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讲稿-第十六章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合集下载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详解演示文稿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详解演示文稿
第四十七页,共76页。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2) 加速试验
①试验目的 超常条件下
稳定性考察
为新药包装、运输及贮存提供依据
第四十八页,共76页。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②试验方法 供试品3批
温度 40℃±2℃ 相对湿度 75%±5%
30℃±2℃ 25℃±2℃
60%±5% 60%±5%
放置6个月,于1、2、3、6月末取样
第十七页,共76页。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三)、鉴别
质量标准中一个重要项目 用可靠的分析方法
证明已知药物的真伪
第十八页,共76页。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鉴别试验: 一般鉴别试验
专属鉴别试验
第十九页,共76页。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鉴别方法:
化学鉴别
颜色反应 沉淀反应 气体反应
第二十页,共76页。
说明增修订理由、方法来源和检测数据
含量测定方法修改:
附有专题研究材料
原标准限度修改:
说明理由、检验数据及与国外药典比

第五十八页,共76页。
不修订部分:综合材料说明
三、药品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四)、起草说明注意事项
阐明曾做过的有关实验
不成熟、尚待完善或失败的 暂不能收载方法的理由
并提供相关的实验资料
三、药品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马来酸替加色罗
马来酸替加色罗(100μg/ml)高温条件破坏后HPLC图谱
第六十六页,共76页。
三、药品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含量测定】
容量分析法
非水滴定法
第六十七页,共76页。
三、药品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性状】
【鉴别】 【检查】 【含量测定】 【类别】 【贮藏】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7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基本要求
一、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分类与
制定原则。
二、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三、熟悉确定杂质检查项目及其限度的
基本原则、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
原则。
四、熟悉溶解度测定法、熔点测定法、
吸收系数的测定法。
五、了解药品稳定性试验。
返回
测定。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2.确定杂质检查项目及其限度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 对一般杂质的检查,针对剂型及生产工艺, 应尽可能多做几项。对特殊杂质或有关物质,应针对工 艺及住藏过程,确定1~2个进行研究。对毒性较大的杂 质如砷、氰化物等应严格控制。 (2)合理性 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阶段,检查的项目应 尽可能的多做,但在制定该药质量标准的内容时应合理 确定。根据生产工艺水平、参考有关文献及各国药典, 综合考虑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返回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
第二节 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名称 外文名(英文名):按INN命名。 中文名:尽量与外文名相对应,音对应,意对应, 音意对应。 化学名:根据《化学名名原则》, 参考IUPAC公布的《Na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命名。 药品名称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即为法定 药品名称(通用名)。药品可有专用的商品名,,但 不能作为通用名。
PPT文档演模板
(四)检查有效性试验
1.检查项包括:有效性 均一性
纯度要求 安全性 药品的有效性:是以动物试验为基础,最终以临床
疗效来评价。 药品的均一性:主要指制剂含量的均匀性、溶出度
和释放度的均一性。 安全性:热原检查、毒性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

药品质量标准制定PPT课件

药品质量标准制定PPT课件
药品质量标准制定 ppt课件
目录
• 药品质量标准概述 •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流程 • 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 药品质量标准的审核与批准 • 药品质量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药品质量标准制定的挑战与展望
01
CATALOGUE
药品质量标准概述
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
药品质量标准:是指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 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 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水分和干燥失重
检查药品中的水分和干燥 失重情况。
重金属和砷盐
检查药品中的重金属和砷 盐含量。
药品的含量测定
容量分析法
利用滴定等方法对药品进 行含量测定。
分光光度法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对药品进行含量测定。
色谱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 相色谱仪等对药品进行含 量测定。
药品的贮存与有效期
贮存条件
描述药品在水、乙醇等溶剂中的溶解 情况。
气味
描述药品的气味,如无味、有特殊气 味等。
药品的鉴别
化学鉴别
利用化学反应对药品进行定性鉴 别。
薄层色谱法
利用薄层色谱法对药品进行分离和 鉴别。
红外光谱法
利用红外光谱法对药品进行结构分 析和鉴别。
药品的检查
01
02
03
杂质检查
检查药品中是否含有其他 杂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国家实行药品标准管理制度,对药品标准实行审批制度。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药品注册申请批准后,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报送相关技术 资料;需要制定国家药品标准的,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制定国家药品标准 的物质条件列入药品注册审批范围。

