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同工酶分析技术
几种植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1)

将胶浸入染 色液 中 5 0 神,取 出置 一1 分
于 永 中^ 沈 , 止染 色。 ` ' 停
将胶 置于醋酸 缓冲液中沁 2 分钟, 。 再浸 入染色液中,2℃ 保佩染色 2 6 0 5 0分钟 - 后, 取出 , 水漂洗。
1 酷酸联苯 ) 胺炸液:2 克联茉胺溶于 1 毫升醋酸中, 7 毫升水。 8 加 2
电泳在冰箱或低于 1 ℃ 的 室 温 下 进 行。 5
力水至 10 i 」 0n1 1 . 斗 % F 过硫酸 按( . 用前配划 、F Tr- . i 泞檬酸缓冲 液忿 s
1. 呢 , 4 Irs 5. 8 + 柠 檬 酸 i 1 5
10 ; .g
加水至 1 0 1P R9 0 m, . 0 H
'rs .q r 3 0 ; i 0
Trs 2 ; i6 g .
甘氨l 1・ ; , 斗斗 n : 9
甘氨酸 20; . k
至凝胶下端 0 -1厘米处停止电泳。 电泳 时 . 5
间约 9- 10分钟。 0 0 过氧化物R 同工醉 的染色鉴定方 法 很 多,
染 色 方 法 染 色
加水至 10r ,爪 }3 加水至 10ml H .; 0 0 l 1 . : n 00 , h7 p 使用时杯释 1 信- 0 随用时稀释 5倍
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相对活性的维生素 C 一联 苯胺染色法阁。 近些年来又较多地采用了丁子
香酚 (ue l Eg o n )一类夭然物作底物的新染
色法[ 9 1 c 近年来, 由于同工酶测定、 分析技术在遗传
1 )本工 作曾得到龚葵 同志的指导, 特致谢意 , 2 黄寿松:西北植物研究所进修人员。 )
离心(50.. 1 分钟, 30 :pm)5 . 取上清液, 混人等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128220(2000)0420321205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①雷泞菲,苏智先,陈劲松(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2)摘 要:同工酶在各种生物体内普遍存在,是生物化学1个重要研究内容,同工酶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1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在农、林、医及生物学各个领域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关键词:同工酶;植物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Q -33 文献标识码:A 同工酶是指“催化反应相同而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技术是通过电泳和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特异性染色而把酶蛋白分子分离,并将其位置和活性直接在染色区带标记出来,酶蛋白所显示的图象称为酶谱.该技术逐渐成为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1种重要手段[1]. 1 概 述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往往迟于动物,同工酶的发现及研究也不例外.早在1925年Demuth 就发现前列腺中酸性磷酸酶的性质和红血球中的不同,当时临床医学家就利用这一点建立了用甲醛或酒石酸抑制办法来鉴别血中酸性磷酸酶的器官来源.关于同工酶与植物遗传育种关系的报道是在60年代才出现.迄今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无论是微生物、动物还是植物,在其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细胞,同一细胞的不同部位,如细胞膜、细胞质和各种细胞器以及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谢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同工酶分布,目前,50%以上的酶都发现了其同工酶的存在,可以进行分析的同工酶已达100多种.其中已确定的植物同工酶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酸性磷酸酶、乙醇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儿茶酚氧化酶、肽链内切酶、酯酶、谷氨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肽酶、苹果酸脱氢酶、氨肽酶等.研究最多的是过氧化物酶、酯酶和过氧化氢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同工酶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2 同工酶技术在种质资源上的研究大量收集的种质资源能否在品种改良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对收集材料的鉴定研究程度.因此,尽可能地利用各学科的先进成果和手段,对栽培植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各个种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进行分类学、细胞学、细胞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同工酶技术是研究物种起源、演化及变异程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据史载和出土遗迹证明,我国稻作栽培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时代,是世界上稻作最古老的国家,但栽培稻起源于何地,长期一直存在争论.傅春霞等收集世界不同地区水稻品种1514个,进行水稻种子的酯酶同工酶正极酶带的分析发现云南稻品种丰富,类型复杂,从而推断云南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变异中心之一[2].关于栽培玉米的起源,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并提出许多假设.李继耕等选用了78个不同类型①收稿日期:2000208226作者简介:雷泞菲(1974-),女,四川阆中人,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物多样研究. 第21卷 第4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12月 Vol.21 No.4 Journal of Sichuan T eachers C ollege (Natural Science ) Dec 12000223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的玉米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包括南亚的C oix属的两个及美洲起源的T eosinte属和Tripsacam属的两个种在内,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提出了除美洲起源外,还有起源于亚洲的可能性.杨太兴等比较分析了我国南方糯玉米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一步证明中国糯玉米可能原产于我国南方.认为中国不仅是玉米的次生起源中心,而且可能是初生起源中心之一[3,4].六倍体小麦起源于从里海的东南角到高加索这一狭窄的地带也是根据同工酶的分析而推断得知的.