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中的文化身份解读
从“无名”到“有名”:《没有名字的东西》中命名的文化阐释

从“无名”到“有名”:《没有名字的东西》中命名的文化阐释作者:郑兵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10期摘要:V.S.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侧重展现了殖民主义压制下特立尼达地区小人物的可笑与奇怪之处。
其中,《没有名字的东西》表达了个体与大众身份接受、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矛盾冲突问题。
最初木匠波普拥有不甘于被框定的“无名”完整性,但最终从走向了固定的“有名性”身份中,并发现其自身“有”之特征的隐含性和必然性,这一“转向”使其陷入身份焦虑中,并且进一步指出,此过程就是一种“命名”行为,通过厘清“命名”中的概念和行为影响,借此来把握“名”中所隐含的身份旨趣。
从个案中也可窥见个体消融于抽象、平庸“大众”范畴里以及整个殖民统治活动中不可抵挡的均质文化朝向。
关键词:奈保尔;无;米格尔街;没有名字的东西;自我身份英国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拥有殖民地移民作家的特殊身份,从早期围绕着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特立尼达殖民地区的社会状况为书写题材,到后期转移到对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时期帝国与前殖民地社会、政治文学状况的联系与比较,深邃复杂的主题和创新的文体夯实了奈保尔的世界作家的地位。
《米格尔街》(Miguel Street)是奈保尔195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其与《灵异推拿师》《埃尔维拉的选举权》被称为“早期三部曲”,其中《米格尔街》以特立尼达众多小人物为题材,高度反映英国殖民地印裔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塑造了哈特、波谱、爱德华、博加特、多丽等丰富的人物形象,甚至还被称赞“契诃夫的斗篷落在了奈保尔的肩上”[1]。
在批评上,评论界主要就以奈保尔特殊的移民身份,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此进行研究,当然,还有聚焦性别研究、叙事研究、比较研究、儿童视角研究等层面,这些研究为《米格尔街》奠定了思想基调:米格尔街上的人,生活在自我构建的孤立空间里,精神恍惚、人格扭曲,他们的人生,充斥着麻木的苦闷和乏味的煎熬。
米格尔街人物形象分类及理由

米格尔街人物形象分类及理由米格尔街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小说《挑战越权》中的重要场景,描述了伦敦的下层社会和黑暗面。
小说中出现了众多丰富多样的街头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性格。
下面将对米格尔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和分析。
一、社会底层人物1.艾米-----艾米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以聪明和善良著称。
她从小孤儿院长大,与她一同生活的是她的亲戚蒙格尔先生和他的妻子。
艾米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和蒙格尔夫妇提供了生活所需,表现出了不屈的精神。
2.葛拉哈姆夫人-----葛拉哈姆夫人是米格尔街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一个酒吧老板娘,经营着一家精神污染的酒吧。
她的形象代表了社会底层人士的黑暗面。
她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欺凌和剥削那些无助的人,是一个典型的凶狠无情的反派形象。
二、经济阶层人物1.赫文夫妇-----赫文夫妇是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他们通过经商赚取了一定的财富。
赫文夫妇是一个富有和虚荣的夫妇,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形象的追求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他们对社会底层人士抱有厌恶和歧视的态度,是一个典型的傲慢和自私的形象。
2.蒙格尔先生-----蒙格尔先生是艾米的亲戚,他是米格尔街社区的一名勤劳的工人。
他是一个善良和可信赖的人,对艾米非常关心和照顾。
尽管蒙格尔先生并不富有,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来维持生计,是一个典型的勤劳和实诚的形象。
三、法律界人物1.托比斯·克拉基特-----托比斯·克拉基特是小说中的一位律师,他是一个触摸良心的人,为被社会遗弃的人士提供法律帮助和支持。
他的形象代表了法律界道德正直和仁慈的一面,他是一个积极寻求正义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形象。
2.乌里亚·希普中尉-----乌里亚·希普中尉是小说中的另一个法律界人物,他极力推动改良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条件。
《米格尔街》中的城市书写

第39卷第1期2021年2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39 No.1Feb.2021《米格尔街》中的城市书写程紫薇(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 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是“流散作家”的代表,其早年获奖作品《米格尔街》是后殖民文学经典之作。
