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1课时 高二政治 教案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堂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概念,并掌握两者的辩证关系。
2、识记和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并掌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否定;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教与学】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探究一]同学们举例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自然界喜欢矛盾”,从而引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含义:就是反映,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思考]“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二]小组讨论老子的话并结合生活中例子,说明为什么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矛盾同一性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4、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探究三]同学们分析讨论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5、矛盾斗争性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的属性。
6、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的倾向和趋势。
[探究四]小组讨论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7、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就没有,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就没有,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思考]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生活与哲学》教学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考点要求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基础填空(每空格1分,共10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
2.承认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的理论依据。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的基础,是我们的关键。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5.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进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宙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和“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矛盾次要方面的决定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6.一般来说,人们在逆境中容易萌生忧患意识;而在顺境时,往往会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以至形势突变时猝不及防,陷入被动境地。
从哲学角度考虑,这是因为①有的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②没有坚持用矛盾普遍性的观点看问题③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④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右边漫画告诉我们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8.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矛盾的概念• 把握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这两个属性• 领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矛盾的含义及其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搜集相关的成语、俗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正确对待矛盾,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揭露矛盾•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三、教学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探究活动1】课本第67页●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同一性(2)斗争性【探究活动2】课本第68页(上)●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联系:①②③【探究活动3】课本第68页(下)●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活动4】课本第69页(上)●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事有矛盾(2)时时有矛盾(3)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探究活动5】课本第69页(下)●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2、矛盾特殊性原理(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2)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探究活动6】课本第70页●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高中政治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1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A、B、D不选;“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矛盾的体现,而这次危 机产生了正面的结果,说明矛盾促进了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知识点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比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比较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 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同和性盾一斗的性争—哲矛学盾矛范就盾畴是的,反基简映本言事属之物性,内:矛部②盾对同立就一和是性统①一对和关立③系统斗的一争性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在接到获奖通知时简直不 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这完全是他15年前一次失误获得的意 外结果。那年他28岁,当时他的工作是利用各种材料测量蛋白 质的质量。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丙三醇倒入钴中,结果意外地 找到了可以异常吸收激光的物质。回忆起这件事,他笑着说: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失误却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发明。” 这真是一次美妙的失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 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 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含义
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
高中政治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目标】——明确内容(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准确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用候课时间和课首3—5分钟,认真背诵下列内容,同桌间相互检查)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菜单设置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1.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3.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如何做?4.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如何全面理解矛盾的特殊性?5.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感悟平台】——我来探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建立网络】——我来归纳(灵活采用括号框架或者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以网络形式呈现)【过关窗口】——我来练习(独立完成,同位互批,发现问题,交流研讨)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A、运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戴南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考点整合考点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提示】这是因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 和事物发展的 。
1、什么是矛盾(1)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 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 ,又相互 ,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 。
【提示】(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拓展】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1)第一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
(2)第二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矛盾 相互依赖统一 相互转化(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实际】同一性的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如: 、 、 。
第二种情形如“谦受益,满招损”、 、 。
【拓展1】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第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拓展2护等。
