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径千分尺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对外径千分尺进行内部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适用于普通外径千分尺的内部校准。
3、校准用其标准设备
外校合格的标准块规(量块)。
4、环境条件
室温。
5、校准步骤
5.1校准前
5.1.1检查外径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污渍、锈迹,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线及数值是否清晰可见;
5.1.2检查是否有影响测量精度的外观缺陷;
5.1.3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
5.1.4锁紧装置的作用是否有效;
5.1.5测钻及测微螺杆端面是否有严重磨损或损坏。
5.2校准中
5.2.1选择适当的标准量块(外校合格的标准件)对千分尺进行校正;
5.2.4将量测读数值减去标准量块值,即为误差值。
5.3校准后
5.3.1外径千分尺遇外观不良或需调整,转校验单位判定是否暂停使用,并安排校验;5.3.2标准量块使用完毕后,须镲拭干净,并喷上防锈油,放回固定位置保存。
6、判定标准
示值误差不超过±0.02mm,即为合格。
7、记录保存
7.1校验合格后,贴上校验标签;
7.2校验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定为暂停使用或降级使用,严重者作报废处理;
7.3将校验结果登录在《内校记录表》上。
编制:审核:批准:。
检具外径千分尺内校规程

尺,贴合格标签,做好校验记录,才能用于产品检测;不符合 重新校验仍不符合的将其报废,并在《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一 放置,有用之零件在后续维修卡尺时使用;
1 外观 目测 2 各部分相互作业 目测及手感 3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 CMM 4 示值误差 4等量块组 注:“+”标示应校验。 4.2.校验室内温度应为20±5°C,校验前,被检验外径千分尺和其他工具一同放置于校验室内的 工作台上,其平衡温度、时间不小于2小时。
5、校验要求及方法:
5.1外观 5.1.1.外径千分尺外观不应有锈蚀、碰伤或其他缺陷,刻线或数字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 现象; 5.1.2.外径千分尺应有制造厂商、分度值和出厂编号; 5.1.3.使用中的和维修后的外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5.1.4.检验方法:目测。 5.2.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5.2.1.微分筒在工作行程内往返转动时应灵活、平稳,无卡滞和摩擦现象,无手感觉到的径 向摆动和轴向窜动; 5.2.2.测微螺杆伸出尺架的光滑部分与轴套之间的配合良好,不应出项明显的摆动; 5.2.3.校验方法:目测及手感。 5.3.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 5.3.1.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两测量面的平行度/um 量程/mm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um 0~25 0.6 2 25~50 50~75 0.6 3 75~100 5.4.2.校验方法:用CMM测试两测量平面得出两测量平面的平面度,在CMM中找此两个测量平 面的平行关系,得出两测量平面的平行度; 5.4.3.在据测量平面边缘0.4mm内的平行度忽略不计,0.2mm处允许有塌边; 5.4.示值误差: 5.6.1.示值误差校验结果应:(0-50)mm范围内:不大于±0.003mm、(50-100)mm范围内: 不大于±0.004mm; 5.6.2.示值误差以该点读数与量块尺寸之差确定;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物体的外径尺寸。
正确使用外径千分尺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径千分尺的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测量步骤、注意事项等。
一、准备工作:1.1 清洁千分尺:在使用外径千分尺之前,应确保其表面干净无尘。
使用干净的布或者纸巾轻轻擦拭千分尺的测量面和刻度线,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1.2 校准千分尺:定期校准外径千分尺是非常重要的,以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使用已知尺寸的标准物体进行校准,或者将千分尺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校准。
1.3 准备被测物体:在测量之前,应确保被测物体表面干净,并且没有杂质或者凹陷。
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清洁剂或者棉布轻轻擦拭被测物体。
二、测量步骤:2.1 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寸,选择合适的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
确保被测物体的尺寸在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内。
2.2 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千分尺上:轻轻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上,确保物体与测量面接触密切。
2.3 读取测量结果:通过观察千分尺上的刻度线,读取被测物体的尺寸。
注意刻度线上的数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值。
三、注意事项:3.1 避免外力干扰:在测量过程中,应避免外力对被测物体的干扰。
确保物体稳定放置在千分尺上,避免挪移或者晃动。
3.2 避免触摸测量面: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触摸千分尺的测量面,以防止污染或者损坏测量面。
3.3 注意读数误差:在读取测量结果时,应注意刻度线上的数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值。
尽量避免读取时产生的误差,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测量结果不许确:可能是由于千分尺未经过校准或者被测物体表面不干净所导致。
可以重新校准千分尺,或者清洁被测物体表面后重新测量。
4.2 千分尺读数含糊:可能是由于千分尺表面有污垢或者刻度线不清晰所导致。
可以用干净的布或者纸巾擦拭千分尺表面,或者更换刻度清晰的千分尺。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1、概述
适用于本公司外径千分尺的定期校准和在用带表卡尺精确度的不定期校验。
2、技术要求:
2.1温度20±5OC,R.H.: 60O/O±20O/O
2.2选经过有资质部门(计量所)进行校准检验合格的外径千分尺或标准量块,储存在恒温、干燥、清洁的橱柜中,以做校准“标样”用,并做好记录。
3、校准规程
3.1 校验前:检查需要校检的外径千分尺的外形
3.2校准场所应符合标准——恒温、恒湿、清洁卫生。
3.3首先使用“标样”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或标准量块,分别取外径千分尺量程的三个不同检点进行测量,并标明测量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然后使用待校准的外径千分尺量取工件或标准量块的相同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最后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数据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合格;若不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失准,需要修校或更新。
测量范围(mm)受校点尺寸(mm)
3.4 测量数据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0.02mm),判校准合格。
4 记录标识
4.1校准合格后,贴校准标签