《米格尔街》呈现出碎片化的城市空间,借以表达殖民地人们的身份困惑,传递出奈保尔对祖国的矛盾情感。
而书中的城市书写,不仅展现出城市的权力空间与人的精神异化,更凸显了奈保尔对后殖民文化身份迷失现状的批判。
关键词:《米格尔街》;精神异化;城市书写;身份困惑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21)01-0067-05收稿日期:2020-03-10作者简介:程紫薇(1996—),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一、引言维·苏·奈保尔是英国印度裔移民作家,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获得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个奖项,成就斐然。
奈保尔一生四处游历,不断书写殖民地国家,从中探究身份困惑。
作为“流散作家”代表的他备受关注,但评论界出现了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英美批评家多为高度赞扬,称他是“英语世界中对第三世界灾难的最为出色的阐释者”;而第三世界国家的批评家却持批判态度,认为其是“狡猾安慰白人神话的重现者”[1]Ⅲ。
这种分歧源于奈保尔本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他不断探寻的文化身份的不确定。
奈保尔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他从一种“中间状态”书写殖民地,展现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张力。
这种独特的“中间状态”也被充分运用到《米格尔街》中。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早期的作品,由十七个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短篇故事构成,生动再现了米格尔街上形形色色的居民以及他们滑稽讽刺又悲凉无助的人生。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奈保尔研究便已盛行,主要围绕后殖民批评进行发散研究,也吸引了包括萨义德、霍米·巴巴等后殖民理论家的关注。
《米格尔街》的女性群体形象解读

《米格尔街》的女性群体形象解读作者:徐晓芳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摘要: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
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关键词:殖民;女性;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24-02V.S.奈保尔,著名英籍印度裔作家,出生于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印度家庭。
多元复合的文化背景,使其在东西方文化间徘徊。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早期的代表作品,17个相对独立却互相关联的小故事,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的特立尼达岛米格尔大街的众生相。
米格尔街脏乱、贫困,是不折不扣的贫民窟。
然而,在作者笔下,这里的人们却把这整条街看做一个小世界。
人们虽然生活艰苦,却似乎活得有滋有味。
奈保尔以深情回忆的口吻叙述了童年生活的地方。
写这部小说时,奈保尔已经远离了特立尼达,远离了米格尔街,在伦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但是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整个儿就是我自己;但我也是我正在竭力描写的人物。
”[1]他用犀利幽默的笔调在嬉笑怒骂的同时,让读者感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无助、辛酸和凄凉。
《米格尔街》的女性角色相对较少,在十七个故事当中,有两篇小故事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一位是《母亲的天性》里的劳拉,另一位是《爱,爱,爱,孤独》里的海瑞拉夫人。
在另外的故事中,还穿插着一些其他女性的出场,如《叫不出名堂的事》中的波普的老婆埃米勒达,《焰火师》中焰火师墨尔根的老婆,还有《乔治与他的粉红色房子里》的妓女。
在男性的世界里,这些女性们受到宗主国殖民霸权和男权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夹缝里艰难地生存着。
奈保尔以一个孩童的视野,穿插着成人的冷静分析与评价,展现了殖民世界中女性艰难生存的画卷。
米格尔街人物形象分类及理由

米格尔街人物形象分类及理由
米格尔街上的人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商人:几乎所有在米格尔街上经营的人都可以归类为商人。
他们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店铺,销售各种商品,包括服装、珠宝、化妆品等。
这些商人通常注重时尚和品质,他们展示着自己的产品,并与顾客交流。
2. 艺术家:米格尔街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些艺术家可能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师等。
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意,吸引着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3. 音乐家:米格尔街上常常可以听到各种音乐声,其中许多来自街头音乐家。
这些音乐家可能弹奏吉他、钢琴、小提琴等不同的乐器,他们用音乐来为路人带来快乐和娱乐。
