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例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南曲北歌的比较

南北方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有异,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在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民族性格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正如《乐府诗集》所言“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事诗》,分别代表着南北胡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的类别南朝乐府民歌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声歌”和“西曲歌”两类,前者计326首,后者142首。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其18首。
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巳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人乐的。
二、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几乎全是是情歌,主要原因:1、采集的目的和倾向性。
南朝和汉代一样没有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
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日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统治者以自己的好尚进行采集、润色与拟作,尤其是民间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当然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2、府民歌源自城市。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三、南朝民歌的内容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 75首)、《华山畿》(25首)和《读曲歌》(89首)最为重要。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毕业论文题目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3.浪漫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4.波德莱尔对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贡献5.《恶之花》的审美价值6.《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人格分裂主题7.蓝波诗歌创作的革命意义8.马拉美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9.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表现10.叶芝诗歌的民间文学风格11.叶芝诗歌创作与爱尔兰民族革命12.《海滨墓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13.《杜伊诺哀歌》的艺术特色14.《杜伊诺诗歌》的艺术特色15.《荒原》的用典艺术16.《荒原》的结构特点17.《荒原》的象征内涵18.《普鲁佛洛克的情歌》的主题思想19.《普鲁佛洛克的情歌》的人物分析20.艾略特与但丁21.尤金·奥尼尔创作中的东方思想22.《毛猿》中扬克的形象分析23.《毛猿》的结构分析24.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25.《琼斯皇》的心理描写技巧26.《变形记》的细节描写技巧27.《变形记》的格里高尔的形象分析28.《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家人的形象分析29.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对人类境遇的悲剧性认识30.《城堡》的存在主义思想31.卡夫卡创作与20世纪西方小说的变格32.从神学的角度看卡夫卡的创作33.《追忆似水年华》中时间与艺术关系的主题表现34.《追忆似水年华》的心理描写分析35.《都伯林人》的内在结构36.《都伯林人》对“瘫痪”主题的表现37.《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与欧洲文学中的发展小说38.乔恩斯意识流描写的技巧39.《尤利西斯》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分析40.从《尤利西斯》与《俄底修斯记》的对照看乔恩伊斯对现代生活的认识41.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如何构建了新的小说的审美观念42.萨特小说的存在主义思想43.从萨特的境遇看待萨特对人类处境的认识44.根据《苍蝇》分析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45.《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形象分析46.分析家繆小说中体现的荒诞思想47.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革新48.《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内涵49.《秃头歌女》的讽刺技巧50.品特的“威胁戏剧”分析论文题目21.雨国人道主义精神探微2.如何理解希刺克历夫的报复行为3.试析奥涅金的人生探索4.常说常新从《唐璜》看拜伦对传统精神的反叛5.的“疯女人”——伯莎形象之我见6.浅析德·瑞那夫人与安娜的婚恋观7.苦涩的父爱——高里奥形象管见8.谈谈狄更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9.简论哈代作品中现代精神的体现10.最无悔的抉择不懈的追求——拉斯科尔尼柯夫的“超人梦”初探11.通过《复活》看托尔斯泰的道德观12.试谈玛斯诺娃与苔丝的心路历程13.由格里高尔的人生遭遇,透视现代人的困惑14.《荒原》,现代诗歌的一座丰碑15.从神话原型中把握尤利西斯的现代意义16.从杜拉的《情人》,看新小说之“新”17.略论尤索林的生存哲学18.浅论《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情怀19.东方通西方的桥——浅析泰戈尔的《吉檀迦利》20.既悲且美既美且悲——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21.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22.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带给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也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写作毕业论文选题31.鲁迅《野草》对西方现代主义创造性运用2.鲁迅《怀旧》中的视角:一篇文言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3.王尔德《莎乐美》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4.陆志韦《渡河》:现代格律诗的一个重要标志5.卞之琳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瓦磊里与奥登的差异6.孙大雨《自己的写照》:一篇未完成的杰作7.孙毓棠《宝马》研究8.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综论9.朱湘《石门集》对西诗格律的卓越实践10.吴兴华——一个被遗忘的重要诗人11.从魏尔论到汶尔迦:戴望舒诗歌创作视野的重要转折12.1937年:中国新诗在十字路口上的徘徊13.穆旦(查良铮)四十年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14.