药物分析15-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药物分析15-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2019/11/5
16
§7.1概 述
四、起草说明的原则
1、原料药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应包括下列 内容: (1)概况 (2) 生产工艺 (3)标准制定的意见或理由 (4)与国外药典及原标准进行比较 (5)列出起草单位和复核单位对本 标准的意见 (6)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
2019/11/5
17
§7.1概 述
8. 制剂名称的命名应与原料药名称一致。
如: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片→阿司匹林片
2019/11/5
24
性状
1.外观与嗅味
外观性状是对药品的色泽 和外表的感观规定.
嗅味指药品本身固有的.
2019/11/5
25
性状
【性状】本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或
结晶 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本品在沸水中略溶,在水和乙醇中 极微溶解,在氯仿和乙醚中几乎不 溶;在氨溶液中易溶。
5. 对属于某一相同药效的药物命名,应该采用 该类药物的词干以显示其与同类药物的关系。
如: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尼西
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2019/11/5
23
名称
6. 对于一些化学结构不清楚或天然来源的药 品, 可以以该药品来源或化学分类来考虑。 如: 罂粟中提取的罂粟碱。
7. 复方制剂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药物成分, 可以采用简缩法来命名。 如:氨酚待因片

研制单位与临床实验单位使用
2019/11/5
9
§15.1概 述
3.暂行药品标准
一类至三类新药经临床试验或试用后 试生产时制订的药品标准。
试行药品标准
暂行药品标准执行2年后,转为正式生产 时,则叫试行药品标准,2年后转正为国家药 品标准。

药物分析课件第16章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ppt

药物分析课件第16章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ppt
示例三、克仑特罗对映体的拆分(手性固定相拆分法) 色谱条件: 色谱柱 Chirex 3005手性色谱柱
[(R)-1-萘基甘氨酸和3,5-二硝基 苯甲酸以共价键结合]
流动相 正己烷-二氯乙烷-甲醇 该法的拆分机理为“三பைடு நூலகம்手性识别模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对热不稳定、稀的和宽沸程样品较 理想;能给出定量结果
非挥发物在柱的中积累导致柱变性 和柱效损失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直接进样:样品无须事先浓缩,进样器温度可较 低,载气消耗量小,分析所需样量小 适用于浓度范围要比不分流进样宽一个 数量级以上的样品,有利于对热不稳定 的样品;当样品中含有挥发性低的组分 时,难于定量分析
液膜厚度 5~60m 0.1~1.0μm
1μm或5μm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2.毛细管柱的选择 常用的固定液有:SE-31、OV-1、SE-54、SE52、OV-1701、Carbowax 20M。 柱的选择:根据样品组分的沸点,一般地,相差 2℃或2℃以上的组分,采用非极性毛细管柱分离; 若沸点相差在2℃以内的组分,则需在极性较大 的毛细管柱上分离。
流动相中L-苯丙氨酸为配基交换型手性添加剂,硫酸 铜为二价金属螯离子,L-苯丙氨酸与铜离子螯合,分布 于流动相中,遇到色氨酸对映体,共同形成配位络合物 对,然后在反相柱上拆分。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PPT课件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PPT课件

47
2. 加速试验:3批市售包装
药物置于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加速药物化学或物理变化,为制剂设计、 包装、运输、贮存提供资料。
40℃±2℃, 75%±5% 湿度, 放6个月, 分别于1 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各取样一次,按稳定 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
上述条件下,检测6个月内供试品不合质量标准, 在中间条件(30℃±2℃,60%±5% 湿度 (NaCrO4饱和溶液)加速试验。
研发药物
比较多种测定原理不同的方法,择优
37
含量测定中分析方法的验证
1. 对实验室等内容的要求 符合GLP要求
2. 分析方法的验证 (效能指标)
如 方法
RSD
容量分析回法收率
≤0.2%
99.7~100.3%
UV法
≤ 1%
98
~102%
HPLC
≤2%
98
含量限度的确定
1、根据不同的剂型
如:维生素B1 原料药 ≥ 99.0% 片 剂 90.0 ~ 110.0% 注射液 93.0 ~ 107.0%
8
四.药品标准制定的原则
科学性
先进性
规范性
权威性
9
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 “安全 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不断完善”
的原则
1、安全有效性 :毒副作用小、疗效肯定 2、先进性
3、针对性: 注射用药、麻醉用药>内服药>外用 药
4、规范性
科学性
考虑来源、生产、流通及使用等环节影 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设置科学检测项目; 建立可靠检测方法; 规定合理判断标准、限度
药品生产企业研究制定并用于其药品质 量控制的标准。

