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工学分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X鹏:584863学号:201535560135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近代史教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搅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给我远在XX老家的外公,在中对他进展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
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并根据这次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场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那么分到的田地就多。
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XX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场实行的。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方案、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
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拟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良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开展。
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
改革开放口述史

,
、
华、
谷牧 、
龚育 之、
刘鸿儒 、
曾
培 炎 、 徐 匡 迪 、 龙 新 民 等 约 6 0
位老 领 导 、 老 同 志进 行访谈 , 以
口 述 史的形式 ,
展 现改革幵 放 40
年 中 诸多 重大决 策 出 台 的过程 ,
全面回 顾改 革开 放进程 中重大 事 件的许 多鲜 为人知 的细节 。 内 容涉及审 判 “ 四 人帮 ” 台前幕 后、 真理 标准 问 题讨论 的 前
就 ,
显 示 中 国 特色 社会主 义能 为解 决 人类 问 题 贡 献 中 国 智
慧 和 中 国 方 案 。
激情 团 队 : 创 新成 就伟大 企业
英 约輪 ?
【
】
阿代 尔
著
团 队领导 者应 如何 识别 领 导并 激励 桀 、
骜 不 驯 的创 造性人 才 ?
如 何 平衡 自 由 和 秩 序 , 使 团 队 既能保 持
、
雀巢 等知 名 企业的 案
例 , 总结 出 了 伟 大企业兜借团 队 创 造力 成就长宵驻 业 的秘诀
联结 力 : 联结创 造 价值
丁伟 明 著
成 功 学 专 家 卡 内
联结 力
蕋 说 : “ 成 功 2 0 % 靠 聪 明 才 智 , 80% 靠 人
际关 系 。 ” 本 书 首 先
提 出 了 人 脉 资源 就 是
联 结 力 的 思 想 结 合 ,
心
理
学 、
社 会 学 理 论
揭 示 了 人 际 关 系 的来自奥 秘 分析 了 人脉通 道技 术 , 接着 指出 了 提升联 结 ,
力 的 三种 方法一 会做人 会识 人和会 管理 最
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 改革开放 口述史 采访

《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改革开放口述史采访》摘要:我选择三个例子来谈口述历史,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体验、真正的问题,都是在实践里表现出来的,而我做老北京人口述,用的是史学的研究方法,是将口述与历史文献相参照所做的一个尝试我选择三个例子来谈口述历史。
其中第一篇是胡鸿保教授与他的学生张丽梅合作的文章,他们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对美国女人类学家肖斯塔克的田野民族志著作《尼萨》和《重访尼萨》做了很专业的介绍与评论;第二篇是唐戈副教授的文章,这是他十余年来对生活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族群“俄裔”所做口述和田野作业的报告和经验总结。
第三篇是我从北京城市史的视角为数十位老北京人所做口述的过程和体会。
严格地说,口述史作为一个学科,迄今仍然算不上成熟,各种理论、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每一种都未必能够成为公论。
在国内,它似乎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学者们更热衷于登高一呼,提倡“大家来做口述史”。
以及介绍和讨论它的理论和方法,亲身实践者、尤其是长期投入的实践者却反而人数不多,且观者寥寥,显得颇为冷清寂寞。
与前者的热闹恰成鲜明对比。
我则认为,在一个学科的初兴阶段,实践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体验、真正的问题,都是在实践里表现出来的。
我这里选择的三件口述作业,就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例子。
这三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做的口述史作业,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说,不是单纯以口述史方法做出的成果。
《尼萨》和“俄裔”的口述史都是人类学家的作品,有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是他们10年以上长期田野工作的组成部分;而我做老北京人口述,用的是史学的研究方法,是将口述与历史文献相参照所做的一个尝试。
在这三篇摘要介绍的背后,各自都有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专著为依托。
总之,做口述史的方法并无一定之规,但要想做成做好,却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辛的、有时候是默默无闻的过程,不可将它看得太轻易、太简单才是。
――定宜庄.。
改革开放史的经典小故事

