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 以“娃娃家”为例

合集下载

小班游戏娃娃家案例

小班游戏娃娃家案例

小班游戏娃娃家案例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游戏在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同时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的活动,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游戏的情节,因此必须学会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能使游戏顺利开展。

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想象游戏过程,运用各类工具,创造游戏内容。

于是,智能就被充分调动起来,既提高了认识能力,又发展了创造能力。

于是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月开展的角色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游戏空间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创造力。

而且我对班级一直开展的角色扮演区“娃娃家”进行了跟踪记录和分析。

实录:镜头一:幼儿刚刚开学时,对一些游戏材料有点熟悉,但不知道如何去玩,今天皓皓、佳佳去娃娃家玩了,皓皓把饭锅拿在手里敲敲打打。

佳佳想拿他的饭锅玩一玩,皓皓没同意,两人为那个饭锅争抢起来。

幼儿行为分析:孩子刚接触新环境和新的游戏材料,觉得很好奇。

有的孩子对这些材料爱不释手,不肯与同伴一起分享。

有的孩子知道餐具的用途,但他不知道如何操作玩。

而且现在的小班孩子也不懂得谦让,常常会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争抢起来。

对策: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直接介入游戏,直接指导他们怎么玩,让他们模仿老师,知道一些游戏玩法,并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一起分享玩具,并学说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谢谢!”“再见”等。

镜头二: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真热闹呀,主人和客人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并且聊着什么。

忽然,只听“砰”的一声……原来娃娃家“爸爸”和“客人”都不让皓皓坐在桌上‘吃饭’,所以,他生气了。

幼儿行为分析: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

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

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以下是关于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以“娃娃家”为例苏州市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周颖佳一、研究背景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在其《学前儿童游戏》中指出:“儿童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而且是帮助儿童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

游戏在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知识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体现。

“娃娃家”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

因此,本文以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为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若干观察案例,简要地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一)游戏中的冲突·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

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主要有以下方面:案例1.1 冲突之新鲜体验鹏宇和嘉何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我闻声一看,原来是鹏宇哭了。

我走上前问:“鹏宇,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

”鹏宇指着嘉何说。

“嘉何,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妈妈,他当爸爸。

”嘉何告诉我。

“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抢东西吗?”他们两个直摇头。

“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头。

【分析与对策】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多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

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案例

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案例

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案例今天,小班幼儿XXX和XXX一起进入了小厨房游戏。

XXX扮演妈妈的角色,忙着洗碗和烧菜,而XXX则在桌子上摆放餐具。

然而,当他们开始玩具柜里的食物时,厨房变得一片混乱。

XXX一直在跑来跑去,把食物当成玩具玩,还扔来扔去,让XXX很生气。

XXX问他们平时吃饭时食物放在哪里,XXX回答说要放在盘子里,但他们还是不听劝告。

我提醒他们妈妈煮饭很辛苦,可以帮忙盛菜,XXX听从了我的建议。

但是,他们吃完后又开始玩耍,XXX让XXX洗碗,但他们只顾着自己玩。

分析发现,XXX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喜欢扮演妈妈的角色。

但是XXX只有粗浅的角色意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与人交往。

游戏过程中,缺乏社会性的交流,孩子们主要是在自娱自乐,没有融入角色中。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转变角色,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参与者,进行一些隐形的指导,帮助孩子们了解游戏规则。

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们机会参与各种家务,让他们在观察和行动中了解并运用到游戏中。

我们还可以提供图片和视频供幼儿观看,与幼儿讨论角色职责,并提供显示角色特征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娃娃家角色的职责。

