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即拾:人人都可做的口述史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作者:伍婷婷《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9日11版)现代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已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大陆学界关注口述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21世纪,口述史特别是口述访谈呈迅猛发展之势。
近几年,各类口述访谈层出不穷,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大型口述项目也相继开展,让口述史不仅再次引发学界热议,而且也被愈来愈多的大众所关注。
这场口述史热潮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历史尤其是叙述历史的主体,也即由普通人来挖掘和记录大众的历史记忆和心声。
面对历史学日益出现的“大众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反思口述历史的存在意义、现有局限和可能出路。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美国现代口述史的创始人艾伦·内文斯在1938年提出,有必要“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
”十年后,这种精英史观被他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继承。
所谓精英,指的是政界、商界以及社会文化名流,尤以政界为重。
他们的口述访谈弥补了已有文献史料的不足或空白,能够极大丰富美国国家史叙述的内容。
1960年代后,原有的精英史观在美国国内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新思潮影响下受到冲击,史学界的自我革新促使“自下而上”的新史观形成,新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
不同于传统史学,新社会史重视平民大众的历史,主张让被以往文献历史忽略的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过程中口述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正如美国社会学者保罗·康纳顿所说,通过口述史的实践“看到了把从属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从沉默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口述史寻求恢复个人的生活史,让那些即便留有踪迹,但原本一直缄默的对象说话。
”中国大陆地区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发展带有美国口述史的印记,把重要历史人物列为访谈对象。
但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影响下,国内口述史访谈在起步之初也表现出精英与大众并重的特色。
蔻蔻梁 在行走中收集故事

蔻蔻梁在行走中收集故事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9年第4期辞职,去旅行,尝遍世界每个角落的美食,这些很多年轻人向往的事情,蔻蔻梁都做到了。
“我9岁就知道环游世界是我的终极梦想”,对蔻蔻梁而言,世界美如斯,旅行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
蔻蔻梁拥有一些很让人羡慕的身份,譬如:知名环球旅行者、故事收集爱好者,畅销书作家。
曾担任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的她,在2010年正式递交了辞职信,开始走上自由撰稿人之路,《辞职,去旅行!》这本书让大家开始注意到这个有趣、快乐的旅行者。
她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又写下了《如果你在就好了》、《直到我们相遇》等书,以文字的方式向大家分享旅行路上的故事,找寻不同侧面的自己。
在她的书中,记录了跑40多个国家的环游旅行经历,还可以看到莫斯科地铁有多考验人的智商、埃及男人为什么最靠不住、瑞典旅行可以搞成看帅哥之旅等等奇趣逗笑的旅行记录。
从9岁开始就立志环游世界,11岁单枪匹马第一次坐船出游去海南跟台风玩,听完蔻蔻梁的故事,你会相信真的会有“旅行DNA”这样的东西,背上包出发,已经谈不上梦想了,而是跟吃饭呼吸一样自然。
蔻蔻梁还记得11岁时独自出门,坐船到海南去找亲戚。
那是她第一次乘坐大轮船,像《泰坦尼克号》里Jack一样住在最便宜的舱位,不停的摇晃让小小的她一边走路一边眩晕呕吐。
可也抑制不了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兴奋感。
她还记得在海南遭遇了一场台风,田埂上的水哗啦啦地漫出来,稻田上的鱼也都被带了上来,噼噼啪啪地乱跳,她就和几个小伙伴们抓着一条条鱼扔回田埂上面。
听了她的故事还以为这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娘,可蔻蔻梁还说,自己从来就胆子小,只是有个“致命点”——好奇心强,“好奇心害死猫说的就是我,我的好奇心大到有时候需要被遏制一下的地步了”。
她从不定义自己是“旅行达人”,而是一个“收集故事的人”,菜市场、民宿、当地传统手工等等最市井、有温度的地方是蔻蔻梁的最爱,用感官触碰一个城市的人与事,才是她最钟情于旅行的方式。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至西周,《周官》记载有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的工官“司空”。
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