燕卜逊与中国15.博尔赫斯与他的中国幻想16马原小说中的魔幻时间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17.莫言《丰乳肥臀》:现代中国的后殖民寓言18.格非小说论19.余华小说对传统文本的颠覆20.paradox:北岛诗歌佯缪手法的运用21.奥尼尔表现主义影响:从洪深到曹禺22.契呵夫《樱桃园》与曹禺的《北京人》23.布莱西特剧作中的中国24.“脚色”与“番绎”:早期中国现代戏剧与日本新剧25.林译小说的文化误读26.周作人与神话——原型批判27.袁可嘉与新批判在四十年代中国28.李健吾戏剧创作研究29.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比较诗学贡献”30.中国古代“黄梁梦”原型与西方启悟主题31.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难婚”主题32.佛学东溅带来的印度影响33.“学衡派”再评价34.白璧德与中国35.中国散文诗的开端:鲁迅《自言自语》与周作人《夏夜梦》36.布吕纳蒂埃与矛盾早年的文学进化观37.《培尔·金特》与《玩偶之家》在中国不同遭遇:中国现代文学对易卜生的选择性接受38.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与郭沫若早期戏剧创作39.叶芝与王统照早期创作40.早期闻一多与大江社之“文化上的国家主义”41.“彩色的欧罗巴与芦笛”艾青早期诗歌创作与凡尔哈伦42.伊滋拉·庞德眼中的中国43.激情的源泉:巴金创作中的安娜其主义44.世纪回眸:世界语运动、世界主义文学在新文学中的影响45.史笃母《茵梦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46.汉民族史诗缺失探源47.传教士或艺术家?康雍乾时期欧洲来华人士群体研究48.从泰戈尔来华中国知识界的不同反响看二十年代文化思潮49.冯至与里尔克50.江绍原《友、须、爪》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人类学批评论文题目41.两汉文学论略(提示:1.立论方向:范文澜先生指出:“先秦诗骚,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这三个源头,至汉才汇成文学的正身。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
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
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
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
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 ,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
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
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
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
《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
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
《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
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
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放,开阔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
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
《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
《木兰诗》则很直白。
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
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
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5.5——《西洲曲》《木兰诗》:南北朝民歌的双璧

《西洲曲》《木兰诗》:南北朝民歌的双璧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自然风光、生活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细腻委婉,更多地反映了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质朴刚健、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北方人民的生活风貌。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一、《西洲曲》与南朝民歌南朝民歌大部分都收录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收录有少量南朝民歌。
清商曲辞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其主要内容为江南民间细腻柔媚、婉转多情的男女恋歌。
“吴歌”产生于江南吴地,在长江下游。
“西曲”的产生地则主要在长江的中游和汉水流域。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地域不同,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多产生于东晋及刘宋时期,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其风格清丽缠绵而又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在篇制形式上,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
清丽缠绵。
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双关,如:以莲藕的“藕”双关配偶的“偶”,以莲子的“莲”双关怜爱的“怜”,以丝线的“丝”双关思念的“思”,以篱笆的“篱”双关分离的“离”等。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
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
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石阙生口中 ,含碑不得语 ”,“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 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ຫໍສະໝຸດ 梧子 ”等等 ,不胜枚举 。
总之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虽只局限于男女爱情一隅 ,但其所呈现的
民歌中有部分歌辞是男女的唱和赠答 ,这种形式在我国南方民歌中运 感情之真挚缠绵 ,用意之新鲜灵巧 ,语调之婉转清丽 ,以及人民运用丰富的
业应运而生 ,四面八方的人力 、物力 、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 (《宋史 ·
郎为傍人取 ,负侬非一事 。摛门不安横 ,无复相关意 。 (《子夜歌 》)
循吏列传记 》)梁 ·裴子野的《宋略 》说“王侯将相 ,歌伎填室 ;鸿商巨贾 ,舞
鸡亭故侬去 ,九里新侬还 。送一却迎两 ,无有暂时闲 。 (《寻阳乐 》)
古典文学 魏晋南北朝 乐府民歌 特色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
二 、民歌的主题各异
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 ,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
1. 南朝民歌皆为一色的情歌 。这些情歌从女性的视角审视社会 ,解读
式和风格 。
男女风情 ,民歌反映社会生活面狭窄 ,但具有一定的深度 ,同时也塑造了千
[1]唐 ·房玄龄等.《晋书 》. 中华书局 , 1956年.
