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半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半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肝脏外科的血流阻断技术

肝脏外科是外科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尤其我国又是肝炎、肝硬化的“重灾区”,我国有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患者,再加上为数众多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所以肝脏外科的发展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众所周知,肝脏是一个富血器官,切肝技术的关键就是控制术中出血。近代以来不断完善的血流阻断技术正是推动肝脏外科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力之一。 根据对肝脏入肝血流和出肝血流的不同阻断组合,我们目前可以把血流阻断技术分为四类:1.入肝血流阻断;2.全肝血流阻断;3.单纯腔静脉阻断;4.腹主动脉阻断。并且不同的血流阻断方法适合不同情况下的肝脏切除。下面分述之。 一、入肝血流阻断 1.完全入肝血流阻断 完全入肝血流阻断即经典的Pringle法,完全阻断第一肝门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这种方法应用最广泛。常见的做法是:用13号导尿管或细的胶带绕过肝十二指肠韧带,用血管钳来收紧导尿管或胶带。最常见的错误是:常常误以为血管钳已经收紧胶带或阻断时血管钳滑脱,而手术医生却不知,导致阻断效果不明显,切肝途中出血较多。 1.1.持续入肝血流阻断 持续阻断过程中,不松解肝门进行再灌注。常温下正常肝组织可耐受的缺血时间为60分钟。优点是:控制出血效果较好,并且常规的肝切除在一次肝门阻断大都可以完成。缺点是:内脏淤血,缺血再灌注损伤,不能控制肝静脉反流性出血。 1.2.间隙入肝血流阻断 间隙入肝血流阻断一般是指肝门每阻断15分钟再开放5分钟。其中阻断和开放的时间可以根据肝切除时间、肝段位置和外科医生的习惯而进行一些调整。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延长了肝脏的热缺血时间,减轻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了内脏淤血时间。当然,它同样也不能控制肝静脉反流性出血。 2.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是指阻断病肝的入肝血流而保持保留肝的入肝血流。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减少了术中的出血,二是保护了保留肝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害,加快了术后的肝功能恢复。 2.1.肝门解剖式入肝血流阻断 打开肝十二指肠韧带,解剖第一肝门,分离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分离、结扎患侧的管道。这种解剖肝门虽然有时比较费时费力,但是可以发现一些变异的血管,以便相宜处理。 2.2.蒂横断式入肝血流阻断 蒂横断式入肝血流阻断不同于肝门解剖式肝血流阻断,在阻断血流时,不再解剖分离出肝的动脉分支和门静脉分支,而是分离出Glisson鞘,绕过一个大的血管钳,再钳夹和切断。这种方法有着很明显的优点:1.时间快,大大缩短手术时间。2.不解剖胆管系统,所以胆管损伤的概率很低。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1.以前做过肝门部分离或肝门部病变的患者不适合。2.对手术医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要高年资的外科医生才能胜任。 2.2.1肝内途径 肝内途径是指在肝内进行Glisson鞘的分离和结扎。一般是用大的血管钳刺入肝脏,绕过Glisson鞘,出肝脏,然后带粗丝线,结扎肝蒂。还可以先分离Glisson鞘前方和后方肝组织,然后再绕过大血管钳。 2.2.2肝外途径 肝外途径是指操作方法类似肝内途径,但是分离Glisson鞘是在肝外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脏交界处。 二、全肝血流阻断

放射对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再生能力的影响解析

放射对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再生能力的影响 杜世锁曾昭冲汤钊猷张震宇吴铮史留生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放疗科(200032)Email:dssfudan@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目的:研究放射线对大鼠正常肝脏部分术后代偿性再生能力影响及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第1组(对照组)大鼠全麻下仅行肝脏大部切除术;第 2组行全肝4Gy单次照射后行肝脏大部切除术;第3组行全肝8Gy单次照射后行肝脏大部切除术。术后分别在0.5d、1d、2d、3d、7d及12d 6个时点分别处死取残肝通过残肝重量、有丝分裂指数、BrdU及PCNA标记指数比较各组的肝脏的再生能力;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比较各组再生相关的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有1只腹部切口感染死亡,8Gy组有2只大鼠放疗后胃肠道反应死亡。同对照组相比4、8Gy组术后残肝重量增长均变慢[第7天残肝平均重量分别为(10.47±0.41)、(9.49±0.83)、(7.21±0.23)g;t=3.15,P=0.021;t=2.46,P=0.014],但第12天4Gy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同4Gy组相比8Gy组肝脏重量增长也显著变慢(t=2.78,P=0.034)。3组大鼠术后第2天PCNA标记指数达到最高值,0Gy组、4Gy组同样在术后第2天BrdU掺入指数达到最高,而8Gy组BrdU掺入指数高峰延迟至术后第3天;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PCNA 标记指数和BrdU掺入指数最高值均有显著差别,最高值分别为55.3%±4.7%、71.2%±6.5%、80.2%±7.6%和25.3%±6.9%、35.3%±5.72%、44.2%±5.4%。对照、4、8Gy组第2天有丝分裂指数分别为25.5%±4.6%、20.4%±2.7%及14.7%±3.8%,3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t=2.04,P=0.031;t=2.67,P=0.012;t=4.34,P=0.001)。对照组HGF mRNA表达第1天出现峰值(0.28±0.05),4Gy组峰值显著下降(0.21±0.02),8Gy组峰值延迟,第3天最高(0.18±0.02),且再生后期持续高表达。8Gy组TGF-β1mRNA表达术后第1天迅速达最高(0.41±0.07),以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其他两组,而4Gy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峰值延迟至第2天,且4Gy组TGF-β1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TGF-βR IImRNA在对照组呈现了术后下降的趋势,4Gy组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天开始稍高于对照组,8Gy相反呈现了逐渐增高趋势更显著。 P53蛋白3个组术后第1天表达最高,4、8Gy组均高于对照组(0.11±0.02),8Gy组(0.31±0.04)比4Gy组(0.23±0.03)高;第2天开始下降,4、8Gy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TGF-βR II 蛋白表达与mRNA基本一致,对照组术后表达有下降趋势,8Gy组有持续增高的趋势。结论:正常肝脏在大部切除术后12天肝脏恢复达原来肝脏重量,低剂量全肝照射后肝脏在术后代偿增值能力受到显著抑制;正常肝脏术后有丝分裂指数、BrdU及PCNA标记指数术后迅速升高,显示了肝脏强大的代偿增殖能力,在照射组这些指标低于对照组;照射组肝脏术后具有再生相关正性调控作用的细胞因子表达受到显著抑制,而负性调控的细胞因子术后呈现高表达。 【关键词】放射治疗;再生能力;肝脏大部切除

