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园说解析

合集下载

园冶园说读后感

园冶园说读后感

园冶园说读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引言1.简述《园冶园说》的内容2.阐述读后感的意义和目的二、分析《园冶园说》的主要观点1.园冶园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园冶园的设计理念和特点3.园冶园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三、个人观点和感想1.对园冶园的认识和理解2.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考3.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四、结论1.总结《园冶园说》的主要观点和价值2.表达读后感的感悟和体会正文(篇1)《园冶园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园冶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引发了我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和探索。

园冶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设计理念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园冶园的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借景生情、移步换景”的效果,使人们在游园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

在阅读《园冶园说》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园冶园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不仅在于它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这使我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和探索。

我认为,《园冶园说》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理念。

同时,我们还应当借鉴园冶园的设计理念和技巧,创新和丰富现代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总之,《园冶园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价值的书籍,它让我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引发了我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和探索。

目录(篇2)一、引言二、对《园冶》的理解三、《园冶》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四、《园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五、读后感想与总结正文(篇2)【引言】《园冶》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园林设计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朝的计成。

园治

园治

【《园冶》简介】《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园冶》作者简介】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主要内容和精髓】《园冶》共三卷,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

《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

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

在十篇的论述中,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它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

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

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

”关键字:园林艺术古典园林园林意境诗画同源融合与发展引言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古典园林的定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园冶园说读后感

园冶园说读后感

园冶园说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介绍《园冶园说》的背景和作者二、主体:分析《园冶园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1.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概述2.对园林设计理念的探讨3.对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三、结论:总结《园冶园说》的价值和启示篇1正文《园冶园说》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艺术理论书籍,作者是明代著名园林设计师计成。

该书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被誉为“园林设计师的圣经”。

《园冶园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园林艺术。

首先,书中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进行了概述。

计成认为,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艺术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他提倡在设计园林时要充分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也要注重建筑、雕塑、绘画等人文元素的融入。

其次,计成在书中探讨了园林设计理念。

他提出“借景生情、移步换景”的设计原则,主张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使人在游园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灵愉悦的目的。

此外,他还强调了园林设计要注重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等因素,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园林作品。

再次,计成对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园林建筑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计方法,如合理利用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总之,《园冶园说》是一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著作,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和保护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篇2 目录一、引言:介绍《园冶园说》及其作者陈从周二、《园冶园说》的主要内容1.造园艺术2.园林史论3.园林鉴赏三、《园冶园说》的价值与意义1.对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扬2.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四、读后感想与体会1.对园林艺术的理解2.对文化传承的思考篇2正文《园冶园说》是我国著名的园林艺术论著,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和学者陈从周先生。

陈从周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园林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造园艺术、园林史论、园林鉴赏等多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园冶经典名句和解析

园冶经典名句和解析

园冶经典名句和解析园冶的经典名句包括: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句话的意思是,园林虽由人为构建,但其呈现出来的景象却如同天然形成的一般。

强调了园林设计的巧夺天工,以及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三分匠,七分主人。

”这句话指的是,在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设计者的规划比工匠的施工更加重要。

强调了设计者对于园林整体布局和设计的把握,以及其在营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借景有因,切要四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借景需要找到好的原因,同时要充分考虑四季变化,使景色与季节相协调。

强调了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相互借景的重要性。

4.“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

”这句话指的是,景色因地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强调了园林设计中灵活变通、因地制宜的原则。

5.“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这句话指的是,对于低俗的景物应该加以遮挡,美好的景物则应尽可能收入视线之中。

强调了园林设计中对于景物的选择和组织的重要性。

6.“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这句话描述的是园林中的围墙和建筑若隐若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景象。

强调了园林设计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7.“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

”这句话描述的是通过登高望远,将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在幽静的竹林中漫步,使人心情愉悦。

强调了园林设计中景观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感。

8.“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句话描述的是轩敞明亮的建筑和宽敞的窗户,能够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美景。

强调了园林设计中建筑采光和景观视野的重要性。

9.“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句话赞美了自然景色之美以及人的巧妙布置,让园景宛如天然生成。

