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论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死亡主题

论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死亡主题作者:于孟溪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书写几乎都围绕这“死亡”这一主题展开。
女性的死亡无疑是对封建礼教最为有力的批判。
这些女性她们或多或少做过挣扎,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然而些挣扎是建立在愚昧的基础上,是无力的。
但是由此而展开的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关键词:鲁迅;死亡主题;单四嫂;子君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005-01死亡是鲁迅小说重要的主题,而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塑造,观之令人触目惊心。
《呐喊》和《彷徨》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都与死亡相关。
这种直接面对死亡的笔触使人震撼,震撼之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女性的悲悯和同情。
一、不明的明天——单四嫂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中涉及了许多的女性形象,而《明天》中的单四嫂是其中一个典型形象。
单四嫂是一个年轻丧夫的寡妇,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儿子宝儿身上,当宝儿因病去世之后,单四嫂所有的希望也都随之消失了。
她的生命不再有任何希望,她被杀死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精神的死掉使她必将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她的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单四嫂的“死亡”虽非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体征的消失,却是封建礼教“杀害”女性的结果。
那些三从四德的封建观念在单四嫂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她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
她对于儿子的重视近乎于疯狂,她夜夜“不眠不休地摇纺车”只是为了养活她生病的儿子。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她烧香拜佛甚至求助于何小仙这种江湖郎中,她为了保住最后的希望苦苦地挣扎,然而这种挣扎是无力的。
另外文中还写道蓝皮阿五对单四嫂打着帮忙抱孩子的伪善借口而进行的无赖行为,这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更为可悲的是社会对于女性生命的漠视。
单四嫂由生至死的过程是种伴随着喝醉了的老拱们的吵闹。
女性的生命被整个社会忽视,最终她们只能以死亡进行控诉。
【人生】活着论文

【关键字】人生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解读《活着》透视人生作者:张献凤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0824成绩:工作单位:鹤壁市淇滨区大来店中心小学职称职务:小学高级邮编 458030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0年9月解读《活着》透视人生张献凤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活着》用“死亡”这一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人生要如何活着如何不死。
透过《活着》,我们得以透视到人生的许多问题。
“活着”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苦难中找到平衡支点?学会关注自己的生命过程,关注当下的生活。
关键词:活着;苦难;人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将人的自身生活体验直接对象化,并且以感性的形式呈现与人面前。
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欣赏者可以透视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状态,即人是怎样活着的。
其次,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灵状态,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要表现人也就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
对于人生的哲理的感悟,则是欣赏者借助文学对人生进行透视的最高层面。
每当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哲理时,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或者顿悟在某一时间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再如以前呈“黏着”状态,“纯文学”的“边缘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小说方面出现了“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
其中,“先锋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共同之处是注重“叙述”,“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
他们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有的并把实验本身直接写进小说中。
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生命观、悲剧美学与超越性

• 人类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共 鸣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 考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主题表现 • 社会变迁对死亡主题的影响 •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道德伦 理的关系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样表现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表现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与文学手法的关系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精 神的挑战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精 神的升华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精 神的超越
02
死亡主题与生命观的关联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演变及其对死亡主题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演变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与 死亡主题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与 道德伦理的关系
•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及其对 死亡主题的影响 • 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及其 对死亡主题的影响 •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及其对 死亡主题的影响
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生命观、悲剧美学与 超越性
01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在及其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现象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背后的原因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 在 • 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表现 •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审美价 值的关系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基本特征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表现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
悲剧美学与死亡主题的关联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探讨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表现方式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探究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一直是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
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类存在维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死亡主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类心灵的脆弱性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