第十六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doc

第十六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doc

第十六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第一节概述一、制订药品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制订药品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药品的质量,维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均匀性和一致性。

制订药品标准的意义体现在能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且有利于药品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不断完善”的原则。

1、安全有效药品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安全(即不良反应少)、有效(即疗效肯定)。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方面是由药物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引入的杂质所造成。

因此,对那些毒性较大的杂质应严格控制。

药物的晶型及异构体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有较大影响,故应着重研究。

2、先进性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在我国国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较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如果研制的新药国外已有标准,则国内的标准应尽可能达到或超过国外的标准。

3、针对性要从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去考察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规定检测项目,切实加强对药物内在质量的控制。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使用的要求,针对不同剂型规定检测项目及确定合理的限量。

一般情况,对内服药品质量要求严些,注射用药和麻醉用药更严,而外用药品要求可以稍宽些。

4、完善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发展与提高,药品的质量标准也将相应地提高,原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控制药品质量时,可以进行修订、增删某些项目、修订某些指标、改进一些检验技术。

对于一些由于医疗水平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陈旧落后的品种,则可以删除。

5、规范性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尤其是新药的质量标准时,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一般格式进行。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点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药品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性状、物理常数、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

一、名称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时,首先给与该药品一个法定名称。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ppt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ppt

• 2、溶解度 溶解度就是药品得一种 物理性质,药物得化学结构与溶剂得 特性对溶解度具有很重要得关系。
外观、嗅味 溶解度
允许有一定得差异,
无法定意义
• 3、物理常数 药物得物理常数就是 检定药品质量得重要指标,她包括:熔 点、馏程、相对密度、凝点、比旋 度、折光率、黏度与吸收系数等。
用黑体字列出小标题,构成法定 标准,测定方法均收载于药典“附录” 中。
例 无味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palmitate) 有A、B、C及无定型四 种晶型。
A----稳定型 难被酯酶水解,溶出速 度慢,难吸收,生物活性低。
B----亚稳定型 易被酯酶水解,溶出 速度快,易被体内吸收血药浓度为A型 得7倍,疗效高。
C----不稳定型 可转化为A型,溶出 速度介于A、B型之间。
采用该类药物得词干以显示其与同类药
物得关系。
如: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尼西
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5、 对于一些化学结构不清楚或天然来源得药 品,可以以该药品来源或化学分类来考虑。 如: 罂 粟中提取得罂粟碱。
6、 复方制剂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得药物成分, 可以采用简缩法来命名。
如:氨酚待因片 7、 制剂名称得命名应与原料药名称一致。 如: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2、目得:
保障人民用药得安全与健康。
3、意义:
可以指导药品生产、提高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有效、促进对外贸易
4、药品质量标准:
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得技术规定、 就是 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与药政管理部门共 同遵循得法定依据、
• 质量标准体系

中国药典
• • 药品 • 标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第一节概述一、制订药品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制订药品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药品的质量,维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均匀性和一致性。

制订药品标准的意义体现在能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且有利于药品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不断完善”的原则。

1、安全有效药品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安全(即不良反应少)、有效(即疗效肯定)。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方面是由药物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引入的杂质所造成。

因此,对那些毒性较大的杂质应严格控制。

药物的晶型及异构体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有较大影响,故应着重研究。

2、先进性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在我国国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较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如果研制的新药国外已有标准,则国内的标准应尽可能达到或超过国外的标准。

3、针对性要从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去考察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规定检测项目,切实加强对药物内在质量的控制。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使用的要求,针对不同剂型规定检测项目及确定合理的限量。

一般情况,对内服药品质量要求严些,注射用药和麻醉用药更严,而外用药品要求可以稍宽些。

4、完善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发展与提高,药品的质量标准也将相应地提高,原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控制药品质量时,可以进行修订、增删某些项目、修订某些指标、改进一些检验技术。

