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引种
第三章 林木引种

一. 引种的概念和意义
1、引种的概念
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区 内生长时,称乡土树种;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外时,被称 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
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种 外来树种,称引种。
1 )简单引种 : 引入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 或引入植株适应性广,只需采取简单地措施即能适应新 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
4)肥水管理
南树北移:适当节制肥水,有利于提高的越冬性,使 其枝条较为充实,封顶期也有所提前。 北树南移:多施氮肥和追肥,用徒长的枝条以抵制短 日照的伤害。增加灌溉次数不仅增加了土壤湿度,同 时也提高了空气湿度和降低了地温,对于延迟封顶和 减少炎热也有一定的意义。 5)调节日照,改变生长节律
南树北移:适当早晚遮光,缩短日照,使组织充实。
2、降水和湿度
降水的多少,日照长度、强度和光的性质也 随之变化,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的生长和
南树北移时,生长季节内日照延长,影响封顶或促 进副枝萌生,从而减少养分的积累,妨碍组织的木质 化和入冬前保护物质的转化,降低抗寒性。 北树南移时,则恰恰相反,由于日照长度变短,促 使提早封顶,过早封顶,严重缩短了生长期,窒息了 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更加剧了南方暑热气候条件所 造成的不良后果。
发育,需要一定比例的昼夜交替,既所谓光周期现象。
4、风
考虑风蚀和台风的影响。 从无风向有风地区引种不易成功,我国内陆西北地 区风大是该地区引种的一个重要障碍,沿海地区引种应 考虑台风的影响。
5、土壤条件
主要考虑土壤含盐量和pH。 土壤pH决定了树种的分布范围,从而形成各种不同植 物群落。北方土壤的含盐量高或带碱性是引种上的限制 因素之一。
《引种和选择育种》课件

选择育种的意义
选择育种是现代农业和畜牧业中 非常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通过 选择育种可以快速获得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
和经济效益。
选择育种的原理
遗传基础
选择育种的原理是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通过了解个体的基因型 和表型关系,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适应性
选择育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适应性这个因素,即选择的个体应该 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保证新品种的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要 求也不同。引种时需要考虑引进植物对本地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选择 适应性强的品种。
遗传多样性原理
引种时应该尽量选择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品种,这样可以增加引进植物在 本地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引种成功率。
引种的程序
搜集引进植物材料
从其他地区搜集引进植物的种子 、种苗或繁殖材料,确保引进材 料的质量和纯度。
引种与选择育种的联系
引种和选择育种都是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可以 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植物品种的改良和育种水平 的提高。
引种和选择育种都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试验和 观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 需要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
在某些情况下,引种和选择育种可以同时进行, 如在引入新的种质资源后,可以在本地区进行选 择育种,以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效率。
确定引进植物种类和品种
根据引种的目的和市场需求,选 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和生态条 件的植物种类和品种。
植物检疫和隔离种植
对引进的植物材料进行严格的植 物检疫,防止病虫害的传播。隔 离种植可以进一步确保引进植物 的健康和安全。
适应性试验
在引进地开展适应性试验,观察 引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 况,评估其在本地环境中的适应 性和生产潜力。
第三章 林木引种(2)

七、引种步骤和措施
(一)引种步骤 1.引进树种的筛选
2.种苗检疫 对引进的繁殖材料,
特别是病虫害严重的树 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 疫制度。
3.登记编号 对引进的树种,一
旦收到材料,就应详 细登记。
4.引种栽培试验
引种试验一般分为2—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了解外来树种的适应性,如对 气候、土壤的适应情况,病虫害感染的情况,存活情 况等等,并摸索栽培技术。试验时间为轮伐期年龄的 10-20%,小区株数为5-25株。
对第一阶段试验中表现良好的种和产地,作 第二阶段的试验。这时主要了解高、直径的 生长进程、干形、保存率等等。试验时间为 轮伐期1/2,小区株数为16-25株。
在上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选留少数最有希望的 外来树种作大面积的栽培试验(第三阶段),了 解木材产量,用当地广泛栽培的树种作对照,采 用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以便作出判断,决定是 否推广。小区株数为100株。
4.适当的繁殖方式
由种子繁殖的苗木,一般认为阶段发育年轻,容易适应新地 区的环境条件。
5.农业技术措施
(三)树木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
1.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不需要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能够正常生长;