10.“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这句话总结了园冶的理论精髓,即好的园林作品应该是人工巧妙地借助和参照自然,营造出宛如天然的美景。

《园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园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园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园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造园理论著作。

《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

《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

《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丁u—D,一一7o—王绍增.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教研室(5l0642)提要丰支重点辑析了《团冶》夸译中若干着名曲难点,包括"临凄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霹可渡","半阄,"磨角"一"堂占太史,丰问草玄"等,井提出了学风问题.鬈毒撵关t词国墙注释奎释祈读中田分粪号TU一0984'园冶>一书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日本学者曾将之推荐为世界最古造园名着….迄今我们对于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特别是江南园林)的认识大体没有脱离《园冶》的窠臼.然而'园冶》的难读也是公认的,可以说,时至今日,人们还未能全面正确地读通这本"奇书".为解此谜,不少前辈学者(其中不乏蜚声中外的大学者)作出了辛苦的努力,如朱启钤,阚铎,陈植,刘敦桢,童寅,汪菊渊,陈从周,刘致平,杨超伯,曹讯等,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多自幼以私塾发蒙,有着罐厚的古文功底,这种人才今后是再也难觅了.诸先生中.当以陈植先生功绩最伟,他不但在建国后的'园冶>出版和注释工作中起着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作用,而且1985年他在八十七岁高龄出版的《园冶注释》第二版中,广纳意见,从善如流,终于为我们基本拨开了因为"文体特殊,用辞古拙,令人生畏,夙称难解."而笼罩在'园冶)上的面纱.使人们"开卷豁然.是大有益于造园学术研究的."为后世继续进行《园冶》研究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园冶注释》第二版并不是《园冶》研究的终点,仅读(园冶注释》还是不能将《园冶》全部搞懂搞通.《园冶)里的不少问题,仍长期缠绕在笔者的心里.虽经多年求索,似已有所悟解,有心动笔,以助学子,但恐思虑不周,故一再延迟.近日卧病在床,得张家骥先生1993年出版的《园冶全释)(以下简称《全释》),而喜读之,掩卷时,却不尽颇为失望.'全释)虽然在若干地方补充或纠正了陈植先生《园冶注释)的不足或错误,如增加了注释的数量,又对《相地》篇"似偏阔以铺云"和《屋宇》篇"高低依制,左右分为"等做了重新解释,但其对《园冶注释》的批评,凡中肯者绝大部分都是重复曹汛先生早已讲过…,并且为陈植先生在《全释》出版8年前的(园冶注释》第二版中早已作了修订的,其余的批评和修改则大多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误.反而曲解了'园冶)的原意.'全释>所新增添的注释亦有不当之处.鉴于'全释)是以精装大部头(36万字)的形式出版,忍其贻误后生,流播海外,故不得已而作此文.张先生为《全释)作了一篇《序言》,长达2万余言,其写作(全释)的主要思想,已尽于此.故本文集中讨论《序言》I蚋目日期;I螂.03—25里的问题.旨在通过与张先生商榷,以助读者基本弄通《园冶》的原意.孰是孰非,还需读者自行判断.