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一、目录的含义"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的。
刘向每校定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
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
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
莱者,今东莱地也。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
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
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
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
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
齐人以此重之。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历史文献学(部分)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
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
但刘向未完亡。
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
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
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
《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
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
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
《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
《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
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
历史文献学.ppt

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
——马丁·海德格尔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 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 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 印刻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
(3)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 大成》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曰:“逖矣, 西土之人!”(出自 《今文尚书·牧誓》)
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 语》、郦道元注《水经注》
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 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 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体制 (书名、小序、 解题) 目录的分类
(2)汉代——奠基期
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 经今古文之争 郑玄遍注群经 熹平石经 辨 伪起步
(3)魏晋至隋——变迁期 ①废简用纸 ②校理汲冢遗书 ③刊刻正始石经 ④文献散亡严重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
炀帝焚书
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 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 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第1讲 历史文献学导论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二)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过 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时, 他实际已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所以,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 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 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史学 著作。 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 称:“承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询地理之类已 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 经皆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史料。 我们所讨论的历史文献,以狭义的史部典籍为主体,而概述广义的四部文献, 别择其中的历史学史料文献,主次分明,取精用宏。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前人关于文献散亡的论述很多,最有代表性的, 当推隋朝牛弘的“五厄”说和明朝胡应麟的“十厄” 说。
一、牛弘的“五厄”说与隋以前文献的散亡
牛弘,隋人。史称其“笃好坟籍,学优而仕, 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 之典章”。官至散骑常侍秘书监。《隋书》卷四十 九“牛弘传”谓:牛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 书之路”。其上表之中历数中国典籍文献的几次大 的劫难。
这一文献概念的外延,可以按记录信息的方法、记录信息的形式、 载体材料、文献出版形式、文献信息内容等方面,明确划分出文献的不 同类型。
历史文献学

绪论1,文献:记录一切有知识的载体。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3,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期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创立着良好的条件。
简答1,促进传统文献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①“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这种特制社会所产生的重经验、重历史的使用理性文化,对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这种对历史所怀有深沉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基础。
②广泛意义的“孝”。
对于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化心理,在学术领域,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这种文化的极大热情和责任感,而更广意义的“孝”,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果不能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人们将会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③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
她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
B书写流通的演变。
C文化教育的变化和成就D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E 中外文化的交流2,在传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十厄”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秦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元帝焚书、江都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伯颜南下3,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