4. 游客:米格尔街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他们穿着各种服装,拍照、购物或者只是闲逛。
以上是主要的人物分类,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人物存在。
米格尔街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这也是这个地方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商人、艺术家、音乐家还是游客,他们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共同语言。
浅析《米格尔街》的后殖民主义风格

浅析《米格尔街》的后殖民主义风格作者:贺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的一部小说集,奈保尔用后殖民主义思想的视角拷问自己的特立尼达生活,展现了米格尔街的灰暗生活和普通人内心深处不同寻常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米格尔街》;后殖民主义风格作者简介:贺军,1968年元月生,男,湖北仙桃,仙桃职业学院,文学、语言学等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2奈何尔在谈到《米格尔街》的写作动机时,曾毫无掩饰地表达过是他从小生活的特立尼达街区给了他创作灵感。
困顿的特立尼达街区与繁荣的宗主国留给奈保尔思索太多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正是在这种对比中孕育而来。
《米格尔街》由十七个短篇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之间总有一些联系,故事的主人公也在不同的故事中频繁出现,这种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我们可以看得出,《米格尔街》中的小人物总有一些独特的带有一定虚幻的民间理想,而这些民间理想的动机有是滑稽可笑的,甚至有些凄凉,这些小人物在不断的琐事中产生一种悲剧色彩。
《米格尔街》的原型在特立尼达街区,作者是一个有很强印度民族意识的人,尽管他对自己的身份很迷茫,他从后来所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视角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书写了特殊的后殖民家园。
特立尼达街区生活的主要是印度裔,但这里又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很特殊的是生活在里的人们,他们身份各式各样,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粉末登场,这些人和事之间彼此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
生活在米格尔大街上的人们其生活也是很清贫的,因为他们的谋生手段极其简单。
《母亲的天性》里面的母亲劳拉一共有八个孩子,这个多子的家里并不幸福,因为这八个孩子却拥有七个父亲,劳拉很无奈,她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谋生,生孩子是他的生活手段,通过生孩子的方式要抚养费来谋生,这种谋生手段太特别了;《没有名字的东西》中的主人公波普不务正业,无所事事,他的谋生手段是妻子给别人家做保姆;这条街上清洁车夫埃多斯相反被大家视为高贵的人,在别人看来,他工作稳定,而且清理垃圾只在早上时段,埃多斯在清理垃圾时,还有很多收获,可以拣到别人扔掉不要,但让特立尼达街区人们羡慕的东西。
《米格尔大街》中的文化身份解读

摘 要 : 国移 民作 家雏 ・ ・ 保 尔的作品反 映了后 殖民社会 中像他 一样 的边缘人 和无根人 的 生活状 态以及 他们寻 英 苏 奈
找 家 园和文化 身份 时所处的 困境 , 对帝 国强加给殖 民地 的意识形 态及价 值观 念进 行 了成 功 的颠 覆 和解 构。《 米格 尔大 街》 主要描写 了处 于社会边缘 的形 形色 色的 小人物在 寻找 文化 身份及 自身价 值 时所表现 的无奈与无助 , 了 为 得到主 流社
们被 边缘化 的状况 , 向我们展 示 了被压抑 的真实 历 史 [ 。张德明认为整部小 说采取后殖 民文学 的双重 2 】
视角 , 精心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形象 , 着重揭示了殖 民 统治造成的边缘人的文化无根性和人格 的扭曲性。 J
紧扣在眼皮上。平时没事 , 他就靠着院子外高高的水
雄并称 “ 国移 民文学三雄 ” 英 。奈保 尔出生在西 印
度群岛的特立尼达 , 他的家庭是 一个传统 的印度教家 庭, 母亲尤其正统。父亲是当地一位新闻记者 , 颇有见 地, 常发表一些反映这个前英 国殖 民地错综 复杂的政 治、宗教 、种族 之间斗争的文章。半个世纪 以来 , 奈 保尔历经艰难但硕果累累, 不但 荣膺英 国文学界许多 大奖 , 而且将诺贝尔奖收入囊 中… 。
泥栏杆 , 站在那儿 , 双手插在裤兜里 , 一只脚蹬在墙上 , 嘴上总是叼着一支烟卷。 _ ”5 这显然是模仿主流国家
年轻人的做派 。在另一篇《 告别米格尔大街》 , 中 在终 于有机会离开特立尼达时 , 叙述者“ 就像躲避瘟神 我”
霍米 ・ 巴巴曾在 《 文化 的定 位》 中提到 : 殖 民地 “ 居民对统治阶级优势文化 的模拟处于矛盾 的状 态 中。
《米格尔大街》中的文化身份解读

《米格尔大街》中的文化身份解读舒进艳【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9【摘要】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
《米格尔大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寻找文化身份及自身价值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为了得到主流社会认同,他们不得不去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及习俗。