序(一)(全释》第1页:"《园冶》梓行后,……终有清一代268年间,寂然无闻."此语不确,李渔在《闲情佣记》中就曾道及.(二)《全释》第3页;"中国的造园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长期从属于自然科学的林学,却与规划,建筑无缘.此语甚为武断而不实.虽则,作为中国出国留学造园学科的学子,于本世纪20年代初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林学系的陈植先生是第一人,但是第二个就是我的导师程世抚先生,时间是1928年, 学校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院风景营造(LandscapeAt- chitecture)系.许多老先生都知道,哈佛的城市规划系是从风景园林系分出去的,所以程先生在卯,60年代曾经长期担任原国家建委和建设部负责城市规划的副总工程师.中国的第一个造园专业,是1950年由于粱思成先生的提议,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台办的,而教研室(当时叫造园组)就放在清华建筑系,其成员有汪菊渊,吴良镛,朱畅中,陈有民等4人,吴,朱两先生皆是当今着名的建筑,规划学者.只是由于50年代一切向苏联靠拢的原因,该专业才在1956年被迁到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在建筑界,童寅先生早在1937年就编着了《江南园林志.而刘敦桢先生则在50,60年代领导了巨着《苏州古典园林) 的编写,陈从周先生也在50年代出版了《苏州园林》一书. 现今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就有不少建筑,城规界名人,如上述吴,朱两人,还有任震英,汪之力,陈从周,赵长庚,罗哲文,郑孝燮,潘谷西,周维权,刘管平等先生.由此可见."全释的断语是出于对中国园林学科历史的不了解,而由此引发出的一番议论,自然还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因超出本文的立意,故从略.(三,《全释》第4~5页:原文太长,不垒引,大意是说,陈植先生认为(园冶》在明清一代长期无闻的原因是由于前有阮大铖的《序》,阮先是名挂魏忠贤逆案,后又乞降满清.向为士林所不齿,所以连累了《园冶》.而"此说在理代中国∞中国日林/V o/.I4.No.56/199~(2}遣园学界有一定代表性.""我们从古今'士林'的这种观念深处.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阶级分析'的幽灵一直在时空中游荡的影子吗?"并据此否认了陈植的看法.其实事情原本很清楚,《园冶》有阮大铖的《序》,又是在阮的书局封印发行的,而蒲朝政权确立之后,即将阮列为奸臣,将其所着和所刊行的书列为禁书.胨植先生所言没错,也与"阶级分析"毫无关系,张先生所言的"阶级分析" 幽灵恐怕不在陈植先生的头脑里.(四)(全释》第6—7页:紧接上文阐述了作者自己对《圄冶,埋没多年的见解,大意是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与需要有关",并引用恩格斯的话来证明之.具体而言,是由于明末清初兵燹遍野,造园停滞, (园冶)自然无人问津;而至康,乾盛世,不论是由于富商大撒金钱而建设的"带有某种公共性的扬州大型园林",还是那些由于土地l鬃张而建设的"仅容膝以自安的方丈小园", 都不符合"(园冶)所藉以总结的园林实践经验",所以《园冶)也不灵了.此说龋具.以论代史"的味道.果真如此,《园冶》是由于与清朝的"直接需要"不相符,才遭至默默无闻,那我们今天还有多大必要去研究和推崇它呢?而从历史事实上看, 中国人口在康熙年问只有几千万,乾隆初年仅达1亿,乾隆末年才达到2亿,当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远不如后来那么突出当时小园的增多主要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商人和文人(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类似于现代的白领)增多所至.中国现在所保存的古典园林,绝大多数是同,光时期建造或重修的,此时中国人口已选4亿,人,地之间的矛盾才开始突出.