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2)

月,食纳转佳,大便畅通。以上方巩固治疗3个月,痊
愈。随诊1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便秘日久,屡服泻药,重伤脾胃。 如李东垣日:“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
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故以补中益气汤补气运
脾,升发阳气,以益化生之源;年老阳衰,故加肉苁蓉、 枸杞子、桃仁温阳润肠、通便而收效。
收稿日期:2007一12一18责任编校:黄辉
生医药堕鏖鍪查
垫Q墨生兰旦筮垫鲞筮!翅
・21・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
胡为俭
安徽省黄山市中医院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带下病病毒性感冒 道综合征水肿习惯性便秘 尿
245000
常。中医诊断:带下;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辨证: 中气下陷,脾虚带下。治疗:补中益气,健脾止带。方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309,黄芪309,白术 109,陈皮109,杜仲109,白芍109,当归109,枳壳159, 山萸肉109,升麻69,柴胡69,附子69,炙甘草59。每 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服5剂,带下明显减少,精 神好转,前方加减继服7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带下乃脾胃气虚,气不摄津,清浊不分。 故带下量多质稀如水状,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 无华、舌淡、脉细弱为气虚之征。方中党参、白术、黄
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中气下陷,气不摄液。治疗
拟补气健脾,升提中气,佐固精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健脾,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黄芪309,裳参159,白术109,升麻69,柴胡69,白芍
109,炙甘草59,当归109,陈皮109,肉苁蓉109,枸杞 子109,桃仁109。服5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 每天定时排便,多饮水及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多运
标;与枳壳相配伍,升降和调,肺气降而咳自止;补气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补益中气、调和脾胃、益精生津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加味,以增强药方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且有效,下面将对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补中益气汤加味在治疗脾胃虚弱方面表现突出。
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肠胃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加强治疗脾胃虚弱的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加入熟地黄、黄芪、党参等药材,可以增强药方的滋补作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气血不足方面也有显著功效。
气血不足是中医常见的体质问题,会导致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有效调理气血,增强患者的体质。
加入当归、熟地、川芎等药材,可以活血调经、补益气血,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
此外,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易导致情绪失衡、神经紧张等问题。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调理气机,平复情绪,缓解神经衰弱的症状。
加入酸枣仁、枸杞子、佛手等药材,可以安神补脑、调理心气,提高患者的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治疗脾胃虚弱、调理气血不足,还可以缓解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问题。
医师在应用该药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补中益气汤加味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功能。
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1 治顽固性、多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男,30岁,1999年11月4日诊治。
患者咽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4年余,此次因喝酒后,咽部灼热,干涩,继则颊部两侧多个溃疡、疼痛,且伴低热,神疲,四肢酸软,头昏,纳呆,大便偏干,小便黄,舌淡,苔黄腻,脉虚而数,咽颊部及舌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诊为多发性口腔溃疡。
证属脾胃气虚、虚火上炎。
治法补益脾胃、升阳泻火。
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15g,升麻6g,玄参15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柴胡6g,黄连6g,黄芩10g,生甘草8g。
服药4剂。
4剂后复诊,咽部疼痛明显减轻,但大便仍干、纳呆,舌淡、苔黄微腻,脉数。
上方加大黄6g,茯苓20g,继服5剂。
5剂后症状消失。
嘱其连服补中益气丸1月余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虽然年轻,但素来多病,身体虚弱,加上饮食不当,酒后损伤脾胃,使脾胃之气已戕,脾胃气虚,胃火上炎,故出现咽部疼痛和一些脾胃气虚见症,且兼见内伤发热,故以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升阳散热,加玄参,黄连,大黄养胃泄热,解毒散结,以疗其溃疡,最后用补中益气丸调理1月余,效果满意。
2 治气虚眩晕患者,女,55岁。
2000年2月5日就诊,患者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已动手术30年,现经常反复发作眩晕,并有2次晕厥史。
