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战国时楚文化、齐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燕文化各方面有什么不同?

战国时楚文化、齐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燕文化各方面有什么不同?看到这个题目有些腿抖,这是要写博士论文的节奏呀!要知道,其中每个文化都是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而且每个文化都够学者研究一生的。
这里只能对这几种文化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而且每种文化的特点都反映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不一一赘述。
如有不足,勿喷!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不同文化体系(楚文化、齐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燕文化)。
(楚国男神屈原)楚文化具有神巫性、浪漫性的文化特点。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
楚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一支。
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原始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总体特征,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天庭看门大爷姜太公)齐国文化(齐鲁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和老子的道为两条主线发展的。
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的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通常所说的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
齐文化主要继承姬周文化。
战国时各地诸侯相争,使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
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但齐文化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周文化因子。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而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霸道总裁秦始皇)秦文化特点是注重实效,讲求功利,勇于创造。
秦文化是秦氏宗族文化进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秦国地处西戎,长期经受社会环境与战争洗礼,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秦族人性格质朴、率直,性情坚强彪悍,做事敢作敢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善于嬗变和进取。
1比较田齐法家与三晋法家思想的不同

1比较田齐法家与三晋法家思想的不同齐法家和三晋法家政治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司法、君臣关系、刑罚的使用和治国宗旨等方面。
在司法上,三晋法家把国君置于法律之上,齐法家则把国君置于法律之下,真正实现了一断于法。
这是齐法家最不容忽略的价值所在。
齐法家认为法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不能因人而异,即使君主也不例外。
三晋法家所主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国君排除在外,国君高于法律。
从君臣关系上也能看出齐晋法家政治理念的不同。
三晋法家要求臣绝对地忠于君,服从君。
齐法家比三晋法家更讲民主、平等。
在刑罚的使用上,齐法家按罪配刑,力求罪罚相当,求之公平、公正,而三晋法家为了控制民众,按需配刑,一味主张严刑重刑,求之效益却失之公平。
最后,在治国的主导思想上齐法家和三晋法家截然不同。
齐法家主张富民而治,三晋法家主张民贫而治。
2 试述老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老子生态思想的产生,也受到一定文化因素的影响。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因为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的逐渐形成,在新旧社会的过渡阶段,经济、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中来,不断涌现出了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取得了灿烂夺目的思想文化成果。
许多有志之士都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探索思考济世的良方,一时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观,他们雄才伟辨,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各自提出了他们济世安世的思想和方法,老子的生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
另外老子的思想亦受到了前人思想文化的影响。
老子作为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因记事记言,执掌典籍文书,熟谙历代兴衰的历史经验,通晓天文历法,博学而富有智慧,对《周易》、《尚书》、《诗经》等古代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老子提出世间万物“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来自于《周易》中有关损、益两卦,两两相对、统一的思想;除《周易》外,老子思想中的部分内涵所强调的少私寡欲、无为思想都能在《诗经》、《尚书》找到源头,可见老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也是在前人思想文化的基点上建立起来的。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发源地。
除了中原地区,华夏文化还分布于从京畿、山东、河南、江苏至浙江的旧六省、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形成并延续的文化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而对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文化,我们常称之为“三晋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三晋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其传承方式。
一、形成过程三晋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汉族部落首领黄帝曾在山西境内纠集各部族攻占北方,开创了“中国历史正の始まり“,而夏、商、周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则为三晋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东周时期,晋国和魏国不断发动战争,推动着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在晋国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融合了法家、道家、兵家等多种思想。
同时,战国末年的“慎子”说和乐正之乱等社会事件,以及《论语》、《孟子》、《礼记》等文化作品的产生,都为晋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三晋地区的文化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迎来了巨大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三晋地区得到了显著的表现,诸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文化名人的涌现,为三晋文化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到了宋代,三晋文化的传承仍在延续,宋代的创造性改革,使得文化、技术、商业、科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而晋城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优秀的兵器之乡,这一时期汉字的传播也在三晋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实现。