肝脏手术中止血方法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肝脏手术中控制肝脏出血量的关键在于切肝前血流的控制、物理器械的使用及止血药物的应用。切肝前血流的控制可归纳为入肝血流控制法和全肝血流控制法两大类。物理器械的使用包括专门用于断肝的器械,如超声外科吸引器(cusa)、水刀、聚焦超声止血器等,同时尚有用于肝断面出血的止血器械,如微波固化器、高频电刀或氩气刀、激光刀等。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止血药物主要有明胶海绵、凝血酶、纤维蛋白黏胶、微丝纤维胶原止血剂等。 【关键词】肝脏;止血方法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因其独特的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血运极其丰富,肝切除手术难度大,术中和术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量与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因此,控制和减少肝切除手术的出血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随着肝脏手术操作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术如肝尾状叶的肿瘤切除等。但在肝脏手术过程中,肝脏创面的出血仍为需要认真对待问题[1]。而控制肝脏出血量的关键又在于切肝前血流的控制、物理器械的使用及止血药物的应用。 1 切肝前的血流控制 肝脏手术前控制出血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即:入肝血流控制法和全肝血流控制法。 1.1 入肝血流控制主要是肝门阻断,该方法因为pringle首先发现而命名为pringle手法[2]。 1.1.1 手术方式用导尿管或止血带等环绕肝十二指肠韧带并抽紧,或采用血管夹钳夹,直到肝动脉远端的搏动消失。如果有来源于胃左动脉的左肝动脉应同时阻断,上次手术遗留的肝门部的粘连要分离松解,避免损伤十二指肠或下腔静脉,保证足够的入肝血流控制。肝门阻断有持续和间断两种方法。 1.1.2 适应证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采用该方法。肝硬化患者由于存在门脉高压和凝血功能障碍,肝脏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长时间阻断入肝血流可加重肝脏负担,容易引起肝功能失代偿,甚至发生肝衰竭。 1.1.3 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肝脏耐受性肝门阻断后,心脏前负荷降低(肺动脉压平均降低5%)导致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降低10%,但是由于阻断引起的反射性的体循环阻力增加会导致平均动脉压增加10%[3]。由于腔静脉血流没有被阻断,单纯阻断肝门的患者耐受性很好,除了监测动脉血压,不需要特殊的麻醉处理。肝门阻断放开时伴随血压的下降,原因是阻断放开后反射的消失,以及缺血再灌注效应[4]。通常这种血压下降会持续几分钟,然后恢复正常。 脾脏轻度淤血,尤其是间歇性阻断肝门时。肝门阻断下肝切除时持续出血要考虑或者是肝门阻断不完全,或者是肝静脉的反流性出血。为避免肝门不完全阻断应该阻断肝门时确保远端肝动脉搏动消失,阻断副肝动脉和分离肝脏周围的粘连。反流性出血在cvp维持在低于5 mm h2o水平时可以进一步减少[5]。低cvp增加了空气栓塞的风险性[6],尤其是当入肝脏血流恢复时,可能移动位于任何开放静脉的空气泡。手术时取15°头低位能减少这种风险性[7]。 1953年rafucci通过犬的实验,提出了犬可以安全地耐受肝门血流阻断15 min。这个标准一直仍然是临床上所采用的依据。常温下一个正常肝脏对于持续的入肝血流的阻断的安全时限可达60 min[8],而间断阻断技术,15~20 min的阻断时间加上5 min的阻断放开时间,使得总的缺血时间高达120 min或者更多,sakamoto等[9]报道1例49岁男性患者切除18个平滑肌肉瘤转移性肝脏肿瘤,采用间歇性pringel手法,总的阻断时间达到322 min,术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正常水平,没有任何并发症等。elias等[10]观察到的112例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中,有20例累积阻断时间超过90 min(平均109 min),而每次持续阻断

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肝脏是机体的一种特殊器官,其具有可再生能力,因此对于肝疾病,临床行部分肝切除术,剩余的非实质细胞以及各种细胞因素都会做出一定的响应,通过各种调节来促进肝细胞的分化,使肝脏恢复到正常的形态。本文主要介绍了肝切除术后肝脏的再生调控效应细胞,然后分析了肝脏再生的三个阶段。【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再生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肝脏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由于肝脏具有特殊性,其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对于肝脏疾病,临床上很多都是事实肝脏切除术来治疗疾病,手术之后,机体肝细胞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为了促进干细胞的增值,使其快速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机体就要通过各种生物信号来进行反馈调节。本文就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调控机制进行研究。 1 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调控的效应细胞 肝脏再生是一个很复杂的细胞增值的过程,因此涉及到的效益细胞和过程也比较多,它和正常的干细胞分化或者初始细胞分化不同。在肝再生这个细胞增值的过程中,要求机体还具有一部分肝组织,主要依靠剩余的肝组织的分化成熟来促进整个肝组织的重新活化,最终使其成为正常的肝脏组织。当剩余肝组织细胞重新活化之后,就能够具有细胞增值的活性,此时就可以启动后面的

