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征课件

合集下载

抗磷脂综合征及实验室诊断ppt课件

抗磷脂综合征及实验室诊断ppt课件
.
抗磷脂综合征的主要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 APS患者体内的aCL与心磷脂结合时需要β2-GPI的参 与,β2-GPI的存在使aCL与心磷脂的结合增强,称为β2GPI依赖的aCL。而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梅毒时, aCL可 直接与心磷脂结合,β2-GPI的存在使其结合受到抑制,称 为非β2-GPI依赖的aCL。 ACA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因素,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较小
.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的实验室检 测
▪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 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 常规采用ELISA检测,其优点在于避免了凝血因子缺乏与抗凝 剂的影响。在同种型中C以IgM最临床意义,IgG次之,IgA几 无临床意义。
▪ GPI高亲和力受体,在β2GPI存在时,抗β2GPI可通过β2GP
.
▪ 与Annexin-2结合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激活内皮细胞表 达黏附分子[7]。Annexin-5具有很强抗凝活性,对磷脂有 高的亲和力,可与凝血因子竞争磷脂结合位点,从而阻止 细胞膜磷脂表面的凝血反应。APL通过与Annexin-5竞 争磷脂结合位点,干扰Annexin-5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的结 合,使其不能发挥抗凝作用。
.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
▪ 该标准包括临床和实验室两方面内容: ①临床指标有血管血栓形成和(或)妊娠丢失或新生儿异 常; ②实验室指标包括狼疮抗凝物( LA)和(或)IgG类或IgM类 抗心磷脂抗体( aCL)阳性。 至少同时符合一项临床指标和一项实验室指标才能诊 断为APS。
.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
.
抗磷脂综合征的主要辅助因子及抗体 β2GPI及抗β2GPI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PPT课件

抗磷脂综合征PPT课件

子VII、凝血因子XI、 凝血因子XII、补体成分C4和补体因子H)。

通过分子模拟,感染因素可诱导易感人群形成致病性自身免疫性抗磷脂
抗体。而梅毒、非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钩
端螺旋体及寄生虫等感染诱导形成的抗磷脂抗体通常能与磷脂直接结合,为
β2GPI非依赖性抗体。药物(如氯丙嗪、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苯妥英)和 恶性肿瘤(如淋巴增生性疾病)诱导产生的抗磷脂抗体也为β2GPI非依赖性。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s the forerunner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 2007;16;324-328
aCL、B2GP1抗体均未较合理的解释Ab-血栓 的机制
针对凝血过程中一些因子的抗体的体内外研 究已经证实-Ab可以诱发血栓
在正常志愿者中,10%可出现一过性低滴度的抗心磷脂 抗体,少于1%存在中到高滴度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 物试验阳性。随着年龄增长,aPL阳性率有所增加。 10%~40%的SLE患者以及将近20%的RA患者抗磷脂抗体试 验阳性。
有研究结果显示:在aPL阳性而无症状(无既往血栓 事件或异常妊娠)的患者血栓年发生率为0~4%;其中 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时,患者血栓事件的发 生率较高。抗磷脂抗体滴度越高,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也 越大,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易发因素的患者形成血 栓的风险也更大。10%的初次血栓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 阳性,尤其是年轻患者,阳性率可达29%,有过3次或3 次以上流产史的女性患者20%为抗磷脂抗体阳性。14%反 复静脉血栓的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
2)同时或一周内相继出现 3)至少有1个器官/组织的小血管阻塞的组织病理依据 4)aPL阳性的实验室依据(标准同APS的标准) 确诊的CAPS : 符合4条 可能的CAPS: 1)4条,除了累及器官为2个 2)4条,除了实验室检查的aPL(+)2次间隔<6W(病人短期内死亡) 3) 1,2 and 4 4) 1,3 and 4. 2中的时间>1W 但在1月内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pptPPT课件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pptPPT课件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是APS表现之一,APL是直接针对细胞膜的抗体, 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报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的患者中30%APL阳性,APL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能激活血小板 ,使其集聚加速,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ACA引起血小板减少的 机制:ACA与血小板内膜磷脂结合,增加单细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 小板吞噬和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ACA促使血小板激活,从而易 于形成血栓,同时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四、诊断
Alarcon-Segovia 等对APS的诊断标准
——————————————————————————— • 肯定的诊断
1.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 (1)复发性自发性流产 (2)静脉血栓 (3)动脉闭塞 (4)下肢溃疡 (5)网状青斑 (6)溶血性贫血 (7)血小板减少
2.伴有高水平的ALP抗体(IgG和IgM>5SD) • 可能的诊断
抗磷脂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 征象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 及血小板减少等。在同一患者可仅有上述一种表 现,也可同时有多种表现。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 疾病。APL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LA)和抗心磷脂 抗体(ACA) ,在临床上由于抗心磷脂抗体( ACA)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表现关系更密 切,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 syndrome,ACS)。
PAPS可能。
• 动脉血栓多见于脑部及上肢,还可累及肾脏、肠系膜及冠状 动脉等部位。
三 、临床表现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通过检查血液指标等,早期 发现并干预磷脂抗体综合征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控制疾病的活 动性,减少磷脂抗体的生成
预防措施
避免高危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 酒,健康饮食,保持适当体重
注意用药安全: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 可能诱发病情恶化的药物
预防措施
健康管理:积极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 动,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
结论
结论
磷脂抗体综合征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 害,预防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 以有效预防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生和发 展
结论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对预 防磷脂抗体综合征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危害 及预防PPT课件
目录 引言 病因与危害 预防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磷脂抗体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存在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危害 本课件旨在介绍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危害 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病因与危害
病因与危害
病因:磷脂抗体攻击人体正常组织和细 胞,造成多个系统的损害
血液系统危害:导致血小板凝结功能异 常,易发生血栓或出血
病因与危害
免疫系统危害: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 能,容易引发感染和免疫性疾病 生殖系统危害: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早 产或死胎,增加不孕风险
病因与危害
心血管系统危害:引起心脏病、心肌梗统疾病 ,如脑梗、脑膜炎等