近2年来,血压常波动在65~85/47~52mmHg,曾经颈椎、头颅摄片,脑电图等检查均属正常。
自觉头晕眼花,如立舟中,四肢软弱,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每日2~3次,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脉虚无力,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
治法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当归10g,升麻9g,柴胡5g,陈皮5g,制首乌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6g。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1 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
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清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冒: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邪侵的功能。
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
通过益气升阳,可使阳气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眩晕、耳鸣: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空(实际是因心气不足,无力输送阴血上头,西医称为低血压),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耳鸣。
故《灵枢·口问》说:“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如果测其血压低下,可用此方。
便秘腹胀:中气下陷,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方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
此种阻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治疗,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可用本方补中益气,气充则四肢得荣、面部得养。
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 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
此方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之功,所以易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 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随气升,气陷则津液下流。
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流证象。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
俾卫气充盛,则津为气固而不外泄。
小便不通、淋涩: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
可在此法的基础上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之类,成为升清降浊双管齐下、升降并调的配伍形式。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水与阳虚不能化气所致。
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或与缩泉丸同用。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
补中益气汤新用(2)

吴某,女,28岁,农民。产后一月持续发热7天,前来就诊。诉: 平素体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产后半月余恶露方净。近7天来持 续发热38~38.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胸片均无异常,诊断 为产后发热。经西医抗菌消炎对症治疗无效,前来中医门诊就诊。 证见:精神极差,面色胱白,少气不足以息,身热汗出,纳差无味, 舌淡红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辨证:中气不足,气随血脱, 气虚发热。治以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方药:黄芪159,党参159。白 术129,柴胡69,升麻69,当归129,陈皮129,炙甘草159,桂枝 109,白芍129,熟地黄159,砂仁129。4剂水煎服。 二诊:精神好转,少气不足以息减轻,饮食增加,体温降至 37.5—37.80C左右,汗出减少,续服原方4剂。 三诊:精神转佳,气息平稳,饮食基本正常,体温36.5—37℃。 汗出止,舌淡苔薄白,脉缓,继以健脾益胃2剂善其后。 按:李东垣【习日:“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 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
+四川省名山县中医医院(625100) 2009年6月5日收稿
郑某,女,55岁,居民。以心悸、健忘、头昏、失眠多梦一年前来 就诊。诉:终年操劳,休息不好,饮食下降,每夜睡眠不足3小时, 梦多。实验室检查:心、脑电图、CT、血象均无异常。诊为失眠。证见: 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头昏心悸、失眠健忘、乱梦纷纭、口淡纳差、舌 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中气不足,心气亦亏,心神失养。治以: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9,党参159,白 术129,茯芩159,当归109,陈皮log,升麻69,柴胡69,炒枣仁159, 柏子仁159,炙甘草69。4剂,每日3次,1日l剂,水煎服。 二诊:面色有好转,精神转佳,每夜能睡4小时左右,梦减少,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新用摘要:补中益气汤是补益名方,主治脾虚气陷证。
