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合集下载

墨子简介,墨子名言,墨子名人名言,名言名句

墨子简介,墨子名言,墨子名人名言,名言名句

墨子简介,墨子名言,墨子名人名言,名言名句墨子简介,墨子名言,墨子名人名言,名言名句墨子简介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名言,墨子名人名言,名言名句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2、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4、兼相爱,交相利。

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7、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10、天欲义而恶不义。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3、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墨子的发明

墨子的发明

墨子的发明一、墨子的背景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字墨子,又称墨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家。

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出生在中国东部的墨家家族。

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发明家。

他的发明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的发明1. 墨子的光学发明墨子在光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提出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概念。

墨子还发明了“墨子镜”,这是一种用来观测天空的仪器。

墨子镜采用了反射原理,通过镜面上的刻度来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这项发明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墨子的防御发明墨子非常关注战争和国家安全问题,他发明了许多防御性的武器和工具。

其中最著名的是“墨子连弩”,它是一种多弩机构,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矢,有效地增强了军队的火力。

墨子连弩的发明使得战争中的射击更加迅速和准确,对于保卫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墨子的音乐发明墨子也对音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发明了一种名为“墨子琴”的乐器。

墨子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的设计独特,音色柔和悦耳。

墨子琴的发明丰富了古代音乐的形式,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墨子的教育发明墨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并建立了一所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墨子开设了各种课程,包括音乐、舞蹈、军事、道德等。

他还提出了“尚贤使能”的观点,强调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墨子的教育理念对于古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墨子的影响墨子的发明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工程、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科学领域,墨子的光学原理和发明为后世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光学仪器的制造提供了参考。

其次,在工程领域,墨子的防御发明为古代战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的名词解释

墨子的名词解释

墨子的名词解释墨子(Mozi)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活动并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种代表着理性、审慎和勤奋的象征。

本文将对墨子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对他思想的理解。

一、墨子的忧患意识墨子提倡“兼爱”(jian ai)的思想。

所谓兼爱,即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所有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关心陌生人和敌人。

墨子认为,人们之间的争斗和战争源于利益的冲突,而兼爱可以减少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的这种忧患意识与当时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缓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墨子的反对纵火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fei gong)的理念。

所谓非攻,即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反对使用武力和战争。

在当时战国时期,战争是许多国家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而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对战争的坚决反对。

他强调道德和理性,认为只有通过道义的约束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墨子的技术创新思想墨子提出了“明窗”(ming chuang)的观念。

所谓明窗,即透明的采光窗户。

在当时的建筑中,多是采用木质或瓦片搭建的窗户,采光效果较差。

墨子认为,使用透明的窗户可以增加室内的采光,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观念可以视为墨子对技术创新的一种贡献,他关注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墨子的反对迷信思想墨子主张“明命”(ming ming)的思想。

所谓明命,即批判和反对迷信的种种行为。

在当时的社会中,迷信现象盛行,人们常常陷入盲目的信仰和崇拜中。

墨子认为,迷信是对理性和科学的背离,对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他强调倡导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反对迷信的蔓延。

总之,墨子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代表着兼爱、非攻、明窗和明命等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全文及译文

墨子全文及译文

墨子全文及译文
《墨子》全文如下:
末学纷纷自有师,能言兼爱我独疑。

定知已驾云梯后,却悔初心泣染丝。

译文如下:
末学纷纷自有师,能言兼爱我独疑。

定知已驾云梯后,却悔初心泣染丝。

《墨子》的赏析:
《墨子》的创作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战争频繁。

墨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补充。

他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人应该平等、互爱、互助,反对等级制度和阶级压迫。

同时,他也反对过度奢侈和浪费,主张节俭、勤奋、诚实等品德。

在墨子的思想中,这些品德和价值观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墨子》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墨子的论述方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同时,墨子的文学风格也非常独特,他的文字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能够深入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墨子简介资料

墨子简介资料

墨子简介资料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生平经历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

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

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

墨子一生过著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2],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主要作品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以下译自英文版wikipedia,足可见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出国) 《Mozi》也是墨家子弟根据墨子思想汇编的哲学文本的名字。