对于一些由于医疗水平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陈旧落后的品种,则可以删除。

5、规范性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尤其是新药的质量标准时,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一般格式进行。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点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药品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性状、物理常数、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

一、名称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时,首先给与该药品一个法定名称。

统一使用法定名称可以避免混淆,有利于文献资料的检索。

我国药品的命名应该依据卫生部于1992年颁布的《药品命名原则》命名。

二、性状药品的性状是药品质量的重要表征之一,《中国药典》在性状下记载药品的外观、臭味、溶解度及物理常数等,现分别讨论如下。

(一)外观与臭味“性状”项下记述药物的色泽和外表,是一种感官规定,由于药典对此项目没有严格的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因此,不构成法定标准的组成部分,不作为质量的法定要求,仅用文字对正常的外观性状做一般性的描述。

性状可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影响质量和药效,一般是允许的。

因此,在制订标准时,既要体现药品的性质和特点,又应考虑生产实际水平。

在遇到有对药品的晶型,细度或溶液的颜色需做严格控制时,应在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

另外凡药品有引湿性,风化性、遇光变质等与贮存条件有关的性质,也要择要记述并与“贮存”项相呼应。

如亚硫酸氢钠甲萘醌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臭;有引湿性;遇光易分解。

“臭”是指药品本身所固有的,如硫喷妥钠有类似蒜的臭气,但不包括因混有不应有的残留有机溶剂而带入的异臭。

具有特殊味觉的药品,必须加以记述,但毒、剧、麻醉药不作“味”的描述。

如盐酸哌替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

此处对“味”不作记述。

利用某些药物或杂质具有的特殊气味,通过判定气味的有无来判定药品的质量。

(二)溶解度药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可供精制或制备时参考。

对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能需作质量控制时,应在该品种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

药品的溶解度在出现异常时,应进一步研究,药品的晶型不同及所含结晶水的不同均会影响其溶解度。

药典中的溶解度一项不作药品质量标准的法定指标,仅供试验时参考。

药品的溶解度从质量控制的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药品的纯度。

药品溶解后的澄明度的大小,可以大概地说明药品的纯度。

从药品的制剂和实验方面,药品的溶解度提供一个药品溶解的状况。

(三)物理常数包括熔点、比旋度、晶型、吸收系数、馏程、折光率、黏度、相对密度、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等。

测定结果不仅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亦反映药品的纯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因而数值范围的规定必须明确,并切合实际,不要用“约”字;具体测定时要严格按照《中国药典》或国外药典中有关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试验研究。

三、鉴别药物的鉴别试验是指用可靠的理化方法或生物学方法来证明已知药物的真伪,而不是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

要求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简便可行、快速等,由于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也能协助鉴别真伪,所以选用的条目不要太多,能证明其真实性即可。

(一)常用鉴别方法的特点1、化学法操作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应用少,但专属性比仪器分析差。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吸收光谱主要是有机药物的共轭体系产生的光谱,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用此法鉴别药物专属性较差。

3、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分子中每个基团一般都有相应的吸收峰,且特征性强,用于鉴别组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原料药,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尤其适应于其他方法不易区分的同类药物,如半合成抗生素类、甾体激素类和磺胺类药物。

所以红外分光光度法比紫外分光光度法的专属性强、可靠性高,应用更广。

由于《中国药典》中采用与对照图谱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头孢曲松钠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124图)一致。

因此,必须是已收载于《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三卷)中的品种。

如在光谱集中尚未收载,起草药品标准的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增补。

4、色谱法色谱法是采用对照品(或已确证的已知药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并进行比较,要求其保留行为和检测结果相互一致,作为鉴别药品真伪的验证,在没有其他较简易的方法进行验证时,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在鉴别试验中,薄层色谱法是色谱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次是纸色谱法;个别品种,由于在含量测定项下已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因而以其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进行比较,作为鉴别。

选用色谱法进行鉴别试验时,必须要求该色谱条件能保证其与同类药品有良好的分离,即要有系统适应性试验的内容。

(二)鉴别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在药品(尤其是新药)的质量标准的制订中,可供鉴别试验的方法很多,究竟选用什么方法,选哪几种方法,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基本原则如下:1、选用的方法要有一定的专属性、灵敏性,且便于推广。

