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 咏物诗四首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11课咏物诗四首单元检测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新(jīnɡ)(茎) (2)芙(qú)(蕖)(3)蓬hāo(蒿) (4)línɡ(凌)云2.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 C解析“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3.诗句翻译。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仙山著子规?译文:倘若所有冤魂都能像杜宇那样化为啼鸟,那么人间受冤而死的冤魂将无处安息。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只有牡丹是一国中姿容最美的,花朵怒放时轰动京城。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目光短浅的人不会认为小松是栋梁之材,直到长到高耸入云时才称道它的高大挺拔。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蝉》,完成4~5题。
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国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虞诗中的“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虞诗中的“蝉”,诗人强调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5.李诗中的“蝉”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李诗中的“蝉”代表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被诬陷而失去自由的伤感。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
有《唐风集》。
《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高中语文粤教版(广东专用)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咏物诗四首

1、完成“巩固• 延伸”习题。 2、任选一意象 写一首咏物诗。
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 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对贪官污吏的嘲讽 以及对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深切的不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 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 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时, 寄托自己的感情 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地表现他的 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这就产生了 咏物诗。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读《赏牡丹》,思考下列问题:
(1)《赏牡丹》中 直接描写牡丹特征 的词语是什么? 真国色
(2)“唯有牡丹真国色, 比喻 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 “唯” 写出牡丹在诸 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哪 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两个字最能体现出牡丹的 “国色”?为什么? “动” 写出了时人对 牡丹痴狂般的态度
芍药:艳丽、妩媚, 拟人 (2)“庭前芍药妖无格, 而格调不高; 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 荷花:洁净,而寡 情、孤芳自赏。 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写芍
药和芙蕖,这样写与主题 牡丹有何关联?表现牡丹 怎样的内在品格? 侧面烘托出
牡丹的高贵。
(4)诗人通过《赏牡 丹》表现了怎样的情 感?
表达了诗人对牡 丹的喜爱之情。
咏 物 诗 四 首
佳节高空美如画,众人昂首观奇葩。 情愿粉身升天去,换来喜庆乐万家。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 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 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 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粤教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 咏物诗四首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1 咏物诗四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连线作者 (1)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善画
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韩愈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 南孟州)人。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 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 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道路。其诗歌创作亦力求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人。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 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代表作《竹枝词》, 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 医学。有《刘梦得文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点评:这两句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 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 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出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 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点评: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 入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 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咏物诗四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1.诗歌的第一句“杜宇冤亡积有时”与题目有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化用典故,子规即“杜宇”。
答案:诗歌开始第一句使用杜宇冤亡身化子规的典故开篇,点名诗歌的内容是写“冤”,为下文展开议论作铺垫,也暗中照应了题目。
2.《子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答案:《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诗人在诗的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赏”是赞赏的意思,题目中列一“赏”字,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就十分显豁了。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子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子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概念及其特点
2、初步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与交流把握咏物诗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体会咏物诗的艺术魅力,在咏诗、写诗中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目标1:品味诗歌,把握咏物诗特点
目标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掌握鉴赏方法
目标3:读写结合,为歌曲谱诗。
内化情感,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所授课的高二(1)班为理科班学生,学生诗词积累较少、文学体感不足,教学采取由浅入深、以课本为依据并适当拓宽学生诗词鉴赏范围的教学目的与方法。
做到“从已知引入”“方法指导清晰”“实践体验及时”,以配合理科学生的思考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运用学会的诗词表现手法写咏物诗。
4教学过程
4.1整课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预习】:
1、学生自主积累初中与高一阶段学过的咏物诗,思考咏物诗的特点;
2、朗诵第11课《咏物诗》,思考作者写作对象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听《蜗牛》(周杰伦),为歌曲中的“蜗牛”写一首古体诗。
2【导入】第一环节:掀起“它”的盖头来。
2.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回到客房,宋之问回味着刚作的这首诗,觉得自己
的两句实在平常得很,老和尚那两句才真叫妙不可
言。第二天一清早,宋之问兴冲冲地去拜访老和尚,
可是里里外外怎么也不见老和尚的影子。他怅然若 失,一个人在附近徘徊着。这时一个中年和尚从他 身旁走过,宋之问忙上前把昨晚的情景描述了一番, 那和尚道:“噢,你打听的老僧就是著名诗人骆宾
文学家 、_________ 哲学家 。字 韩愈(768—824),唐代__________ 退之 ________ 。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祖籍昌黎,世称
韩昌黎。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 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
道路。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 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⑤____________
(韩愈《调张籍》)
道是无晴却有晴 。 ⑥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竹枝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便引诗情到碧霄 。 ⑧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莫道桑榆晚 ⑨________________ ,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吹尽狂沙始到金 。 ⑩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浪淘沙》)
宋之问反剪着双手,边走边吟,可下面的诗句一时 却接不上来。 不知不觉到了长廊尽头,他看见边上有一间敞着门 的僧房,微弱的烛光下,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宋 之问正待开口招呼,那老和尚忽然抬眼问道:“年 轻人,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苦吟不止?”宋之问照 实说来,老和尚道:“老衲倒有两句——”宋之问惊 喜地说:“请师傅见教。”老和尚缓缓地念了起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这两句 诗接得又自然又形象,忙连声称谢。老和尚微微一 笑,也不说什么。
最新-高中语文 18-咏物诗四首备课素材 粤教版选修《唐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咏物诗四首一、子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二)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主旨)前二句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
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18)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其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唐诗》存诗十卷,三百余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积名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5.记常识 咏物诗:其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人文思想。大自然 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 人的感情。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韩愈的《葡萄》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葡萄》一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 希冀。面对迷茫前途,一切都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诗人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 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当然,此诗 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2.《赏牡丹》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提示:烘托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 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 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要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 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 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4)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属安徽)人。生长于农村, 遭逢乱离,善用近体诗反映民间疾苦,抨击社会黑暗。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 人称“杜荀鹤体”。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子规》 顾况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等一起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诗 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写成的,借“子 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冤苦。 《葡萄》 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诗人被贬阳山县,当时他的好朋友张署也被贬。元和 元年(806)二人遇赦,同赴江陵(今属湖北)待命。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五月在 江陵写给张署的,以与朋友共勉。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芍药(sháo)
蓬蒿(hāo)
芙蕖(fú)(qú)
2.写汉字
竹gāo(篙)
sōng(嵩)山
芙qú(蕖)
qú(渠)道
3.解词义
著:附着,本文指栖息。例:何树何山著子规?
妖:艳丽、妩Biblioteka 。例:庭前芍药妖无格。芙蕖:荷花。
蓬蒿:野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1 咏物诗四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连线作者 (1)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
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韩愈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他反对 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道路。其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人喜欢。《唐国史补》中有“京城贵游,尚牡丹 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写成的。 《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青年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的不平之气。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和柳宗元交谊很 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 代表作《竹枝词》,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 学。有《刘梦得文集》。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点评:这两句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 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 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出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 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点评: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 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 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 高凌驾云端的状态。诗人其实是在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成栋梁之材, 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而被忽视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