抗磷脂综合症课件

抗磷脂综合症课件

八、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1 治疗原发病 2 预防血栓形成 3 血栓形成的治疗
➢ 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 预防再栓塞
4 妊娠期治疗 5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6 恶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1)治疗原发病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继发于许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 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感染、肿瘤等,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根据原发病的性质及患者具体临床情况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细胞毒药物、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手段。
如伴有SLE或LN者应用激素及环磷酞胺,伴严重血小板减少者 可应用激素,必要时应用丹那唑、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及血浆 置换;伴溶血性贫血也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2)预防血栓形成
对于无临床症状的APL阳性患者是否需要治疗有争议。 只有接近10%的APL阳性者会最终发生血栓,因此,一
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血栓形成的治疗
➢ 血栓形成的治疗可分为: 急性期治疗 预防再栓塞治疗
➢ 急性期治疗一般采用常规抗栓治疗,包括:
促进纤溶 抗凝 必要时外科取栓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 常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参考剂量为tPA10-100mg 尿激酶(uK),参考剂量为uK 60万-345万u 链激酶(SK),参考剂量为SK 15万-150万u
五、抗磷脂综合症的流行病学
与其他自身抗体不同,aPLs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约12%正常老年人可以出现IgG或IgM类 aCL抗体,合并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检出率更高。
多数aPLs阳性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有研究认为 aPLs阳性的SLE患者在20年长期随访过程中发展成 APS的比率高达50%-70%,但其中仍有30%左右 患者在最初7年的随访过程中无任何APS相关血栓事 件发生。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医学课件课件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医学课件课件
对于有抗磷脂综合征病史的孕妇,可考虑使用小剂量阿司匹 林、肝素等预防性治疗,以降低流产、早产等风险。
心理支持
心理辅导
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可提供适当的心理 辅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健康宣教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04
抗磷脂综合征的并发症及处 理
建立患者支持群体和网络,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和互助,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不良反应及处理
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出 血、过敏反应等。若出现 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
作用机制
羟氯喹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 抗血栓作用,免疫抑制剂可抑 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损
伤。
用法用量
羟氯喹一般采用小剂量长期口服 ,免疫抑制剂根据病情选择合适 的剂量和疗程。
症状
患者可出现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皮肤坏死、网状青斑、血小板减少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表现。
病因和发病率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率
抗磷脂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女性略高于男性,好发于 青壮年。
05
抗磷脂综合征的预后和长期 管理
预后和复发风险
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短暂的轻微发 作,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持续性病变。
患者发生血栓、习惯性流产、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这些并发症可能影 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
长期监测和管理对于及时发现并治疗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并发症非常重要,可以 降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医学课件课件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医学课件课件

03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 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 栓塞事件。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用于降低血栓形成的风 险。
免疫抑制剂
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 ,用于控制自身免疫反应 和炎症反应。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控制 病情和预防并发症。
策略等。
新药研发
概述正在研发或已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的抗磷脂综合征新药, 分析其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 性。
临床试验进展
介绍正在进行的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试验项目,包括试验设计 、目的、招募对象及预期结果 等。
未来展望
分析抗磷脂综合征治疗领域未 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对 新药研发和临床实践提出建议

