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府衙楹联赏析(府衙正厅)

徽州府衙楹联赏析(府衙正厅)府衙正厅楹联患寡患贫,告闾阎疾苦未平,莫向讼庭甘对簿;以养以教,课殿最拊循乏术,重新官阁愧峨冠。
许承尧《歙事闲谈》记载,此联用于府衙正厅。
注释:患寡患贫:担心得到少,担心生活贫穷。
见《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
泛指门户,人家,此为平民老百姓。
疾苦:饥寒交迫。
郑板桥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讼庭:即讼堂。
旧时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
对簿:对簿公堂,受审。
簿,狱辞的文书,犹今之起诉状。
受审时据状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以养以教: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
见《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课殿最: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政绩最好的称“课最”。
拊循:亦作“拊巡”。
安抚;抚慰。
《荀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唲呕之。
”杨倞注:“拊循,慰悦之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士民欲用以报吴。
”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勉慰痍伤,拊巡饿渴。
”宋·司马光《横山札子》:“伏望陛下且以拊循百姓为先,以征伐四夷为后。
”明·归有光《通政使司张公墓表》:“至则减损户徭,拊循流亡。
”峨冠:亦作“峩冠”。
高冠,指官员。
赏析:上联意思是:人人担心自己得到少,担心自己生活穷,告诉百姓饥寒交迫尚未得到治理,不要为一些生活琐事喜欢对簿公堂。
下联意思是: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政绩或差或好,抚慰百姓缺乏办法,官府装修再新,官员愈加惭愧。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品徽州楹联,探徽州历史!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品徽州楹联,探徽州历史!品读徽州楹联精粹,感受徽州历史,品味徽州文化!联意:为人要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坐得稳。
在道德上要有更高追求,与人相交无须过度亲密,生活则须勤俭朴素。
据说,荣毅仁先生对此联有浓厚兴趣,将其奉为人生格言。
联意为:做决定之时,要三思而后行,审慎稳妥;一旦开始做了,就要百折不挠、矢志不移,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劲头,义无反顾地做到底。
联意:一户家庭之所以能繁衍兴盛几百年,靠得是持之以恒地积德行善;而人世间第一等好事就是孜孜不倦的读书求知。
联意:一本好书,纵使读了百遍,也不会厌倦;而一块古砚之所以会微微凹陷,是因为不断研磨,笔耕不缀。
联意:人如果修到不显山露水,看上去好像很笨拙的样子,才是真正的聪明;如果学会不妄露锋芒,给人很愚蠢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才智之士。
联意:要想造福儿孙,就要心地宽厚一些,不要与人斤斤计较;要想建立家业,就应当懂得谦让,不怕吃亏,有容人之量。
对世事知道的越多,胸襟就越开阔;对人情世故看得越多,眼界就越宽广。
联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个人只要勤劳不缀,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待人处事多宽容忍让,就必能与人和谐共处。
联意:读书治学也好,经商做买卖也好,效法好的榜样就会有好的结果;创业很难,守业更难,但如能知难而进,就没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联意:当官了,无须感到荣耀;丢了官位,也无须感到羞辱;也不能说什么当官无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好官可以更好为人民服务。
百姓是衣食父母,切不可忘本,切不可欺压,莫忘了自己也是一名百姓。
联意:传承家业没有别的办法,不是农耕就是读书;要使子孙有好的发展,只有节俭和勤劳。
徽州古城楹联集锦