2.不降低原有的经济价值; 3.能够用该树种固有的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思考题
1.引种和驯化的含义,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2.对待外来树种和乡土材种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对待引种工作要采取既积极又审慎的 方针? 3.在选择外来树种中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4.就你家乡引种成功和失败的外来树种各1—2个, 分析其成败的内在原因。 5.试以我国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为例,讨论我国 各地区从哪些国家和地区引种容易取得成功。
(二)主要措施
第三章-引种驯化

6001800 4001000
1月均温 7月均温 (℃) (℃) 0.8-13 22-29 3-18 26-29
-6-4 17-26
我国新疆内蒙属于夏干带,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法国、意 大利等地也属于夏干带。新疆内蒙从法国等地引种容易成 功。四川属于夏湿带,从地中海沿岸地区引种不容易成功。
二、引种驯化的原理
1)综合生态因子的研究
任何一个生态因素都不能单独的对作物 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一定 的地段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复合体。 并对植物起综合作用。原产地和引入地生态 环境,尤其是气候因素方面的相似程度是植 物引种成功的关键。
根据植物的分布将世界气候划分为
地区
夏干带 夏湿带 中间带
雨量 (mm)
西府海棠 山月桂 栒子 欧石南 樱花 山茶花 花柏类 八仙花(蓝) 八仙花(红) 广玉兰 杜鹃 火棘 栀子 紫藤 贴梗海棠 一品红
适宜酸度
5.5-6.5 6.0-8.0 6.0-7.5 6.5-7.0 6.0-7.5 6.0-8.0 5.5-7.0 6.0-7.5 6.0-8.0 5.0-6.5 6.0-8.0 6.0-7.5
定树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水和湿度 水分是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中国国土水分分布状况
珙桐在欧洲引种成功,而北京却因 为冬季干旱而难以成功
果菜类从干燥地区引种到湿润地区 易引起落花落果。
观赏南瓜
二、引种驯化的原理
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发育,但土壤的含盐量、pH值常成为植物分布 的限制因子,也是引种过程中应考虑的因子之 一。
光照
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日照时数变化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天开花,若使其在夏天 开花,应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 )
植物育种学课件-03引种

(三)引种驯化的意义(掌握)
1、可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产业发展。
2、可充实种质资源,为培育新品种提供育种材料
3、是保护和拯救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
4、引种驯化是栽培植物起源与演 化的基础;同时为其它生物学 研究奠定基础。
但是,引种也会引起生物灾害,如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循环失 调。因此,引种的安全性是当今争论较 多的问题。
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使植物引种逐渐由盲目走向科学。
2、主导生态因子的分析(掌握) 温度 水分(降水和湿度) 光照 土壤 风 地形
植物生态分类
① 地中海气候型 ② 大陆东岸气候型 冬暖亚型 冬凉亚型 ③ 大陆西岸气候型 ④ 热带高原气候型 ⑤ 热带气候型 ⑥ 沙漠气候型 ⑦ 寒带气候型
(1)温度
上述的各种生态因子总是综合地作 用于植物,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对植物 起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总是某一生态因子起主导的决定作用。 因此,植物的引种更要注意原产地和 引种地综合生态因子和主导生态因子 的比较。
气候对西番莲 引种的影响
湿度及土壤等 对中林美荷杨 引种的影响
3、历史生态条件的分析
•从国外引种:
国外松、桉树、杨树、鹅掌楸、橡胶、 木麻黄、墨西哥落羽杉、雪松,黑松, 赤松,五针松,池杉等。
湿地松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已在 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图为1972年在湖北荆 门营造的湿地松林,目前平均高和胸径为 18.6m , 36.7cm;1992 年产种子近50Kg/hm2。
1962年吉林双阳县发生水灾,林地积水20多天, 小青杨全部死亡,而其他杨树生长正常。
C 土壤微生物
有些植物的根部组织与菌类共生,成为植物 正常生长的必要生物条件。菌根菌、根瘤菌的选 择,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
第三章 引种驯化tu

驯化
( Domestication )
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 好,可以直接利用,有的表现不好, 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 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 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 驯化。
(二)引种驯化的意义
1. 引进新品种,促进药用植物生产的 发展; 2. 充实种质资源; 3. 利用异地种质提高产量; 4. 保护濒危植物的有效措施; 5. 为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材料; 6. 为其它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2. 潜在基因 生物体的基因只有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 能得以表达。植物的易 地栽培是在植物具有潜 在的适应基因的条件下 获得成功的。
1.植物的阶段发育调控
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激活一些基 因表达,因此原产地没有表达出来的性 状有可能在异地条件下表达出来。 关于遗传的可塑性,生理上的可协 调性和发育的阶段性.