这样,家庭成员的分工萌芽,孩子们也能更好地融入角色中,享受游戏的乐趣。

今天,XXX、XXX和XXX一起玩游戏。

XXX穿上围裙扮演妈妈,XXX戴上墨镜扮演爸爸。

他们抢着要煮饭,两个宝宝在地板上嬉戏。

我问他们在家里爸爸妈妈分工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决定的。

XXX说应该是一起商量,XXX则说她家里是妈妈来煮饭的,爸爸可以帮忙洗菜。

XXX则说他要照顾宝宝,否则宝宝会太调皮了。

煮完饭后,XXX给宝宝喂了一碗好吃的青菜汤,喂之前还轻轻地吹了一吹。

这次游戏让幼儿们体验到了照顾宝宝的角色,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

幼儿们在喂宝宝时表现出了更加熟练的姿势。

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学会合作和协商,不知道如何分配任务,因此出现了争抢煮饭玩具的现象。

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娃娃家》含反思

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娃娃家》含反思

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娃娃家》含反思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娃娃家》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将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发展语言,并熟悉班中幼儿的名字,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优秀游戏《娃娃家》含反思教案吧。

【主题来源】:家像一个宁静的港湾,常常是每个人一生中魂牵梦萦的地方。

对于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来说,家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浓浓的亲情,会使幼儿感到安全,得到温暖。

家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集合,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和家人亲亲密密的生活在一起,孩子渴望妈妈温暖的怀抱,期盼和爸爸一起游戏。

幼儿离开自己的父母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在情绪上多少有点不适应,进行这个主题开展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一个家的感觉,在情感发展上帮助他们逐渐独立起来。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体验,整个主题活动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将教材中的多个活动点,安排进各种区域内容中,而这些区域将以"家"的形式表现出来,满足小班孩子的装扮兴趣,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观察和个别的指导,了解每个孩子的需要,亲近每个孩子。

【设计思路】:这次的主题活动娃娃家的内容要求就是:了解自己的家和家庭成员,亲近父母和长辈,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下,我们班创设了打扮爸爸妈妈,和同伴分享糖果等来感受家的温馨。

这次我预设了一个运动活动引导幼儿爬着给爸爸妈妈送糖果,让幼儿也和爸爸妈妈分享,目的是为了幼儿练习手脚着地的屈膝爬行的动作。

因为有给家长送糖果这一游戏情景,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同时也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情感。

【环境创设】:1、在活动室中按幼儿的需要设立娃娃家,让幼儿的家中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体验抱娃娃、做饭、洗衣服等的乐趣。

2、"亲亲热热一家人":将幼儿的个人照或全家福张贴在一个版面上,让幼儿在游戏和休息的时候看看说说,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

3、在角区游戏中创设和主题相关的内容:(1)动手区:帮爸爸装饰外套、喂面条、打扮弟弟妹妹、帮妈妈做头发。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游戏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游戏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游戏案例分析引言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扮演游戏之一,通过模拟家庭生活的场景,让幼儿扮演家长、孩子等角色,体验家庭生活的情感交流和角色互动。

这种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情感沟通能力以及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分析一个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游戏的具体案例,探讨该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游戏背景和设定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小班中,共有12名幼儿参与。

教师为了激发幼儿对家庭生活的兴趣和理解,精心设计了一个娃娃家游戏。

在游戏中,教师为每位幼儿分配了一个角色,包括爸爸、妈妈、孩子等。

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例如爸爸要负责挣钱养家,妈妈要负责照顾孩子和做家务,孩子要上学和乖乖听话等。

游戏过程和互动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穿上家长角色扮演服装,进入一个模拟家庭的环境中。

他们模仿真实家庭生活的情境,在角色的设定下进行互动和沟通。

游戏中,教师扮演家庭的“外人”,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游戏开始后,孩子们积极扮演自己的角色,展示出了不同的行为和情绪。

有的孩子表现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任务;而有的孩子则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有趣的情节。

他们之间通过语言和动作进行互动,学会了分享、合作等社交技巧。

在游戏中,孩子们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爸爸临时有事不能外出工作了,这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孩子们为此感到焦虑。

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从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游戏的影响和效果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个娃娃家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首先,游戏促进了幼儿的情感发展。

在游戏中,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了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他们通过模拟家庭生活的情景,体验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提高了情感沟通的能力。

其次,游戏培养了幼儿的社交能力。

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与其他角色进行互动和合作。

他们学会了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了分享和合作,培养了良好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

《娃娃家》教案:小班角色游戏如何提高幼儿情感认知能力?