国际合作与交流
特性
抗磷脂综合征具有个体差异,不 同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不同, 但多数患者存在抗心磷脂抗体或 狼疮抗凝物阳性。
抗磷脂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
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 肺栓塞等。
体征
皮肤黏膜出血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肝脾肿大等。
抗磷脂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药物等多种因素有 关。
免疫指标检测
检测免疫指标如补体、免疫球蛋 白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
态,辅助诊断抗磷脂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
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观察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发 现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变。
关节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或磁共振成像等手段,观察关节的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 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关节病变。

抗磷脂综合征 OKppt课件

抗磷脂综合征  OKppt课件
抗磷脂抗体可激活血小板,亦使血小板被消耗; 抗磷脂抗体可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其受损,抑制了
蛋白C活化及纤维蛋白溶解,干扰了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形成,导致血栓形成并消耗血小板。 受累脏器:①肾上腺②心脏③中枢神经系统④皮肤⑤四 肢⑥胃肠道⑦血液⑧眼⑨肺脏⑩肾脏及生殖系统
发病率\死亡率
APL抗体
1952年Conley在SLE患者中发现有“血凝抑制 物”,它具有抗凝活性称为“狼疮样抗凝物”, 1983年又查出抗心磷脂抗体,这两种抗体是一 组有关联的获得性自身抗体称为抗磷脂抗体 (APL)。
APL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 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特别是当血管内皮细胞 破坏后暴露出含有磷脂部分,使抗磷脂抗体触 发,易形成血栓。
antibody)
尽管临床上发现APL与APS密切相关,但目前 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APL是APS直接发病基础。
APL可见于5%正常人群中。
APL抗体
在美国总体阳性率未统计 在SLE患者中,50%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 健康人群中,1-5%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 抗心磷脂抗体大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中 最近一项研究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抗
病理生理
假说二:凝血机制异常 ①活化的血小板使内皮细胞黏附加强 ②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和单 核细胞依次结合 ③抗体产物可以影响凝血因子,包括凝 血酶原、蛋白C、蛋白S ④影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促进血管动 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
机制
本病血小板减少及导致血栓形成的机理ACLA可促进血小 板的活化,活化的血小板构成内膜的负电荷磷脂就翻转 至表面,变成可与ACLA反应的状态,血小板与ACLA相 互作用,引起血小板破坏,使网状内皮系统对血小板的 摄取增加。
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抗磷脂抗体还针对一些相对特异性不高的抗原,(凝血酶原、膜联蛋白V、蛋白C、蛋白S、高和低 分子量激肽原、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凝血因子VII、凝血因子XI、 凝血因子XII、补体成分C4 和补体因子H)。
• 通过分子模拟,感染因素可诱导易感人群形成致病性自身免疫性抗磷脂抗体。而梅毒、非梅毒螺旋 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钩端螺旋体及寄生虫等感染诱导形成的抗磷脂抗体通常 能与磷脂直接结合,为β2GPI非依赖性抗体。药物(如氯丙嗪、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苯妥英)和 恶性肿瘤(如淋巴增生性疾病)诱导产生的抗磷脂抗体也为β2GPI非依赖性。相反,自身免疫性抗磷 脂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通过结合β2GPI或其他磷脂结合蛋白而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为β2GPI 依赖性抗磷脂抗体。
N Engl J Med 2013;368:1033-44.
临床表现
APS的血栓临床表现
累及血管 静脉
肢体 脑 肝脏
大静脉 小静脉 肾脏 肾上腺
肺 大静脉 皮肤 眼
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 中枢静脉窦血栓
