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提升对策研究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对策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来带动的。
在带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中,消费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能量。
本文开篇就明确指出了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消费不足。
然后总结了国内学者对1978—2002年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分析,并回顾了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最简便的方式对2002—2008年的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简要总结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进而从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构建了中国消费政策体系的合理架构。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内需;消费政策体系1 引言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然而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可用两个“偏低”来概括。
第一,我国居民总体上最终消费率偏低,我国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在55%-65%的区间波动。
2001年以来,消费率一直处在60%以下。
2007年,我国储蓄占GDP的51%,消费仅占GDP的48.8%,其中包括13%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只有35%。
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最终消费率如此之低,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第二,我国居民的消费档次偏低。
由于实施了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我国形成了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三个不同的收入群体。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国的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速放缓: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的收入增长也相应减缓。
这使得居民在面对不确定的就业前景和收入下滑的情况下,更加谨慎地对待消费行为。
2. 高房价压力:在中国,房子一直都是人们最大的购买决策之一。
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大部分居民的购房压力增大,导致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因此减少了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
3. 财富分配不平等: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的收入和财富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导致了消费意愿的下降,因为大部分人缺乏充裕的资金用于消费。
4. 政策影响:一些政策的变化也对居民消费意愿产生了影响。
对于某些高消费品的限制和限购政策,使得居民对这些产品的购买产生了抑制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1.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减税降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
2. 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购房需求,减轻购房压力,使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消费。
3. 改善财富分配:通过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4. 优化调整政策:对于一些针对高消费品的限购政策,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市场发展和居民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释放。
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政府、企业等各方应综合利用政策和市场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调整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提高消费意愿。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基本生活消费过高:由于我国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占比较大,如食品、住房等,导致其他消费领域的发展受限。
这种消费结构使得居民对于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 单一消费模式:相较于先进国家,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仍然偏向单一模式,主要消费集中在实物商品上,消费品种相对较少。
这种单一消费模式限制了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3. 消费观念保守: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普遍较为保守,偏爱储蓄,对于消费贷款的使用率较低,这使得居民在购买大件耐用品、进行投资以及创业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消费观念保守也导致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等非物质性消费的需求不足。
二、对策提出1. 促进基本生活消费合理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住房、教育等领域的开支压力,从而使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得以降低。
此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也可以有效降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
2. 鼓励多元化消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扶持来鼓励居民进行多元化消费。
例如,减少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降低豪华商品的消费税率,提高中低档商品的质量,使其具备竞争力,从而促进多元化消费的发展。
3. 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渠道等方式,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居民适度消费,增加对于文化、旅游等非物质性消费的需求。
同时,加强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贷款和金融支持,鼓励居民进行投资和创业。
4.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政府可以加大对于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时,加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政策,以满足居民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形势不佳导致消费压力增加、收入水平下降影响消费意愿、消费者信心不足以及消费习惯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可以通过改善经济形势、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习惯转变等措施来提升消费意愿。
未来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消费增长。
构建消费模式转变与提升消费水平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原因、对策、经济形势、收入水平、消费者信心、消费习惯、建议、未来展望、调查、研究、分析、社会经济、消费压力、消费行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现象较为明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不佳,居民消费压力不断增加。
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房价飙升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使得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变得越来越谨慎。
收入水平下降也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一些行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增长,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消费者信心不足也是造成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和个人财务状况的担忧,使得消费者更加紧缩支出,不敢大举消费,从而影响了整体消费市场的活力。
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现象存在多方面原因,这不仅影响了个人消费水平,也对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现象。
1.2 问题描述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消费意愿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于购买新品、增加消费支出的抵触情绪增加,消费市场需求疲软,整体消费水平呈现下滑态势。
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

降低商品价格
措施三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消费数据,分析各项措施对消费的促进效果。
案例总结与启示
成功案例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针对性、可持续性。
对策建议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消费促进政策,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 的主要因素,提高居民收 入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保 待遇水平,降低居民对未来的担忧。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减轻居民教育负担。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优化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 平,降低居民医疗负担。
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相关政策