校准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判定为: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维修,报废处理
4.2将周检计划内规定到期的带表卡尺进行按时校验,将校验数据及时记录在《检测器具内校记录表》内。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1、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2、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4.9两工作面的平行度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在表2规定范围内。
表2外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4.10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应在表3的规定范围内表3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4.11校对用的量杆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在表4规定的范围内。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
千分尺内部校验规程 1目的
对千分尺进行内部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
适用于千分尺的内部校准。
3校验基准
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4环境条件
室温
5校验步骤
5.1检查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污渍、锈迹,刻度是否清晰。
5.2扭动千分尺螺栓调校零位,使刻度对准零点。
5.3根据不同量程的千分尺选择适宜的标准量块3,4块,(可对标准量块进行组合测量)。
每块量块连续测量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将其平均值记录在《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内。
允许误差范围为?0.01mm。
5.4外径千分尺的校验:任意取5-6块标准量块,取两块量块(构成测量的基准面)夹紧一块量块成“H”型,扭动螺栓使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端张开后靠紧两基准面进行读数,每块测量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将其平均值记录在《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内,允许误差范围为?0.01mm。
5.5历次测量值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判校准合格。
6校准周期
每年1次。
7相关记录
《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
外径千分尺校准规程

1、目的:通过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执行量值传递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厂内0-300㎜范围、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的校准指导。
3、环境要求:室内温度要求控制在20±5℃,湿度控制在60±15 RH%。
4、校准方法/步骤:4.1、外观:4.1.1、要求:千分尺表面应无锈蚀、碰伤或其它缺陷,刻线和数字应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现象,千分尺上应标有分度值、制造厂名、工厂标志及出厂编号,使用中及修理后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1.2、方法:目视4.2、各部份相互作用:4.2.1、要求: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可换或可调测砧的装卸或调整应顺畅,其作用可靠,锁紧装置应切实有效,测微螺杆无明显的轴向窜动与径向摆动。
4.2.2、方法:手感4.3、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距离:4.3.1、要求:对准零位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允许压线不大于0.05㎜,离线不大于0.10㎜。
4.3.2、方法:调整好千分尺的零位,转动微分筒使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相切,并按微分筒读出零刻线相对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该数值即为离线、压线的数值。
4.4、示值误差:4.4.1、要求:千分尺的示值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4.4.2、方法:以5等或2级或相应等级量块,依下表一规定之受检点进行校准。
4.5、校对量杆的尺寸误差4.5.1、要求:校对量杆尺寸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4.5.2、方法:校对量杆尺寸误差在三座标上进行校准。
5、校准周期预定为一年编制/日期:审核:批准:。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引用文献 2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测量范围偏移量0.05 0,250.08 25,500.13 50,750.15 75,1000.2-0.3 100,2000.3-0.4 200,300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 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通过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执行量值传递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厂内0-300㎜范围、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的校准指导。
3、环境要求:
室内温度要求控制在20±5℃,湿度控制在60±15 RH%。
4、校准方法/步骤:
4-1、外观:
4-1-1、要求:千分尺表面应无锈蚀、碰伤或其它缺陷,刻线和数字应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现象,千分尺上应标有分度值、制造厂名、工厂标志及出
厂编号,使用中及修理后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1-2、方法:目视
4-2、各部份相互作用:
4-2-1、要求: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可换或可调测砧的装卸或调整应顺畅,其作用可靠,锁紧装置应切实有效,测微螺杆无
明显的轴向窜动与径向摆动。
4-2-2、方法:手感
4-3、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距离:
4-3-1、要求:对准零位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允许压线不大于0.05㎜,离线不大于0.10㎜。
4-3-2、方法:调整好千分尺的零位,转动微分筒使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相切,并按微分筒读出零刻线相对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该数值
即为离线、压线的数值。
4-4、示值误差:
4-4-1、要求:千分尺的示值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
4-4-2、方法:以5等或2级或相应等级量块,依下表一规定之受检点进行校准。
4-5、校对量杆的尺寸误差
4-5-1、要求:校对量杆尺寸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
4-5-2、方法:校对量杆尺寸误差在三座标上进行校准。
5、校准周期预定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