Budd-Chaiari's综合证 肝肿大;酶升高 肾静脉血栓 中央静脉血栓;出血;梗死 Addison's病;肾上腺机能减退 肺血管栓塞;毛细血管炎;肺出血;肺高压 上/下腔静脉综合征 网状青紫;皮下结节 视网膜静脉血栓
可能的发病机制
• aPL对EC的影响 • aPL促进凝血
• 抗磷脂抗体的主要抗原并非磷脂,而是血浆中一种磷脂结合蛋白——β2GPI(即载脂蛋白H)。β2GPI 在人体循环中的正常浓度为200mg/ml, 属于补体调控蛋白家族成员,有5个重复功能区和不同等位 基因。第5功能区的八肽结构和各功能区的半胱氨酸键为结合磷脂以及产生抗原性所必需的结构;第1 功能区具有激活血小板的功能位点。在体内β2GPI 与活化或者凋亡细胞(包括滋养层细胞、血小板和 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磷脂酰丝氨酸结合,从而可能在清除凋亡细胞以及生理抗凝中发挥作用。
抗磷脂抗体很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血栓形成的发生,当血小 板、内皮细胞、滋养层细胞活化或凋亡时,带负电荷的磷脂酰 丝氨酸从细胞膜内侧移行到原本电中性的细胞膜外侧。之后, 循环中的β2GPI与磷脂酰丝氨酸结合,然后抗磷脂抗体与β2GPI 二聚体结合。
抗磷脂抗体与β2GPI二聚体结合后,能激活胞外补体系统; C5a和抗磷脂抗体可能通过结合膜表面C5a和β2GPI受体,促发 胞内信号转导;进而招募和活化炎症效应细胞,包括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以及血小板,导致释放促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 子(TNF)、氧化剂、蛋白酶等,诱导出现血栓前状态。能与 β2GPI结合蛋白偶联,并将偶联信号从细胞膜传导至细胞核的 受体仍未明确,而且不同细胞中介导信号转导的受体也可能存 在差异。目前认为可能的信号转导膜受体包括载脂蛋白ER2′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超家族成员)、膜联蛋白A2和Toll样受体。 核因子κB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可能参与细胞内信号级联 放大反应。
1952年发现梅毒血清学试验 假阳性(BFP-STS)
1986年一度被称为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1987年正式命名APS
1990年发现2-GPⅠ
1955年发现 狼疮抗凝物(LA)
带负电、两性、中性等 多种磷脂
目前发现多种与磷脂 结合的血浆蛋白
抗磷脂抗体概念的演变
• 1952年发现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 • 1955年发现狼疮抗凝物(LA) • 心磷脂 (1983 Harris ) • 1990年B2糖蛋白-1 •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 蛋白 C, 蛋白 S 和Thrombomodulin • 其他血浆凝血因子
流行病学
• 在正常志愿者中,10%可出现一过性低滴度的抗心磷脂抗体,少于1%存在 中到高滴度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试验阳性。随着年龄增长,aPL阳 性率有所增加。10%~40%的SLE患者以及将近20%的RA患者抗磷脂抗体试 验阳性。
• 有研究结果显示:在aPL阳性而无症状(无既往血栓事件或异常妊娠) 的患者血栓年发生率为0~4%;其中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时, 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抗磷脂抗体滴度越高,发生血栓的危险性 也越大,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易发因素的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也更 大。10%的初次血栓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阳性,尤其是年轻患者,阳性率 可达29%,有过3次或3次以上流产史的女性患者20%为抗磷脂抗体阳性。 14%反复静脉血栓的患者存在抗磷脂抗体。
主动脉弓综合征 跛行 指端坏疽;慢性下肢溃疡;类血管炎样斑 视网膜动脉和小动脉血栓
研究内容
C4d的肾脏沉积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微血栓
研究结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在光镜下观察阳性部位显示棕褐色。
图2 补体片段C4d肾小球沉积的光镜下表现 ×400 A:肾小球无C4d沉积;B:轻度到中度肾小球C4d沉积;C:重度肾小球C4d 沉积
抗磷脂综合征
已完成的研究
抗磷脂综合征(APS ):
反复动脉、静脉血栓 习惯性流产 血小板减少 抗磷脂抗体 (aPL)
a. 抗心磷脂抗体 (aCL) b. 狼疮抗凝物 (LAC)
历史回顾
1906年发现心磷脂
Hughes等(1983)报道BFP-STS、LA与APS 临床表现相关,建立了ELISA方法检测aPL
22
LN患者肾小球C4d沉积与血清IgG型抗β2GPI抗体
研究内容
Shen Y, Yang CD, et al.
Lupus,2010
23
实验室诊断
• aCL • LA • Anti-b2GP1 • Ab to Thrombin/PT, Plasmin, t-PA, Protein C .
动脉
肢体 脑 大血管 小血管
心脏 大血管 小血管 急性 慢性
肾脏 大血管 小血管
肝脏 主动脉 主动脉弓 腹主动脉
皮肤 眼
缺血;坏疽
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Sneddon's 综合征 急性缺血性脑病;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
心肌梗塞;静脉搭桥术后再梗塞
循环衰竭;心脏停搏 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肾动脉血栓;肾梗塞 肾血栓性微血管病 肝梗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