以同,光来代替康,乾,是会出现失误的.一n1(一)(全释)在此节主要阐述了自己关于《园冶》难读的原因,认为不在众人所云的骈骊文体,遣词生奥,竟睦文风等,作者"用历史的社会的跟光去观察,分析"的结果是,计成在.故弄玄虚",是.有意杂以幺弦.9lI调,叫人很难绳之以法",目的是关键的技术秘不外传,保护饭碗.喜欢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写作,是张先生着作的一个特点.理论如果应用得当,当然有助于揭露事物的本质;但是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则会带来错误的结论.其实计成在《园冶)最后的《自识)中明白写到:"暇着斯《冶》,欲示---)L 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已】,故梓行,合为世便."意思是说:得空写下(园冶),本欲留给两个儿子,无奈他们太小.故而干脆把它印刷出版,同时方便世人的利用."这是多么坦减豁达的胸襟表露0!联系郑元勋为《园冶》所写的《题词》: 计成.常以剩永残山不足穷其底蕴,妄欲罗十岳为一区,驱五丁为众役,悉致琪花瑶草,古木仙禽,供其点缀,使大地焕然改观,是一快事.恨无此丈主人耳!"由此观之,计成岂是斤斤计较的俗才小人?(园冶)之难读,主要是受明末文风之所累.《阮序》比(园冶)更难读就是一例.在哲学思想上,计成不过是个普通文人,不必对其要求过高,比如我们自己,又能摆脱当前的学界文风么?(二)《全释》第1O—l9页:张先生为了证明他上面的论断,在此集中举出几个他认为是计成故弄玄虚,即故意分散在多处"突然提出,又嘎然截止,故作惊人之笔"而又不肯言明的地方,阐述了他最为得意的研究心得——"往复无尽"论.对这儿个地方我将在下面一一分析,这里先就往复无尽问题谈些看法.中国古典园林有个突出特点.就是空间多变回环,令人转来转去,欲嬖不能,对此,是张先生在其诸多论着中进行过详尽的分析,并第一个用"往复无尽"作了概括.但是应该指出,往复无尽"的空间并不是中国园林独有的,被张先生作为典型案例的留园石林小院人流路线分析图(见《全释》第256页),类似的分析图几乎也可从对西班牙阿尔罕不拉官(Athm'~bra,又译红堡园)的分析中得到.中国式空间"往复无尽"的特质是它的友人气,浸透了中国文化哲学的精神,对此,艾定增先生在其《读(园冶全释)有感》(此文附于《全释)书后)中作了诠释.不幸的是,张先生自从悟到"往复无尽"之后,到处套用,其中必有不当者,参见下文. (三)《全释》第n页写副:计成"在专论的首篇《相地》中,不着意处提出'夹巷借天.浮廊可渡'八个字,与上下文并无联系.如只照文字形式本身的意义解释,就象<园冶注释> 所释:'假如夹巷,可凌空而接以浮廊.'邀岂不是给私家园林制造出奇观了?'浮廊'者,非凌空构架之廊,而是虚空之廊的意思,也就是一般的廊.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露天的'夹巷'中,可以通过不断的游廊.这正是'往复无尽'流动空间的一种典型手法."在这里张先生没有说明游廊是如何"通过"夹巷的,是横穿?还是顺着走?但从第12页和第l9页对"夹巷"的解释来看,张先生的意思是顺着走.可是,两边是高墙的夹巷用上面有顶的廊从中穿行.为什么要用"借天"两字呢?张先生没作回答.而且,《全释)将.借天"释为"露天"也是相当粗率的.再者,不知《全释》有何依据断言"浮廊"非凌空之廊,但不作此断语就无法敷衍其下文,却是很明显的.《全释》之误.主要的是在于没有从《相地)的全文击理解原文.上面的引文出自《相地'的总论部分,计成在这一部分先论选址,再论踏勘,此时提出"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央巷借天,浮廊可渡."并非与上下文毫无联系,这是讲的当遇到地块不完整,由于某种原因被分割而出现飞地"时如何处理的问题.比如住宅和园地之间,园地和园地之间.就可能被一条河溪或夹道(两墙之间的小道称为夹道,即央巷,如北京图书馆旁有胡同名日养蜂夹道)隔开,如(图I)所示,某宅的"小姐楼"与花园间被一条通往后门的夹道所隔开.就可以圈l夹巷借天.浮廊可麓中国局林/~oi.14,No.56/1998(2)用"浮廊"将二者联系起来.此外,我国古代,河流,道路是公共的,除皇家外(Jl论上皇家就是公家,实际上谨慎的皇家也不轻易占据道路河流.