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作者:焦薇概要:苏辛两人的词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苏轼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对辛弃疾的词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将豪放派的词风更加完善和规范。

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两宋的豪放词风在苏辛二人的推动下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一派。

但由于个人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人同属豪放的风格,却一个豁达潇洒,一个慷慨悲壮。

与之相关联,在豪放的词风下,两人有着对词风不一样的表达和风格。

宋词在这种雄壮豪迈、沉郁顿挫的风格引导下,开阔了词的意境和气势,以更为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词坛,成为对丰富词的功用功不可没的一派。

苏轼和辛弃疾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一、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苏轼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生活态度积极达观,积极进取却惨遭贬罚。

苏轼不受当朝的重视而又几经被贬,一次比一次更远,但苏轼却在逆境中保持了洒脱乐观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 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 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

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

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

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

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

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

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

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小编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小编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

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

苏诗伤学,词伤才。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摘要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其词作品都是以豪放见长,完全脱离了当时词曲写作声律方面的束缚,词作品选择的题材和体裁比较广泛,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弘、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由其代表的“豪放派”也逐渐被文学界所关注。

因此,对于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代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属于同一个派别风格,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细微差别。

主要区别表现在,苏东坡的诗词比较侧重于向光明的目标去奋斗,要将身边不可忽视的痛苦和困难作为追求光明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主张从苦难中实现解脱和超拔。

而辛弃疾则侧重于表达和发泄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谴责和摆脱的激情,表达一种愤怒的激情。

总而言之,东坡是旷选,而稼轩则是悲愤。

辛弃疾的风格在创作上呈现多形式、多形态,继承苏东坡的豪放风格。

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人生经历比较与此同时,在实际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进行比较研究,“豪放”的风格作为词风的基本特征,同时两者在词作品的感情色彩、思想风格、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同之处。

以词的本色出发,较之有一定的发展和继承。

在书面文本的基本思想层面,作者的爱国之情、自身的忧郁之情都凝结在一起。

而在表现的手法之上,则较多的运用曲折的比兴等手法,营造较好的诗词意境。

纵观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这一生,坎坷之途不断。

苏东坡年轻之时即具备极大才华,进入仕途之后就被卷入了宋朝官宦内部的内耗斗争中,受到屡次的排挤和打击,多次被贬官下放,甚至有生命危险,几乎不得完身。

辛弃疾除了诗词方面的显著成就之外,还显露了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在军队实现南渡之后却实现不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和信任,多次遭到奸人诬陷和免职,在野外赋闲时间有二十余年。

这样在政治仕途上的独特遭遇和经历,使他比别人多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反映在他们的诗词创作上有了很深远的影响。

在两人的诗词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胸怀大志却无从实现的特点。

表现不同之处的也有,苏东坡有一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展示了以为伟大政治家的豁达胸怀和志向。

而辛弃疾的作品中很少有这种豁达的态度和超然的感觉,表达更多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抑郁之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两者的作品中,大量对抒发的感情进行表露,要么怀古、要么超越时空和历史,要么面对现实,以古喻今。

只要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比较容易总结得出的。

辛弃疾具有较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人生际遇使得他总是处于壮志不遂、报国无门的地步,将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慨、悲壮沉郁等诸多因素共同蕴藉在辛弃疾的词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一个英雄对祖国的热爱和宽广的怀抱,全词中都充满着慷慨激昂的豪壮情怀。

同时,辛弃疾在词中将自己的人生沉浮以及进退荣辱都写进去了,同时将自己的昂扬激愤的情绪也写进了词中,在宋词研究领域被誉为豪放悲凉的“爱国交响曲”。

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意象形态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中的微观比较就是意象形态领域的比较,与从整体上对比苏轼、辛弃疾的词风不同的是,两者多习惯采取一些现实物质的比较和寓意,比如在词作中更多的采取鸟、菊、酒等意象形态,进一步抒发苏轼、辛弃疾的内心雄心壮志,以及对于时事政治的失望,还有些许存在的避祸心理意识。

例如,苏轼的《卜算子》中,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只高洁、孤独的仙鹤,在词中寄托出浓郁的哀伤之情,但是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没有被世俗的悲愁所掩盖,仍然怀着古代文人的坚贞高情。

在《水调歌》中,将自己比喻成为飞鸿,天马行空任性逍遥,表现出苏轼对于人世间的际遇偶然等方面的悲悯和彻悟,体现出作者的高洁和孤寂。

在具体的词作当中,甚至可以看出苏轼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人生境地,对于飞鸟或者仙鹤来说都属于高洁的生物,但是对于尘世仍然怀有艳羡之情,也反映出苏轼一方面在仕途生涯的艰难险阻,同时又无可奈何的参悟。

这种感情会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进一步升华变化,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像飞鸟和仙鹤那样来去自由,任性逍遥人世间,表现出苏轼对于人世间各种食物的充分理解和超脱。

从辛弃疾的词风来比较,其更加注重将飞鸟比喻成对于人世间自由的渴望,以及自己一心想脱离羁身尘世的内心苦闷。

在《沁园春》中,辛弃疾充分表达出一种对于人世间离别和对于故土难返的一种强烈的愁恨之情,将这种感情寄托在飞鸟的身上。

从辛弃疾的多个词作品中来看,辛弃疾对于飞鸿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较为显著的代表就是辛弃疾思想特征中鸥和鹭的意象。