徽州古城楹联集锦徽州古城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有趣的事儿。
而古城里的楹联呀,就像是这本书里闪闪发光的金句,特别吸引人。
走进徽州古城,你会看到好多古旧的房子,那些大门上或者柱子上就挂着楹联。
比如说有这么一副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楹联就像一个老爷爷在轻声地跟你说,徽州这儿的人家,世世代代都觉得做善事是很重要的,而且读书是顶好的事儿呢。
就像我邻居家的大哥哥,他的爸爸妈妈就特别善良,经常帮助别人。
而且大哥哥也特别爱读书,他说读书能让他知道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就像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
这副楹联就把徽州人家的这种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啦。
还有一副楹联是“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上的小红同学。
她特别善良,总是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
有一次我忘记带铅笔了,正着急呢,小红就把她的铅笔借给我了。
她就像这楹联里说的,把善良当成宝贝一样,一直带着。
而且她的这种善良就像在心田里种下了种子,会一直生长,以后也会收获很多美好的东西呢。
再看“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这楹联告诉我们,在生活里不要太计较,要懂得退让。
就像我和弟弟抢玩具的时候,如果我让着弟弟一点,我们就不会吵架啦,家里也会和和美美。
这种退让就像让天空变得更宽广,大地变得更辽阔一样。
而且心里存着好的品德,就像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块可以耕种的好田地,他们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徽州古城的这些楹联,就像一个个小老师,默默地给我们讲着做人的道理。
它们有的在古旧的宅子里,有的在古老的店铺门口。
每次我读到这些楹联,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以前,和那些古人们在聊天,听他们分享自己的智慧。
这些楹联是徽州古城的宝贝,也是我们大家的宝贝,它们能让我们变得更善良、更懂事、更有智慧。
希望更多的小伙伴能来徽州古城看看这些有趣又充满智慧的楹联呀。
徽风皖韵对联

徽风皖韵对联
徽州文化,以徽州建筑、徽州商标、徽州茶艺、徽州菜式等为代表,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和文化,富有浓郁的黄山文化特色。
皖南文化,则以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代表,体现了皖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徽风皖韵对联的一些例子:
1.徽州城头大杨树,皖南梦里小桥流。
这句对联展示了徽州城池和皖南桥流的特色,其中徽州大杨树代表了徽州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而皖南小桥代表了皖南的水乡民俗和浪漫风情。
2.徽州青瓦楼阁高,皖南红梅山水秀。
这句对联从建筑文化和自然风光两个层面展示了徽州和皖南的魅力。
徽州的青瓦楼阁代表了徽州建筑的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皖南的红梅山水则代表了皖南的自然山水和诗意文化。
3.徽州黄山日出前,皖南芜湖潇洒洲。
这句对联把徽州的黄山和皖南的芜湖相对应,表现出两地的地域特色和景观美。
黄山日出代表了徽州的神奇山峰和壮丽景色,而皖南的芜湖则代表了皖南的水域风光和江南韵味。
4.徽州黛笏古祠宏,皖南江南美景留。
这句对联从文化遗产角度展示了两地的文化底蕴和美景。
徽州的黛笏古祠代表了徽州的古建筑文化和宗教信仰,而皖南的江南美景则代表了皖南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
徽风皖韵对联是徽州文化和皖南文化的结合,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艺术瑰宝。
这些对联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内涵和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徽州和皖南两个地区的魅力和风情。
希望这些对联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徽州文化和皖南文化,也为我们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启示。
徽州楹联大观