二、文化内涵三晋文化作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文化,其独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1、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相当的重要地位,而在三晋文化中这一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三晋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表现在融合包容性的特点上。
三晋文化不仅积极吸纳并融合其他地域的文化,还包含了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体系。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总目录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孔子与齐鲁文化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老庄与荆楚、中原文化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墨子与齐鲁文化、邾娄文化与中原文化名家与三晋文化兵家与齐文化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先秦诸子百家概说先秦地域文化的分类先秦地域文化的特征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诸子百家的定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诸子百家的由来诸子百家概念《史记²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李斯。
5、名家:惠施(宋)、公孙龙(赵)。
6、兵家:孙武(春秋齐)、孙膑(战国齐)。
7、纵横家:苏秦(合纵派)、张仪(连横派)。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文化与地域关系饮食性格语言曲艺饮食与地域文化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毛肚火锅、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爱开玩笑。
(2)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
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
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
(3)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
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1939,《中国人²北方与南方》)丽鹃:°妈,你这红烧肉里放八角和花椒了吧?其实我爸说,好吃的红烧肉是不放作料的,就是酱油加糖和黄酒,具体怎么烧我不知道,下次问了我爸告诉你啊!±丽鹃:°妈,今天没买菜啊±婆婆:°买了。
齐鲁法家与秦晋法家

他们特别强调法。立法的客观根据:顺天道、随 时变、因人情、循事理、量可能。 倡导耕战。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 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 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认为要真正实现君主 的绝对统治,要在政治上支配一切,控制人们的 生计,控制人民的思想 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 利说。法家的口号是: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 ,与俗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也正是这个 利字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政治家的责 任不是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
晋秦也非常注意招徕人才。但细 察晋秦两国所用之人,则可发现 他们多为法家学派或一些能征战 ,会谋略,懂权术的人士,其他 学派尤其是儒家,则多拒之不用 。晋秦之地一向以“无儒”,“ 寡礼”著称,治国讲究“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受此影响,晋 秦执政者对儒家有深深的偏见, 认为“儒以文乱法” ,因而主张 “蟠诗书而明法令”。到秦统一 后,更遭“焚书坑儒”厄运。由 此看来,在用人方面,晋秦法家 虽有并吞天下的气魄,却无齐法 家兼容并蓄之胸怀。
齐鲁法家与秦晋法家
法家,在先秦有不同的派别,一则是发源于晋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秦晋法家,二则是发 源于齐、以管仲学派为代表的齐鲁法家。 在礼崩乐坏、群雄并立、弱肉强食的东周 ,主张以法治国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法家自 然受到了重视。
1、分布地区 2、比较 共同点 不同点 3 、原因
共同点:
经济上
齐与秦晋对待工商业的认识不同。先 秦时期,人们把农业视为“本”,把 商业视为“末”。但齐国是个例外, 它有重商的传统。姜太公初治齐,就 曾“设轻重鱼盐之利”,“通商工之 业,便鱼盐之利”,故农,渔,商, 盐四业均很发达。管仲改革时,继承 者以传统,专门设了盐官,铁官管理 工商业。齐法家受其熏陶,也主张“ 务本饬末则富”(《管子.幼官》)。 “务本”指以农业为“本”;“饬末 ”,即对工商进行整顿,管理,使其 有序发展。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法家是一套审察现实,反对守旧学说,是在封建体制崩溃过程中渐次形成。
由于贵族政治的衰落,诸侯大大的攘夺,维系政治、社会架构的“礼”已虽再发挥高度效能,故列国感到要求存,就须有改革,完成一套客观、有效的行政系统以达到富强以求御下,法家思想体系,由是而日趋完备。
在春秋战国期间东西各部既通而术融,既混而未一,则各地政治思想的兴起,自有相异的倾向。
则法家之盛行于齐,三晋及秦,自有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政治条件及一民俗民风,益随着所在环境的差异性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就地域而言,与外族刺激有关:无论齐、晋或秦皆华戎杂居。
齐有莱夷等族的环同,晋境内戎狄遍布,秦居西戎之中,故与外族竞争,必须加强军事力量统一政令,始能克敌制胜。
因此,国家为求完成军事方面之活动,须严君臣上下之分,讲求富国强兵,信赏必罚,是为法家思想的渊源,如在西周初年,齐太公即受莱夷之乱,为加强统治,遂施行变法,使齐富强。
而且外族民风本质朴强悍,与国民杂居,必须以严刑竣法,方足使他们服从命令,驱使他们并力于耕织,安定四部。
在此环境下法家思想最为滋长。
其次就政治条件而言,此与齐、晋、秦三国变法需求有关:齐国依山带海,饶有渔盐之利,但自西周以来三百多年,常有内乱,政治始终未上轨道,及齐桓公即位,立志富强齐国,加上旧有日贵族的势力日弱,不足阻挠齐的变法,遂有管子法学思想的出现,主张通货积财以富国,作内政寄军令以强兵, 是为法家的开山祖。
法家思想之盛于三晋,萧公权“中国思想史”称“三晋之环境尤适用于法家之萌长”。
晋离鲁较远受鲁国重视周礼的影响较少。
故法家现实思想自易产生,且晋献公尽诛群公子,及后六卿弱公室又尽灭公族,有助于君权之伸张,由是旨在裁抑贵族,稳固君权之法家思想,于斯人自然较易萌芽滋长。
此外,又与晋文公霸晋有很大的关系,据“左传”的记载:文公为被庐之法,作执秩之官,整军经武,法家思想由是而大盛,加上晋范宣子铸刑鼎,早开任法风气及至战国,法家思想更大放异彩,因韩、赵、魏争雄于列国之间,于是赵有慎到,魏有李悝、韩有韩非等法家人物的出现,人才荟萃,法家思想得以绿叶扶疏而大盛,故后世之言法术者之人为最多。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57页PPT课件

史倒退,回归到原始社会状态。
法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6 13 8
主題思想
主
老子的思想主张:
題 介
四,“贵柔”,权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君王无为,紹
驭人之术,藏于暗处,群臣看不透君王,时时战栗,垂