朱英国等(1982)对水稻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5];钟广炎等(1991,1993)分别对柑桔种质资源过氧化物同工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6,7].3 同工酶技术在遗传育种的应用同工酶技术与遗传育种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它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从分子水平上来鉴别许多外部形态上难以鉴别的遗传变异.311 利用同工酶技术对植物品种进行分类水稻品种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始终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日本中川原正弘利用同工酶技术,将亚洲各国收集的1317个水稻品种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根据其迁移率的不同,将其1317个分为12个不同基因型,又按各个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将水稻分为九个分布地区.结果表明,这种分类完全符合按照形态特征、遗传标志分布、光周期反应、杂种一代花粉和种子育性等进行分类的品种群,同工酶技术将逐渐成为分析水稻品种的新分类方法.江洪等(1986)对柏木属的几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8];方德秋等(1992,1993)应用同工酶技术分别对宽皮柑桔和柑桔进行了分类,推测出柑桔类植物的系统发育趋势,初步绘画出演化树[9,10];杨自湘等(1989)应用同工酶技术对胡桃属的十种植物进行了分析[11];王艇等(1996)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等部分裸子植物五种同工酶进行分析,并用加权配群法对酶谱的相异性系数予以聚类分析,重新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具说服力[12].312 利用同工酶技术对杂交育种的预测同工酶已成功地应用于鉴定植物种间杂交.Schwartz首先应用淀粉凝胶电泳发现玉米中有快、中、慢三种不同迁移率的酯酶酶带,当两个迁移率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杂交后,杂种一代除双亲的酯酶类型外,还出现一种新的“杂种酶带”[2].李继耕等在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中比较不同杂交组合之间,以及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谱,发现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酯酶三种酶谱与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关系.远缘杂交可以扩大基因库,弥补近缘杂交的局限性,杂交后代种的确定是受到普遍关心的问题[13].庄炳昌等(1992,1994)对玉米和大豆的同工酶酶谱进行了遗传分析[14,15].戴景瑞等探讨了玉米杂交育种产量与同工酶的关系[16].周光宇等对高梁稻酯酶同工酶的分析显示,远缘杂交种中可能存在染色体水平以下(DNA片段)杂交的可能性.应用同工酶酶谱分析可以预测杂种优势,使杂交育种工作克服盲目性,增加预见性[17,18].313 应用同工酶技术进行遗传基因的定位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部分研究者从普通小麦得到醇脱氢酶的酶谱,认为这些基因位于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4上.Buwer等利用缺体———四体系中国春小麦分析12种酶系的酶谱,发现碱性磷酸酯酶有变异,认为这些酶编码的基因位于染色体4B和4D上.从遗传上系统研究同工酶的基因位点以及它所调控的性状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2].同工酶技术还可应用于体细胞融合杂种和花粉植株来源的鉴定以及雄性不育性的研究中.Wetter分析大豆———烟草体细胞杂种中细胞系和其亲本的乙醇脱氢酶酶谱,双亲各有1条不同的酶带,体细胞融合杂种有来自双亲的两条酶带[2].Alam等曾利用高梁雄性不育花粉前期的花粉组织,测定其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结果显示,不育系的酶谱中较之可育系少一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少五条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带[2];杨太兴等(1982)对玉米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同工酶进行了分析[19];邱竟(1991)对棉花雄性不育“三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20];蛋白质和酶的差异是由它们的基因直接决定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对雄性不育本质的认识.此外,同工酶技术在辐射遗传育种中也广泛应用.生物体内任何一种酶蛋白分子的氨基酸序列都是由特定排列顺序的核苷酸链决定的,当生物体受到各种理化因素处理后,其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部分或局部的发生变化,由它所决定的酶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也相应地发生改变,表现为某些同工酶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在遗传育种工作中,可以把同工酶作为一种生化指标,研究各种突变体,以便从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一些突变体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4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上应用相当广泛,在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器官组织中同工酶都具有特异性表现,其合成受一系列基因的调控,常作为遗传信息的指标来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分化.从植物种子生活力、组织与器官分化、生长及胚胎发育,以及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都会影响到同工酶的变化.Brew 2baker 分析了玉米的叶、茎、鞘、花、种子等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显示各组织的酶谱差异很大,而大多数组织有其专一的同工酶带,他把这种由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的不同所导致的同工酶的器官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叫做组织多型现象[21].植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其同工酶酶谱也有差异[2].胡能书比较分析了水稻(广陆矮四号)不同发育时期淀粉酶、酯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发育进行,酶谱带数目增多,达到一定生育时期后则趋于稳定;朱立新等(1986)对茄子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研究茄子亲缘关系最适宜发育时期及器官应以苗期及现蕾期的叶片为合适[22];崔克明等(1993)对构树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23];罗立新等(1995)对杜仲枝条中多糖贮量和淀粉酶,过氧化物酶的变化与形成层关系进行了研究[23,25];崔克明等(1995)研究了白皮松在环割后新生微管组织中过氧化物酶、酯酶的变化[26,27];张仲鸣等(1997),崔克明等(1997)分别对白皮松形成层活动周期中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28,29].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同工酶谱的改变相当普遍.从石竹培养中测出过氧化物酶、酯酶、酸性磷酸酶的同工酶都受到光及温度条件的影响.