徽州楹联大观徽州作为中国四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徽州楹联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徽州建筑的亮眼点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徽州楹联的魅力吧。
徽州楹联,是指以徽州建筑物上的横扎木板(楹)上的对联为主要形式的文学艺术。
徽州楹联的特点在于造型上的富有特色、内容上的文化深度以及寓意的深刻。
这些特点,不仅独具徽州文化风格,而且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徽州楹联的造型,具有很强的稳重感和体现了徽州人的纪律性。
徽州建筑中的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材,下端有四个突柱,可以与柱子相扣,上端起于檩梁间横矩。
楹檩的长短粗细,受木料、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而作为楹子顶端的横榻又布满了各种彩绘、雕刻和图案,形态各异,非常考究。
加之两个楹之间的距离也不尽相同,因而对楹联的内容和字数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徽州楹联通常采用七字对联或者六字对联。
徽州楹联的内容,深受徽州人的文化熏陶和哲学思考。
徽州楹联的内容经常涉及到文化哲学、文学艺术、世界观与人生观等方面。
比如有这样一副楹联:碑不胜收书不尽,名只在今一石不存;虽无壮观之名胜亦可慰心头一片坚贞。
其中,碑、书指的是文化遗产,而名则是指人们的名望,这副楹联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表现,展现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生命的面对态度。
徽州楹联的寓意深刻,更是徽州楹联的重要特点之一。
徽州楹联以简朴的字形和深刻的含义,刻画出了徽州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徽州楹联通过对虚实、对称、反转等手法的运用,将寓意化作了楹联的形式,进而焕发出多种涵义。
比如“隐居世外,与众为善;承受压力,不屈不挠。
”这副楹联就深刻表达了徽州人对于一种自律和坚持的精神,也更加深化了人们对徽州的文化认知与理解。
总的来说,徽州楹联是徽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
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底蕴,也传递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态度和历史责任。
它以自然、人文、历史为基础,展现了徽州人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也使得徽州楹联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艺术。
徽州楹联格言精选

徽州楹联格言精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徽州楹联格言是徽州古老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当地人民的聪慧和智慧,反映了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精神。
徽州楹联格言多以四字或八字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诗意。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徽州楹联格言,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智慧之言带来的启迪和感悟。
1. 井底之蛙,暗室之娠。
这句楹联格言形象地比喻了人们眼光狭窄,不见大局,不明事理的局限性,提醒人们要拓展眼界,增长见识,不可困于心弦。
2. 蓬莱之路,灵秀之乡。
这句楹联格言形象地描绘了徽州的美丽和灵气,以蓬莱之路、灵秀之乡为比喻,表达了对徽州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赞美。
3. 江山如画,徽宅擎晴。
这句楹联格言将江山与徽州的建筑风格相结合,浓缩出徽州壮美的山水画卷与悠久文化传统,表现出徽州独特的魅力。
4. 青灯古佛,黄鹤楼舞。
这句楹联格言寓意深刻,描绘了徽州古老的宗教信仰与现代的文化氛围相结合的场景,反映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
5. 策马扬鞭,吟诗醉戏。
这句楹联格言描绘了徽州人勇敢奋斗、文艺情怀的一面,表现了徽州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精神风貌。
6. 东篱乐境,南长艺苑。
这句楹联格言将徽州的山水田园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展现出徽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7. 明月当楼,清风度寺。
这句楹联格言形象地描绘了徽州的宁静祥和之美,表达了对徽州淳朴环境和宗教文化的赞美。
8. 北岩闻梵,南山抚经。
这句楹联格言将徽州的山川风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徽州神秘而庄严的宗教氛围。
9. 东篱醉月,西窗听雨。
这句楹联格言富有诗意,描绘了徽州的优美环境和悠闲生活方式,展现出徽州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10. 徽宅桂语,州桥樱花。
这句楹联格言以花卉为主题,形象地描绘了徽州春天的繁花盛景,展现出徽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徽州楹联格言的精选内容,这些楹联格言不仅展现了徽州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也启迪我们思考人生、感悟生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这些智慧之言,感受徽州的魅力与智慧。
传统社会徽州楹联的孝文化内涵与传播影响