现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神经衰弱、内耳眩晕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中医药疗法;临床运用;治疗经验NewClinicalApplicationofBuzhongYiqiDecoctionWANGXing-hua,WANGGuang-yao,YERu-jia,HECheng-ju,ZHANGHui-dun(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Jiangsu,China)Abstract:BuzhongYiqiDecoctionisatonicprescription,attendingspleenqistagnationsyndrome.Isnowusedinthetreatmentofirritablebowelsyndrome,neurasthenia,theinnerearvertigo,chronichepatitisB,chronicallergicrhinitis,etc.,thecurativeeffectissignificant.Keywords:BuzhongYiqiDecoction;TCMtherapy;Clinicalapplication;Treatmentexperience1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1]是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因是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导致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
本病是一组包括持续或间歇发作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临床表现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诱发因素较多,饮食、劳倦、环境、情绪等,都能引起突然发病。
如葛某,女,18岁。
慢性腹泻2年,时常发作。
每次都是突然腹部不适,腹痛即泻,有急迫感,呈稀水样,泻后缓解。
近期每天排便3~5次,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兼有脘腹痞胀。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患者,女,26岁。
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
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
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
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
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患者,男,48岁。
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
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
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一)先大致总结一下我所理解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其有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处方。
但我觉得最能代表东垣学术特色的,不是这首方子,而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该方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等组成。
说此方最能代表东垣的学术特色,是因为此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三法具备,而补中益气汤仅有补脾胃、升阳两法。
当然也有升阳、泻阴火两法同用的处方,比如《兰室秘藏》的固真汤。
而枳实消痞丸可以算是补脾胃、泻阴火同用的处方。
东垣强调中焦脾胃的重要作用,不仅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丛生。
因为脾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
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所以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医家有提出阴虚即是脾虚的说法。
在虚损的治法上,与丹溪主降不同,东垣主升。
脾胃升发不足,则上焦心肺之气则不足,就会出现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
如果脾胃清气升发不足而下陷,就会出现湿随气陷克肾侮肝的问题。
补中益气汤强调升发少阳胆气与脾胃清气,但研究东垣的其他处方会发现,东垣不仅仅是用升麻、柴胡升阳,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白芷、麻黄、细辛、苍术等辛温解表药皆为其升阳之药。
东垣有些处方强调大升大举,所以会发现一个方剂里有很多的辛温的风药。
就泻阴火而言,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石膏都多所常见。
所以东垣之升阳、泻阴火就是伤寒里解利三阳的治法,而补脾胃就是内固太阴。
所以东垣的治法,就是内固太阴基础上,随证解利三阳。
这是对脾胃本虚,或它脏病变,病本在脾胃的治法。
从这个角度看,景岳的很多处方,就是内固少阴基础上的治法。
就象东垣有五脏脾胃的划分一样,景岳也有阳中之阴虚,阳中之阳虚;阴中之阴虚,阴中之阳虚的划分。
仲景之后的大家,基本都是对伤寒有深刻理解,而就仲景的精神化裁出适合那个时代的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沈一祥,田彩玲,高登学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
现代药理研究以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作用。
增强躯体抗击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
笔者以此方加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成效。
兹就临床应用及浅薄体会以飨同仁。
1 沉寒痼冷案
患者,女,年50岁余。
盐池县制药厂工人,患周身发冷连年,经多方医治不效,现病势愈来愈甚。
见状: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却头裹围巾,身穿棉衣,脚着暖鞋,胸腹及背部又衬托于皮毛类。
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
稍有着“凉”,其症更剧,苦不堪言。
另外左右膝关节有豆大坚硬结节数枚,本地医者疑为“骨增生”。
曾中断服用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嘱咐其中断服用以期医治,病症虽稍减,但身冷病症未能除。
近10余天,身冷病症明显加重,恶风恶寒,手足麻木甚,夜间频发痉挛症。
伴有面色无华,