墨子简介

墨子简介

墨子简介中文名称: 墨子又名: 墨翟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约480~420生平简介:墨子(约前480~前420)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

名翟。

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

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

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

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

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

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

他和楚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

目前所知墨子事迹仅此。

墨子有著作传世。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仅五十三篇。

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

其余大都为墨家后学所作。

其中《经》、《经说》和《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以讨论人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等问题为主,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故为集名辩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战国名辩之学的重要材料(见《墨经》)。

《备城门》、《杂守》等十一篇,主要讲城守之术,应为兵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种见证。

还有如《亲士》、《修身》、《所染》,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

《淮南子》说,墨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墨家和儒家都以《诗》、《书》为经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两家不但在学术渊源上不尽相同,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互不相容。

儒家辟墨,墨家非儒。

墨自儒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名人故事】墨子简介

【名人故事】墨子简介

【名人故事】墨子简介墨子个人资料中文名:墨翟别名:墨子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鲁国所处时代:战国时期出生地:宋国或鲁国出生日期:公元前468年逝世日期:公元前376年职业: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成就:墨家思想及学派创始人;著《墨经》代表作:《墨子》墨子简介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汉族,鲁国人(今山东滕州),墨子出身低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生平简介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作为一个平民,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鲁班还要高明。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

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的人物简介

墨子的人物简介

墨子的人物简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以及军事家,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墨子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的人物简介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

墨子有著作传世,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兼爱》、《非攻》。

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

墨家在战国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墨子的生平简介墨子的出身微贱,曾经学习过儒家的儒术,后来由于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于是就自己创立了墨家学派以抗衡儒家学派。

墨子曾经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流传于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甚至和儒家学说并称“显学”。

公元前5世纪,墨子出生在以木工为生活手段的家庭。

墨子从小就学习了家里的木工制作技术,由于聪明又善于思考,他成为杰出的木匠工程师,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墨子曾经做宋国大夫,觉得"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体察"农与工肆之人"苦难的士人。

墨子"好学而博",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者。

墨子可能是察觉到了人性薄弱的地方,他的著作《天志》《明鬼》宣扬要敬重天道和鬼神,用来威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皇帝,逐渐的形成了墨家宗教观。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收门徒,将自己的学说宣传出去;二是积极地反对兼并战争。

前376年,墨子卒,墨家弟子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狐骀山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课程考核答卷纸题目墨子“兼爱”思想浅析院、所、中心经济管理学院专业或专业领域金融学考核课程名称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级别2007级学年2009-2010学期2009-2010下学期姓名与学号朱思琪222007315222002墨子“兼爱”思想浅析朱思琪(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兼爱”作为墨家学派的核心内容,主张人与人之间无私,无地位和利益差别的爱。

本文以“兼爱”为研究对象,从其历史背景入手,先后论述了其社会实践,思想反思及对我们的启示,旨在突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兼爱”;墨子;鬼神;实践;道德主体一、墨子思想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墨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由他创始的墨家学派,自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世代相传,在中国兴盛数百年之久。

梳理墨子的思想,可以总结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十大主张,集中体现了他一生关于社会理想的主张。

其实,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因此,《墨经》虽对上述十大主张分而论之,但通篇却以“兼爱”为核心及思想要义,其余的九大主张皆围绕“兼爱”一说展开,是“兼爱”的方法论和实现路径。

墨子明确提出,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何谓之“兼”,“兼即仁矣,义矣。

”墨子“兼爱”之理想目标在于实现人类社会中“人人相爱”,是广爱全人类。

人与人相爱相利,是无差等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爱。

“人人相爱”又强调“兼”。

“兼”与“别”相对。

“别”是差等、差异、有区别的意思,而“兼”则是无差别差等、一视同仁的意思。

因此,要求每一个社会主体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要施“己爱”于每一个社会客体。

同时,“己爱”不应该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而有所差别,强调“爱人如爱己”。

墨子的这种思想是光辉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类道德境界,故为历代圣者贤人所推崇。