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
“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弃官专操漆艺的隐士申屠蟠、革新造纸技术的尚方令蔡伦、长安“机关达人” 丁缓、“学者型”水工徐商、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
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
汉代开创了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
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特点与社会信息。
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动;李卑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
历史人类学:口述史

1 定宜庄前言: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2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3 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4 孙庆忠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5 胡鸿保、王红英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从《最后的记忆》谈起6 刘小萌关于知青口述史附1 记忆里的真实------口述史与大萧条附2 口述历史有何特色(片段节译)这里是我应徐杰舜教授之托,邀请几位学者作的关于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问题的笔谈。
其源起,是去年5月我与几名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就口述史问题进行的一场漫谈。
这场谈话后来以《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为题发表在2002年7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1]在引起一些学者兴趣的同时也招致了某些批评,主要是说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谈论仅限于蜻蜓点水,没能谈深谈透。
徐教授于是提议,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的场地,口述既然是我们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目前关注的共同话题,便有了如下的几篇文章。
这几篇文章的撰写者,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也有史学家,大多是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口述的研究也都颇有心得。
但是,要想让不同学科的学者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对话,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简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主体和特定的研究手段,有自成一统的学术体系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仅就口述研究来说,不同学科的学者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表达和实践。
如果一定要将这几个学科所作口述之间的区别讲清楚,或者要比较口述对于哪个学科更有价值,这不仅不可能,其实也没有多少意义。
但是,就象现在这样,只是把各自的想法以看似自说自话的方式阐述出来,也是很必要的,至少对我们从事史学研究的人来说,有很多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的东西。
近数十年来,史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一直在不断地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那里汲取营养。
当今国内社会史学界热衷的很多选题,诸如家族与宗族、婚姻形态、亲属关系、人口流动与移民、民间信仰,乃至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民间仪礼,无一不是人类学的传统选题。
口述史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第44卷第3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4No.32024年5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24收稿日期:2023-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9ZAD194)㊂作者简介:钱茂伟(1962 ㊀),男,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㊁公众史学研究㊂口述史的主体性与客观性钱茂伟(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211)㊀㊀摘要:口述史的主体性即前人习称的主观性,是一个外行最容易关注的话题,总体上属隔岸观花,文献本位观影响了对口述史的理解㊂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历史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大脑记忆,口述与笔书均是大脑记忆的不同表达形态㊂个人记忆既是人观,又是一观,这种微观认知是建立一切更大单位历史的前提㊂客观是 众观 基础上的专业 一观 ㊂有了不同的人观,才有不同类型的群体史㊁集体史客观建构㊂关键词:口述史;公众史学;主体性;客观性中图分类号:K0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4)03-0034-05㊀㊀很多初次接触口述史的读者往往会产生一个疑问,口述史内容可信吗?