头晕乏力,口淡食少,平素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属脾胃素虚,又因劳累、饮食失节,重伤脾胃,脾虚清阳不升,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停服附子理中丸,治拟补益脾胃,升发清阳。
处方: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升麻9g,柴胡9g,砂仁6g,当归6g,防风9g,羌活12g,干姜9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服完12剂后,穿着如常人,再也不畏寒;手足再也不麻木痉挛;所谓“骨增生”已自行消失。
身冷病症亦不复存在,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李东垣曰:“内伤饮食不节或后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次痿厥气逆之渐也……即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
”清阳本应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此恶风恶寒。
用附子理中丸医治虽能温补脾肾,可是不能使下陷之阳上升以达肤表,故身冷不除。
本案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止带;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羌活、防风取其风药升阳之用。
以上配伍气足阳升,肤表得以温煦,身冷自除。
2 便秘案
患者,女,67岁。
大便常常秘结10余年,时轻时重,重时
自行口服通便灵、三黄片等通便泻下药及中药番泻叶代茶饮医治,病症暂缓。
近1年来便秘病症加重,服上药成效亦不显,遂要求服中药调理。
患者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但便并非干硬,肛门内有物坠感,数至厕而不得便或大便量极少,伴有胸脘满闷,身疲惫力,声低懒言,纳食乏味,舌质淡暗,少苔,脉细软。
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气虚无以推动。
治拟健脾益气,补中升阳,助其腑运。
处方:黄芪30g,白术50g,党参15g,当归12g,陈皮9g,升麻12g,柴胡9g,山药15g,薏苡仁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服6剂后,大便调畅,2天1次,迭进12剂,便秘告愈。
按:便秘患者初期表现为实证者占多数,临床上大多采纳泻下、润燥、行气导滞法医治。
但是随着其病理转变及泻下苦寒药的应用,中气渐耗;况医者多畏甘温药,恐助其生热化燥之势,儿迭进寒凉药,越发耗伤脾胃中气。
然便虽出于魄门,需气以斡之,方能传导下行。
脾胃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肠道处于呆滞状态,便秘久而不愈。
依照辨证,本例采纳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助运法正是为病机而立,最终达腑气运,肠道动,便秘之证除。
3 顽固口干案
患者,女,63岁。
3年来自觉口干、咽干,且口干不欲饮。
经某医院血生化及各类检查未见异样,诊断为“老年性口干症”。
服滋阴润燥药多剂,改善不明显,即自行停药。
近1个月来口干病症加重,外出即带水需常润口,不多言,言多那么口干舌动不灵,伴有头晕乏
力,全身燥热,近寒凉那么舒,倦怠懒言,心烦愁闷,动那么出汗,夜寐多梦,舌质淡,苔薄黄少津,脉沉滑。
依照辨证属脾胃虚弱,阳气下陷,阴火上冲,灼伤津液。
治拟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
处方:炙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麦冬、沙参、葛根、炙甘草、泽泻、云苓、生石膏、黄连。
水煎服,日1剂。
连服半月后,渐感口中略有津液。
效不更方,加减服用5个月余,口干病症消失。
后以补中益气丸调理1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案口干患者单纯用滋阴生津药医治,成效不睬想或只能临时减缓病症,救起缘故,实与东垣所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烧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也。
”的病机吻合。
阴火上冲,灼津耗液,而显现口干,全身燥热,热扰心神,偶见心烦愁闷,夜寐梦多,乏力,动那么出汗,舌质淡,皆为气虚之象。
方顶用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云苓、葛根补脾胃生津阳治其本,使脾湿不下流;麦冬、沙参滋阴;泽泻以利下窍;生石膏、黄连清热泻火治其标,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医治半年而愈。
临床观看,阴津恢复需要较长时刻,正如明·赵献可所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正是本例患者医治时刻较长的缘故。
4 乳腺增生案
患者,女,39岁。
患者双侧乳腺增生3年,起初病症轻未在意,未进行系统医治,近半年疼痛加重,经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药物医治半年,仍感乳房疼痛,心烦,食欲不振,身疲惫力,舌质淡暗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玄。
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虚血瘀,络脉阻滞,治拟健脾益气,通阳活血散结。
处方:炙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升麻9g,柴胡9g,当归12g,桃仁9g,丹参15g,郁金12g,海藻12g,昆布12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
服完6剂后,疼痛稍减,仍感乏力,不欲饮食,上方黄芪加至45g,继服6剂,疼痛大减,遵法调治月余,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在两乳有局部肿块、疼痛等病症的同时,伴有身疲惫力,口淡无味,舌淡脉沉弦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前医仅从气血瘀滞论治,未能全面顾及病机特点,一味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法消散,重虚其虚,气陷于内,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故两乳疼痛不减。
析症辨证,气虚是本,痰瘀是标。
故方顶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散结以治本,即“塞因塞用”之法,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以治标。
上方配伍是气虚得充,阳气通达,气旺血行,血活瘀消痰散,肿块消失,其病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