(二)引种驯化的程序
1. 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 2. 选择引入材料 3. 引种材料的收集和编号登记 4. 引种材料的检疫 5. 引种试验 (种源、品比、区域、栽培性试验和推广)
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 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的分布区; 气候相似性; 主导生态因子; 引种地栽培技术条件。
1. 2. 3. 4. 5. 6. 7. 地中海气候型 大陆东岸气候型 冬暖亚型 冬凉亚型 大陆西岸气候型 热带高原气候型 热带气候型 沙漠气候型 寒带气候型
(四)药用植物生态型研究与引种的关系 所谓生态型是指同一种范围内在生 物特征、形态特征与解剖结构上,与当 地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类型。 从引种驯化这个角度,确定主物的 生态主要应分析两个方面:一是分布区 的主要生态条件:二是植物本身的生物 学特性和形态解剖特征。
1. 危险病虫害; 2. 疫区植物的消毒处. 4. 试种观察 种源试验 品种比较试验 区域试验
农业引种

第二节 引种的原理 一、引种驯化的原理
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
用的结果。因此,引种必须研究相互联系的 两个因素: 一是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及其适应能力; 二是生态环境条件对植物的制约。
P=G+E
(P:引种效果;G:植物的适应范围;E:原 产地与引种地生态环境的差异)
受霜冻害茶叶与未霜冻害茶叶形成鲜明对比
北种南引主要考虑:抗病性、低温通过
休眠、高温高湿的抗耐性、日温差。
落叶果树和观赏树木中没有正
常通过休眠的,即使具备了营
养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也不能
正常生长发芽。如福建南部需
要引种短低温的桃品种。
(3)季节交替温度
中纬度地区(长江地区)出现初春气温反 复无常特点。 本地植物已经适应而引入的品种不适应, 高温时出现萌动,低温来临时会冻伤或冻 死。
属于引种。
广义的引种:指从外地区(指不同的农业区) 和外国引进新植物、新品种以及各种遗传资 源材料。 狭义的引种:(作为育种途径之一的引种)是 从当前的生产需要出发,从外地区或外国引 进植物新品种(系),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 在本地区或本国推广种植。
简单引种: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或者是原分 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以致不改 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能正常开花 结实。 驯化引种: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者是原 分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以致于 必须采用杂交、诱变及选择等措施来改变植物的
到北方后,土壤碱性太大,影响Fe离子吸收而
黄化,惟有浇用硫酸亚铁与麻碴沤制的矾肥水
才能保持土壤酸性,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杜鹃、山茶、
第3章 引种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计划学时4授课章节第三章引种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引种的原理第三节引种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种的遗传学原理、引种的方法难点:引种的生态学原理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结合板书。
2、将影响引种成功的生态因子介绍完后,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洛阳葡萄品种引种的生态因子分析),说明如何应用书本上的道理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3、在园艺植物引种规律的讲授中,采用大量图片帮助认识、理解这些植物引种的特点。
4、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帮助综合理解课堂内容。
作业与思考题:作业如果要引种一种热带果树到你家乡进行栽培,试论述其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需考虑那些因素如要保证引种成功,需采取哪些措施思考题1、引种与驯化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如何进行引种的试验研究,怎样才算引种成功3、引种对我国的园艺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三章引种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一、引种的概念引种驯化(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tion):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
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把园艺植物资源引入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栽培。
不同植物种类在自然界都有其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
例如:同属蔷薇科的梅和杏,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
梅花:我国的名花,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原产我国中部及西南部山区,梅花喜阳光、温暖、湿润,黄河以南可露地越冬。
图示:赏梅胜地:杭州的孤山、无锡的梅园、武汉的梅岭、南京的梅花山(虎丘晚粉)、广东的罗浮山(复瓣跳枝)。
杏:原产我国,栽培历史2600多年,耐寒、耐旱、耐瘠薄,喜温凉、干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黄河流域为中心产区。
南梅北杏。
梅从自然分布范围→黄河以北地区(引种)二、引种的类型在这种人为迁移的过程中, 植物对新的生态环境的反应大致有两种类型:(1)简单引种(introduction):直接引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引种第一节引种的概念与意义一、引种的概念世界上的植物都有它们自己的进化体系和分布范围,人类为了某种需要把植物从原来的自然分布区迁移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地区种植叫引种。