832020/11 No.225传统社会徽州楹联的孝文化内涵与传播影响内容提要:作为“诗中之诗”,徽州楹联与中国书法、诗文、徽州三雕紧密结合,是徽州建筑中独特的装饰载体。
徽州楹联中包含着丰富的孝养父母、悌于兄弟、敬祖孝宗及士农工商皆孝、救急危难是孝等文化内涵。
这种“不胫而走”的特殊载体,对儒家孝文化在徽州社会的传播与发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楹联内容在地域分布上的高度相似性也反映出徽州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已趋于形成统一的文化生态圈。
关键词:徽州楹联;孝文化;传播文_赵忠仲 安徽师范大学楹联,俗称对联,是建筑中独特的装饰载体,其文字内容是创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概括与总结、对国家谕令和族规家训言简意赅的陈述,以及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散落在徽州民居、祠堂、书院、寺庙、路亭及园林等建筑载体上的楹联①,是徽州核心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民间文学中的表述,包含着丰富的以孝顺父母、尊祖敬宗为代表的孝文化内涵[1]。
同时,作为重要的建筑与文化载体,楹联又润物细无声地将其代表的符号意义传播、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和思想中。
一、传统社会徽州楹联的分布情况历数前人著述,目前被辑录的徽州楹联多达数千副,其中包括部分数目可观的楹联是属已失去建筑依存,但在史料中可寻者,其数量还是较为丰富的。
根据前人所辑录的徽州楹联来看②,无论是按照用途、悬挂区域还是内容来分类,除风景胜迹联外,徽州楹联基本上都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规范而书写,寺庙道场楹联中也包含了大量劝人从善、因果报应的内容。
在涉及传统礼教、五伦八德、礼仪规范楹联中,处处可见“孝”义,情深意浓,以“孝”来维系道德规范,并相应延伸至其他治家安里、和睦宗族层面。
有些楹联是直接将“孝”字嵌入其中,另有大量楹联虽字字无孝,却句句饱含“孝”情。
(一)徽州楹联的地域分布为便于统计,在楹联汇编著述中摘取徽州楹联中直接包含“孝”字的共计132副(历史上必然不止于此数),其在六邑分布如表1。
徽州最美楹联

徽州最美楹联
1.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你看,这就像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容,还要为子孙留点福泽呢,多有道理呀!
2. “传家礼教敦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哎呀呀,这不就是在强调礼教和经典的重要性嘛,就像我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呀!
3.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可不是嘛,想要有个好名声就得行善,想子孙有出息就得让他们读书,太对啦!
4.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瞧瞧,积善和读书多重要呀,就如同生活的基石一般呢!
5.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哈哈,这简直就是在说幸福要靠努力,别总想着占便宜呀,太形象啦!
6.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不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有难处,但只要知道了就不难嘛,真有意思!
7.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哇塞,这话说得,能吃苦的才是有志气的人,肯吃亏的可不是傻呀,多深刻呀!
8. “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这就好像在提醒我们要把善良当作宝贝,把心当作可以耕耘百世的良田呀!
9.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可不是嘛,品德要从宽容处积累,福气要从节俭中求得,多实在的道理!
10.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你想想,忠厚能让家族长久,诗书能让世代传承,这是多么美好的期望呀!
我觉得这些徽州楹联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呀,它们就像是生活的导师,给我们指引着方向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
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
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
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
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
徽州楹联文化兴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
第三,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
对仗工整,简明易懂,內涵丰富,寓意深刻。
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古楹联,以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世人和子孙后代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与人为善,与这里淳朴民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把这些文化理念浓缩成格言,题于楹柱上,让子孙后辈朝夕与其相见,是一种家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
不少古楹联出自名家之手,是楹柱生辉、厅堂增色的文化瑰宝。
古黔为程主理学之乡,各处古村都散落有众多的名人名联,书法精美绝伦,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寄存着屋主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体味以及对后世的期盼。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徽州楹联和其他地方的楹联有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文化传承,但是作为徽州的特色文化,徽州楹联也有他自己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比如说“错字”,对于道德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方面的训诫像族规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承接着并谨遵着。
根据上面对于楹联的分类以西递宏村为例统计发现名联有120条左右,其这其中中又以训诫后人为人处世等道德修养,重传统教育的种类最多,比如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楹联有的成为家训,有的成为名言流传开外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成为一个信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当地的深刻影响。
千百年来,徽州地区的人们恪守这些训诫并身体力行。
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面貌。
直到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