DNA,使DNA 发生复制、分裂和增值。在肝脏再生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效应细胞主要包括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Kupffer 细胞,其中不同的细胞类型是在不同的阶段增值的,对于干细胞来说,其主要是在机体肝脏切除术后的24 小时达到增值的高峰,从切除之后就开始增值;而对于胆管上皮细胞来说,其是在机体行肝脏切除术后的48小时达到增值的高峰的;对于Kupffer 细胞来说,是在机体行肝脏切除术后的72 小时达到增值的高峰的;对于肝窦内皮细胞,则是在手术后的96 小时达到增值高峰的。在这些细胞中,肝脏最主要的功能细胞为肝细胞,其占肝脏实质的比例非常高,一般在70% 以上,在整个肝脏再生的过程中,也是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一类效应细胞。在实际的肝脏再生过程中,各种类型的非实质细胞会分泌出各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在肝细胞,最终参与到肝脏再生的调控中,并且这种调控是非常精确的。 2 肝脏再生的三个阶段 在肝脏再生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肝脏再生的启动阶段、繁殖阶段和终止阶段。 2.1 肝脏再生的启动阶段 在肝脏细胞的再生启动阶段中,涉及到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1)白细胞介素6 一般其参与肝脏再生过程,是参与在急性反应之后,从肝细胞开始,一般为Kupffer 细胞。当发生急性反应之后,白细胞介素6 的受体IL6R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方式的选择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方式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9-11-19T14:21:55.2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王强张伟 [导读] 目前随着相关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成熟,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已经经历了从不规则切除、规则性肝叶切除。 (简阳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四川简阳 641400)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采用两种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操作过程中实施Pringle 入肝血流阻断;研究组操作过程中实施改良区域性半肝阻断。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仅有1例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5例;手术总有效率达到94.4%,高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操作过程中实施改良区域性半肝阻断,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控制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使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改良区域性半肝阻断;Pringle 入肝血流阻断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117-02 目前随着相关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成熟,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已经经历了从不规则切除、规则性肝叶切除,到“精准肝切除”的发展阶段。腹腔镜左半肝切除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于对肝脏良恶性肿瘤及肝胆管结石等相关疾病的治疗过程中[1]。本文对比研究采用两种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7例;年龄46~69岁,平均53.7±6.5岁;肝脏肿瘤患者11例,肝胆结石患者2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8个月,平均3.2±0.6个月;研究组中男性31例,女性5例;年龄43~68岁,平均53.5±6.7岁;肝脏肿瘤患者13例,肝胆结石患者2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8个月,平均3.1±0.4个月。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接受气管内麻醉,选择头高脚低平卧分腿位,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状态,气腹的压力水平控制在12-14mmHg之间。采用常规五孔法进行操作,在脐下做观察孔,其余各孔主要围绕病变部位,以扇形状态分布,解剖左Glisson's鞘的操作孔应该位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的位置,断肝操作孔应该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右侧3cm左右的位置。在操作开始前需要利用增强CT血管重建技术,对肝动脉或门静脉异常走形情况进行判断,如右肝动脉或门脉右支的发源位置在左肝动脉、门脉左支,则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剖至分叉口以上的位置,从而实施血管阻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对胆囊进行切除。对照组操作过程中实施Pringle 入肝血流阻断;研究组操作过程中实施改良区域性半肝阻断。 1.3 观察指标 (1)术中出血量;(2)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并发症情况;(4)手术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肝脏病变症状消失,术后未出现任何相关并发症;有效:肝脏病变症状减轻,术后未出现或出现程度轻微并发症;无效:肝脏病变症状没有减轻,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 对照组(188.35±14.71)mL,研究组(160.37±12.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住院时间 对照组(13.65±2.74)d,研究组(9.38±0.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5例,研究组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9%和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总有效率 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过程中实施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使手术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创伤程度减轻,对残肝功能所造成的损伤小,术后肝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且基本不会出现任何并发症,对于在手术前肝功能检查结果不是十分理想,或合并肝硬化的患者,该方法属于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术式,与“精准肝切除”的理念完全相符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3、4]。在本次研究中,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治疗操作过程中实施改良区域性半肝阻断的研究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4.4%,高于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治疗操作过程中实施Pringle 入肝血流阻断的对照组患者的80.6%,且研究组患者仅有1例术后并发症出现,少于对照组的5例,上述研究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