引种是有目的人类活动,而自然界中依靠自然风力、水流、鸟兽等途径传播而扩散的植物分布,则不属于引种。
广义引种:将植物从其分布区(野生类型)或栽培区(栽培类型),人为移种到新地区。
即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包括引进新的品种和引进新的种质资源。
生产性引种(狭义引种):把外地的优良品种经过适应性试验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为生产用种。
简单引种:是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能正常开花结实。
驯化引种:是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以致于必须采用杂交、诱变及选择等措施来改变植物的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正常开花结实。
二、引种的意义1、是植物育种的有效途径2、扩大良种的种植面积,延伸作物种植界限3、充实育种资源中国的园艺为世界园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美国受栗疫病的为害最严重,在十九世纪末从美洲栗中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并建立了生产性栗园,但在栗树进入盛果前,整个栗园就毁于栗疫病了。
而后波及整个美洲栗的分布区,毁灭了全部大树,并使美国栗几乎不成为一个经济树种。
直到中国栗的引入,才挽救了美国的栗生产。
第二节引种的原理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遗传学告诉我们,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P = G + E假如把E作为定数,那么G就成为决定引种效果P的关键因素。
引种的遗传学原理就在于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传。
品种的遗传适应范围大小,主要受品种基因型的严格控制,控制的方式就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自体调节能力和缓冲作用。
据D.lewis(1955)等研究认为,基因型杂结合程度越高的类型,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原因是杂结合程度高的类型合成能力高,特殊要求低。
例如,温州蜜桔是橙和桔的杂交种,其杂合程度较其它柑橘类高,因此,在生产中表现出地区适应性强,引种成功可能性大。
二、引种与生态学的研究1、生态型生态学:研究生态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型:植物对一定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的品种类型,是植物在特定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对某种生态因子的的特定需要或适应能力,因此,生态型亦叫生态遗传型。
同一种植物由于生态型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病虫性等。
假如我们向冬春干旱的北京地区引种某一种植物,而该种植物在不同的分布区内有着偏旱生态型和偏湿生态型,那么显然,引种该植物的偏旱生态型较易成功。
植物生态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气候生态型:是指在一定的气候因素(温度、光照、水分等)下所形成的生态型。
如水稻的早稻和晚稻、粳稻和籼稻等不同类型。
第二种是土壤生态型:是在一定的土壤理化特性、含水量、含盐量、pH值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大豆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类型。
第三种是共栖生态型:是和生物因素(病、虫等)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环境中所形成的生态型,例如我国江淮流域气候温和、湿度大、小麦条锈病发生较重。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一些耐小麦条锈的品种。
2、引种与生态学研究:1)综合生态因子的研究任何一个生态因素都不能单独的对植物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地段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复合体。
并对植物起综合作用,生态环境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
原产地和引入地生态环境,尤其是气候因素方面的相似程度是植物引种成功的关键。
在园艺植物的综合生态因子研究中,常根据不同地区之间某些主要气候特征的相似程度,将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产区,划分成相应的生态地区。
属于同一生态带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由于主要生态因子相似,即使两地相距遥远,彼此间相互引种仍较易获得成功。
2)历史生态环境对植物适应潜力有深刻影响植物适应力的大小,不仅与目前分布条件有关,而且与系统发育中历史上的生态条件有关。
植物的现代自然分布区只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特别是最近一次冰川时期形成的。
植物生态历史愈复杂,它的适应潜力和范围可能愈大。
例如我国特有的水杉,据古生物学的研究,在地质年代中,它不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而且广泛分布于欧洲西部、美国、日本等地。
只是后来气候变化,使大多数地区的水杉灭绝了。
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发现水杉后,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引种栽培,且都生长良好。
这可能与这一树种曾经经历过的历史生态条件有关。
可见,历史上分布广泛的植物,引种潜力较大。
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进化程度较高的植物较之原始的植物,由于其系统发育中所经历的生态条件较为复杂,其适应性的潜在能力也可能更大些,引种也可能更容易成功。
乔木类型的较灌木类型为原始;木本较草本为原始;针叶树较阔叶树为原始,所以前者均较后者的适应范围狭窄,引种也不如后者易成功。
例如:北京植物园,曾引进进化程度低的松属70个种和变种,若干年后,保留下22个种;进化程度高的丁香属,引进77个种和变种,保留下49个种。
3)个别生态因子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主要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其它生态因子等。