《娃娃家》教案:小班角色游戏如何提高幼儿情感认知能力?

《娃娃家》优选教案:小班角色游戏如何提高幼儿情感认知能力?引言随着现代社会从传统的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情感和认知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而幼儿阶段是人生中最具有塑形作用的时期,在幼儿教育中,注重情感认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中最欢乐和生动的活动之一,它能够促进幼儿的想象力、沟通、合作与社交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幼儿认知自己和周围家庭、社会、文化的世界。

本文将论述在小班阶段中如何利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情感认知能力,以《娃娃家》这一小班教案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案介绍《娃娃家》是一项小班角色游戏教案,适合3-4岁左右的幼儿。

本教案通过幼儿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在模拟的角色生活情景中学习生活、交际、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

这个角色游戏基于“家庭”这一主题,模拟了家庭中日常生活的场景,让幼儿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爸爸、妈妈、宝宝等,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与伙伴互动,在扮演的角色生活情景中体验与感知情感认知能力。

二、教案实施过程1.教案准备在实施教案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1)家庭角色扮演服饰: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准备一些家庭角色扮演服饰,比如爸爸的衬衫、妈妈的围裙、宝宝的奶瓶等,供幼儿们选择着装扮演角色。

(2)角色游戏道具:提供一些模拟家庭生活场景的道具,比如假面包、电话、遥控器、刷牙杯等,供幼儿们在游戏中使用。

(3)游戏场景设计:在教室内布置家庭生活情景,如家居摆设、地毯、窗帘等,让幼儿们在游戏中更好地融入这样的环境中。

2.教案实施(1)指导幼儿选择角色:老师可以使用幼儿喜欢的人偶、图片等形象,让幼儿们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并穿上相应的服饰,为幼儿的实战积累率难度为适度,便于理解。

(2)指导角色扮演: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模拟家庭生活场景,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妈妈在厨房做饭、宝宝在玩具室玩耍等等,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的虚拟环境,以提升情感认知的真实性和情境代入性。

小班角色游戏优秀教案《娃娃家》

小班角色游戏优秀教案《娃娃家》

小班角色游戏优秀教案《娃娃家》引言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安排各种角色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小班角色游戏优秀教案——娃娃家。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协作精神;2.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3.提升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娃娃屋和家具(沙发、床、小椅子、小桌子、凳子等);2.洗漱盆、浴巾、牙刷、牙膏、水杯、肥皂等生活用品;3.不同种类的娃娃(男孩、女孩、动物等);4.教师角色扮演服装;5.小礼品(如贴纸、小玩具等)。

教学步骤步骤1:介绍娃娃家教师将娃娃房屋和家具展示给幼儿看,并简单介绍娃娃家的用途和规则。

教师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询问幼儿,让幼儿参与到讲解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步骤2:幼儿分组角色扮演教师将幼儿随机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娃娃,并在家居装饰方面进行布置。

幼儿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激发孩子们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步骤3:五行生活体验教师介绍五行生活体验,让幼儿体验沐浴、用餐、睡觉、照顾娃娃等真实生活场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协作精神。

步骤4:角色扮演表演每个小组进行展示,让幼儿站在舞台上表演自己小组的角色特点、生活习惯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步骤5:小班集体分享教师组织小班集体分享,让幼儿分享感受和体验,通过分享获得小礼品,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响应,评估幼儿完成本课程的水平,并发放相应的评价报告。

总结小班角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生动的操作环境,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到自我感觉,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协作能力和个人品质,培养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本篇的小班角色游戏优秀教案——娃娃家,可以帮助各位教师更好地实施角色游戏和提升幼儿的教育质量。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教案5篇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教案5篇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教案5篇含反思《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教案5篇含反思》这是幼儿园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教案5篇含反思教案文章,小朋友们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教案5篇含反思!(1)小班游戏活动教案《娃娃家》含反思活动反思: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