肝切除术中肝门血流不同阻断方法对比

肝切除术中肝门血流不同阻断方法对比 魏孟奇 (广东省东莞市三局医院,东莞市塘厦镇523710;E-mail:kitty865@163.com)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门阻断;半肝血流阻断 【中图分类号】R735.7;R5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04(2012)12-1696-02 肝切除术是当前治疗肝癌、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脏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肝脏复杂的血管分布和丰富的血流供应,有效控制出血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肝门血流阻断和控制低中心静脉压来有效控制出血,肝门血流阻断以全肝血流阻断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常见。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肝血流阻断法实施肝切除术65例,本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对围术期相关指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肝脏病变需进行肝切除手术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3 68岁,中位年龄41岁。术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23例,原发性肝癌34例,胆管细胞癌8例。临床表现为腹痛45例;腹部包块6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病变14例。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CT检查,病变位于右肝33例,左肝32例;其中局限1个肝段20例,2个以上肝段31例,半肝及以上14例。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57例,B级8例。本组患者术前心、肺、肾功能评估无明显异常。65例患者中,36例选择行第一肝门阻断(A 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肝功能分级、病灶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肝血流阻断方法A组:Pringle法肝血流阻断,用乳胶管扎紧肝十二指肠韧带完全阻断肝动脉及门静脉,每次不超过15min,超过15min,间歇5 10min再次阻断。B组: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于患侧肝门横沟上缘紧贴Glisson鞘外以血管钳向下分离,左手手指在肝门后方引导,血管钳由Glisson鞘后方穿出并带入阻断带用以阻断患侧半肝入肝血流。 1.3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并发症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为(3.5?0.3)h,术中失血量为(652?197)ml;B组的手术时间为(3.6?0.4)h,术中失血量为(615?218)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253;t=0.724,P=0.480)。 2.2两组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A、B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见表1。 6961Guangxi Medical Journal,Dec.2012,Vol.34,No.12

全肝血流阻断和肝静脉阻断对肝肿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

作者:傅思源,孙玉明,李爱军,周伟平,潘泽亚,俞卫锋,吴孟超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上海200438) 【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和肝静脉阻断(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SHVE)对肝肿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THVE组和SHVE组,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记录肝切除术血管阻断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THVE组外围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与SHVE组比较有明显的升高,而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则有明显的下降(P 0.05) 。前者术中输液量较后者多,两组术后肝肾功能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切除术中SHVE和THVE均能有效控制出血和避免空气栓塞,而前者在保持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少术中输液量方面更有优势。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全肝血流阻断;肝静脉阻断;血流动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THVE) and 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SHVE) on hemodynamic changes in hepatic resections. Methods Patients undergone major liver resec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THVE and SHVE groups. Swan-Ganz catheter was inserted into patients to record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Hemodynamic changes during the resections and after vascular occlu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also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HVE group during vascular clamping,the THVE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in PVR and SVR,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I,MAP and MPAP (P 0.05). Patients undergone THVE received more crystalloids and blood,bu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iver and renal dysfunction,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 0.05). Conclusion Both vascular exclusion techniques are equally effective in bleeding control in liver neoplasma resections. Hepatic veins occlusion in the hepatectomy is safer,more effective and better hemodynamics,e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from bleeding and air embolism. Key words liver neoplasma; hepatectomy; 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hepatic veins exclusion; hemodynamics 肝肿瘤切除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静脉破裂导致致命的大出血和空气栓[1]。