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
%The works of V.S.Naipaul not only reflect the life condition and predicament of the margined and rootless people when they are looking for homes and cultural identity,but also subverse and deconstruct the ideology and value of the empire imposed on the colonies.Migual Street mainly describes different kinds of unimportant persons who express their helplessness when they are searching for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ir own value.In order to get the mainstream social identity,they have to mimic the language,life style and social custom of the metropolis.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by using the mimicry theory of Bhab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总页数】3页(P15-17)【作者】舒进艳【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外语系,新疆喀什844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米格尔大街》中的模仿现象解读 [J], 李玲芳;刘明景2.解读《米格尔街》中的文化身份困境 [J], 李筱洁3.《米格尔大街》中"属民"身份的后殖民解读 [J], 朱宇杰4.生存困境中的自我迷失与身份探寻——《米格尔街》微型对话解读 [J], 郑可欣5.生存困境中的自我迷失与身份探寻——《米格尔街》微型对话解读 [J], 郑可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第二师范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Sep. 2012 Vol. 29 No. 9
《米格尔大街》中的文化身份解读
舒进艳
( 喀什师范学院 外语系,新疆 喀什 844008)
摘 要: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
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 1959) 是奈保尔早期 英语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作之一。由十七个短篇构 成,它们都是以一个少年之口叙述的。故事以 20 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西班牙港为背景,集中描写破烂不堪的 贫民窟米格尔街上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相对于宗主 国中心,他们处于文化的边缘,而相对于特立尼达的上 流社会,他们又处于社会底层。殖民文化造成后殖民 地人文化身份的模糊和自卑。自该小说发表以来,对 其评论主要集中在该小说所体现的边缘性主题和叙事 策略上。刘小艳认为米格尔街人在殖民统治下被边缘 化,但却坚持差异表述,向中心挑战。奈保尔描述了他 们被边缘化的状况,向我们展示了被压抑的真 实 历 史[2]。张德明 认 为 整 部 小 说 采 取 后 殖 民 文 学 的 双 重 视角,精心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形象,着重揭示了殖民 统治造成的边缘人的文化无根性和人格的扭曲性。[3]
一﹑模仿的深层原因 由于长期受殖民文化的影响,米格尔街上的人没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向往着宗主国文化,模仿英美 人说话的口气﹑姿势,以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帝国中心 为荣。如故事《博 加 特 》中 的 同 名 主 人 公 在 看 了 电 影 《卡萨布兰卡》之后,便开始接受影片中博加特式的处 世哲学,从此也被人称作“博加特”。[5]1 在“失踪”了几 次回来后便虚张声势,对原来与其平起平坐的流浪汉 哥儿们也显得高高在上。他成了街上人们敬畏的人 物。“他酗酒﹑骂街﹑赌博﹑用肮脏粗野的语言咒骂 街上路过的姑娘﹑买口香糖和巧克力﹑喝可口可乐和 百事可乐,连 口 音 也 美 国 化 了。”[5]7“他 买 了 顶 帽 子, 紧扣在眼皮上。平时没事,他就靠着院子外高高的水 泥栏杆,站在那儿,双手插在裤兜里,一只脚蹬在墙上, 嘴上总是叼着一支烟卷。”[5]6 这显然是模仿主流国家 年轻人的做派。在另一篇《告别米格尔大街》中,在终 于有机会离开特立尼达时,叙述者“我”就像躲避瘟神 一样急匆匆离开米格尔街和特立尼达: “我离开他们, 步履轻快地朝飞机走去,没有回头看,只盯着眼前我自
霍米·巴巴曾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到: “殖民地 居民对统治阶级优势文化的模拟处于矛盾的状态中。 一方面为了得到自身意义上的认可,他们有着改变自 己的愿望,并希望与统治者享有几乎相同的主体性,但 英国化和英国人永远不能等同,因此另一方面为了保
持模拟的有 效 性,他 们 一 直 展 现 着 他 们 的 不 同 ”。[4]85 模仿一词也常用在后殖民批评的话语中,因为它揭示 了第三世界人们身处的特殊文化氛围。本小说中的主 人公们为寻求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人生价值而不得不去 模仿,他们在模仿中由开始的文化身份模糊,再到模仿 中的自我反省,最后通过超越模仿及模仿写作来实现 颠覆宗主国文化,并最终达到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肯定 和认可。