口述史如何由主观而客观?这些问题是需要在相关学者研究[1-3]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地探索㊂㊀㊀一㊁对口述史主观性质疑的由来人的思维方式总是本位主义的,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提出问题的㊂很多初次接触口述史的读者往往会产生一个疑问,口述史内容可信吗?这种质疑的提出有以下几个因素㊂一是科学教育让他们养成了怀疑与批评态度㊂科学强调客观,反对主观㊂口述史是当事人在说话,有较大的主观性,他人不容易相信㊂二是不熟悉知识生产流程㊂多数文化人是历史知识消费者,不熟悉历史知识生产流程㊂从流程来说,口述史分为生产与使用两大流程,采访是生产流程,阅读是使用流程㊂使用者停留于后面流程,大家的关注点不在同一方面㊂三是多数人看到的是口述史文献文本,没有机会看到采访录音或视频㊂文献型口述史容易与其他文献混淆,以为可以随意编造㊂四是大家理解的历史是经过系统编纂的国家历史㊂熟悉上层政治的人,容易对帝王将相往事产生质疑㊂我们的历史除了国家历史尚有公众历史,历史学活动除了历史研究尚有当代历史记录㊂五是现代历史往往是再生产层面的学术历史㊂这种历史给人的是 上帝 的全能视角,自任客观历史的代言人㊂接受这样教育的人说话也易先入为主,以客观历史代言人质疑当事人㊂有人担心口述人会瞎编㊂瞎编,是要有水平㊁有能力的㊂只有某些喜欢乱说话的人才会编造,无论是影响力大或者地位较高的人,还是普通民众,他们大多数会实事求是地讲述事件的经过㊂即使有些人瞎编也有其瞎编的特殊理由所在,即为了隐讳某些不方便或不能说的细节㊂还有一种情况是采访人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口述人的知识底线㊂某些采访人不具备公众史理念,只有大历史理念,他们采访某些抗战老兵之类的人物,就是为了印证大历史㊂采访人一定要往自己熟悉的大历2024年第3期钱茂伟:口述史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史框架中塞,从而诱导口述人来编造故事㊂普通人是小人物,往事不具有全局影响度,故而也不需要瞎编㊂瞎编一般是在书斋从容的编写活动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在采访时直接的一问一答中当事人来不及编故事㊂如果真有这样的现象,被采访者往往会闪烁其词,眼神可以昭示一切㊂被采访者讲述大脑记忆中有的信息更方便,讲述大脑记忆中没有的信息才是更加困难之事㊂从笔者接触的底层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他们只知道有限的生活世界信息,无限的间接的文本世界是不知道的㊂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十分少,其重要来源渠道是靠实践,是亲历亲见亲闻㊂对普通大众来说,口述史是最为接近百姓的交流方式㊂他们的所有记忆都是口耳相传的,并没有进入文本世界㊂如此,他们的大脑记忆多是原生态的,中间未经雕琢,一般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㊂通过不断地叙述强化了相关记忆,所以故事可以原封传承下来,这与教材有相似的功能㊂过往经历的故事可以不断地传承给后人,所以即使采访当事人的后裔,也可获得可信的故事㊂某些人批评口述史是有情感的偏见㊂历史是过往时段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此实践已经翻篇了,但当事人却无法忘记,因为其有情感记忆㊂每个人都有价值观的体现,都有爱憎的态度㊂口述史里面有主观性㊁有情感,很正常㊂现在西方提出一个情感史学新方向,一般用于前代史研究,因为缺乏相关的文献记录,实际上难度不小㊂但如果将情感史学移植到当代,那是大好事㊂情感是当代人做事的动力源所在㊂假如没有某种情感,也不会有热情来做当代人口述史了㊂情感也是当代公众史的真实内容之一,且是容易让人感动的地方㊂口述让老人有机会讲述往事,从而回忆过往,犹如回到过去,从而更能击中讲述者的内心㊂这可以让讲述者回到人生高光时刻,回到美好时刻,重新品味美好的过往生活㊂ 口述有助于建构可信又可爱的历史㊂ [4]可见,读者也是喜欢有情感的图书㊂以情易情,让人动心,改变想法;以理喻理,永远说不清,只会坚持个人的立场㊂有人批评口述史有动态性㊂事实上,口述是直接说话,有别于文献的间接说话,有明确的听众,有不同的问题,自然有不同的回答㊂有人对口述人的灵活性不理解,这是用文献的凝固思维理解口述史的特点了㊂大脑是一种生产机制,与不同的人说话可以生产出不同的话语㊂只在同一文本中,才被要求防止前后矛盾,保持前后统一㊂在生活中,不同情景说不同应对性的话,前后矛盾是常态㊂因为是在不同时空中面对不同人讲话,所以这种彼此矛盾并无大碍㊂人是思考主体,通过不断思考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㊂当事人也是朴素的研究主体,承认这一属性,就不用奇怪了㊂文献史学工作者习惯了单向阅读与单主体研究,不习惯双主体研究㊂很多人批评口述史没有精确的时间概念㊂有精确的时间概念是文献史学的特点,时间是文本生产的必备要素,但生活中的大脑记忆是缺乏时间概念的,它是碎片化生产的,没有完整的逻辑整体㊂站在文献本位来思考口述史,属隔岸观花,即用自己的传统观念来理解新的事物㊂有些人甚至将传闻当作口述史㊂传闻可以是很久以前的传说,而口述史是当代人的直接经历㊂初次接触口述史,对他人口述史作品产生质疑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还要进一步去实践与体验㊂体验过口述史采访的全过程,再来谈口述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才有共同的对话基础㊂口述史的可信与否有两层意思:一是讲述行为之真;二是讲述内容之真㊂口述史是当事人的经历,采访者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导当事人讲述,此采访过程自然可信无疑㊂至于所述内容是否真实,要看讲述者讲什么内容㊂要有限度地怀疑口述史,而不是无限度地怀疑口述史㊂不是什么都不可信,也不是什么都可信㊂有可信之处,也有容易失真之处㊂口述史的核心是 