颐和园的后官墙就是一例,由于那里有一条自古由青龙桥通往北京的大道,颐和园后宫墙与后湖之问的距离被迫压得很窄.)私人不得据为私有, 由此也可能造成某家宅地发展时会跨越公共夹道或河溪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若遇河溪分割而出现飞地(越地),可用廊桥(虚阁)来跨越;若因夹道把用地分割开来,可以借用天空,用浮廊从夹道上面跨过去."这种用"浮廊跨越道路的作法,古已有之.例如汉长安未央官与建章宫之问的连接即是,不过当时名之日阁道. 阁的本意为下部架空的楼,故阁道为下部架空而上部两边用棂窗封闭的通道;若上面长屋子的两边也是开敞的,!il9 名之为复廊.我怀疑"浮廊",即复廊"之讹.现在在徽州老街一带也不难看到阁道或复廊一类的东西,例如被街巷隔开的屯溪茶厂的两个厂区之问就是.时至今日,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止可用天桥或廊拼之类的跨接手法,还可以采用地下的隧道.<全释》作者由于不能摆脱"往复无尽"情结的羁绊,将"临攫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菠.释为:"临水虚阁,似架在水口之上,令人莫测水的源头何处;借天夹巷,何况将原文"夹巷借天"随意改为"借天夹巷实已太大篡改了原文的意旨.在造园实践中,即使造园家有着强烈的空间"往复无尽"的意匠,也要到规划和设计阶段(特别是设计阶段)才开始付诸实施,决不会在选址和踏勘阶段就满赫子"往复无尽"的.(四)《全释》第11—12页:"在《厅堂基》中计成对'半问'的作用,故作惊人之笔,说'耀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问中,生出幻境也'却不指明'半问'在何处?是什么样的'幻境'?又如何会生出这'幻境'来?并且还特别强调:'凡立园林,必当如式'f半问的意义都不清楚,如此重要的式如何去立?真是系风扑影令人难以捉摸了.《园冶注释》所释:'太凡建造园林,必须准此格式'云云,也就等于未释.可见,计成确是在故弄玄虚.查<园冶?厅堂基》原文:"厅堂立基,古以五问三问为率…;须量地广窄,四问亦可,四问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问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此半问中,生出幻境也,文中对于"半问"指得很清楚,就是指面阔(非进深)增多了半同.计成在《园冶》一开始的《兴造论》中就已提到了半问:"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问,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称雅."很明显.半问"对面阔(三,五问)"一广"对进深(为进).怎能说计成不指明"半问"在何处呢?这半问虽难以用作正规房问,却可用作过道,楼梯等.称之为"余屋"可也,其前后若与外廊相连,自然曲折深奥,并将房屋的前后22庭院连接起来,通达前后.文中丝毫没有故弄玄虚之意,陈植《园冶注释》的译文也是很准确通顺的.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籍即是三问半,其半间用以连接外廊和旁屋,通达前后庭院和左右空问,就是曲折深奥.生出幻境的佳例(图2):而苏州半园的藏书楼,则利用半间作了梯问.(五)《全释》第l2页:"《书房基》:'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这句话中用了个'余'字,才稍露出点天机.可知这'半{目田2苏州罔师田之殿●蒋问'非房屋的问数,而是在房屋基地之内,房屋问数之外的余地宽度实际上,也就是'借天夹巷'的宽度,由此推之'夹巷',是房屋与房屋山墙问的露天夹隙,或房屋与院墙问所形成的夹巷."由笔者在上面的论述可知,《垒释》在这里正好摘错,"半问"就是房屋的问数,而不是"借天夹巷"(荐次提醒读者注意,在《园冶》原文里并没有"借天夹巷"一词)的宽度. <全释》对"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这句话的断句也颇有问题,在《序言》中未加以点断(见上引文);在《立基》中断为"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全释》第207页);而在《装折》的注释中则说:"'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进一步说明这'半问'不是房屋基,而是'基余'——即房基之外,也就是留夹之地.