健儿 、冲天鹞子 、呼天怨地的女子等诗歌形象 ,连本该委婉缠绵的爱情生活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中华书局 , 1962年.
也是快人快语 ,快刀斩乱麻 。诗歌整体呈现“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之美 ,秉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3年.
女成群 ,相竞夸大 ,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 ,士女昌逸 ,歌声舞节 ,炫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例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发展到南北朝乐府,民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民歌的文学创作又一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使得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也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而南朝民歌中的主要代表是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代表性作品是叙事长诗《木兰诗》,它们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例可以来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首先在体裁和内容上。
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的《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性的诗篇,尽管在诗中也穿插了采红莲,登楼望郎等情境,但总体上的主调还是在抒情的,这些情境的设置也都是为了抒发采莲女无尽的思念而服务的。
《西洲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穿插不同季节景物的转换,以及女主人公在门口等郎君,采红莲,登楼望君等行动来展现写一个青年女子的无尽的相思之情,其中对女子服饰及仪容的细节描写丝丝入扣,深入人心,层层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又将这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和含蓄。
而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则是属于叙事性的诗篇。
诗中主要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替父出征的故事,全诗主要以叙事为主,中间也穿插了木兰思念家乡等抒情性的诗句,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从一个闺中少女到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再褪去光环之后又甘愿回到父母身边尽孝。
国难当头,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待功成名就之时却又卸下光环,甘愿回到父母的身边。
在她的身上充分地表现出了区别以往对古代女子柔弱形象的一贯概念的那种淳朴,勇敢,善良,机智以及一种超脱和博大的胸怀,在她的身上又具有北方的地域特色,豪放,洒脱,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女英雄形象。
其次,在风格上。
整体上相比较来说,南朝民歌文辞华美,清丽,婉转而缠绵,而北朝民歌则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而直率。
回到诗中分析,《西洲曲》中的诗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女主人折下一枝梅,回忆起了曾经与郎君在西洲的梅下相会的情景,因为思念而穿起“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都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体会这一句句诗句,婉转缠绵,情新艳丽,还有“采莲南塘秋”这六句诗句,细节描写,丝丝入扣,表现了主人公含情脉脉的姿态,这些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委婉缠绵、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
而《木兰诗》则相对来说更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粗犷豪放,例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些语言在表达上都显得更为通俗易懂,朴素和更为口语化,“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运用了“溅溅”“啾啾”等象声词,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又充分融入了生活的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
《西洲曲》这首诗将富有季节特色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生活情境和她的行为动作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季节的变化来逐步地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形象。
诗中关于季节的描写有很多,如“折梅”表示早春,“单衫”则是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到了深秋时节,而梅花、伯劳、红莲、飞鸿等这些意象的选择又是别有深意的,具有江南水乡的色彩,同时又充分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从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浓浓的思念,特别是登楼望郎这一情景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传统的富有特色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子的忠贞不渝的情思。
此外,这首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它多变的修辞手法上,运用了顶针、钩句、比喻、谐音双关等。
例如“折梅”和“折媒”,“莲子”和“怜子”,等大量运用的双关语使得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活泼,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的委婉含
蓄。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体现出了南朝民歌清新淳朴,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
在用韵上,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同时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
这些都体现出了南朝民歌的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善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等艺术特点。
此外,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
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而《木兰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在叙述安排上也显得剪裁得体,有繁有简,详略得当。
在一个相对跨度较长的时间领域里,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经过精心的挑选的,详写了故事的前奏,在准备出征和思念亲人上交代详细,而征战的十年却是一笔带过,这些是特意安排的,可以着重体现出木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女英雄。
同时,在辞官回家那一段,也是着重安排的,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得知木兰回乡的那些表现都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在情节安排上也十分的合理。
其中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富有哲理,一语点出了木兰能在军营呆上十年而不被发现的原因。
诗歌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夸张、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更有表现力。
另外,诗歌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几句一换韵,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
从中,也都体现出了北朝民歌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风格,意境浑朴。
此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相对于南朝民歌更为灵活多变,形式活泼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