《墨经》一书历经时空流转而未尝幻灭,大概就是因为“兼爱”一说而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讨论之、探索之。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历史背景。

关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各研究者所见迥异。

任继愈在其著作《墨子》中认为,“兼爱”产生的背景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立论——社会历史条件和墨家的阶级属性。

同时,其更侧重于从劳动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力状况的角度去勾画“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体而言,“兼爱”思想的提出,其历史背景便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动乱的历史时期,是封建社会从奴隶制的夹缝中萌芽脱胎的时期。

墨子一生见证了该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历史阵痛。

攻城略地导致无数黎民流离失所;招兵买马使得社会劳力奇缺而农工萧条,百姓缺衣乏食而贼寇猖狂;战火连年因而人烟渐稀,无数家庭妻寡子孤,老无所养,幼无所赡。

他很同情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现状。

他对当时的社会作了总体考察,并把整个社会状况概括为一个字——“乱”。

乱从何起?他认为,乱源于人们“自爱”而不相爱也。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墨子最先看到的是:诸侯之间攻城略地、战火连年,兵灾、火灾、饥荒以及盗贼猖獗;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冷漠、欺诈、自私自利;老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困苦。

墨子改易天下人自爱而致敬贼乱,故提倡兼爱。

这是有道理的。

“兼爱”思想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墨子把导致整个社会混乱不堪,民不聊生的原因归结于人们之间的“不爱”、“自爱”和“别爱”。

因此,墨子从处于社会下层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出发,主张整个社会要“兼爱”,从国与国之间到人与人之间都要“兼爱”。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社会实践在先秦诸子中,伟大的思想家在提出各自主张的同时,都少不了社会实践。

而墨子更是不例外。

《史记》上说,墨子在宋国任过大夫,是鲁国人。

出身贫寒,自称下等人,走的完全是草根路线。

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就觉得这套东西礼节太过繁琐,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规矩,贫民而害事,浪费得一塌糊涂。

于是他放弃了这套把戏,“背周道而用夏政”,创建了墨家学说,开始另立山头。

此后,他成立了一个武功高超的团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黑社会”,这个组织有着完整的组织体系,政治纲领和行为准则。

最高权威的领袖称为“巨子”,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

与今天为非作歹的黑社会大相径庭的是,这个“黑社会”却是个天使集团。

它们的口号是:兼爱,利害,非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博爱,要互助互利,要消灭战争。

墨子的这个主张连同组织,在整个战国影响巨大,鼎盛时期有成员上千人。

组织成员被统称为“墨者”,也叫短衣帮,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平日里短衣草鞋,闻鸡起舞,大搞武术训练。

“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乐事。

一遇弱国遭难,群众困难,他们立即前往救助,赴汤蹈火,死不还踵。

一副敢死队的样子。

他几次出国,虽说所走过渡和出行气派不能和孔孟相比,然而往往收到奇效:每出去一趟,都能挽救不少人命。

一回,他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连夜启程,狂奔十天十夜,到达楚国首都。

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子禽滑厘火速前往宋国援助,帮宋国造好了相当数量的守城器械。

他到达楚国后,经过与为楚国打造攻城器械的公输班一番较量,终于劝阻了楚国国君发动战争,避免了一场“国际”冲突。

同时,墨子自力更生,将所有的短衣帮培训成为技术精湛的工人,让大伙打家具、搞建筑、造守城武器。

在战国时代,墨子的短衣帮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廉价木匠,还是各个国家最可靠的军火商。

他们生产的连弩车、转射机、藉车,成了战国时期火力最强大最抢手的重型武器。

但墨子的武器通常只卖给防守一方,而绝不卖给侵略者。

有趣的是,他还提出了自己的鬼神观。

他对鬼神的论述,有其特定的目的。

通观《墨子》一书,墨子对鬼神的论述,有其特定的目的。

在墨子看来,法律和伦理纲常都是有局限性的。

他之所以编造出鬼神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就是为了让世人相信鬼神的存在,是为了证明。

“今若使天下人,偕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而且鬼神之赏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则此言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