改革开放史的经典小故事《改革开放那些事儿》说起改革开放呀,我就想起了我们村里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们村有个李大叔,他家一直过得挺紧巴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开始吹的时候,李大叔还有点犹犹豫豫的,不知道该不该跟着这股潮流干点啥。
有一天,李大叔听说隔壁村有人开始搞养殖挣了钱,他心里就琢磨开了。
回到家就跟家里人商量,说要不咱也养点啥吧。
家里人一开始也不太确定,毕竟没干过呀。
但是李大叔那股倔劲上来了,说干就干。
他先去买了几只小猪崽,那小猪崽粉粉嫩嫩的,看着特别可爱。
李大叔那叫一个上心啊,天天起早贪黑地照顾这些小猪崽。
给它们弄干净的窝,喂最好的饲料。
小猪崽慢慢长大,李大叔心里可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有一天,有只小猪突然不吃食了,还哼哼唧唧的没精神。
李大叔着急坏了,这可咋办呢。
他赶紧跑到隔壁村去请教那个养殖户,人家告诉他可能是生病了,给他说了几种药。
李大叔马不停蹄地去买药,回来就给小猪喂上了。
那几天呀,李大叔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一直守着小猪,就盼着它能好起来。
好在呀,小猪在李大叔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恢复了健康。
之后这些猪都顺顺利利地长大了,到了出栏的时候,可把李大叔高兴坏了。
那一笔卖猪的钱呀,让李大叔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就改善了不少。
从那以后,李大叔就尝到了甜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慢慢地,他们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他逢人就说,多亏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呀,让他有了过上好日子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小故事,它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呢?嘿嘿,改革开放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呀,我想,以后这些故事还会继续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力量。
改革开放具体事例

改革开放具体事例改革开放具体事例改革开放是中国新时代前进的动力,它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改革开放的具体事例:1. 农村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1982年以后,农业生产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化,农民户口改革也在此次改革中首次尝试。
随着城乡差距缩小,农民的物质财富及社会地位有了大幅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重大进展。
尽管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但农村发展的态势给农民们带来了希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推动了国家发展迅速向前。
1979年1月,中美建交,为接下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亿万贸易的基础。
随后,世界各国企业开始在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出口额迅速增长。
对外开放还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素质和认知水平,帮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
3. 经济改革1978年,国家开始试图通过经济改革来提升经济水平。
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取得了崭新的动能,尤其是在大力扩大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推动下。
中国的改革者曾在中国的媒体上说过,政府不会再撒谎,不会像以前那样一直掩盖生活的真相,而是要让人民真正感受到改革的好处。
中国的改革带来了工业化机制以及商业文化的变革,这让人们感受到经济的力量。
4. 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系统得到了极大改进。
在不断更新教育思路的情形下,中国的学生和各种学校得到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系统更加有效,更能与全球接轨。
中国的学生也在全球各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题。
教育改革在中国推进的速度绝不慢,而且可以不断推进,为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机会。
总之,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发展的绝佳时机。
它不仅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而且让中国变得更加重要,并进一步推动世界发展。
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两个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革。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一个名叫李先生的农民带着一颗改革的种子,决心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生活。
李先生看到乡里的一个村民在创业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于是他开始研究种植业的现代化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他种植了优质水稻,并尝试引进高效的肥料、农药和灌溉系统。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他的农作物产量迅速提高,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个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们只能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收入微薄。
但是,改革开放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自由,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实现农田现代化与农产品市场化,从而改变了过去贫穷的命运。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那时中国正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逐步开放市场。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名叫张女士的年轻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她看到了市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于是决定开设一家家电专卖店。
通过了解市场和与厂商的合作,她以优质的服务、丰富的产品品种吸引了大量顾客,生意越做越好。
几年后,她的企业逐渐扩大规模,不仅在国内市场有了更多的分店,还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这个故事体现了改革开放为私营企业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企业家们很难获得发展的机会。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逐渐开放,竞争环境也日益改善。
这为像张女士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创业、成长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打开了新的大门。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1.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这一改革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2.城市改革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也逐渐展开。
19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城市集体企业改革和外资企业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得到了增强。
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
4.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19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党的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5.社会事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使我国的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
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工学分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姓名:***电话:584863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
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
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
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
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
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
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
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
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
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
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
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
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
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5、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
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
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R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机械151班张鹏
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