在烟草中光和温度可以影响苹果酸脱氢酶的酶谱;陈一舞等(1994)对大豆在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30];何平(1995)对特产南川金佛山的濒危植物多辐溲疏柠檬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化进行了数量分析[31].杨一平(1989)对红松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同工酶变异进行了研究[32].这些都说明同工酶对环境反应很灵敏.各种植物激素也可导致同工酶变化.Lee 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指出烟草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谱受到外源植物激素在量上及质上的调控.高浓度的I AA 引起两个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出现,在有I AA 时,赤霉素及玉米素也能诱导新的酶带[2].李卓杰等(1989)探讨了珙桐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33].在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过氧化物酶在植物中存在普遍,而分离简便易行,相应地研究得较深入.同工酶在植物体内的普遍存在以及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提供了基因表达的灵敏指标,若能在同工酶的出现与变异方面找出其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调控生长发育的进程.5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同工酶是植物体中的天然标记,可以反应出植物体内的各种变化,包括感病后内部的变化.当病原物侵染植物后,会使植物组织发生特殊的代谢变化,产生许多新的同工酶.通过同工酶酶谱的差异来研究植物感病状况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生化指标.沈其益等对棉花枯萎病的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强,酶带数增多1—2条[34];吴功振等对白叶枯病抗病或感病的水稻品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测定,发现抗病性不同的品种,即使同一部位的酶带其迁移率和光密度也不相同,这表明酶的分子量和结构是不同的[35];苏开君等(1983)对杉苗受炭疽病侵染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了研究.也发现植株受病菌侵染后其同工酶谱与正常植株存在很大的差异[36].6 同工酶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是目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生物在空间上存在的现状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生态系统、区系种类和遗传构成等不同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其中,遗传323 第21卷第4期 雷泞菲等: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423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多样性是丰富多彩的生物类群保持和发展的基础,遗传多样性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环节.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是要保护和利用其遗传上的多样性,没有遗传基础的“生物多样性”是无法保护的.从六十年代同工酶凝胶电泳被用于研究动植物天然种群的遗传变异以来,大大扩展了我们对种的遗传过程的认识,对群体遗传学、系统学和进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珍稀濒危的野生植物以及农作物、果树或林木等经济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可以利用同工酶技术对其天然种群的遗传结构、基因丰富的程度等进行研究,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近十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杨一平等(1991)对长白松自然种群同工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7].张军丽等(1992)对长白山红皮云杉自然种群同工酶遗传型进行了研究[38].张启发等(1992)对西藏和埃塞俄比亚大麦六个同工酶位点遗传变异进行了对比分析[39].7 讨 论同工酶技术对分析生物繁殖、体细胞杂交、染色体倍性、基因分化和表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一个新的、非常广阔的前景,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工酶技术的研究和利用正方兴未艾,硕果累累,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例如从理论上讲,每种酶都应有自己的同工酶,但目前仅在部分酶中发现同工酶的存在,而且就某种特定的同工酶来说,其可能出现的同工酶理论总数,在实际材料中不一定都能找到,这些还有待于同工酶分离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就同工酶技术的应用而言,在植物生长发育各个时期都有同工酶的变化,但各种同工酶的变化与其生长发育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关系去调控生长发育的进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吴少伯.植物组织中蛋白质及同工酶的聚炳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J].植物生理学通讯,1979,(1)∶30-33.[2]胡能书,万贤国.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杨太兴.我国南方糯米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J].植物学报,1981,23(2)∶110-114.[4]杨太兴,曾孟潜,李继耕.同工酶与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Ⅳ:关于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的分析[J].遗传,1981,3(6)∶31-33.[5]朱英国,梅启明.水稻品种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82,8(2)∶73-80.[6]钟广炎,叶荫民.柑桔种质资源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J].植物分类学报,1991,29(5)∶418-422.[7]钟广炎,叶荫民,陈竹生,等.柑桔种质资源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同工酶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3,31(2)∶162-169.[8]江洪,王琳.柏木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6,24(4)∶253-259.[9]方德秋,章文才.应用同工酶进行亮皮柑桔分类及进化研究[J].武汉植物学报,1992,10(4)∶305-312.[10]方德秋,章文才,肖顺元.应用同工酶进行柑桔分类及进化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3,31(4)∶329-352.[11]杨自湘,系声柯.胡桃属十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植物分类学报,1989,27(10)∶53-57.