三亲 (亲历㊁亲见㊁亲闻)的历史㊂口述材料,要分信任等级㊂从时空来说,前代的口传,等级最差;当代的口述,相对可信㊂就当代口述的信息来源来说,亲历最高,亲见其次,亲闻最差(需要向相关人验证,否则容易起争议)㊂总之,就微观层面史实而言,当事人更有话语权㊂从法律层面来说,更有证据性[5]㊂如果能超越此类低层次的认知,口述史的主观性就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话题㊂㊀㊀二㊁当代个人史的 我史 性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史学重视学术史学,核心关注的是群体史研究㊂国民史㊁人民史实际㊃53㊃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上就是群体史研究,集体的㊁群体的历史是由无数个人历史综合而成的,这种研究导向容易让研究者忽视个人史的编纂㊂个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单元,无数个体组成各类群体㊁集体㊂公众本位与组织本位一样,均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㊂(一)人观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地球上人类的活动是以个体形态出现的,人类的大脑记忆也是以个体形态出现的㊂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个体对他者的直接交流㊂所谓主观,就是人观,即主体认知㊂对于个人来说,大多会站在自己立场按自己的视角看问题㊂口述史是否可信,关键是如何看待个人记忆㊂大脑记忆是人类过往存在之本㊂人类的活动只有一度性,无法自动保存,幸运的是大脑记忆可以承担这样的自动保存功能㊂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㊂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或大或小㊁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因而每个人都有讲述历史的能力和权利㊂ [6]不过,大脑记忆的保存不是机械式保存,而是一种认知性保存㊂个人的认知是活态的,所以大脑记忆是动态的,大脑所记忆的尽管是往事,但反映的却是当下的态度,是当事人对过往的自我认知㊂而且,个人认知是非常个性化的,有鲜明的情感与价值观,可以称之为 一家之言 ㊂如,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日本,于1899年写下了自传体回忆录,称为‘我史“㊂这个 我史 概念最能体现个人史的特征,这是当事人对自我往事的历史话语权㊂贝克尔的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触及了更为本质的历史认知层面,即人人的记忆是当代生活世界层面的人人认知,这是微观层面的㊁直接的认知,是具体的故事,是人生存在的证据㊂就当代公众史编纂来说,它提供了当事人的自我表达与解释㊂1931年,贝克尔就有这样的认知,确实了不起㊂在原来的大历史视野下,他的观点容易引起相对主义的非议㊂不过,公众史学的建立发现他的观点是如此超前,它是口述史学㊁公众史学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之一㊂(二)一观也是历史认知的起点一人之见就是一观,一观是人之常态㊂口述史是当事人讲述的过往历史,是个人本位的历史,可以是自我史,可以是交往史,也可以是所处时代史㊂只是不同的人处于不同位置上,掌握的信息宽度是不同的㊂人人有大小不同的观察视野,有的是集体主义,有的是个人主义㊂领导视野与百姓视野就有很大的差异,领导掌握全局信息,其他个人只能掌握局部信息㊂从空间层面来说,上层掌握的信息相对较为全面,基层掌握的则可能只是局部信息㊂另外,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高低差异性的㊂口述史是不同层次之人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具体体现,其讲述的内容对于讲述者个人来说都是正确的㊂所有认知结果都是记忆,只是认知有直接与间接㊁业余与专业㊁低级与高级㊁微观与宏观之分㊂从更大的宏观历史㊁集体历史建构来说,一观之史仅是提供了一个案例㊂(三)当事人的讲述更为靠谱旁观者掌握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㊁片段的,甚至错误的,当事人讲自己的往事,一般可以认为是最清楚的表达㊂对于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往往没有档案文献记载其过往事迹,也往往有未见诸报端或报端报道的内容没有提及的事迹㊂对于讲述者来说,过往记忆在大脑中,唯有口述史采访让当事人有机会开口说话,从而获得信史㊂口述史采访到的是当事人的历史认知,可以称为朴素的历史认知,更精确地说是微观的㊁个案性的历史认知㊂在大的宏观视角上,他人观察可能更高明,但在历史细节上,当事人讲述的内容肯定更靠谱一些㊂口述史采访是严谨的科学活动,不是道听途说故事的随意采集㊂实际经历的过程㊁面临的问题㊁解决的技巧㊁事后的感悟,这些智慧层面的往事,只有当事人说得最清楚㊂口述史采访给了当事人开口说话的机会,给了他们历史话语权㊂在文献记录上,当事人总是容易被人 代言 ㊂中国古代的实录尽管所记载内容是帝王将相等所做之事,但往往有记述者或编撰者的主观成分在内,可以说是第三者在代言㊂有了口述视频,当事人得以亲自说话,讲述往事本身就是客观现象㊂在实践中笔者注意到,有些口述人还是比较慎重的,不会乱讲是其一,其二是尽量少牵涉他人,只讲事实,也省得给自己添麻烦㊂这说明,同时代人讲述会受同时代相关人的限制㊂当然,有些人也会大胆地说,不怕得罪曾经的同事,自己担当说话责任,如2018年宁波政协文化委员会编‘葛洪升同志谈在宁波的工作“㊂㊃63㊃2024年第3期钱茂伟:口述史的主体性与客观性㊀㊀三、整体的真实要建立在微观的真实基础上㊀㊀历史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具体的活动一般是瞬间性的存在,存在时间太短,须待事后人类的理解认知及其表达传承下来㊂人类的活动需要及时记录下来或及时拍摄下来才可永久分享,即将大脑记忆转化为文本记忆才能永久保存㊂本体与认知是最核心的两极㊂人来世上行一程,就是历程㊂历程是本体层面,本身不会自动存在,必须人为记录才会存在㊂人人相信存在,是因为有大脑记忆㊂大脑记忆已属认知层面,人的认知总会有偏颇㊂大脑记忆通过语言表达成为话语,通过文字记载成为文本,但仍保留着人的主体性与偏颇性㊂所谓真实与客观,多是文本世界的话题㊂真实是文本书写意义上的真实㊂很多人理解的信史是全部写下来,其实这样的目标不可能实现㊂如能保证写下来的部分是真实的,这已经很不容易了㊂人在一生中做了那么多事情,说了那么多话,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如果要全部记下来,一个人就可以记录上千万字符的文字,那将是文献的一个灾难㊂记忆的不断筛选是人类的特性㊂历史记忆的生产要经历一个由生活世界到文本世界的转型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㊁不断缩放的过程㊂个人的决策是主观的,活动一旦执行就是客观的㊂信息进入大脑认知层面,就会面临着筛选㊂异常的信息会记住,常态的信息会遗忘㊂对于个人来说,其认为重要的信息记住了,认为不重要的信息会遗忘㊂事后回忆往事的时候会有缩放,重要的事放大了,不重要的事缩小了㊂有利的事放大了,不利的事缩小了;高兴的事放大了,伤心的事缩小了㊂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缩放现象㊂由生活世界到文本世界,我们要想捕捉真实的确是太难了㊂生活世界的真实本身只有一度性,剩下的就是大脑中的往事记忆㊂随着时间推移,人的大脑记忆又会模糊或遗忘㊂在历史编纂中,报喜不报忧,材料的筛选也是有讲究的,不必在意没写下的内容㊂人类是高级动物,有些信息是不能问㊁不能说的,采访者在采访之时要尽量问一些可以上得了台面的往事,讲述者才有可能畅所欲言㊂所以,不可能求全部信息之可信,只能求说出来或写下来那部分内容可信就是真实了㊂客观是建立在多个 一观 基础上的㊂多个 一观 ,就有可能取得 众观 ,并进而可能达成 客观 ㊂从历史研究来说,规律和客观是研究者的一种共识㊂当代人的记录与后代学者的研究层面不同,前者是历史文本初生产,后者是历史文本再生产㊂个人史提供的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自然是不全面的,对当代人来说,姑听之㊁姑信之,属 无害存在 ㊂对后来研究者来说,其提供了多版本的案例㊂在众多的一家之言基础上,研究者再加综合考察,就能形成相对客观的历史研究㊂同一件事,多找几个相关人进行采访,获得不同版本或不同侧面的信息,有助于故事的整体建构㊂单个的口述史似乎不可信,但相关的口述数量多了,也就可信了㊂所以口述史存在个人偏见并不可怕,怕的是当代人没有留下自我感受与经验,没有留下文献,后世研究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㊂历史认知也是宝塔式的,没有无数当事人的认知作基础,难以达到更高认知层面㊂在不同的个体历史认知基础上前进,职业史家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客观认知㊂求得微观之真实似乎容易,但求得稍大的集体真实难度会较大㊂国家有文献记录,民间却很少有文献记录㊂如此,求国家历史之真稍易,求民间历史之真则难㊂譬如学校史,在实际生活中师生人人参与了贡献,但要建构这样的整体真实,难度太大㊂最后只能选择学校精英(如领导与教师代表)的活动当作全校的真实历史来建构,这也是传统精英史学的套路,代表人物活动的真实就是整体活动的真实㊂今日写史的要求提升了,希望有更多人的记录参与进来,从而建构起更为全面的历史㊂社会的主体是自然人(公民)与法人组织两类㊂以自然人与法人组织为单位书写历史,这是责任最为清楚的单位㊂不同法人主体的成长,正是当代社会的全新现象㊂这些法人主体均有必要书写,每个法人单位成为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每个单位总结其自身成长的经验㊂当代各法人单位的成长史就是公众历史研究的任务㊂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人们更喜欢群体性或集体性作品㊂大脑记忆分散存在,须将不同人的记忆汇合起来思考才能形成整体性认知㊂记忆分散在不同人的大脑记忆中,要在个体记忆采集基础上建构㊃73㊃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群体史㊁集体史,难度不小㊂群体史文本编纂的优势可以将不同人的 三亲 信息汇总,建构起一个集体之史,从而可以丰富群体内人的认知㊂翻阅村史的人会说,很多事他们也不知道㊂也就是说,村史平台可以建构一个集体知识体系,丰富个体的认知㊂口述历史是可以直接服务人民的史学㊂口述史让人对历史的理解,由概念进入身边人实践生活的理解层面㊂口述史是人人的口述史,这就是公众口述史的含义所在㊂多数人相信大脑记忆,靠大脑来记忆,这不是不可能,但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记忆有遗忘性㊁封闭性,他人看不见㊂ 好汉不提当年勇 ,这是很多名人的习惯性谦虚托词㊂好汉本人可以不提,但他人希望他说,这是一种公益意识㊂ 他要说 与 我要他说 两个概念不能混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故事动力源㊂口述史采访是典型的 我要他说 ㊂那些当事人往事,早已烟消云散,早已边缘化㊂站在公益立场的文化人从更高的文化战略眼光出发提倡关注这些当事人往事,目标是承前启后,温故知新,提升当代的历史文化建设水平㊂公众史学是面向公众的史学㊂由国民史学㊁人民史学到公众史学,进入 人人史学 层面,这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层面,自然也是最高境界,远远超越了欧美公众史学的格局㊂当代身边人及小组织的历程可成为历史,人人的口述也可成为历史,这是最大的观念与实践冲击㊂ 随着网络技术的传播与更新,这种普通人的历史书写应该越来越普及化㊁常态化与自觉化㊂ [7]这样的期许是可以逐步实现的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李镇.