这就体现了在鬼神面前人也是平等的观念。

墨子使人相信鬼神具有赏罚善恶的功能,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目的,其鬼神观也是为他的“兼爱”思想服务的。

墨子经常把尊天事鬼和爱人相提并论。

“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

“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墨子是想借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来促进使社会达到和谐。

“尝若鬼神之能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

可见,鬼神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是有其特定意义的。

人不能为所欲为,人类的活动的行为也不能违背天理,否则是要得到报应的,借用鬼神的无形力量,多少也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对“兼爱”思想的反思“兼爱”思想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抨击了当时社会各诸侯间的抢掠烧杀,激起了整个社会对动乱原因的反思以及对下层劳苦大众的怜悯同情,而且也为后世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道德坐标。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兼爱”思想却只能是理想,它既不能成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良方,也不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而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

在中国历史上,它是命运多舛的。

百家争鸣中它是各门派诟病的对象;历代统治者也仅仅把它作为一种高调的道德口号;对黎民百姓而言,那更是遥不可及的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了。

(一)社会经济基础:高标准的思想脱离了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道德思想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

不存在超越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如果道德思想超越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则这一道德思想很难融入当时的道德体系中来,更不会被当时的历史社会所普遍接受。

对墨子所处的社会作简单的经济基础考察,不难发现,那是一个生产力变革活跃的时代。

墨家思想研究者方授楚在其著作《墨学源流》中认为:“自西周畜牧兴盛而农业为副,春秋初两者并重,春秋末农业高度发达。

及至战国,以农业为主而商业渐盛,铁器用于制农,引发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大变化。

”同时,那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占主体,而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是被统治的对象。

他出于对下层人民的怜悯同情,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向社会提出“兼爱”的道德主张。

在其道德思想中包含着“利他性”的道德要求。

他不仅在平民这一社会阶层中提倡“兼爱”,也呼吁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阶级来推行“兼爱”。

“兼爱”思想具有明显的“利他性”。

这种道德思想的“利他性”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固有的“自私性”相冲突。

因此,“兼爱”思想的理想性与社会的现实性发生冲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它既不能服务于这个经济基础,更不会被该经济基础所包容。

鉴于此,我们只能说“兼爱”思想是一个早产儿,它不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寻找到思想的立足之地,更不可能被社会所包容和认可。

(二)道德主体:忽略了社会主体间地位和利益的差异性在战国时期,各个社会阶层存在悬殊的社会利益和地位上的差别。

第一,在统治阶级内部,奴隶主君王与新贵族、官僚阶层和开明的诸侯王之间社会统治权和主导权的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含着利益的冲突因素,也包含着社会地位之争的因素。

新贵族、官僚阶层和开明的诸侯王的掠地以扩大自身统治范围和增强自身实力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利益冲突因素起主导作用。

第二,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与处于社会下层的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引发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而这些阶层之间的两大差别正是“兼爱”思想难以实现的障碍。

一方面,同处于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各阶层不会对其他阶层做出利益让步和妥协,因为他们之间不仅没有共同的利益,而且还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比如,新贵族、官僚阶层和开明的诸侯王分别与奴隶主君王之间;另一方面,在同处于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各阶层之间,由于缺乏共同的现实利益和共同的潜在利益,其道德意识不可能被唤醒,比如在奴隶主与自由民众之间。

三、“兼爱”思想的启示“兼爱”思想像一朵艳丽的奇葩绽放于历史的天空,也曾散发出“醉人的芳香”,但为什么最后却难逃社会“集体怀疑”或“集体不信任”的厄运呢?从艳丽绽放到最后的“黯然凋谢”,这引起我们深刻反思。

我们不禁要问:道德体系究竟是怎样形成并确立的?社会道德规范是特定的历史社会中代表各阶层的各种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还是圣者贤人光辉道德思想的具体化结果?社会道德体系能否通过带有明显“自上而下”特征的“圣人代言”或“圣人立言”的方式去“人工建构”?在战国时期,“老百姓”既包括处于社会下层的奴隶、自由民,也包括处于社会上层的奴隶主、贵族以及官僚阶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