以往的有效手段是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但这种方法有可能造成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部分患者无法耐受[2]。肝静脉阻断(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SHVE)是改良的全肝血流阻断方法[3]。我院将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间40例肝肿瘤拟行肝切除的患者(肝肿瘤均至少压迫一根主肝静脉),根据肝血流阻断方法随机分为THVE组和SHVE,对两组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中、术后情况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关于肝切除手术后肝脏再生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肝切除手术后肝脏再生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明显提高了肝切除的安全性。加上,肝脏与其他器官不同,具有巨大的潜在再生能力,肝切除术后,各类组织迅速做出回应,并很快使肝脏体积恢复至原来大小,肝功能恢复正常。虽然术后肝脏功能不全依然常见,但不可否认对肝脏再生的研究不仅为器官移植开辟了新的前景,也丰富了对肝损伤和术后再生修复机制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其他脏器再生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再生;肝功能不全;肝脏储备功能 我们都知道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部位置胃的上方。它也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有着非常多的功能:代谢功能(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维生素代谢、激素代谢)、胆汁生成和排泄、解毒作用、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同时肝脏也参与了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最重要的是肝脏是其中少数的内部人体器官能天然更新失去组织;在大约25 %的肝脏,其余的肝脏可以再生成为一个全肝。可以说,肝脏对于个体来说十分重要。 最近我看了几篇关于肝脏功能的论文,对肝脏的再生功能印象深刻。下面是我结合有关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及猜想假设来说说我的观点。但由于很多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和术语我看不懂也不大了解,只能从最浅层的表面谈谈我的看法。 肝脏可以氧化、储存肝糖,合成尿素,合成分泌性蛋白质,也可以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但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肝脏再生功能,当肝切除术后,剩余肝脏内实质细胞、非实质细胞及体内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还有各类肝干细胞等能够迅速做出回应,并很快使肝脏体积恢复至原来大小,肝功能恢复正常。 而如今,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主要手段。肝脏的再生功能便在术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家是这样定义的“大部分肝切除后,肝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各种反馈信号刺激处于G0期的肝细胞进行增殖,残肝细胞通过细胞增殖由静止状态转变为快速生长状态,以补偿丢失、损伤的肝组织并恢复肝脏的生理功能,这个过程称为肝脏再生。”并且将肝脏再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增殖阶段、终止阶段。 虽然如今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受损,术中不同状态下的打击,会使术前的评估彰显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使得肝脏的再生功能受到了影响,不能发挥期功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肝脏损害的恢复主要还是依赖于肝脏内在的再生能力。所以对肝功能的研究十分重要。 首先,肝脏再生是一个包括多种细胞增殖,是由多条通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一种复杂而又精确的调控过程。对于肝脏再生的深入研究,可为寻找肝损伤时促进肝再生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促进肝脏再生和肝功能恢复。 其次,对肝脏再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肝切除后或者急慢性肝衰竭的患者尽快恢复肝脏功能,减少总体医疗费用及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目前我国的乙肝患者位居全球首位,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超过1亿,每年因各种肝脏疾病切除肝脏的患者也逐年增多,所以,肝脏再生的研究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意义重大。 最后,有学者认为“肝脏干细胞通过组织工程可制造人工肝脏,替代目前的肝移植,外源性肝脏干细胞作为载体也可用于基因治疗,使一些遗传性肝脏疾病有望治愈。对于肝硬化,一般认为是在肝实质细胞严重破坏的基础上,纤维结缔组织代偿性增生的结果。但是