口述历史本体属性初探[J].当代电影, 2011(9):97-103.[2]熊卫民.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J].社会科学论坛,2016(10):101-111.[3]张锦.论口述历史证据可靠性的言语记录本位[J].当代电影,2017(6):113-121.[4]王艳勤.何种历史: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历史[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101.[5]宋业臻.证人心理学视角下的口述历史资料采集可信度提高方法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7):11-12. [6]李孝迁.人人都可以成为 史学家 [N].人民日报, 2007-01-12(15).[7]虞云国.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捍卫记录历史的权利[N].北京日报,2022-03-14(16).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of Oral HistoryQIAN Maowei(Research Center for Public Histor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315211,China)㊀㊀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oral history,which is the habitual subjectivity of preceding generations,is what laypeople are most likely to pay attention to.Overall,laymen s attention to oral history is like a bystander appreciating all the fascinating scenery at a crossroads.At the same time,the literature-based view has also shape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oral history. Essentially,all historical knowledge comes from human brain memory,and thus oral and written forms of history ar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brain memory.Individual memory pertains to both a human perspective and a holistic perspective,and this micro cogni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establishing the history of all larger units.Meanwhile,objectivity is a professional one view based on the public view .Only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part of different people can there be objective construc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oup history and collective history.Key words:oral history;public history;subjectivity;objectivity[责任编辑:孔永红]㊃83㊃。
朝花夕拾,新鲜采摘——说说我的“世事绘”

朝花夕拾,新鲜采摘——说说我的“世事绘”作者:范杨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12期每天我都要看央视的新闻联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在京城,我订了《北京晚报》、《新京报》。
报纸拿来,先是浏览一通,然后拣有兴趣的细细读来。
如今,世事纷繁,慢慢读文字已经是一份奢侈,看看报刊的图片,倒真是一目了然,有人说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了。
不过,要真的考究起来,看图说话是最原始、最本能、最直接的阅读。
古代岩画中人、马、牛、羊、太阳、谷神什么的,读来十分精彩,虽不确切知晓先民们所言伺事,但总觉得是有内容的。
远古的一些大事,狩猎、收获、生殖、祭祀、纪念、战争与和平等等,透过这悠远的屏幕,总是在诉说着什么,让人慢慢来咀嚼。
我曾经到过天水附近的卦台山,据传那里是伏羲“一画开天下”的地方,是个小山坡,气象却不凡。
登高望远,但见葫芦河呈S状流过,将地块分作阴阳鱼,是太极图之初始状;而其四周山坡环绕,田块横陈,长短断续,倒也正暗合了卦象。
我想,这伏羲大人作为氏族首领,要把这部落疆域之所在,画一个核心的大概。
所谓王土臣民,要有个直观的地图来展示说明。
这个太极八卦图,是政治版图,是经济地图,是军事地图,是风土水利图,是地理环境图,什么都是,“一画开天下”哉。
这以后,彩陶、玉器、青铜器上的图形,还要提醒人们睹事辨物,知晓忠奸,趋利避害。
秦始皇得天下,也要写放宫室,这都是有道理的。
汉画里说的故事,已经是表现天文地理、神仙故事、众生百姓、山川走兽,真是包罗万象了。
车马出行、弋射渔猎、冶铁井盐、庖厨宰牲、歌舞宴饮、百戏说唱,神马都有。
画宫廷大事有荆轲刺秦,画神异变幻有羽人戏龙。
三足乌、九尾狐、嫦娥玉兔、熊照虎鹿、龙象凤龟,整个儿一动物世界。
东王公西王母,天上人间,应有尽有。
从史实故事到生活琐碎,从佛道神话到农桑耕织,皆有图司观,蔚为大观,有图为证,图说历史,生动真实,不让文字。