(3)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4)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5)该原理分析的思路:【例题1】(2007全国18)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命题表明【】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例题2】(2007广东13)“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政治学科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学生需理解质与量的关系,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重难点突破设想:采用图示法、案例分析法,如水的沸腾、技术革新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与量的互变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这是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学生需要掌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阐述质与量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介绍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结合历史事件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请举例说明矛盾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请分析一个你熟悉的事物,阐述质量互变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明确指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2.分析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阐述质量互变规律在其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600字,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巨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导学案及答案

斗争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盾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全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还要具体分析 么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矛盾双方各自的特殊性。 做
③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 1.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联系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 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 发展起决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 试着快速记忆。)
1.如何理解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3.全面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含义、关系及要求。 4.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理论依据、含义、意义、做法)
研究问题 事物的发展
事物性质的界定
对立面
次要矛盾,对立面有多个
次要方面,对立面有一个
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要 “主流”“主体”“形势”“性质”“绝大 害”“突破口”“核心问题”等 多数”“总体上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整体设计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楚。
教学重点1.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1.矛盾的含义。
2.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1.初步形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一课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放映图片)问题探究:图中的人敢剪吗?为什么?学生:不敢。
因为他若剪断了绳子,自己也会掉下去。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这两个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他肯定不敢剪,他们两人系在了一根绳子上,虽然气球承载不了两个人的重量,双方在此时是敌对的;但若剪断了绳子,在另一方掉下去的同时,自己也会掉下去。
这说明这两个人既存在利益上的对立,又存在利益上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探究: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光既是波又是微粒,这说明波和微粒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但是也能统一在光中。
爱因斯坦不仅仅看到波和微粒的区别和对立,还看到了波和微粒的联系和统一,在这里,波和微粒也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今天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什么是矛盾,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推进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板书: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拓展探究:高矮、胖瘦、美丑等都包含了对立统一关系。
同学们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学生发言踊跃,举出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大小、上下、男女、好坏、诚实与欺骗、君子和小人、足球运动中的攻守矛盾、战争中的攻守矛盾等。
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对立统一的理解还算可以。
板书: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板书:(1)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马克思问题探究: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祸福等都是共同存在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
同时我们要注意,马克思的这句话并不是对那些小偷和制假钞者的赞美,他只是从这个比喻中,阐释一个道理,那就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小偷,没有假钞。
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加发愤努力才可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懂得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都是学习中、成长中遇到过的矛盾。
在顺境中不要沾沾自喜,在逆境中我们也要充满自信。
只要努力,逆境可以转化为顺境,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
拓展探究: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例子。
学生发言踊跃:权利和义务、民主和专政、快乐与悲伤等。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睛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猫和老鼠是在怎样的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学生积极回答:略。
教师总结:猫和老鼠是在竞争和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物理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它们在排斥和对立中并存。
板书:(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问题探究: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任何两个人都会存在差别和对立,没有差别和对立,他们就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实体。
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又是这种排斥才使他们构成一对矛盾,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他们在这个统一体中并存,却又相互斗争、排斥。
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合,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
最亲密的朋友,因为和我们关系密切,因为了解我们太多,所以往往也是和我们发生矛盾最多的人,也可能是伤害我们最深的人。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交朋友,朋友可以分享喜悦、分担忧伤,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泥泞和挫折,我们应该彼此坦诚相待,让友谊天长地久。
社会上有很多拍马奉承的人,领导说什么就什么,表面上唯命是从,其实他的内心或许十分地不赞成领导的意见和观点,这种人就是小人,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以后若做了领导,千万不要相信这种拍马奉承之人,恰恰相反,那些经常给我们忠言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板书:(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里的“寓于”,也就是存在于的意思,同学们千万不能颠倒了,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
工厂的生产与消费,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要工厂存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就不会停止。
生命体的同化和异化是一对矛盾,只要生命体存在,这一矛盾就不会消失。
问题探究: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或者你能举出不存在矛盾的事物吗?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学生:知道与不知道、会与不会、懂与不懂、难与易等矛盾。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界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社会和谐、没有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一派宁静、和平、幸福,是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外桃源。
这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
问题探究: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存在任何矛盾的世外桃源呢?学生回答说没有。
因为在世外桃源里面也存在矛盾,有男女的矛盾、老与少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同化异化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等,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存在任何矛盾的世外桃源。
教师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板书: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意义板书:(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问题情境扁鹊见蔡桓公(多媒体课件展示)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问题探究: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回避矛盾,而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教师总结: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不存在,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问题和矛盾,而不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问题则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板书:(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一:《水浒》这部小说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是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更是了如指掌,现在就请三位同学表演一下其中的三个人物,同学们判断他们表演的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