[12]王艇,苏应娟,张宏达1部分裸子植物的物种同工酶分析[J]1中山大学学报,1996,35(6):122-124.[13]李季耕1植物同工酶及其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J].作物学报,1980,(6):245-251.[14]庄炳昌,徐豹,王玉民.大豆生化遗传研究I超氧化物歧化酶酶谱型I和酶谱型III的遗传[J].作物学报,1992,18(2):126-131.[15]庄炳昌,刘显华,王玉民等.玉米超氧骅物歧化酶酶谱型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1994,20(1):126-128.[16]戴景瑞等.玉米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与杂种产量的关系[J].作物学报,1981,15(3):193-201.[17]周光宇,龚蓁蓁,王自芬.远缘杂交的分子基础-DNA片段杂交假设的一个论证[J].遗传学报,1979,6(4):405-412.[18]周光宇.有关同工酶的几个问题[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1):1-4.[19]杨太兴,李继耕.玉米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同工酶分析[J]作物学报,1982,8(4):269-276.[20]邱竟.棉花雄性不育“三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J].作物学报,1991,17(5):376-380.[21]Brewbaker J L,Hasegawsa Y.玉米中主要过氧化物酶的多型现象[A].植物生理生化译丛(第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52-160.[22]朱立新,周长久,陆子豪.同工酶,叶绿体超微结构与茄子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I不同发育期及不同器官中同工酶分析[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12(2):185-190.[23]崔克鸣,罗海龙,李举怀等.构树形成层的恢复活动及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J ].植物学报,1995,35(8):580-587.[24]罗立新,崔克鸣,李举怀.社仲枝条中多糖粗贮量和淀粉酶的变化与形成层活动关系[J ].北京大学报,1995,32(3):231-238..[25]LUO Li 2xin ,C UI K e 2ming ,LI Ju 2hui ,et al.Cambial reactivity and change of peroxidease is ozym ogram in Rucommia uimoides Oliv[J ].Chin J Bot.1995,7:150-155.[26]崔克鸣,魏令波,李举怀等.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中及其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J ].植物学报,1995,37(10):800-806.[27]C UI K e 2ming ,ZH ANG Zhong 2ming ,LI Ju 2hui ,et al.Changes of perxidase ,esterase is ozyme activities and s ome cell inclusions in regener 2ated vascuiar tissues after girdling in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J ].Vent T rees ,1995:9:165-170.[28]张仲鸣,崔克鸣,李举怀.白皮松形成活动周期及其多糖贮量和淀粉酶同工酶的变化[J ].植物学报,1997,39(10):926-932.[29]崔克鸣,张仲鸣,李举怀.白皮松形成层活动周期周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J ].北京大学报,1997,33(2):189-195.[30]陈一舞,常汝镇,邵桂花等.盐胁迫下起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J ].作物学报,1994,20(3):363-367.[31]何平,谈锋.濒危植物多辐溲疏柠檬酸脱氢酶同工酶分化的数量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0(6):666-679.[32]杨一平,王述礼,尹瑞雪.红松群体内和群体间同工酶变异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89,25(3):201-208.[33]李卓杰,陈润政,傅家瑞等.珙桐种子休眠和萌发中酸性磷酸酶同工酶的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1989,9(1):8-12.[34]沈其益.棉花感染枯萎病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J ].植物学报,1978,20(2):108-112.[35]吴功振.对白叶枯病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同工酶凝胶电泳的观察[J ].植物学报,1981,23(3):251-253.[36]苏天君,谭松山.杉苗受炭疽病侵染后过氧化物酶的定位变化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87,23(3):506-508.[37]杨一平等.长白松自然种群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19(5):17-25.[38]张军丽等.长白山红皮云杉自然群体同工酶遗传型分析[A].《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七卷[C].北京:林业出版社,1992.[39]张启发,戴先凯,Saghai Maroof M A.西藏和埃塞俄比亚大麦六个同工酶位点遗传变异的对比分析[J ].遗传学报,1992,19(3):236-243.Application of Isozyme T echnologyto the Study of PlantsLEI Ning 2fei ,SU Zhi 2xian ,CHEN Jin 2song(S ichuan Provincial K ey Laborasto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Biodiversity C onser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Biodiversity ,S ichuan T eachers C ollege ,Nanchong 637002,China)Abstract :Is ozyme is the im 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biochemistry and exists in the various organisms.Recently is ozyme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domain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medicine and biology etc.extensively.K ey w ords :is ozyme ;plant research ;application.523 第21卷第4期 雷泞菲等: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同工酶检测方法

同工酶检测方法
同工酶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酶活性和酶的存在性的常用实验技术。
同工酶是指具有相似化学结构但在酶活性和功能上有差异的酶。