(《全释》第248页),实际将其断为"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或"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出现这种若明若暗,前后矛盾,说明作者自己也把握不准.其实,《立基》的断法是对的,因为"厅堂基"是《园冶》用过的完整词汇;而"半问"则确实是房屋基,不是"基余".(六)《全译》第19页:"计成在(装折》篇中所说:'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可做《相地》的'夹巷借天,浮廊可渡'的对应和注解."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将这二者之问硬性加以联系是不对的.《相地》篇的"夹巷借天",实际是指夹巷上面横跨的"浮廊".《装析》篇所言的"砖墙留夹,是指园子内部由于砌墙所产生的夹巷.这种夹巷,若利用之通以曲折不断之房廊,的确可以产生出许多流动而又互相渗透的空问效果.苏州留园的人口处的长巷,就是饲证.还需指出,这种从夹巷中通过的房廊与上文的半间余屋也不完全是一圊事.半问可作廊之延续.也可作其它用途.由于《全释》竭力将分散在《相地》,《立基》和《装折》中中国园#1~o1.14.N05611998(2l的"借天(?)夹巷""半阃余屋和"砖墙留夹"三者混为一谈,不但把自己搞糊涂了,而且还误以为计成在故弄玄虚. (七)综观上文各段,计成的原文意思并不玄虚,甚至太多不是骈文,而是纯技术语言.有了前辈所作的注释奠底,只要我们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并联系造园工作的实践来认真理解,《园冶》之谜是可以解开的.这里不需要什么脱离实际的"解释的辨证法"""把本来很朴素的问题搞得玄之叉玄.(一)《全释》第23页对《屋字》篇中的"高低依制,左右分为的解释,十分正确,纠正了《园冶注释》中的一个重要失误.《全释》指出:¨高'是指草架的结构方式,前檐高而后檐低;'左右'是从草架的图式说的,左面的檐口高,右面的檐口低."而不是如《园冶注释》所释"高低顺序制作, 左右分别施工.(二)《全释》第2324页:"《相地》篇:'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植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园冶注释》)释成'如遇生长已久的树木,有碍于檐垣的建筑,不妨退让一步,以便建立屋基,或惨去数桎,以免阻碍盖顶,这是因为雕拣飞褴的建筑,建造较易,而古槐修竹的移植.成活为难的缘故.'这释文不但与原文的意义相反,前后也自相矛盾,既然建筑易构,古术移植难活,为什么让一步的不是建筑,而是难以成活的树木?殊不知,这不仅是园林绿化的一十重要原则,还是刨遣景境的一十重要手段."我想,《园冶注释)的释文确有语病和误解之处,但大意还是明白的,决不会要求迁移大树以让房子.而实际上, 《园冶注释》第二版已将语病和误释改正,在"退让一步"前明确了主语是"建筑物".《全释》不但将过去的问题扭住不放,还毫不谦虚地教训林学老前辈不知"园林绿化的一十重要原则",不得不令人有班门弄斧之感.(三)《全释》第26—29页集中讨论了"磨角"一词.'园冶)的原文是:"磨角,如殿阉躐角也.阉四敞及诺亭决用I14]~如亭之三角至八角,各有磨法.尽不能式,是自得一番机构.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全释》认为《园冶注释》的注释"磨角与蹑角相同.《集韵):'踽,折也.'磨角疑即就亭阉之屋角折转而上翘.是说不通的.理由是:第一,"为什么四面开敞的亭,阁的屋角一定要起翘呢?"(这等于在问"中国古建筑为何要翘有?"),第二."事宴上,在古典园林中,除了两坡顶的硬山和悬山之外,都可以起翘,也几乎无不起翘的.(这是自我否定了自己的上一个疑问,也印证了陈植先生的猜想基本合理因为硬山和悬山顶的两头是山墙,不但屋角不能起翘,房屋也不能四面敞开.)