丰富的玩具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

通过玩具材料可启发幼儿产生联想、引起游戏愿望,并可以使幼儿游戏活动更有目的,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由于幼儿模仿多,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在游戏初期投放的玩具种类不宜过多,而相同的玩具数量要充足。

再有,小朋友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把能力好的和能力差的搭配起来,让他们互相带动和感染,共同感受游戏的快乐。

(2)小班游戏教案反思《娃娃家》活动目标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活动过程:(一)分享经验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以“娃娃家”为例苏州市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周颖佳一、研究背景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在其《学前儿童游戏》中指出:“儿童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而且是帮助儿童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

游戏在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知识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体现。

“娃娃家”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

因此,本文以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为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若干观察案例,简要地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一)游戏中的冲突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

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主要有以下方面:案例1.1冲突之新鲜体验鹏宇和嘉何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我闻声一看,原来是鹏宇哭了。

我走上前问:“鹏宇,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

”鹏宇指着嘉何说。

“嘉何,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妈妈,他当爸爸。

”嘉何告诉我。

“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抢东西吗?”他们两个直摇头。

“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头。

【分析与对策】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多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

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在游戏中,也需要经常提醒幼儿: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经过我们的多次提醒,幼儿间争抢的行为逐渐少了。

案例1.2冲突之角色多样化——“两个妈妈”从“娃娃家”里传来了争吵声,我连忙走过去。

只见大宝和琪琪两人都紧紧地拉扯着“娃娃”,互不相让。

看到我来了,大宝说:“老师,这个娃娃是我先拿的,我是‘娃娃家’的妈妈。

”琪琪也不甘示弱:“老师,我也要做娃娃的妈妈。

”这时,我接过了她们手里的娃娃,抱在怀里,说:“娃娃乖,不哭了。

看,你们把娃娃弄哭了。

快跟她说声对不起。

”她们点点头:“娃娃,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

”看着她们沮丧的眼神,我说:“刚才娃娃悄悄地告诉老师,说你们两个她都喜欢,所以想让你们两个一起做她的妈妈,你们愿意吗?”“愿意。

”她们两个高兴得跳了起来。

【分析与对策】现在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独享玩具,他们没有与他人协商的意识和经验,互相之间很容易为了某种共同的需求而发生矛盾。

这时,教师如果只留下一个“妈妈”,那么另一个幼儿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

而两个“妈妈”的出现,不但满足了幼儿各自的心理需求和游戏愿望,也消除了矛盾,增进了幼儿之间交往。

因此,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初期,应该允许角色的重复,如两位妈妈、两位爸爸等。

案例1.3冲突之不和谐的声音——扔东西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客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砰”的一声,只见平平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翻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

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我正想上前批评,可当我看到平平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

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

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平平,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

”平平委屈地说道。

“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

”听我这么一说,平平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

【分析与对策】1.平平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一些原因被其他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作为老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

2.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例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二)游戏中的“停顿”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幼儿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这充分说明,幼儿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幼儿知道游戏角色的职责,有些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所扮演的角色,而当幼儿不理解角色时,其游戏则“停顿”了。

案例2.1不知所措阿哲吃完点心就急忙去了厨房,他插上了“爸爸”牌子,将烧饭的材料全都拿出来,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天要烧许多好吃的菜。

”说完他就开始动手烧起来了。

心妍觉得无所亭亭,她今天是“妈妈”,看到有“爸爸”在烧饭了,就站在阁楼角上和下面的孩子打招呼。

我进入“娃娃家”,看到小床上的若干娃娃和凌乱的衣服,就建议她去洗一洗,晒一晒。

心妍果真将一件件的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

做好后,她跑到“爸爸”那儿一起端饭菜。

我又以“阿姨”的角色给他们演示如何做一个小客人,游戏结束时和他们一起参与整理。

【分析与对策】1.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没有了更多的发展。

有的只是停留在摆弄材料上,例如一开始的行为。

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孩子会觉得理所当然地开始和结束,没有进一步的情节发生。

因此教师在观察和指导时要有提示,有重点,并且以鼓励为主,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的角色。