拱而治。
法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7 13 8
老子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主題思想
势
法家
术
主 題
介
紹
法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二柄
6 13 8
儒家思想详解
媒介计划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亲亲之爱,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正义自强,中庸之道。 强调以德治国,仁爱思想, 通过圣王思想来教化百姓,维护礼乐制度,按照等级, 亲疏来维护秩序。尊王举贤,由道德高尚的人来治理国 家。强调个人修养,推己及人,来推行仁爱的思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媒介计划 13 24
孟子名言
《孟子·告子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言非礼勿动。礼可以理解为道德的准则,日常交际的礼节
三:等级制度,三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之爱,
有等级的爱。
四:以德治国,道德教化,举贤尊王。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四讲(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性 孟子
起点
体现
道德属性 “恻隐”、“善恶”、 (本性) “辞让”、“是非”
途径
内溯
反求诸己,寡欲 养心(为仁由己的 自律性)
荀子
生理属性
“饥而欲饱”、“寒而 外求
欲暖”、“劳而欲休”、 教育培养、社
“目好色”、“耳好 声”、“心好利”、 “骨体肌肤好愉佚”
会约束、师长示 范和个人主观努 力(约之以礼的他
•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 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
三晋文化的文化代表 介之(子)推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 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 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赞美〕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 处矣。〞……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 年?)
孟子性善论
•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 必称尧舜。〞
•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 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荀孟人性论异同
• 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二者的不同在 于两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 侧重。
• 孟子: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较好。荀 子:战国末年,社会环境的险恶。
梁启超:“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 出发点那么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 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 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章?儒家 思想〔其五〕〔荀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刑少赏 • “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 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 竟以功,则兵必强矣。”(《错法》) •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 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 生,国削。”(《去强》) • “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 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 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 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赏刑》)
法家先驱
• 齐:管仲 • 郑:子产、邓析 • 晋:赵鞅
战国法家派系
时间:前期重实践,不完全排斥道德教育,主要代表人 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重理论, 完全排斥道德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 地域:晋法家、齐法家。 理论:前期法家分法、势、术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 申不害重术。法,法令条文。势,政治斗争手腕。术,阴 谋诡计。韩非子认为三者要结合。
先秦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 法家先驱 • 法家派系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 夏商神权法:天命、天罚。 • 西周宗法制: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 春秋成文法:以法治国。
春秋成文法
铸刑书:前536年郑大夫子产把成文 法的条文铸在铁鼎上,被公认为是我 国最早成文法。
铸刑鼎: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 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这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商君书》的作者
• 伪书:郭沫若; • 作者为商鞅:吕思勉; • 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非作于 一人一时:高亨。 • 《韩非子·五蠹》:“今境内之民皆言治, 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君书》的内容及其思想
• 革新变法:“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 下之议之也。”(《更法》) • 重农重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 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农战》) • 重刑少赏:“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 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去强》)
法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
• • • •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法家与名家 法家与墨家
法家与道家
• 道家是法家的哲学基础。“无为无不为”, 法家主张君主依道(法)“无为”,合法 则赏,逆法则罚,即可“无不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25章)
法家与儒家
•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申、韩 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 •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问赵良:始秦 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 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 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于五羖大 夫贤?’”