半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2011年12月第18卷第34期临床研究 肝脏部分切除是肝胆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肝脏良、恶性肿瘤及较为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均需要进行病变肝段或肝叶的切除,肝脏切除前对肝脏血流的阻断是肝脏切除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本院对肝脏部分切除的患者采用切除侧半肝血流阻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部分肝脏切除患者67例。患者原发性肝癌均经CT影像学联合肿瘤血清学诊断明确,肿瘤直径2.2~6.0cm,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灶7例,患者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男32例,女2例,年龄37~72岁,平均(51.0±11.6)岁,肿瘤位于左半肝6例,右半肝28例;研究组男30例,女3例,年龄39~74岁,平均(52.0±12.8)岁,肿瘤位于左半肝5例,右半肝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拟切除肝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手术方法 依据术前预定切除范围选择上腹旁正中切口,右侧肋缘下斜切口或反L型切口,进入腹腔后常规游离肝周韧带,游离肝脏,再次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能性,确认可以切除肿瘤后进行肝门部血管处理。对照组患者常规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其内结构,将十二指肠韧带采用8号导尿管提起预留阻断带,左半肝切除者沿左侧冠状韧带分离至下腔静脉左侧,在左肝静脉及肝中静脉之间分离,分别分离出肝左静脉及肝中静脉,分别采用8号导尿管阻断带预留阻断带,右半肝切除或右半肝肝叶切除患者,经侧状韧带分离至下腔静脉右侧,离断腔静脉韧带,分离肝右静脉,留置阻断尿管。将肝脏向左上方翻起,自下而上、自右向左分离结扎肝短静脉,使肝脏与下腔静脉分离。然后用电刀标记切除范围,研究组患者继续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肝动脉左右支及门静脉左右支,游离后分离门静脉左右支,采用血管夹夹闭切除侧肝动脉及门静脉分支,半肝切除者则离断结扎,对照组患者间断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研究组患者间断或连续阻断切除侧肝动脉 半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 应用观察 吴志科 四川省仁寿县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四川仁寿6205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肝部分切除手术中应用半肝血流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肝脏部分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肝血流阻断,研究组采用切除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 血情况、连续阻断时间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连续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 患者术前AST、ALT、CHE及PA水平无显著差异,患者术后1d及7d AST、ALT水平低于对照组,CHE、PA水平高 于对照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能够延长肝脏切除术中连续阻断时间,减少肝功能损伤。 [关键词]肝脏切除;半肝血流阻断;肝功能;前清蛋白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12(a)-031-02 Effect of 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on hepatectomy with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WU Zhike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Renshou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Renshou620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ng effect of 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on hepatectomy with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Methods:67cases of patients with PHC who would taken hepatectom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 ed into resea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otal 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were taken in control group and 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were taken in reseach group,volume of hemorrhage in operation,time of blood flow occlusion and liv- er function were contra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Volume of hemorrhage in operation were lesser and time of blood flow occlusion was longer in reseach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in preoperation,level of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cholinesterase(CHE)and prealbumin(PA)was identic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 first day and seven day after operations,level of AST and ALT was lower and level of CHE and PA was higher in reseach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 on hepatectomy can extend time of blood flow occlusion,decreasing injury of liver functions. [Key words]Hepatectomy;Hemihepatic blood flow occlusion;Liver functions;Prealbumin 31 CHINA MODERN MEDICINE

腹腔镜捆绑式肝局部血流阻断技术与Pringle法随机对照