改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 境。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02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 素之一。收入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费 能力越强,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也会 相应提高。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是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生活 品质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对于高品 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 增加,从而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和担忧,提高其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轻居民的医 疗和养老负担,提高其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面,降低居民的负担和风险,从而促进消费的 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为职工提供更好的保障 和服务。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意愿却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这给我国经济
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造成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
一、经济形势影响
当前全球贸易形势不稳定,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大,这对于我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存在
很大影响,本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也随之下降,这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改革,提升内需,降低进口依赖度,增强自我经济发展能力。
二、收入水平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但是居民的收入增长却没有同步增加,造成消费信心
下降,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住房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增
强人民群众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和信任。
三、消费结构影响
当前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年轻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趋向于购物消费和
娱乐消费,而相应的生活和文化消费却较少。
这需要我们加大生活和文化类产品的推广宣传,增强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理念的认识和追求,扩大生活和文化市场的消费规模。
总之,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项不利因素,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
行改革和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信心和信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改革,加强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推广宣传,以实现充分的消费需求,促
进经济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影响、消费观念转变和社会因素影响。
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收入不增等,使消费者购买力减弱;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为理性消费和节约型消费,导致消费需求减少;社会因素如收入分配不公、就业形势不稳定等也对消费意愿造成影响。
为了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建议政府加大消费刺激政策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消费者教育,促进消费升级。
通过采取有效对策,可以帮助我国居民消费意愿逐渐恢复,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原因、对策、研究、引言、正文、结论、经济因素、消费观念、社会因素、总结、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转变、影响。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市场的繁荣。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居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居民更加注重储蓄和投资,而非消费;三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老龄化、教育支出增加等,也影响了居民消费意愿的下降。
1.2 研究意义消费意愿持续下降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决策依据。
消费意愿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可以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的复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开展关于消费意愿下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原因有多方面。
经济环境影响是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消费信心不足。
消费观念转变,居民更注重节约和理性消费。
收入水平不断下降也影响了消费意愿。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刺激消费需求;加强消费者教育,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保障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
通过以上对策,有望逐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刺激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实施,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将会逐渐回升,经济发展将会更加稳健。
【关键词】消费意愿、下降、原因、对策、研究、经济环境、消费观念、收入水平、建议、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这是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消费意愿的下降不仅影响着个人消费行为,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分析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促进消费、稳定经济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结构呈现出倾向于保守的特点。
居民对于大额消费的抵触情绪明显增加,许多高端消费品的销售额呈现下滑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消费意愿的下降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消费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消费意愿的下降将直接导致消费需求的减少,进而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加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培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1.2 问题提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消费意愿下降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涉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提升对策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提升对策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提要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均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了消费结构的提升。
为此,政府部门应该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扩大消费规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支出基尼系数Abstractthe resident’s consume expenditure structure、level structure、form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all develop to the senior.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negative factors which block the advancement of consume structure. So as to solve thes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resident’s incom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large the consume sca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should carry som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asures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poorness and richness.Key wordsconsume structureconsume expendituregini coefficient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9.13%,分别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和小康生活标准。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体小康的阶段。
笔者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2001-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1、消费支出结构升级。
消费水平有较大辐度的提高。
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5309元增至7912.85元,年均增长650.96元,增长辐度为149.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735.1元增至2556.15元,年均增长205.26元,增长辐度为147.32%。
食品消费支出额不断上升,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下降。
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当属食品消费。
2001至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为221.60元,占消费总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4.04%;农村居民年均增长值为83.82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40.84%。