本文将通过探讨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表达方式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旨在进一步揭示其对作品情节发展、读者体验和人们对生命与死亡态度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论述。
首先,在“2.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部分,我们将讨论死亡在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对人物情节发展和读者情感体验的影响。
接下来,在“3. 文学作品中常见死亡主题表达方式”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将死亡与自然联系起来、描述正义与报应中涉及到的死亡场景以及揭示爱与失去中的死亡主题。
然后,在“4. 死亡主题在不同文学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部分,我们将探讨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科幻文学中死亡主题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不同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
最后,在“5. 结论与思考”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对读者思考启示、作者创作意义以及读者对生命与死亡认识与态度进行进一步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和探究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各个方面,从而使读者对所阐述的问题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死亡意义、表达方式以及不同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角度。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索作品对人们情感体验、作者创作以及生命与死亡认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希望能够激发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理解死亡并拥抱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2.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2.1 死亡的象征意义:死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代表着终结、无可避免的命运或深刻的转变。
通过描绘死亡主题,作家可以探索生命的脆弱性和无法预测性,以及人们对于生与死之间关系的思考。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反复出现的重要主题。
它经常通过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来探索。
这个主题的一个例子是老子写的中国经典《陶德清》,其中生死的概念与事物的自然循环理念和非行动的概念(武威)交织在一起。
文本表明,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自然过程,通过不试图干涉这种自然过程,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和平与和谐。
这个主题的另一个例子是中国诗歌,诗人经常写关于生命短暂的本质和死亡的必然性。
李白和杜福等诗人写了关于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短暂,经常使用落叶、流动的水和凋谢花朵的图像来传达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死亡通常被描绘成生命中自然和必要的部分,而不是需要害怕或避免的东西。
一些作品,如庄周写的《庄子》,甚至认为死亡可以带来解放感,因为它将人从生死循环中解放出来。
此外,生死的主题也与道德和美德的理念交织在一起。
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作品,如孔子写的《歌集》,都强调了过上良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一生中的行为将决定他们在来世的命运的想法。
中国古代文学生死主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孝道观念,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和奉献。
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作品,如《礼仪》和《孝道经典》,都强调了对父母和祖先表示尊重和奉献的重要性,并相信一个人对父母和祖先的行为可能会影响自己来世的命运。
此外,生死的主题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命运和命运概念密切相关。
许多作品,如孙子写的《易经》和《战争艺术》,探索了命运和命运可以受到一个人的行为和决定的影响的想法,一个人可以通过理解和处理宇宙的自然法则来控制自己的命运。
最后,生与死的主题通常与超越的概念有关,即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精神或哲学手段超越生死循环。
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大地经》和《庄子》,探索了这样一种理念,即通过理解和遵循道,或自然的事物方式,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和不朽的状态。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话题,与道德、美德、孝道、命运、命运和超越的思想密切相关。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1. 引言1.1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描写死亡这一主题。
死亡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故事情节的推动力,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
通过对死亡的描写,鲁迅展示了人性的脆弱与悲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对死亡的描写、死亡描写的意义、人物死亡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死亡符号的使用以及死亡与现实社会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揭示鲁迅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思考和人情关怀。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死亡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内涵,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对死亡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中,死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揣摩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病入膏肓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被社会抛弃、渐渐走向绝望的形象。
他描绘了疯狂与死亡的紧密联系,将死亡视为对抗社会残酷现实的唯一出路。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虚伪和悲剧。
阿Q最终选择自杀,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终结,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悲观看法。
鲁迅用死亡的描写渲染了他小说中的绝望氛围和沉重主题,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无奈。
通过对死亡的描写,他探讨了人与自身内心、社会之间的冲突与抉择,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死亡描写既是一种审视生命的方式,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抨击和呐喊。
2.2 死亡描写的意义死亡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道德观念的探讨。
死亡的意义在于揭示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无常。
通过死亡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
在《呐喊》中,死亡描写充满了绝望和苦闷,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虚无和迷茫。
[精品资源]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
![[精品资源]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fde783daef5ef7ba0d3c1b.png)
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陶东风【提示:这是我在90年代初期写的文章,收入《中国文学四大主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如今借重印之机重读,不禁感叹万千】1.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死亡主题在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叔本华曾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苏格拉底所以说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即是为此。
诚然,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1]雅斯贝尔斯也认为: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