所以,人们还是重视图像的。
“河图洛书”也是有“图”有“书”,先“图”后“书”。
我国口述史工作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口述史工作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2011级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王盼盼J201102007 口述史在上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美国口述史联合会称:“口述史在1948年被确立为历史编纂的一种现代技术。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在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录。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的视野,已从单纯文献求证转向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口述史已经取得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以致被认为是史学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是历史学发展的新趋向。
口述史对历史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其一,口述史往往能够提供非常生动的描述,这是只使用文字史料作为常规历史研究手段无法做到的;其二,口述史能够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这显然比单一的文字史料要全面得多;其三,推进了史料的收集。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强调口述历史有着档案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将会引发新的史学革命。
纳日碧力戈对口述史的赞扬不遗余力,他认为:“口述史本身终究是人类学者的宝,它拥有文字史不拥有的价值”。
中国的口述史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其真正开展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学界对此多有论述。
如王艳勤女士在《中国口述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一文中将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70年代),即政治色彩浓厚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1978—80年代),即由政治取向转向文化取向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即由精英走向大众,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阶段。
王女士总结我国口述史学的发展说:“中国口述史学自1950年代至今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无论是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还是在研究机构的设置、研究队伍的扩大、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加强方面都有喜人的进步”。
1王女士进而谈到我国口述史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理论问题、资金问题和法律问题、技术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精准分析主旨意蕴——立足文本,思考深广 (2)

课时66精准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夸尽效果知识清单(十六)艺术技巧一、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二、表现手法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三、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均见小说艺术技巧“知识清单(十二)”]四、语言艺术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修辞之美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掌握高考常考的艺术技巧(修辞手法、语言、描写等)。
2.在理解散文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并赏析文章所用的艺术技巧。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天津《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综合赏析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考查局部文字(句子、语段)。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2020 新高考全国Ⅰ《建水记(之四)》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语言赏析全国Ⅲ《记忆里的光》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手法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俯身即拾:人人都可做的口述史