第三,再说,屋角起翘,不论是嫩戗发戗,还是水戗发戗,起翘都有定式,而且与亭的形式,屋角多少无关,不存在'各有磨法',也无需'自得一番机构' 的."这第三点纯粹是没有认真读懂陈植先生的原文.陈先生讲的是屋角转折而上翘",并非只讲了"上翘".《全释》自己给出的答案是:"磨角之'角,非屋角之'角',而是房屋的墙角.磨者,去掉也.去掉一角,则增加一边.这种不规整的平面,对于厅堂斋馆等生活起居用的建筑是不适用的,所以计成才说'阊四敞及诸亭决用',只有对空问开敞,四方阙如的亭与阁适用."这段话的问题很大.首先,计成说的是四敞的亭阁一定要用磨角,并没有说只有四敞的亭阁才可以用磨角.其次,平面上去掉一角增加一边后只会再增加一角,这样三角亭就"磨"成了不对称的四角亭,这还尚可.而四角亭就"磨"成了五角亭,八角亭就磨成了九角亭,岂不成为怪物?(见图3).最后,计成讲得很清楚,"磨角, 如鼹阉蹑角也",最为规整的鼹阁都适用的磨角,怎会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反而不适用了呢?可见,磨角决不是磨出一个不规整的平面来.圈3四角.磨"去一角,成为五角我认为,陈植先生的想法基本是正确的,需要强调的是折角不止是翘角,而且包括屋面的打折,即涵盖了角梁(或老戗)的做法,或者整个角部的做法,如果是攒尖顶,就是整个屋架的做法.从起角梁到发戗翘角是一个系列,总称磨角, 其做法就与屋角的多少太有关系了,故从三角到八角各有磨法,需要"自得一番机构.要想图式出这种三维关系的磨角,古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计成说"尽不能式".对于"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全释》认为:再联系后文《草槊式》中所说:'惟厅堂前掭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这里'磨角'的不是厅堂,而是加在堂的卷'前之'廊'.廊既加在卷前,说明廓的位置与卷平行,也就是与厅堂的通而阔平行;廊的结构与草槊无关,是相对独立的.由此可理解,这里的'磨角'是指廊在厅堂的墙角处做成转折的形式.平而呈状.……苏州西白塔子巷的李氏庭园,就是这种"磨角"的典型例子"(图4).但实际上图4与文字并不相符,图中之廊并没有加在卷之前,而是由卷之侧面接出去的,显然以此倒解释《全释》的"磨角"也是不妥当的.《园冶》在(屋宇?卷》中说:"卷者,厅堂前欲宽展,所以添设也."以后,在《列架?五架梁》中叉说:"如前添卷,必须草架而轩敞,不然田4苏州西白塔于巷事氏窟日c'园冶全释田中国园#/V oL14,No.56/1998c2前檐深下.内黑暗者,斯故也.如欲宽展,前再添一廊."随后.在(列架-磨角》中说到:"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最后.在《列架-草架式》中再次说到:"惟厅堂前舔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可见计成是有逻辑地逐步深人.先讲堂前添卷,再讲卷前舔廊,最后提出堂前添廊出现了可以磨角的问题,但要应用得当.由计成如此不厌其烦地阐述,可以悟出这是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不应当是某小园的一段L型的廊抹了一个角之类的琐事. 留园的林泉耆硬之馆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该大厅从南面看是个硬山顶,但两侧沿山墙有单坡面的廊,该廊绕过厅的北面(即面对冠云峰的一面)成为堂前的添廊.在廊的拐角处傲了翘角(磨角).使林泉耆硕之馆的背面成为歇山顶(图5).此处与《园冶》的唯一差别是前后两个厅一样大小,若南厅再做大两步,北厅就缩小为卷",那就与《园冶》所图示的"草架式"几乎完全一样了,这种本来是硬山顶, 由于周边添加了一圈廊而成为"歇山"顶的例子,仅在苏州就还有怡园的藕香榭,锄月轩,沧浪亭的明道堂以及拥翠山庄的灵澜精舍(图6)等;此外四川的乐山文庙大殿也是这种结构.由于这种屋顶露出的山墙面一般比歇山顶的博风板(博风板的位置比山墙自由)面积大,比例上不很协调, 厅堂越大.这个问题就越突出,而且另外接廊时也比较麻烦,所以计成才提出要慎用.我疑"磨角"即"抹角此处的磨,抹二字现在按普通话都读作m6,第四声,在这里作转折,弯曲讲,本可通。