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一、概述文献学作为研究文献的学科,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文献学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我国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文献的生成、传播、保存、整理、研究等多个方面。
而历史文献学作为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特有的研究方法,在我国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了文献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文献学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而历史文献学,作为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不仅要关注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更要深入探讨历史文献的价值,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现代社会提供历史智慧的支撑。
我国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虽然快速,但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持文献的原貌和真实性,如何确保历史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不被破坏,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文献的研究也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探索,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对于我国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在保持传统研究优势的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动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创新和发展。
也需要我们加强对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文献学的认识和了解,为文献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1. 介绍文献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学术领域中,文献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文献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记忆,更因为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文献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文献的支撑。
无论是古代的经史子集,还是现代的科技论文、网络资讯,都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学提纲绪论一、“文献”的含义二、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第一章 目录一、目录的含义二、书籍的分类三、官修书目四、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五、私家书目六、专门书目第三章 校勘一、校勘的起源二、校勘的重要性三、校勘的条件四、校勘的依据五、校勘的方法六、校勘的态度第五章 辨伪一、伪书产生的原因二、辨伪的产生三、唐宋的辨伪成就四、明代的辨伪成就五、清代的辨伪成就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甲骨文1.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第二章 版本 一、版本的含义 二、版本的源流 三、版本的要素 四、版本的价值 第四章 注释 一、传 二、章句 三、注 四、集解 五、疏与正义 六、笺 第六章 辑佚 一、典籍散亡的原因 二、辑佚的产生与发展 三、辑佚的来源 四、主要的辑佚著作 五、辑佚的困难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2.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3.编年体: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时、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
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叙往事、预述后果。
其最大优点是对同一时间内各方面的大事能兼载并蓄,上下若干年的历史进程如线串珠,既便于考察一代之兴衰,也便于纵观一时之大势,而且,“理尽一言,语无重复。
”编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众多体裁中最先形成,使用也最普遍,它既是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也是历代起居注、日历、时政记,实录等记注性文献常用的体裁。
4.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
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
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5.九通:《通典》等十种通史性的典章制度书籍的总称。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代乾隆年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并称九通。
二、《尚书》1.《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29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28篇。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2.《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9篇,也称《古文尚书》。
此书流传颇久,到宋代吴棫、朱熹等对它有过怀疑,明代梅竟直斥其伪书。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故引用时必须谨慎对待。
二、《尚书·牧誓》译文:时当甲子这天拂晓,周武王及早来到商都郊外一处名叫牧野的地方,举行战前誓师。
周武王左手握定黄灿灿的圆口大斧,右手持住白晃晃的带穗军旗,高声说道:“远道辛苦了,将士们!”周武王率众宣誓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众官员: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路将士。
高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矛,跟我参加宣誓。
”周武王接着说:“古人有句常言道:‘母鸡不报晓,母鸡要是报晓,家就败尽了。
’可是如今这个商王受,却一味听信妇人的谗言;轻蔑地抛弃掉祭天祭祖的大礼,根本不闻不问;漠视丢掉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一概不加进用,竟然庇护、提拔、信任、使用那些身犯多种罪行而逃避法网的人,把他们封为大夫卿士,使这群害群之马在宗族百姓中逞凶狂,在国都内外干坏事。
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天帝对商纣的惩罚。
今天这场战斗,在进攻中不超过六七步,就要停下来把队伍整顿一下。
勇士们,努力吧!在交锋中不超过四五个回合、六七个回合,就要停下来,把动作整齐一下。
努力吧,勇士们!你们要以威武雄壮为荣,象虎豹熊罴那样勇猛顽强,冲到商郊大战一场。
不要拒绝那些能够主动投降的人,好让他们掉转头来帮助我们。
努力吧,勇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我就要对你们处以死刑。
”重点词语:1.昧爽:昧,暗;爽,明;指天将明未明的时候2.誓:誓师3.杖:持4.秉:拿着。
5.麾:指挥6.冢:大7.御事:御,治;即治事之臣8.称:举9.比:相比次,即排列10.索:同素,即空、散、尽 11.厥:其,表指示作用 12.昬弃:同泯,即尽、灭。
湣弃,同泯弃。
13.答:即对、报 14.迪:进用 15.是(崇是长):助词,无义 16.愆:即过17.勖:勉18.伐:即刺杀 19.齐:使……整齐,即整顿(阵容) 20.御:强暴21.克:即杀三、《逸周书·克殷解》史志目录:指正史中的典志、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
在正史中,还有六部史书有《艺文志》或《经篇志》,即:《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这五部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最大。
史志目录除上述几种以外,《清史稿·艺文志》亦属史志目录。
考竟源流,故历代学者,颇为重视,详加研究,并为缺少《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正史,补作《艺文志》49种,使许多书籍,得以考见。
私家著名的还有南宋郑樵《通志·文略》和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1)官修目录:历代官修目录,今存不多。
计为: ①汉《七略》残②宋《崇文总目》残③明《永乐大典目录》④明《文渊阁书目》⑤清《四库全书总目)⑥清《天禄琳琅书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库全书总目》。
(2)史志目录:历代正史原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共7种:①汉书·艺文志1卷②隋书·经籍志4卷③旧唐书·经籍志2卷④新唐书·艺文志4卷⑤宋史·艺文志8卷⑥明史·艺文志4卷⑦清史稿·艺文志4卷南宋郑樵《通志》的《艺文略》8卷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经籍考》76卷(3)私家目录:宋代私家目录: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20卷(衢本)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22卷③尤袤《遂初堂书目》1卷【明代著名私家目录:①朱勤美《西亭中尉万卷堂书目》16卷②叶盛《箓竹堂书目》6卷③李廷相《李蒲汀家藏书目》2卷④陈第《世善堂藏书目》2卷⑤晁瑮《宝文堂分类书目》3卷等】二、谈谈你对目录学的看法“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和“叙录”。
“篇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的内容提要。
“目录学”就是研究以目录、索引等方式概略地认识文献与简明地记录、揭示、报道文献的学科。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皇宫藏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摄其指意,录而奏之。
”是说刘向每整理完成一种书籍,都要逐条记下它的篇目,提取它的内容要旨,叙述记录而上奏。
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目录的含义有所改变,常指书名、篇目、提要三项。
而对一种古籍的著录内容,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篇卷、版本、存佚、真伪等项。
目录学对于史学研究有重要作用,可探究学术源流、考辨书籍真伪、鉴别版本优劣、核实典籍聚散等,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就谈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
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清代江藩也明白指出:“目录者,本以定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
”(结合自己对目录学的理解发表感想)三、《克殷解》译文周军用兵车三百五十辆,在牧野摆开阵势。
殷纣王督军迎战,周武王派遣姜尚和百夫长前去挑战。
武王已经誓师完毕,凭借勇士和战车冲入商军,商军兵败如山倒,殷纣王逃入国都城内,只身登到鹿台上,用美玉遮蔽住身体,在火中自焚而死。
周武王于是手擎大白旗来指挥从征诸侯,诸侯全都叩头迎拜。
武王于是拱手作答,表示慰抚。
商朝庶民和大小官员也都在国都城外敬候大驾。
从征诸侯见此情景,一齐向前祝贺说:“这是上天赐福哇!”又接连两次恭行拜贺大礼。
武王一一回拜答谢。
在众人的簇拥下,武王第一个乘车进入殷商国都,前往纣王的住所,远远向鹿台纣王自焚的地方连射三支箭,然后下车登台,用轻吕这把宝剑刺击纣王的尸体,用青铜大斧砍下纣王的头颅,命令把它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
转身又前往妲己等两个宠妾的居室,两个宠妾已悬梁自尽,周武王又向两具吊在空中的女尸射了三支箭,仍用轻吕这把宝剑从右侧刺击二女尸体,改用黑色大斧砍下她们的脑袋,命令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
杀纣斩妃之后,武王从纣王宫室中走出来,在广场对周军进行检阅。
第二天,开始清理道路,整修社庙和商纣王的宫室。
到了举行开国大典的预定日期,百夫长肩扛帛制白旗在武王前面开道。
叔振奏请拜受上天赐予的嘉命,又陈列仪仗车队。
周公手握大铜斧,毕公手握小铜斧,左右夹护武王。
散宜生、泰颠和闳夭也都手持轻吕宝剑,在社庙入口监察,并指派卫士在各个部位严加防护。
武王进入社庙,在后土神位的左侧入座,群臣都跟在后面站定。
毛叔郑手捧明水,卫叔封主持礼仪,召公奭拿着币帛,师尚父牵着祭祀用的牛羊。
尹逸宣读祭神册文说:“殷朝的最后一位子孙受德,迷失了祖先成汤的英明之处。
玷污抛弃天神地祇,不予祭祀,昏庸残暴地对待商朝境内的宗族百姓,他的显著罪行被苍天上帝知道了。
”武王听到这里,赶紧起身,接连两次叩头拜谢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