靳帅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口述史的起源很早,但形成科学的规范与体系却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成立了口述史研究室。
如今它收藏的口述史资料已经硕果累累,分为个人的传记回忆录与群体性的主题访谈录两个主题(详参见何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管窥》,《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也独树一帜,访谈对象主要是国民党重要的军、政、文教人员,以及东南亚华侨群体。
它对大陆口述史学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年来,大陆口述历史方兴未艾。
譬如,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收集并整理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和实物资料,已经成为中国内容最丰富的口述历史库之一。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正逐步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是近三年兴起的关于大学生的口述历史大赛,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发起并主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我的历史”公益计划负责具体执行。
如今它已举办三届,吸引力数十所高校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由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主办,中山大学历史系承办,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口述史领域的重要赛事。
2016年我院首次出征,即获得三等奖;“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在多家单位的支持下已经举办六届,第七届正在进行。
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主办的“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访谈大赛”将于2017年5月举行,届时我院同学亦可参赛。
如此繁复的罗列上述有关口述史的活动,只是想表明,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口述史的时候,地处西北的我们不应后人。
就像在我在标题中所言那样,口述史是人人都可做的历史,只要俯下身子,就有收获,更何况我们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
口述史能使我们对于过往不久的历史有更为切肤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的课上,老师讲到,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并非十分恶化。
在新中国成立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有些贫农白天将地主家的财物拿回去,晚上会土地会偷偷还回来。
我在家中的土炕上问年过七旬的爷爷是不是有这回事。
爷爷说,有啊,非常多。
但不全是因为关系好,有些农民是受到孔孟观念的教化,觉得白拿人家的东西不好;有些是受迷信报应思想,觉得万一人家以后翻身发达了记起仇来怎么办?还有一部分就是你们老师说的地主对农民好,农民觉得这样做是恩将仇报。
我们站在农民的思维上看,果然如是。
口述史能够留住岁月,分享真情。
采访爷爷的过去,让我对祖辈的经历充满了温情与敬意。
操作口述史也能够锻炼我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表达、表述能力。
进入口述史学是不需要多高的门槛,但当它产生出成果的时候,仍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和规范。
它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小。
诚如中华口述历史学会秘书长左玉河先生所言:
“口述历史在中国的兴起,标志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出现了关注社会下层、“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新视角,意味
着历史学研究观念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
能性。
历史文本的书写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
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记
录者和见证人;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研究者共同书写着刚刚逝去的历史。
文本客
观存在的“本然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的文本”之间结合的程度由此加
深了。
”
——左玉河:《中国口述史研究现状与口述历史学科建设》,《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毫不惭言的写下一点对于口述史的介绍和感受,是想以此来就有道而学焉,亦是想做一点抛砖之试,让口述史成为云亭班乃至我院同学的招牌。
最后,感谢云亭班所创办的《云亭报》能给予这么一次机会。
它在尚老师的倡议下诞生,是早春的嫩柳。
还请各位老师、同学鼎力协助,倾心呵护,让它在学院生根发芽,和我们一起茁壮成长。
201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