①温度:常常是影响引种成败的具有主导作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温度不适对引种植物的不良影响表现为:①不符合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往往造成致命伤害,或不能生存;②虽能生存,但影响产量、品质,失去生产价值。
南种北引主要考虑:极限低温、致害温度持续时间及升降温的速度、霜冻、有效积温。
菠萝:能忍受的极限低温是-1℃,如果冬季出现0℃以下低温的地区引种,会因为冻害影响生产栽培效果。
落叶树的南引应选需冷量小的品种类型,南方的高温、多湿、短日照是限制因子。
低温阴雨影响荔枝、龙眼、芒果的产量,昼夜温差:影响葡萄、西瓜的糖分积累。
北种南引主要考虑:冬温过高、抗病性、高温高湿的抗性、日温差。
一定时数的低温才能打破落叶树芽的生理休眠期,使之进入正常的生长。
不同树种所需的低温时数不一样。
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高低和持续的时间的长短,是引种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的。
只有某一地区的温度条件满足了引入品种春化阶段的要求,引种才可能成功②光照:对引种的影响主要包括:昼夜交替的光周期、光照时间及光照强度。
长期生长在不同纬度的植物,形成对昼夜长短有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光周期。
植物进入光照阶段后,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如果光照条件得不到满足,植物就不能开花结实。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短要求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洋葱、莴苣、唐菖蒲等)、短日照植物(秋菊花、扁豆、牵牛花等)和中性植物(番茄、甜椒等)三种类型。
③水分:包括年降水量、降水在四季的分布、空气湿度。
对多年生木本植物来说,降水量的多少是决定树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一种果树对年降雨量都有一定要求,如葡萄:600—800mm、柑橘:1000mm左右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布,也是决定引入品种能否适应的重要因素。
如广东湛江引进原产热带、亚热带夏雨型的加勒比松、湿地松生长良好,而引种冬雨型的辐射松、海岸松则生长不良。
④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土壤的含盐量、pH值常成为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也是引种过程中应考虑的因子之一。
例如,在果树作物中,梨、枣、葡萄、核桃等抗盐性最强,苹果、桃、杏等抗盐性次之,樱桃、板栗、猕猴桃等抗盐性最差。
在苹果属中,海棠类砧木的抗盐性优于山定子砧木,在海棠中,以小金海棠的抗盐性最强。
⑤其它生态因子:板栗、兰花、松树有菌根,只引植物,不引菌根难以成功;此外,引种的同时要注意引种授粉树和特殊的昆虫。
第三节引种的方法一、引种的方法为保证引种效果、减免浪费和损失以及所带来的副作用,引种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
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采取“少量引种,多点试验,全面鉴定,逐步推广”的步骤,主要程序如下。
1、选择引入材料及其可行性分析1)根据引种目标,正确选择引入材料引种之前,必须对本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明确要引进什么品种、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引种才有方向。
一般地说,应该从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当地所缺乏的品种为主攻方向。
确定引种目标应考虑:植物的生活型、植物的分布区、气候相似性、主导生态因子、引种地栽培技术条件等。
2)根据引种材料和两地生态条件,科学分析引种适应的可能性可行性分析应依据:1、借鉴前人的引种经验教训;2、确定影响适应性的主导生态因子;3、调查引入材料的分布范围;4、参考适应性相近的品种在本地区的表现;5、分析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之间的关系。
2、引种材料的搜集与登记根据需要与可能,通过交换、购买、赠送或考察收集的方式获取引种材料。
对引进的园艺植物,一旦收到材料,就应详细登记,以便于日后查对,避免混乱。
3、引种材料的检疫为了避免随着引种材料传入病虫害和杂草,从外地区特别是从外国引进的品种材料必须通过严格的检疫,对有检疫对象的材料,应及时加以药剂处理,有条件的话,除进行严格检疫外,还要先通过特设的检疫圃隔离种植,如发现有新的危险虫害,就要采取根除措施。
关于这方面的教训多。
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赠送我国的樱花苗,带根癌病,目前在我国许多樱花栽培区泛滥,既影响苗木生产,又破坏城市园林景观。
4、引种试验品种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群体,一个品种到达一个新地区后,由于气候条件、病虫害、耕作制度与原来地区不一样,它的表现很可能与原产地不一致。
原来是早熟的品种到新区后可能变成中熟的;原来是抗病的品种,引入之后可能变成不抗病的品种。
因此,对引入的材料,即使在原栽培区是很优良的品种,都必须经过试验种植,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经鉴定确属优良的,才能繁殖推广。
在进行引种试验时,试验地的土壤条件必须比较均匀,管理措施力求一致,使引种材料能得到客观的评价。
引种试验一般包括如下三个步骤:① 观察试验:对初引进的品种,必须先在小面积上进行试种观察,用当地主栽品种作对照,初步鉴定其对本地区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和直接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
对于符合要求的、优于对照的品种材料,则选留足够的种子,以供进一步的比较试验。
② 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将通过观察鉴定表现优良的品种参加试区面积较大的、有重复的品种比较试验,进一步作更精确的比较鉴定。
经二三年品比试验后,将个别表现优异的品种参加区域试验,以测定其适应的地区和范围。
③ 栽培试验:对于通过试验初步肯定的引进品种,应根据所掌握的品种特性,联系生态环境进行栽培试验,制订品种的栽培技术措施,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做到良种结合良法进行推广。
栽培推广:引种试验往往是由少数科研和教学单位进行的,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