2.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我们老师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就像案例中,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积极参与,可以进行“娃娃家”角色游戏的模拟展示,让孩子们能够在观看、讨论、尝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三)游戏中的经验迁移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在游戏活动中虽然以模仿为主,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游戏水平在模仿中也有所提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经验的迁移与创新。

案例3.1迁移新经验——吃火锅诚诚正在“娃娃家”炒菜,把各种各样的菜一股脑儿都倒进锅子里,不停地用铲子翻来翻去。

“锅子”小,菜太多,再加上诚诚的炒菜动作有些笨拙,锅子里的菜不断掉出来,散落在地上,旁边的幼儿忍不住跑来告状:“老师,诚诚把菜全部倒在锅里一起烧啦,弄得很乱。

”我扮作小客人去“娃娃家”做客。

“娃娃爸爸,你在烧什么呀?”诚诚头也不抬,一边专注地摆弄着锅子里的菜,一边说:“我在烧火锅呢!”“有些菜从锅子里掉出来了哦!”我微笑着提醒了一句,诚诚马上对我吐了一下舌头,做个鬼脸儿,拣起了掉出来的菜。

【分析与对策】每次游戏之前,我们都会强调这一规则,即要求孩子们不要把菜全部混在一起,而诚诚的解释虽然与规则不符,但是他确实迁移了生活中吃火锅的经验,是一个有创意的新玩法。

因此,在强调游戏规则的时候不可过于死板,应给幼儿真正“创造游戏”的机会,如何构想生活中的创意变成孩子们的新游戏?角色游戏依赖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等均与孩子的社会生活有关。

幼儿往往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

因此,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需建立在了解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案例3.2多样化的交往——欢迎来做客今天,我到“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就有三杯茶(妈妈宁宁、爸爸瑞瑞、宝宝灏灏的茶杯)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她)的那杯。

活动中,我看见孩子们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

我不动声色,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

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肚子疼要吃药的,还要挂盐水的。

”我说:“我现在疼得很厉害。

”宁宁说:“不要紧的,我先帮你揉一揉吧,揉了就不疼了。

”灏灏问:“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

”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瑞瑞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宁宁给我揉揉肚子,灏灏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

大家争着弥补他们的过失。

【分析与对策】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服药可以看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

教师通过平行介入游戏的方式,即扮演角色,参与游戏进行暗示,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我们还可提供一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材料、道具等,放在柜子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使角色游戏更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

案例3.3生成新游戏——临时医院今天活动时,陆艺霖抱着娃娃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我家的娃娃生病了。

”我马上关心地问:“是吗?什么病呀?”她说:“发烧。

”“你是怎么知道的?”“头可热呢。

”她边说边用手去触摸娃娃的额头。

旁边的天天正在做饭,拿着一个小碗走过来说:“我这儿有药。

”说完,他坐在床边用饭当做药喂娃娃吃。

遥遥一边干活,一边说:“再不好去医院打一针。

”这三个孩子开始忙着照顾生病的娃娃,最后决定去医院。

我们临时找了一个角落当医院,他们推选我当医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恋恋不舍。

为了了解幼儿对医院的认识程度,我们组织了谈话活动。

我对幼儿说:“今天陆艺霖家的娃娃生病了,去医院看病。

你们都到医院看过病吗?都是怎样治好的呢?”小朋友有的说:“我生病去医院,大夫给我打一针就好了。

”有的说:“我发过烧,量体温,然后打一针就好了。

”还有的小朋友补充说:“体温表还得甩一甩呢。

”东东补充说:“大夫还得穿白大褂,戴白帽子呢!”幼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对医院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