论著文章编号:1005-2208(2012)10-0839-03 腹腔镜捆绑式肝局部血流阻断技术与 Pringle法随机对照研究 张登明,甄作均,陈焕伟,王峰杰,计勇,陈应军,李清汉 【摘要】目的通过捆绑式阻断法与Pringle法对比,探讨捆绑式肝局部血流阻断法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将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Pringle组(30例)与捆绑式阻断组(32例),对比分析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3、7d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捆绑式阻断组术前及术后1、3、7d 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捆绑式阻断组明显低于Pringle组(P<0.05)。结论捆绑式阻断法止血效果确切,对肝功能的损害轻,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可行的血流阻断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肝功能;血流阻断技术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Pringle maneuver versus tourniquet method ZHANG Deng-ming,ZHEN Zuo-jun,CHEN Huan-wei,et al.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Foshan 528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EN Zuo-jun,E-mail:zzjun@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ourniquet method i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compared with Pringle maneuver.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performed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between January2003and January2011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were divided into Pringle group(30patients)and tourniquet group(32patients)randomly.The change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complications,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operative blood loss,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the TBIL and ALB before operation and on the first,third and seventh day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T and AST before operation and on the first,third and seventh day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P<0.05).Patients in tournique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faster 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 than those in Pringle group(P<0.05).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tournique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Pringle group (P<0.05).Conclusion Tourniquet method can limit operative blood loss effectively with quicker recovery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which is safe,efficient and feasible for patients performed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Keywords laparoscope;liver function;vascular control 肝血流阻断技术术中失血少,对肝功能及周围器官影响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借鉴捆绑肝叶达到肝脏局部血流阻断的目的[1],将其应用到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收到较好效果[2]。为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设计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以观察其有效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符合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条件的病人,一般资料详见表1。入选标准:原发性肝肿瘤病人符合以下标准方可入选:(1)肿瘤局限于肝Ⅱ、Ⅲ或Ⅵ,且肿瘤直径<8cm;(2)肝功能为Child-push分级A级。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被排除在研究之外:(1)存在不 基金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008032)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广东佛山528000通讯作者:甄作均,E-mail:zzjun@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839

肝硬化部分切除后肝再生及结构变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17卷 第53期 2013–12–31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December 31, 2013 Vol.17, No.53 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16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郑晓筠,罗倩欣,陈倩琪,熊喜峰,刘玉荣,马宁芳. 肝硬化部分切除后肝再生及结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53):9196-9202. P .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9196 www.CRTER .org 郑晓筠,女,1990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在读学士,主要从事肝硬化方面的研究。 383271008@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通讯作者:马宁芳,博士,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 510182 nfma@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3)53-09196-07 修回日期:2013-09-19 (201304019/G ·Q) Zheng Xiao-jun,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chool of Basic Sciences,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82,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383271008@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Ma Ning-fang, M.