通过检测同工酶的存在和活性,我们可以了解酶的功能差异和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同工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凝胶电泳法:这是最常用的同工酶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将样品中的酶进行凝胶电泳分离,然后在凝胶上加入适当的底物和染色剂,可以观察到酶的活性带和相应的颜色变化。
根据活性带的位置和颜色变化,可以确定酶的存在和活性差异。
2. 免疫学方法:同工酶也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酶的存在和活性。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用于复杂样品的检测。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工酶的检测也可以通过PCR、测序和基因表达等方法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检测目标酶基因的序列差异或转录水平的变化,从而确定不同同工酶的存在和表达差异。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被应用于同工酶的检测,例如质谱分析、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同工酶的存在和活性。
总之,同工酶检测方法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样品类型选择使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同工酶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
同工酶技术在农业与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同工酶技术在农业与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同工酶技术是一项用于研究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研究不同产生同种酶的基因的变异,来分析这些酶的性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同工酶技术在农业与生物制药中应用广泛,能够产生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一、同工酶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 作物品种筛选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作物品种的筛选。
通过对不同品种同一种酶的电泳分析,可以确定高产量和对某些生物环境因素适应力强的优良品种。
同时,关于作物品种育种过程中酶的变异信息也可以通过同工酶技术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育种过程中的遗传进化。
2. 食品安全检测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安全。
通过检测不同来源的食品中同一种酶的电泳模式,可以判断是否有非法添加物质。
同时,同工酶技术还可以用于鉴别同一种食品不同产地的真伪,有助于打击食品假冒伪劣犯罪行为。
3. 农产品质量评估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农产品质量评估。
通过对同一种农产品不同来源的酶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来源的产品在植物代谢产物、矿质元素、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进行评估和比较。
二、同工酶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1. 蛋白质纯化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纯化。
某些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需要特定的亲和柱或离子交换柱,而这些分离纯化柱一般都是由具有特异性的亲和染色质团组成。
利用薰衣草对乳清四糖的尿苷化产物便是染色质团之一。
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某些蛋白质在乳清内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蛋白质的纯化。
2.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基因工程药物。
对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在不同细胞和生物之间进行筛选,利用弱蛋白酶和肽类抑制剂进行扩增。
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筛选不同蛋白质的同种酶变异体,来选择出生产工程药物所需要的蛋白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3. 药物致敏性研究同工酶技术可以用于药物致敏性研究。
某些药物所致的过敏反应往往与特定的酶互作有关。
通过对致敏药物与酶的互作进行同工酶电泳分析,可以揭示药物致敏反应的机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药物。
植物同工酶的生理学和生化学研究

植物同工酶的生理学和生化学研究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们的生长和发育受许多内外因素影响。
其中,同工酶在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工酶是指在酶分类上同属于同一类别的酶。
虽然它们的结构和载体有所不同,但是功能相同,所以也被称为异构酶或同种酶。
同工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而且还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同工酶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同工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植物体内存在多种同工酶,它们在植物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如POD(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以催化脂肪酸的氧化,参与植物脂肪代谢的调节;CAT(过氧化氢酶)同工酶可以催化氧化递减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抵制植物的氧化应激反应;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可以防止超氧化分子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
同工酶通过调节植物的代谢活动,维持植物本身的平衡,同时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繁衍。
二、同工酶在植物生化过程中的作用同工酶在植物的代谢途径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同工酶在气体合成、光合作用、有机物酸化和细胞膜转运等代谢途径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比如,谷氨酸合成酶同工酶可以催化谷氨酸的生成,参与氮代谢的调节;丙酮酸解酶同工酶通过对丙酮酸进行催化作用,参与植物的生化通路调节,将光能转化成生物能,维持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可以催化乳酸的生成,参与植物发酵过程和有机代谢的调节。
同工酶在植物代谢途径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同工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中,同工酶可以被用作植物基因工程和农药开发的研究对象。