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逐年下降,城镇居民从38.2%减至36.83%,年均减少0.3425%;农村居民从47.7%减至45.5%,年均减少0.55%(200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
主要是“非典”期间食品价格上涨所致)。
人们较之过去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及营养平衡搭配,而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
肉类、禽类、蛋、牛奶、豆腐、青菜和水产品等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庭饭桌上的常菜。
大多数居民家庭已养成了多吃水果少吃猪油的习惯。
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加。
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9.30%增至12.60%,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19.31%;农村居民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 6.32%增至11.56%,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5%。
私车已由权力财富的象征变成了家用交通工具,人们购车的平均价格已从几万元上升到十几万元。
尤其是今年以来,在有车族中见面问候语“你换车了吗”大有替代“你买车了吗”趋势。
手机已经不仅仅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日常通讯工具,其品牌和知识信息密集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机主身份的象征。
手机彩铃和上网业务则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工作便利。
2、消费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升级。
根据《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状况一览表》统计结果,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向发展,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阻碍了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国家消费比重过低。
从全国来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投资居于主要地位,消费居于次要地位,只有40%左右,而美国国内消费占78%,日本占85%。
从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与全国人均GDP水平的指数来看,2003年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比全国人均GDP 水平增长速度滞后150%,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 70%,而经济强国美国只有22%,日本只有15%。
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结果,2003年我国资本构成(投资率)占GDP比重高于所有国家。
且不论居民消费支出还是一般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我国都低于所有国家和地区2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虽然提高了23倍,但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目前中国工人平均工资只有美国的1/50,日本的1/30和韩国的1/15。
尤其是1.2亿农民工月工资500元-1000元左右是相当少的。
居民消费收入比过低。
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比值即:0.7739,0.7828,0.7685,0.7623,0.7541,年均增长值为-0.0050,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即期消费需求下降。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205.26元,占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值的92.40%,消费收入比从0.7332增至0.7853,年均增长值为0.0130,这表明农村居民即期消费需求很高,但受收入水平的严重制约。
无论城乡居民,消费收入比均不超过80%。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居民受节俭传统观念影响,储蓄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保机制不完善,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步,居民消费预期低。
产品供给结构变化滞后于消费结构变化。
产品供给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导致厂商无法依据市场需求灵活配置资源,使供给对需求的适应能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技术条件落后,无法以适当的成本供给产品。
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影响了国内产品供给能力,居民为满足消费需求只好选择国外产品。
如现今的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都是国外品牌,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很少有能与其抗衡的。
目前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不能满足农民个性化和高档化消费需求;由于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部分地区农民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欲望难以满足。
其次,城市供需之间也出现了断层。
以住房为例,开发商注重高档及其他外在追求,忽视了中、低档收入的消费群体。
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经济住房数量少且质量、布局位置等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
而对于许多高收入家庭,其生活必需品需求已经饱和,他们正处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期,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个性化消费品种却不多。
特别是,我国已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但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用品品种却不多。
以鞋为例,目前市场上适合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的鞋很少且款式难看。
还有,娱乐、休闲、文化消费产业结构单一,且价格偏高,不能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
消费环境恶化趋势不减。
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是食品卫生、用品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盗牌书籍等问题凸显,黄、赌、毒、嫖等丑恶现象泛滥,“三色”消费高涨,严重污染了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再次是限制消费政策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如购车税上涨,养路费等规费居高不下等。
贫富差距日渐加剧。
贫富差距加剧包括城乡居民、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不同区域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2001-2005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值分别为2.9、3.11、3.23、3.21和3.22,年均增长额比值高达4.09;消费支出对应比值分别为3.06、3.29、3.35、3.29、3.10和3.17。
2001-2005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47、0.459、0.461、0.465和0.472,年均增长0.0063,目前我国已经从八十年代初期的世界第二收入平均分配国家(G=0.29)成为了世界最不公平的国家(以货币收入计算,仅次于拉美国家;以实际收入计算,则超过拉美国家)。
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将突破“红灯区”0.6。
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占总户数的20%的最富有人口,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51%以上,而占总户数的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4%(广东《学术研究》杂志,2004年第三期,作者任罗群)。
三、政府部门提升消费结构的对策。
政府部门作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重大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确定投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
由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一方面提高利率、控制贷款和投资规模,保持物价稳定,保证劳动者工资及时发放;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微型及中小企业税收,提升劳动要素利用和分配能力,扩大消费规模。
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
重点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拓宽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业务范围,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鼓励信贷消费。
一方面要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繁荣金融市场,鼓励居民参与证券交易,同时保证社保政策落实到位。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厂家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知识、信息密集度,提高满足农民、老年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产品供给能力。
加强娱乐、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业的规范化和多样化建设,使之能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要,而不是“富人的乐园,平民的禁区”。
进一步开拓通讯消费市场,关注信息咨询、物流运输、电子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便利化产品(如融手机、银行卡、电子车票、电子钥匙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卡)产业的发展。
此外,畅通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技术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优化、丰富国内产品供给结构。
此外,成立专门的经济问题调查机构,对全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定期开展客观、全面、深入地调查,为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