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chool of Basic Sciences,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82,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nfma@https://www.360docs.net/doc/5f15767078.html, Accepted: 2013-09-19 肝硬化部分切除后肝再生及结构变化* 郑晓筠,罗倩欣,陈倩琪,熊喜峰,刘玉荣,马宁芳(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 510182) 文章亮点: 1 肝硬化为肝脏不可逆病理改变,临床上多使用保守治疗以控制肝硬化进程。 2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肝脏自身强大的再生能力,尝试用肝部分切除诱导残余肝内具再生能力的细胞增殖以重建肝脏结构。结果显示,早期肝硬化部分切除可明显改善甚至逆转硬化肝的组织结构。 3 肝硬化部分切除后肝内有效增殖细胞数的相对减少及肝再生反应滞后等因素,是应用该方法治疗时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肝功能代偿能力等指标进行科学评估。 关键词: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基础实验;肝硬化;四氯化碳;小鼠;Masson 染色;肝部分切除;肝再生;结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5-溴脱氧尿核苷;省级基金 主题词: 肝硬化;肝切除术;肝再生;结蛋白;肌动蛋白类 基金资助: 广东省2011年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1)* 摘要 背景:肝脏自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切除肿瘤后肝脏质量可逐渐恢复,提示硬化的肝脏仍具备修复潜能。 目的:尝试用肝部分切除方法诱导小鼠硬化肝组织内具再生能力的细胞增殖,观察再生肝脏的结构变化。 方法:使用CCl 4皮下注射方法制备小鼠肝硬化模型。对肝硬化小鼠行肝部分切除,于切除后1,3,5,7,10,14及21 d 取小鼠肝组织并称质量。观察比较肝部分切除后不同时间小鼠再生肝组织的结构变化;评估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肝星形细胞标志分子结蛋白及肝星形细胞活化标志分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变化;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技术对增殖细胞进行定性、定位。 结果与结论:肝硬化小鼠肝部分切除后第1,3,5,7,14,21天肝再生率分别为6.58%,22.03%,21.39%,29.05%,45.22%,50.98%。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 染色显示CCl 4注射8周后呈早期肝硬化病理改变,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结构逐步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部分切除后第1天再生肝组织内结蛋白表达减少,但第3天至第14天呈上升趋势,21 d 则明显减少;肝再生过程中各时间点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依时递减。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在肝部分切除后1-7 d 主要为肝细胞,肝部分切除后14-21 d 阳性细胞定位于肝血窦内皮及窦腔内。结果表明早期肝硬化小鼠大部肝切除后3 d 出现明显的再生反应,并逐步恢复正常的肝组织结构。 Regener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mouse cirrhotic liver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Zheng Xiao-jun, Luo Qian-xin, Chen Qian-qi, Xiong Xi-feng, Liu Yu-rong, Ma Ning-fang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chool of Basic Sciences,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82,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Liver possesses a powerful regenerative capacity.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most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hepatocelluler carcinoma are accompanied with liver cirrhosis. The liver weight can be gradually restored after tumor resection, which indicated a regenerative potential of cirrhosis liver. OBJECTIVE: To try to use partial hepatectomy to induce proliferation of cells with regeneration capacity in cirrhotic liver of mice, and to observ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regenerated liver. METHODS: The liver cirrhosis model of mouse was produced by injecting CCl 4 liquid subcutaneously. The mice with liver cirrhosis were subjected to partial hepatectomy. The residual liver was dissected and weighted at 1, 3, 5, 7, 10, 14 and 21 days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regenerating livers were compared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at various time points. Liver regeneration rate was evaluate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desmin and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expression in the hepatic satellite cells. The 5-bromo-2-deoxyuridine incorporation labeling method was used to exhibit and localize the regenerating cell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liver regeneration rates of the mice with liver cirrhosis at the 1, 3, 5, 7,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