基于同工酶在代谢途径中的作用,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技术设计特定的同工酶,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谷氨酸合成酶同工酶的基因,科学家们可以设计一种新型基因工程植物,使它能够更高效地吸收和利用氮素,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工酶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案例三
总结词:全面深入
详细描述:同工酶技术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 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揭示植物种群间的遗传 关系和演化历程,为植物育种中的亲本选择
和杂交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是利用凝胶的孔径大小和电荷效应,将同工酶分离开来。该技术操作简便、分辨率高, 是最常用的同工酶分析方法。质谱技术则是利用质谱仪对同工酶进行精确的质量测定,可以获得同工 酶的分子量和组成信息,对于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和遗传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02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 应用
植物种质资源鉴定
同工酶技术能够检测出不同品种间的微小差异,有助于发现新的品种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有助于了解植物 种内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关系,为植物 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同工酶技术能够检测出植物种内的遗 传变异,揭示不同种质资源间的亲缘 关系和进化路径,为植物育种提供有 益的信息。
详细描述
同工酶是指一类在生物体内具有相同或相似催化功能,但分子结构不同的酶。同 工酶技术则是利用同工酶的这种特性,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 状态、遗传特性以及在环境变化或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同工酶技术的原理
总结词
同工酶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同工酶的电泳迁移率不同,将同工酶分离开来,然后通过染色或发光等技术对同工酶进 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同工酶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 上的应用
目录
• 同工酶技术概述 •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同工酶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
用 • 同工酶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同工酶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01
同工酶技术概述
同工酶技术的定义
总结词
同工酶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生物体内同工酶的特性和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生理状 态和遗传特性的技术。
8种大白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8种大白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摘要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8个大白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迁移率、酶量(酶带宽窄)及酶活性(酶带深浅)等方面均存在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依酶谱带特征初步将8个品种进行分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白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亲缘关系同工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它表现出明显的种属、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既是生理指标,又是可靠的遗传标志[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高等植物中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具有高度多型性、器官组织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即同一器官的同一发育时期,POD同工酶酶谱和活性强弱是稳定的,能反映植物的遗传特性[2]。
因而同工酶分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植物的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及矮化砧木的预选、抗寒性和抗病性鉴定等研究领域。
笔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潍坊地区普遍栽种的8个品种的大白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在测定同工酶谱带的基础上,探讨以同工酶谱带特征作为大白菜品种鉴定的依据,进一步测定大白菜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购于潍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8个品种,分别为:潍白秋冠、潍白-78、潍白-68、潍白ER-60、潍白-45、潍白四号、潍白二号及潍白一号。
1.2 试验方法1.2.1 酶液提取。
取8个品种大白菜的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加水在培养箱中(15~25℃)黑暗条件下培养4d。
分别取叶片(除去叶脉)0.5g,洗净用滤纸吸干水分,剪碎置于预冷的研钵中,加入酶提取液(由蔗糖10mL、电极缓冲液2mL、无离子水8mL组成)1mL,研磨成匀浆,移入离心管中,8 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备用。
1.2.2 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参照张卫国(2006)等的方法[2-6],略有改进。
染色参照杨太兴(1991)、孟秋峰(2006)方法[7,8],采用醋酸—联苯胺法,略有改进。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同工酶分析

生 特异 的 同工 酶酶谱 。 目前 同工酶 已被广 泛的应 用 于 植物 系统演 化研 究 、种 质资 源的鉴 定及 亲缘关 系 的研究 等方 面 , 都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 ]本实 验利用 聚丙烯 酰胺凝 胶 电泳技术 分析 东营市 河 口区的野 生 大豆 和山东 4个栽 培大 豆的过 氧化物 酶和酯 酶 同工 酶 酶谱 特征 ,从而 有助 于进一 步 了解 野生 大豆 与栽 培 大豆 之间 的亲缘 关系及 进化 ,为野 生大豆 资源 的 开 发利用 提供 一定 的理论 依据 。
系数 为 (7 4 ) 1 ,说 明 二 者 亲缘 关 系较 近 。 .
析 8抗 逆 性研 究 而黄 河三 角 洲野 生 大 豆 与栽 '、
培 大豆 同工 酶 的比较分析 尚未 见报道 。
关键词 :野生大豆;栽培 大豆 ;过氧化 物酶 ;酯酶 ;P E AG
同工酶是 基 因表达 的产物 ,特异 的基 因表达 产
1 材 料和 方法
11 材料 .