2、化学法与仪器法相结合,每种药品一般选用2~4种方法进行鉴别试验,相互取长补短。

3、尽可能采用药典中收载的方法。

4、药物制剂,通常需要把主药提取后再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鉴别。

四、检查《中国药典》凡例中规定:“检查项下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与安全性四个方面”。

药品的有效性,是以动物试验为基础,最终以临床疗效来评定的。

药品的均一性,主要是指制剂含量的均匀性、溶出度和释放度的均一性。

安全性主要包括热原检查、毒性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升压或降压物质检查等内容。

药物的纯度要求主要指对各类杂质的检查及主药的含量测定。

1、检查项目选择的原则:检查项目的选择要突出重点,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药物疗效,产生不良反应的项目,要制订出有效而灵敏的检查方法。

2、影响药品有效性的检查项目:这些项目一般有晶型、结晶细度、制剂均匀度和释放度。

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微粒结晶越细,越能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如灰黄霉素。

这就表现出结晶细度对药品有效性的影响。

对于生理活性强的小剂量制剂,通过控制药品制剂的均匀度,保证了每一单位给药剂量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致性,这也就保证了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口服药品固体制剂的疗效与药品从固体中溶出或释放有关,通过规定口服药品固体制剂的释放度,可以保证药品正常发挥疗效。

3、药品安全性检查:对于生物技术制得的抗生素、生化药品和注射剂中一些结构不清楚的杂质,由于没有适当的理化方法来进行检验,只好根据药品的药理作用或它的生理活性,采用适当的生物方法作为监控指标,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这些生物方法有:安全试验、热原检查、无菌或细菌检查、过敏试验、异常毒性及卫生学检查。

五、含量测定:测定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凡用理化方法测定药品含量,按有效物质的质量计算的称为“含量测定”,凡以生物学方法或生化方法测定生理活性物质,并按效价单位计算的称为“效价测定”。

含量测定必须建立在鉴别无误、杂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含量测定的方法要求准确、灵敏、专属、简便。

(一)药品含量测定常用分析方法及其特点1、重量法重量法是化学分析的经典分析方法之一,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好,但操作比较繁杂、专属性较差、需时间较长、样品用量较多,故目前药典较少采用。

但有些药品如磺溴酞钠中硫的含量测定仍选用此法。

仅在不能用容量法进行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测定时,方可考虑选用。

2、容量分析法《中国药典》中采用的容量分析方法有酸碱滴定法、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滴定法、溴酸钾法、碘酸钾法及高锰酸钾法等。

尽管这类方法的专属性不高,但由于其准确度较高、精密度好、仪器设备简单、试验成本低及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故仍广泛用于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是化学原料药含量测定的首选。

缺点是专属性较差。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这类方法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本法灵敏度较高、准确度也能达到一定的要求、操作简便、快速等。

故主要用于原料药、单方制剂的含量测定以及含量均匀度与溶出度的检查。

在定量测定上,准确度不如重量法和容量法。

4、荧光分光光度法本法用于具有荧光药物的含量测定,但不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应用广泛,由于本法的专属性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故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苷片、利血平片等含量测定仍选用荧光分光光度法。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本法主要用于测定溶液中某些金属离子的浓度。

本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均较高。

如口服补液盐Ⅱ中总钠及钾的含量测定、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中氯化钾的含量测定等均用此法。

6、色谱法(1)气相色谱法(GC)这种方法分离度高、灵敏度好。

主要用于原料药中残留溶剂和挥发性杂质的检查。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高分离度、检测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小、易重复等优点。

这个方法主要用于制剂、复方制剂,尤其对于杂质或赋形剂干扰含量测定、或需先经繁杂的分离才能测定、或各成份间相互干扰的制剂及复方制剂,测定结果更佳。

(3)薄层色谱法(TLC)在含量测定方面远不如HPLC法应用广泛。

主要原因是其分离能力、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均比HPLC法低。

(二)选择含量测定法的基本原则含量测定法应该是准确、灵敏、专属、简便、快速、节约等,既要注意国内的实际生产水平,又要注意反映我国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适当地考虑国际的先进性,对具体药物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加以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