒者
3止泻 治食积腹泻神曲炒焦用,
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炒焦
[用法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 医学课件
17
医学课件
18
麦芽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胃、肝经。
医学课件
19
麦芽
[功效主治] 1消食健胃 能助消化淀粉类食物,以面 食类为主,与神曲、陈皮同用。小儿消化 不良、吐乳、疳积用之。 2回乳 用于妇女断乳,以生麦牙60~120 克煎服。 3疏肝行滞 用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 心包经。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巴豆
辛,热;有大毒 胃大肠肺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牵牛子 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 1、用于水肿,臌胀 2、用于痰壅喘咳 3、用于热结便秘,食滞等 4、用于虫积腹痛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心肝肾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 2、用于虚热证 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4、用于疮痈,肠痈
赤芍 苦,寒 肝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1、用于血热之斑疹、吐衄 2、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用于目赤肿痛
水牛角 苦咸寒 心肝胃 清热凉血 解毒消斑 1.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衄 3.疮痈,喉痹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蒲公英 苦甘寒 肝胃 清热解毒 利湿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蚤休 苦微寒有小毒 肝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鱼腥草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同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需严格控制,以确保安全有效。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净制——净选加工。利用各种方法除去非药用部分 (二)切制----将净制后的药物经软化后按一定规格切制。 (三)火制---- 炒、炙、煅、煨、煮、蒸)
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炒
加辅料炒 加固体辅料炒 加液体辅料炒--炙
(四)水制,水火共制---制霜、发酵、发芽、火单、水飞 。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二、目的 (一)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三、方法 四种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
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 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730种 分类: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作者:李勣(ji)、苏敬等二十二人修定 成书年代:唐 载药:844种 特点:开创了图文对照的方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 1500余种 ( 1558种)
5.《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 载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特点: ①是中古时最完备的分类方法。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1.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2.无意
食后耳聪目明 食后产生毒性反应 食后原有疾病好了
有意,逐步积累药物知识。
3.专门的中药书籍记载。
二、发展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经》
作者:非一人手笔 成书年代:有争议,公元二世记之前。
(东汉末年──西汉) 载药:365种 分类:三品分类法。 意义: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
第六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的性能(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 度概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 对象。
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 观察对象。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四气(四性)──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中药大辞典》 作者:由江苏新医学院集体编纂 成书年代:77年出版 载药:5767种, 特点:该书收罗广泛,资料丰富,查阅方便,非常实用。 笔
画分类
8.迄今为中药学专著中收药最多,资料最全的综合性中药学专著 ──《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科属分类
第三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
一、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一、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 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治病作用:(又称中药的功效)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二、中药的功效
1.对因治疗功效
祛邪—祛风、散寒、清热等 扶正—益气、助阳、滋阴等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理气、活血、安神等 消除病理产物—消食、化痰、化瘀、利水等
2.对症治疗功效—止痛、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 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1、寒凉
属阴
程度上差异
以此来调节阴阳偏盛偏衰
温热
属阳
2、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相对缓和
二、作用: 寒凉药 ──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 温热药 ──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
三、四气(药性)的产生: 是通过人体服后反应,在长期生活,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地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 地——指地域或地区
二、采集与药效的关系 (一)全草类: (二)叶类:
(三)花类: (四)果实和种子类 :
(五)根、根茎类 : (六)树皮、根皮类 : 三、中药的贮藏(自学)
第四章 中药的炮制
一、定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名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 过程。
古代称 ── 炮炙、修治、修事等。
教学内容与重点 : (1)总论:重点—— 中药性能、配伍、应用等 (2)各论:掌握常用中药300余种左右 (3)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以直观教学为辅 教学时数:总课时80
教学方法:
①课前复习相关章节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预习该章节内容。 ②课堂上通过提问、复习的方式,建立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③课后布置作业,促进学生回顾复习课堂知识,课后解答相关疑问。 ④通过实践,辨识饮片标本,进行相应知识学习及拓展。
二、有关中药学的概念 1.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总称。是应用中医药基本
理论说明性能、功效、用途的药物称之
2.本草——诸药起源于草;诸药以草为本。
3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
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总论
第二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起源——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
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课程名称:
前言
《中药学》 课程性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性能和临床应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骨伤、针灸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为中医的理法方药组成之一,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 本理论知识。 (2)掌握常用中药性能和配伍应用。 (3)了解中药现代研究成果(国内外发展动向)从而为学习 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以及将来为研究中医药打下良好的 基础。
课程规定:
关于迟到、早退,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此外,每天上午的第一 节课之前,提前30分钟进教室早读。背诵中药的功效。
考核方式:
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 30%(考勤、小测验、课后作业、 标本实践),终结性考核所占比例 70%。
中药学的概况
一、中药学的地位与范围 1.地位:《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范围:中药理论基础,中药特性、临床应用等。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 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 药物为寒性。反之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