追求和谐,提倡适度,注重公平
管子的法治思想
•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 子·明法》) •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其制,则下皆 会其度也。(《管子·法禁》) •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 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 子·任法》) •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 者也。(《管子·任法》) • 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 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 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管 子·权修》) 礼法并重
慎到
(前395-前315),赵人。早 年学黄老道术,曾以齐国稷 下讲学而负盛名。后离齐至 韩,为韩大夫。他与田骈同 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 主张“尚法”和“重势”。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 子》42篇,现存残本仅7篇。
尊君、贵势与尚法
(一)尊君与任法 1.君主立法,“民一于君”。(君民关系) 2.尚法而不尚贤。(君臣关系) 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 也。(《慎子·君臣》)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荀子·解蔽》) (二)贵势与“法治” “权重位尊”、“令行禁止”。 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 (《慎子·威德》)
管子的和谐思想
• “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 • “是故天子有善(功劳),让德于天。诸侯有善, 庆(荐)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纳之于君。民有善, 本于父,庆之于长老。”(管子·君臣上) • “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管子·立政) • “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管 子·五辅) • “中正者,治之本也。”(管子·宙合)
法家与名家
•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 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本于 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刑名”即“形名”,是名家思想的核心 所在。
法家与墨家
• 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 • 然而韩非思想,在道家有其渊源,在儒家 有其瓜葛,自汉以来早为学者所公认,而 与墨家通了婚姻的一点,却差不多从未被 人注意。 • 墨家专制思想(尚同)与实用主义(择务而从 事)
法家思想与秦的兴亡
秦始皇依“法”治天下,加强和神化皇 权,全面推行郡县制,完备和统一法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法家崇尚统一,即 “法令由一统”。秦始皇统一货币、度 量衡、书同文。 一断于法,轻罪重罚:故禁奸止过,莫 若重刑。(商君书·赏刑) 隐晦术治,君主至上:权者,君之所独 制也。(商君书·修权) 劳军伤民,大兴土木;焚书坑儒,愚民 专制;苛税徭役,严法暴政。
李斯
• (前280-208)字通古 • 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实践 者
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 • • • 法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历史地位 法家的地域特征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与秦、齐与三晋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
法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历史地位
• • • • •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的渊源 法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 先秦法家思想的产生与 发展 • 法家思想与秦的兴亡
管子的重农思想
•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管子·国 蓄) • “粟者,王事之本也。”“粟也者,民之 所归也。”(管子·治国) •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 有为之寒者。”(管子·揆度)
管子的民本思想
•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管 子·形势解) • “霸土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 • “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 公而不见亲,祸亟及于身。(管子·小问)
法家的地域特征
齐法家代表有管子、慎到等,核心 是稷下黄老之学。
晋法家代表有申不害、韩非、商鞅, 核心是功利主义与理性精神。
齐晋法家异同
重农 慎赏罚 君臣有分 法由君立 法出于道 以法治吏
(1)晋法家主张“君尊则令行”(商君 书·君臣);齐法家主张“令重则君尊”、 “令尊于君”(管子·重令)。 (2)晋法家认为人“好利恶害”本性不可 改变,反对儒家的礼治,应“不务德而务法” (商君书·错法),以刑去刑;齐法家“以 德使民”,“杀戮众而心不服”(管子·牧 民)。 (3)晋法家“抑工商”,限制、排斥工商 业;齐法家重农之外,也注重有节制地发展 工、商业。
法家代表人物
• • • • • • 管子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李斯 韩非
管子
• 管子生平 • 《管子》内容与作者 • 管子思想
管子生平
• (?-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 安徽颍上人。 • 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国多财则远者来, 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 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重本抑末,反对儒术
•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壹言》) • “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 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 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农战》) • “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 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政,则粟 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农战》)
管仲与鲍叔牙
•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 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 遂进管仲。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 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 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 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 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 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管子》内容与作者
• 《经言》、《外言》、 《内言》、《短语》、 《区言》、《杂篇》、 《管子解》、《管子轻 重》。 • 现存76篇,管仲、管仲 弟子及管仲学派、齐法 家所著。非一人一时所 作,兼有战国、秦、汉 “管仲学派”的思想和 理论。
管子思想 • • • • 重农思想 民本思想 和谐思想 法治思想
管子与齐桓公
• 初,襄公(姜诸儿)之 醉杀鲁桓公,通其夫 人,杀诛数不当,淫 於妇人,数欺大臣, 群弟恐祸及,故次弟 纠奔鲁。其母鲁女也。 管仲、召忽傅之。次 弟小白奔莒,鲍叔傅 之。小白母,卫女也, 有宠於釐公。
• (前686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高(高傒)、国 (国彀仲)先阴召小白於莒。鲁闻无知死,亦
申不害
•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郑国人。曾为韩昭侯相,重术 治(领导者驾驭之术)。 •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两篇,号曰《申子》。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 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 (《艺文类聚》卷五四) • 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权衡以秤轻重,所以一群臣也。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 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 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 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