e e oh rs , eet aeE T adp r i s(O )szme l t p oei t s rs(S ) n e xd eP D i y er sh e o a o
o G y ie s a a d G y ie, w r a a zd i te p p r f l n o n l n n c j c ee n l e n h a e. y
冰箱 中 2 0 2 V电压 条 件下 电泳 ,待指 示剂 距 玻璃 板
末端 1 处停止 电泳 。 .c 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材料 黄豆和蚕豆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器具 电泳仪、垂直电泳槽、微量加样 器、Tip头、研钵、移液管、离心机。 2、药品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四 甲基乙二胺(TEMED)、丙烯酰胺(Acr) 、甲叉双丙烯酰胺(Bir)、甘氨酸、过硫 酸铵、蔗糖、溴酚蓝、联苯胺、过氧化氢。
五、实验步骤
同工酶应用
1、在生物学中,同工酶可用于研究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杂 交育种和个体发育、组织分化等。例如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七鳃鳗(Lamprey)只有一种LDH肽链,进化到较高级的 鱼类才有A、B两类肽链。又如通过对地理分布不同的物种 间某一同工酶谱的普查可以推测物种的地理来源。动、植 物的遗传变异可通过子代和亲代同工酶谱的比较来鉴别。 法医学中也可用多种同工酶谱的分析来鉴定亲子关系。细 胞杂交或植物杂交育种后是否出现新品种也可用周工酶谱 的比较来确定。在个体发育中,从胚胎到出生,再到成年, 随着组织的分化和发育,各种同工酶谱也有一个分化转变 的过程。某型同工酶在胚胎的大多数组织中出现,成为主 要型式,称为原始型同工酶。但出生后在某些组织中逐渐 减少而被另一型同工酶取代,后者在胚胎组织中几乎不存 在或含量极微,只在分化成熟的少数组织中存在,称为成 年型同工酶。在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同样可见同工酶谱 的相应改变。
电泳过程中分子迁移的规律,小分子走在前头,大分 子滞后。电泳凝胶相当于凝胶过滤中的一个带孔胶粒。
大分子
混合样品 电泳 电泳方向 带孔胶
小分子
按分子 大小分离
影响电泳效果的因素
1、带电颗粒的大小和形状:颗粒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2、颗粒的电荷数:电荷越少,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3、溶液的粘度:粘度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4、溶液的pH值:影响被分离物质的解离度,离等电点越近,电泳 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5、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小,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6、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7、电渗现象:电场中,液体相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8、支持物筛孔大小:孔径小,电泳速度慢,反之则快。
聚丙烯酰胺凝胶结构上的特点
1、聚丙烯酰胺的基本结构为丙烯酰胺单体构成的长链,
链与链之间通过甲叉桥联结在一起; 2、链的纵横交错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使凝胶具有分子 筛的性质; 3、网状结构还能限制蛋白质等样品的扩散运动,使凝 胶具有抗对流的作用; 4、长链富含酰胺基团,使其成为稳定的亲水凝胶; 5、该结构不带电荷,在电场中电渗现象极为微小。
实验 8
植物同工酶分析技术
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 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 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 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按照国际生化联合 会(IUB)所属生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则只把其中因 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称为同工酶。 最典型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同工 酶的基因先转录成同工酶的信使核糖核酸,后者再转 译产生组成同工酶的肽链,不同的肽链可以不聚合的 单体形式存在,也可聚合成纯聚体或杂交体,从而形 成同一种酶的不同结构形式。
电泳 缓冲液
加在槽中的样品
电 泳 示 意 图
夹在两块玻璃 板之间的凝胶 电泳 缓冲液
电源
分子量大
分子量小
6、染色 将完整的胶块置于染色器皿中,加 入染色液,浸泡整块凝胶,室温下染色 20—30min,呈现酶带后取出胶块,用水 漂洗以终止染色。 7、对带型清楚的胶应做摄影记录或做扫描 测定,胶晾干后做永久保存。
2、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 段,癌瘤组织的同工酶谱常发生胚胎化现象,即 合成过多的胎儿型同工酶。如果这些变化可反映 到血清中,则可利用血清同工酶谱的改变来诊断 癌瘤。此外。因同工酶谱有脏器特异性,故测定 血清同工酶常可较特异地反映某一脏器的病变, 如血清的LDH1(B4)或MB型肌酸激酶(CKMB)增加是诊断心肌梗塞较特异的指标,较测 定血清LDH或肌酸激酶(CK)总活力更为可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胶电泳是以聚丙烯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这 种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Acr)和交联剂N,N’-甲叉 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Acr和 Bis在具有自由基团体系时,就会聚合。引发产生自由基 的方法有两种:(1)化学法:引发剂是过硫酸铵(AP), 催化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它的碱基催化AP产生自由硫酸基,其氧原子激活丙烯酰 胺单体形成单体长链。化学聚合形成的凝胶孔径较小, 且重复性好,用来制备分离胶;(2)光聚合法:光聚 合法的催化剂是核黄素(VB2),光聚合形成的凝胶孔 径较大,且不稳定,适于制备大孔径的浓缩胶。
