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跨文化研究热点
在当代,《西洲曲》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了其跨文化价值。
2024/1/25
18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这些文化遗产?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5
27
2024/1/25
19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2024/1/25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20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 下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观点和看法 ,共同梳理思路。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
出不同意见。
2024/1/25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
南北朝民歌 · 《西洲曲》

•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 “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 •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 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 “苦”。 • 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 “碑”与“悲”、“篱”与“离”等等。 • (3) 托物抒情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 复何似?”(《子夜四时歌· 冬歌》) • 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 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
• 3、北朝民歌艺术特点: • (1)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 “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 乐也”。 • 别于南朝民歌。
• (2)浑朴意境。 • 《敕勒歌》: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 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 • (3) 鲜明生动的形象。 •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 唤天”(《地驱乐歌》)。 •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
• 春天至初夏。 • 行为,突出其痴情
• 景物,突出其失落。
• 夏日。
• 一组细节描绘,进一 步写其痴情。
• 初秋:景中隐含着形象 描绘——妩媚柔情。 • 默默地抚弄莲子,内心 充满惆怅之情。
• 初秋至深秋。 • 一连串的动作,写其 痴情。
• 初冬。 • 终日在栏杆边徘 徊——痴情、渴慕。
• • • •
(2)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个性。 (健儿须快马)、(新买五尺刀)。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 《木兰诗》、《陇、 《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 (4)婚姻爱情生活。 • 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 搦nuò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 歌》(驱羊入谷)等。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西洲曲原文及赏析西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西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赏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但《古诗源》认为是梁武帝的作品,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是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一首诗前后粘连不断,这首诗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春到秋,再由秋到夏;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说到最后竟然是在梦中。
本诗前一句是第一人称,后一句就变成了第三人称,人称转换全无交待。
就是这样一首很难读懂的诗,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各种选本都有收录。
究其实,是因为此诗前后由一个“情”字贯穿,折梅是情,采莲是情,登楼是情,吹梦是情,但能体会出这个“情”字,也就基本读出了此诗的深意。
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
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
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
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
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
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
西洲曲

3语言天然清丽,明朗而巧妙.吴歌中的<<大 语言天然清丽,明朗而巧妙.吴歌中的 大 子夜歌>>说 歌谣数百种 子夜>>最可怜 歌谣数百种,<<子夜 最可怜.慷慨 子夜歌 说:“歌谣数百种 子夜 最可怜 慷慨 吐真音,明转出天然 明转出天然.”这一评语适宜于整个南朝 吐真音 明转出天然 这一评语适宜于整个南朝 民歌.双关隐语的使用也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双关隐语的使用也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民歌 双关隐语的使用也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 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 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 这种双关隐语常 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 象征手法结合使用.增加了语言的活 常又和比喻 象征手法结合使用 增加了语言的活 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4多以女性口吻. 多以女性口吻. 5形式多以五言四句为主. 形式多以五言四句为主.
作者情况复杂(歌女,下层文士,其他) 作者情况复杂(歌女,下层文士,其他)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 1男女爱情 2女子体貌 3民俗,社会状况 民俗, 4主流情趣. 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所表现的爱情皆具浪漫色彩: 1 所表现的爱情皆具浪漫色彩 : 少有伦理因素 . 2 情绪基调是感伤的.这一方面因为在浪漫的, 情绪基调是感伤的. 这一方面因为在浪漫的 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 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 受阻被隔,空怀相思 非礼的爱情关系中 受阻被隔 空怀相思 或一晌贪欢 .转首负情 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 转首负情,是常有的事情 转首负情 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 ;另一方面 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 也是由于伤感 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 另一方面 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 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动人 更容易动人. 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 更容易动人
《西洲曲》解读赏析

《西洲曲》解读赏析西洲曲南朝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落梅时节郎君初到西洲,我曾折下一枝梅花寄到江北。
我的衣衫像红杏那样喜庆,我的头发小乌鸦般乌黑发亮。
西洲到这里有多远,划着小船很快就能到这里的津渡?单栖的伯劳鸟飞回来了,晚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我在乌桕树下的家里,梳妆打扮整齐从门缝里向外看。
一天到晚都没有等到你,我就出门划着小船去采莲。
在秋天的南塘里采摘,莲花高高地超过了我的头顶。
低下头去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纯净得就像水一样青。
采摘莲子轻轻藏进我的衣袖,那莲心呵早已彻底红透。
思念郎君你一直没有回来,只能抬头看鸿雁来自西洲。
鸿雁没有捎来你的音信,我回家爬楼台希望看得更远。
楼台虽高依旧望不到西洲,我久久地凝神倚着栏杆。
栏杆的弯曲一一数遍,明月照着我的双手如白玉一般。
卷起帘子夜空显得更加深远,海水荡漾摇出一片湛蓝。
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缠绵不绝的是我和你一样的忧愁。
期待那南风知晓我的心事,今晚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
二这首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完整畅达的解释。
有人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这首诗的叙述视角,有的认为是写四季,全诗写时间是渐进的,“单衫”和“伯劳”是折梅与采莲的过渡桥梁;有的认为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有的认为就是写秋天,具体来说就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
“忆”,回想,思念,引领全篇。
“梅”,郎。
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希望情郎早日归来。
折梅和鸿飞都是书信往来之意,代指相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
参
绪满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
考
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
赏
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涉想新奇,是因为
析
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 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
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
西洲曲
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主要 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 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 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代的乐府诗即“汉乐府”。 根据宋代的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 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翠钿:饰有翠玉的首饰。
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直
参
接呈现出来,盼望郎归已在情
考
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 “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
赏
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
析
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
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
之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通过季节变换,展现深长思念
早春“折梅”,仲夏“伯劳飞”,初秋 “采红莲”,仲秋“弄莲子”,深秋“望 飞鸿”。巧妙运用丰富的词语,表明季节 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
3、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 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 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 “鸦雏色”的头发。“风吹乌臼树”,她误 以为情人足音,于是“门中露翠钿”,从门 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 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 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深切的思 念,失意的感觉,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 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
考
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
赏
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
析
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这里写出了女主人公此时 百无聊赖的心境。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上文
参
“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 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
考
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
赏
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 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
析
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
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
察。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 栖。以伯劳飞去暗指离别,以日 暮黄昏烘托离别的氛围。 乌臼树:落叶乔木。
参考赏析
这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 其挂怀之情;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 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 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 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 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 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 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 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
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
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 1、迷离、奇幻的叙述人称变化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 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 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的吗? 是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吗?或者是以 这位少女的情侣的口吻,用“忆”的方式 来抒写的?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 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 “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 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 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 体现了这种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 信的人。
南北朝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 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 《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 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的大多是情歌。 体质小巧,清新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 大量运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下:到。 西洲:地名。 折梅寄: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 江北:地名,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 发乌黑发亮。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 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 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 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动作,
考
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
赏
来,所谓“鸿雁传书”。
析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青楼:富贵人家用清漆涂饰的闺楼。六朝以前的诗中常用来指女 子居处。 尽日:整天。
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
参
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 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虽高却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