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米格尔大
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寻找文化身份及自身价值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为了得到主流社
会认同,他们不得不去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及习俗。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
收稿日期: 2012 - 08 - 10
·15·
己 的 影 子,它 就 像 一 个 小 精 灵 在 机 场 跑 道 上 跳 跃着。”[5]189
其实,奈保尔本人也曾对帝国中心充满景仰之情。 他对英国也是期盼已久: “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要留在 特立尼达。当我在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写下了一 句誓言,要在五年后离开特立尼达。我在六年后离开 了,但到英国后许多 年 …… 我 还 会 被 回 到 了 赤 道 地 带 的特立尼达 的 噩 梦 惊 醒。”[6] 他 曾 经 刚 到 英 国 时 给 家 里人写信也说到: “英国确实是一个让人感觉很好的 国家。”[7]在殖民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小说中主人公们 并不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完全沉浸在对主流社会 的向往与模仿中,并在模仿中逐渐丧失自我。
模仿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
关键词:《米格尔大街》; 文化身份; 模仿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2) 09-0015-03
作者简介: 舒进艳( 1984 - ) ,女,四川开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维·苏·奈保尔( 1932 - ) 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 重要作家,他在英语世界声名远扬,他和拉什迪﹑石黑 一雄并称“英 国 移 民 文 学 三 雄 ”。 奈 保 尔 出 生 在 西 印 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他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印度教家 庭,母亲尤其正统。父亲是当地一位新闻记者,颇有见 地,常发表一些反映这个前英国殖民地错综复杂的政 治﹑宗教﹑种族之间斗争的文章。半个世纪以来,奈 保尔历经艰难但硕果累累,不但荣膺英国文学界许多 大奖,而且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1]。
二﹑在模仿中保持自我 作为边缘人,小说中人物在对待英国文化的态度 上是矛盾的。奈保尔本人也是这样的,对于文化身份 的边缘性,他们对英国文化既依赖又抵制。奈保尔早 期对宗主国文化也很景仰,可进入宗主国中心后,他又 对其文化大加鞭挞。奈保尔一方面把英国文明等同于 普世文明; 另一方面又很抵制英国文化的庸俗和堕落。 为了得到自身意义的认可,他们不断地模仿并渴望得 到认同,但为了保持模仿的有效性,又展现着与他们的 不同。 小说《焰火师》的开头: “要是陌生人开车经过米 格尔街时,只能说一句: ‘贫民窟! ’可是我们这些住在 这里的人却把这条街看成是一个世界,这里所有的人 都各有其独到之处。”[5]64 虽然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这 些人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并以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 活方式及习俗为荣,但他们也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 边缘的生存状态下默默地与主流社会及其价值观对 抗,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身份。 霍米·巴巴认为模仿是一种含混﹑矛盾的表征形 式,而且模仿也是在不断产生延迟﹑差别和超越,一方 面模仿是一种拒绝﹑不服从和摈弃的过程; 另一方面, 它也“挪用”一切有益和有用的东西来改造﹑调整和 规范自身。[4]87 主人公们出于对模仿者的恨和被认同 的渴望,而产生的对殖民统治在一定意义上的威胁,并 且主人公们从未放弃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 《布莱克· 沃 兹 沃 斯 》中 主 人 公 的 理 想 是 成 为 一 位伟大的诗人,他模仿英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布莱克 ·沃兹沃斯,并给自己取名为 B·沃兹沃斯,为此向读 者展现他的才华和抒发自己的浪漫情怀,他不断模仿 浪漫派诗人的风格。他把克利普索小调写入到了自己 的文学世界,他说到: “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体会感受 全部倾注到这行诗句中去。这样二十年以后,我就会 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篇。”[5]43 沃兹沃斯为了实现 从边缘进入宗主国主流文学的梦想,结合主流文学传 统和本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来改造﹑调整和规范自 身,这样混用的文学形式其实就是在写作上对宗主国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