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此外,过氧化物同工酶在遗传育 种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受到重视。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植物同工酶实验技术,了解 植物同工酶分析在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
2.着重掌握过氧化物酶的提取,电泳与染色 技术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同工酶(isozymes)是指作用于底物相似或完全相同的酶的不同分子 形式,即催化同一种反应而结构不同的一族酶。它们是受遗传体系决 定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利用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将它们分开,用专一 的作用底物和特殊染料,把需要分析的酶染色,在胶柱上呈现同工酶 谱。 同工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可以出现在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所以 取不同时期的材料,酶带的情况就不一样。这是同工酶技术适用于发 育研究的方便之处。另一方面 ,利用同工酶技术进行遗传学分析与群 体遗传学研究时,则特别要求取材的一致性。否则,它们之间的差异 可能不是遗传而是由发育造成的。例如要比较2个蚕豆品种的遗传差别, 可用它们的发芽种子进行比较。但这时至少应该检查是否是同年的种 子、是否在发芽前都晒过种、是否同时浸种、是否恒温发芽以及是否 取同样部位和同样分量等。 同工酶电泳在植物的分类、鉴定、起源、杂种优势利用和育种等研究 中有重要意义。
同工酶分离
同工酶分离方法主要有电泳法、层析法、 酶学法和免疫学法等,其中以电泳法应用 最为广泛。其原理在于同工酶是功能相同 但结构不同的一组酶,由于其结构中氨基 酸序列或组成有差异,致使同工酶在电泳 时,其迁移率也存在差异
电泳
电泳(electrophoresis,简称EP ) 指带电粒子在 电场中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的现象。1937年瑞典科学家Tiselius 成功地将血 清蛋白质分成清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5个 主要成分,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48年荣获诺 贝尔奖。50年代,先后出现了以滤纸、醋酸纤 维素薄膜、淀粉及琼脂作为支持物的电泳技术。 60年代,出现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在 此基础上发展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电聚焦电泳、双向电泳和印迹转移电泳等技术。 这些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辨率高等 优点。
3、电极缓冲液配制 Tris 3.0g,甘氨酸14.4g 加水至1000ml,pH8.8,使用时稀释10倍。 4、染色液配制(过氧化物酶染液) 醋酸 联苯胺溶液5毫升,3%H2O2 2ml,H2O 93ml
5、加样和电泳 向各加样孔中滴加24μl的样品酶粗提 液。加一小微滴1%溴酚蓝,在电压120V下进行电泳 分离,根据指示剂位置确定电泳时间。电泳结束后, 关掉电源,取出玻璃板,用刀片或薄板轻轻将玻璃夹 层分开。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是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 断发生变化。一般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这是因为 过氧化物酶能使组织中所含的某些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木质素,增加木质化
程度,而且发现早衰减产的水稻根系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所以过氧
六、实验报告及思考与练习
1、绘出样品同工酶谱,并说明酶谱差异。、 2、将酶带条数、宽度、着色深浅和移动距 离填入下表(表16-1): 计算酶带的相对迁移率 Rf=某酶带迁移距离/溴酚蓝指示剂迁移距 离
表16-1
根据迁移率R,值绘制同工酶酶谱及聚类分析; ①计算 酶谱的相似性系数:c=2w/( +b),其中, n 为种A酶谱的酶带数,b为种B酶谱的酶带数。W 为A, B两种的相同酶带数,②计算不相似性系数值:d:z— f。③采用未加权配群法,即UPGMA 法,进行聚类 分析,根据结果绘出树系图。④计算x 值:Xi=(L +Da—Db)/2L。把不相似值总计最 大的种酶谱 定为n,在x轴上标记为0,Xi为所求种酶沿轴对种A 酶谱的距离;L为种A的n与B的 b之间的不相似值, Da为种A的a与所求种酶之间 的不相似值;Db为种 B的b与所求种酶之间的不相 似值。经过计算得到各酶 谱在x坐标轴上的排序,通过在轴上距离的远近,可以来 推测各分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1、提取酶液 取蚕豆幼芽2个和黄豆幼芽3个分别置于研钵 中,加入1毫升水研磨匀浆、然后将样品移至小离心管 中离心(1000rpm)15min,取上清液,备用。 2、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的配制 (16ml) A液:1mol/L盐酸48.0ml,Tris 36.0g,TEMED 0.23ml加 水至100ml,pH值8.3 B液:丙烯酰胺30.0g;甲叉双丙烯酰胺0.8g加水至 100ml。 C液:过硫酸铵(用前配制)1.4%。 配胶:A∶B∶C∶H2O=1∶2∶0.4∶4.6 配胶后立即灌进装胶室,插上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