园冶造园理念

园冶造园理念

园冶造园理念古典造园的基本理念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冶》中对这一基本理念作了精辟的阐释: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型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至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佳则收之,不分町曛,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从上面的阐释中可以看出,造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因借”和“体宜”。

因,就是依靠,也就是说依靠什么来造园。

陈植先生说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意”,道出了因的本质。

因人,是指造园师的主观体悟,随其理论修养、审美情趣、生活志趣而各不相同,是内因;因地,是指造园的地理环境差异,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种类、气候条件等客观要素,是外因;因时,既有大范围的时代背景,也指当下的某时某刻,是变因。

正是这三种因才可能达成园林这个果,其手段是“借”。

借景有“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等;另有虚借,如借声音:“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借意象:“或借濠濮之上,如想观鱼”。

还有实借,如“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高原极望,远山环屏”等等。

所有因借,贵在得巧。

巧就是功夫,是由“有规矩”到“无准绳”的一个过程。

从内外、虚实、曲直、敞闭、明暗、动静、开合、显隐、远近等方面随心而作,无不贴切恰当,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所谓胸有成竹是也。

巧于因借的评价标准是“精在体宜”。

“体宜”指体量合宜。

“体”意味着造园的整体格局和风格特征,“量”则指园林中具体的尺度与空间对比。

合宜,就是要有丰富的协调性,指园林中的各种要素,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时空条件及园林内部结构之间产生有机联系、适度关联与合理构成,从而形成恰到好处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象。

所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造园的方法论,也是其精髓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文 • 移风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 扰一榻琴书,动涵兰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 尘顿远襟怀; • 译文 • 可以在窗前栽植几株竹子,分钟几株梨树另成院 落。溶溶的月色,影乱一床琴书;瑟瑟的风声, 吹皱半轮秋水。
• 原文 • 窗庸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制 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不足,小筑允宜. • 译文 • 园林建筑,不论是窗格还是户牍,必须与环境相 得才适用,栏杆虽然可以随手可绘,但是也要有 景境的意匠而成,图案的式样应该力求翻新,成 就的俗套必须裁出,窗牍设计虽不影响园林景观 的大局,但是要与建筑的环境相适应。
原文 • 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 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 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译文 梧桐树的影子印在地上,槐树绿荫洒在庭院里。 沿堤种植杨树柳树,屋子周围种植梅花,在竹林 里修建屋舍,疏浚河道引出水流。锦嶂环列如屏 风一样,峰峦屹立,达到一种虽然是人工创作, 但好像是天然开辟的一样的境界。
《园冶》 园说解析
• 原文 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 蒿。 • 译文 凡是在建造园林的地方,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以僻静的地方为胜,造林以减少荒地的时候,需 要留意休整。
• 原文
• 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 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 户虚邻;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 译文 因景随机可以成景,如在山涧水边,须存“岸芷汀兰” 的幽意;在花木中开辟小路,会有隐者的逸致闲情;造景 若壶中日月,可以建立千秋的基业。围墙要隐约于藤萝之 间,架设房屋像树梢上蜿蜒。山楼间可以凭栏眺远,放眼 都是烟云景色;竹林深处可以寻觅到幽静的地方,惬意的 观赏到的就是人间仙境。屋宇轩昂而高爽,窗户排比而明 亮;在窗户前可以容纳千顷的汪洋水色,在屋内可以尽收 四季绚烂的景色。
• 原文 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 半壁大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 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 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 • 译文 刹宇琳宫隐现于环窗中,如唐代小李将军的金碧 小景。在峭壁上劈石堆山,如元朝大家黄于久的 雄伟山水。佛寺可以为邻,隔着佛寺的墙壁可以 听到诵经的声音。远处山峰的景色最好在院内能 够看到,这样可以饱览秀色。远远的看到远处仙 宫中的紫气青霞,在枕边听见鹤鸣。近处看见水 边的白萍红蓼,群鸟集结在水边。
• 原文 • 看山 上固篮舆,问水 拖条枥杖;斜飞堞雉, 横跨长虹;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 • 译文 游山,可以乘坐竹轿;玩水,就拿着木棍随意而 走。城墙斜飞在半空中,长桥横跨在水上,不用 羡慕王维的辋川别业,也不用去攀比石崇的金谷 山庄。
• 原文 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养鹿堪游,种鱼 可捕。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 煮炉铛涛沸。渴吻消尽,烦顿开除。夜雨芭蕉, 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 • 译文 一弯曲水可以消夏纳凉,百亩园林可以藏春,驯 鹿可以一同游玩,养鱼则可以垂钓。夏天在凉亭 休憩,自己喝自己调制的酒水。冬天居住在温暖 的楼阁中,围坐在火炉旁煮雪烹茶,水沸之声像 涛声一样,立即消除唇干口渴的感觉,心烦疲劳 之感也会消除。晚上听雨打芭蕉的声音,白天看 风吹杨柳的韵律,像翩翩起舞的美女。


•Hale Waihona Puke •• 总结 “园说”共四篇,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及细节。在篇首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是“景到随机”;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 前者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的特 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后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 必须给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二是建 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 夺主。 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言 简意赅,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列为世界造园名 著之一,当之无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