[2]可以说,死亡主题在哲学史上从未中断过。
死对于哲学的深义到底在何处?这要从死对人生的意义说起。
因为哲学说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人类个体的生命是一个有终点的历程,终点就是死亡,即不在。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他具备反思自身生命的能力之时起,就意识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
这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
固然,人人都不可能直接体验倏然离去(死)的那一瞬间的感受,因为离去即意味着失去一切知觉。
我们存在时死(狭义的)不会降临,等到死神光临时,我们已不存在(伊壁鸠鲁)。
但这并不能使人摆脱死亡恐惧,因为大量经验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是人,就必死无疑,大量已死去的人证明了这点。
重要的是:这一意识大大地改变了人对生的看法。
相似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是不知死,焉能知生。
只有死才能反照出生,对死的反思是对生的反思的集中体现。
一个意识到自己将会死,并认真反思过这一结局的人,与一个没有这种意识和反思的人,对生的设计和体验是全然不同的。
对死未曾反思的人将不会认真地设计生,不会严肃地反思生,不会真正地体验生。
死乃是生命活动最具深刻意义的时刻,在死亡面前保存下来,经得起死检验的东西,才是生命活动所真正完成的东西。
弥留之际的人常常说:我死之后,你们……,我死不足惜,所惜者……,我死也瞑目了,因为……,此类话语结构方式昭示了:人们在临死一刻想到的必然是他一生最珍视或最引以为憾的东西。
硕士入学科研设想

分析逻辑:分析逻辑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的结论,归纳是由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的结论,类比是根据两种某些相同的属性推出另外一些相同的属性。推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论文说理是否透彻,分析是否具体,论证是否严密,文章是否更具逻辑性。
课题研究进程
(说明课题研究的时间进程安排)
以前的鲁迅研究者偏重于从现实的层面来研究鲁迅及其作品,新时期以来,在鲁迅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人生哲学的角度,并出现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著作。在此基础上,笔者想要从思想的视角来研究鲁迅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意蕴。对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结,也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深刻思考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我活得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活?等等。鲁迅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研究者,最主要的原因是鲁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鲁迅的生命意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矛盾意识和生命的抗争意识,鲁迅是痛苦的,因为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人”失去其存在的根本依据、目的和意义的那种极度的焦灼感。鲁迅是伟大的,因为鲁迅在看透了整个世界和自我存在的虚无、荒诞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虚无与荒诞,并走上了自我创造的道路。在这个人性异化、精神空虚、道德理想缺失的特殊时代,笔者意欲以思想的终极困境作为研究鲁迅作品的视角,鲁迅的作品在本质上都是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追问与探索,因而寄希望于通过研究鲁迅作品中的终极关怀意蕴,以期为陷入精神困境的人们寻找一些宝贵的启示与动力,从而走上自我创造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纵观历史,死亡不少。
有司马迁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也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不同的死法。
在鲁迅的作品中,死亡题材也是备受关注研究的,各有不同的看法。
他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就有了对死亡的描写,在到最后一部作品《死》结束。
从“吃”人开到死亡结束,这难道是巧合吗。
也许也是很多人研究的主题。
以下我主要选择孔乙己、阿Q、祥林嫂为研究对象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描写孔乙己的死的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么,鲁迅写孔乙己的死,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这句话给我们读者深思。
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大约”是表示不确定孔乙己死没死,“的确”是表示确定孔乙己已经死了。
有人认为是不是矛盾的答复。
这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
那么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可以从文本分析: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从这段文本可以看出他平时的生活方式,求生之道。
在孔乙己看来,他是知识分子,放不下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好喝懒做”不会营生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再后来他的再次出现,腿被打折了,从此在也不像之前的孔乙己,求生之道再也不能用,也许
被饿死,也许是被打死。
不管怎么的死法,已无从知晓。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现在来看看啊Q。
早期的评论者一般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代表没落的农民的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
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但为我认为阿Q就是嘴贱,祸从口出。
没有主见,盲目从众,从他梦中可以看出他的那种鄙夷的思想,如果真的成为革命者,那将是多么的搞笑。
他的死也不完全是社会的原因所造成的,他的盲目、无知、愚蠢是造成他死亡的大部分原因。
他在死的时候依然还不知死亡已经向他袭来。
还高呼:“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一个贫苦农民,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
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但是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
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
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
但是,阿Q在对革命“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
直到临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阿Q至死也没有觉醒。
他的这种死是那种典型的盲目死,是一个替死鬼。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
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根据文本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
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
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
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
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
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
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
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
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
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
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
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从孔乙己、阿Q、祥林嫂的死,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总是在欺凌、压迫中活着。
可以说这样的环境已经让他们麻木了,让他们无从反抗。
他们的死有着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社会的原因。
在当时那种社会中,死已经是很寻常的事。
不会应为你的死别人而为你伤心。
所以在鲁迅的作品中的死,不仅仅为了唤醒后人,还有要让我们明白个体的死只是小死,民族的死才是大死。
一个人活着只有正视死亡,才才会获得真生。
只有明白真正的死亡,才会去爱惜生命,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博爱。
所以博爱是需要的,受难自然也非多余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不会为鲁迅写的死亡而感到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