因此,从表面上来看,这两种飞鸟均为白色,从一个方面可以反映出辛弃疾有超尘脱俗的向往和韵味。

对于超凡脱俗,辛弃疾内心渴望与信心不足并存着,因为从其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辛弃疾对于自己能够超越世俗的羁绊仍然没有信心,因此,在词中会具有一定成分的哀愁意味和象征,这也是辛弃疾想要摆脱痛苦的所在。

同时,辛弃疾并不是十分情愿承认鸥鸟上的白羽是因为烦闷所致,而是更加强调出自己没有悲愁的情绪,而这种表现方式能够更加说明其内心的悲苦,一种想要极力挣脱世俗羁绊的渴望。

简而言之,苏轼和辛弃疾各具千秋,各具慧眼,各有所爱。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相似方面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具有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是宋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对于词的看法比较偏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苏轼就是扭转风气的成功者。

将词的风格由以往的那种男欢女爱、离愁别绪等方面的题材转变为豪放的风格,并且多加入了一些积极上进的意境,进一步提升了宋代词的层次和境界。

同时,积极摆脱乐曲谱写歌词的目的,冲破原有的词存在的传统状态,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新型文学体裁。

在宋代词的语言风格方面,苏轼坚持创新原则,切实改变以往的“花间词人”等之类的镂金错采风格,积极融合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著名诗人对于诗句的理解将其融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说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朴素的全新感受。

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体现在不仅仅是创世豪放派词风,同时也是将宋代词从相对狭小的范围之中予以解放出来,进一步拓展了宋词所能够表达出的感情,促进了宋词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同时,南宋的辛弃疾,对于宋词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充实、完善、巩固、提升、发展等方面,是建立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的基础之上的。

与苏轼不同的是,辛弃疾更加擅长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经常采取浪漫主义的想象手法或者是具有较强象征意味的方式来烘托和渲染“豪放”词风的色彩。

辛弃疾思维方式敏捷,经常采取跳跃、顿挫等诸多方式和手法促进感情起伏的增强,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内发挥想象力,将最为凝重的感情融入到词的开头或者结尾。

纵观苏轼和辛弃疾两者的豪放类词,已经清楚的感受到两者为推动宋词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不仅在于他们对词的题材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同时还将宋词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与诗歌相同的高度,在中国诗词歌赋的发展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的词中更多的采用比兴的手法,从《离骚》中汲取的营养和传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辛弃疾豪放宋词之中还蕴含着细腻婉约风貌,表达了对于当时投降派的痛恨、斥责和对国家发展趋势的高度关注。

品味辛弃疾的这些词,都会有一番意思寄托在内。

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差异方面比较在看到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相似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两者之间的词风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对比和研究。

虽然苏轼、辛弃疾的词风均同时具备“豪放”的特点,但是两者词风也不尽相同,其各自的作品也都各具特色。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更加体现在将宋词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层次,采取华丽、典雅、不羁、生动的语言风格,充分借助生动的景物描写,描绘出多种波澜壮阔的画面,更加展示出苏轼词风中的自然、雄放等显著特征。

在苏轼词的背后,隐藏着较为深刻的佛老思想,努力将喧哗人世间看作是一场梦境,奋力突破时空樊篱的束缚,实现与圣哲的思想产生交流和共鸣。

与此同时,辛弃疾的词见长于丰富的内容选择,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倾向于风格的多样化,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宋词理论研究学界认为,辛弃疾的词属于“以文为词”的类别,其非常善于充分发挥他的奇特想象力,更多的采用夸张、比兴等手法,来具体展现浓厚浪漫主义的意境。

经常创新思维方式,勇于破除传统词作形式乃至格律方面的束缚,将苏轼的“以诗为词”的理念发扬光大,进一步丰富了宋词的艺术表现形式。

辛弃疾词中特别喜欢“用典”,这也是其词风别于苏轼的地方,而且辛弃疾的词对于用典方面比较杂和广泛,用典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辛弃疾能够将议论和议论的风格加入到自己的词作当中,将一些议论性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与词作本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采取精美华丽的文学性语言,有时采取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风格,将散文等一系列的句式融入词作之中,因此,辛弃疾的语言表达风格更加具有集优汇萃等特色。

辛弃疾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遭馋受妒,曾经多次被弹劾罢官,在词中英雄报国无门的愤懑溢于言表,也能够充分体现出词中特有的悲凉沉郁。

同时,当时的南宋朝廷一味的妥协退让和偏安一隅,也让辛弃疾痛心疾首,更多的只能是平添一分无奈,即使有满腔的报国、救国之情,也是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和现实的。

辛弃疾的政治际遇,使得其词作中采用比兴用典、借古喻今等手法。

五结语综上所述,苏轼、辛弃疾处于不同时代,但是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豪放宋词的重要代表人物,为豪放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被后人并称之为“苏辛”。

从并称来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是以豪迈慷慨的意境见长,通过豪放的词风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与此同时,两者之间词作和词意的构思上,均拥有显著的区别,这能够从一个层面充分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人文环境下的文人开展创作的差异性。

不论是苏轼的豪放词风,还是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都对宋词发展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是宋词豪放的代表和创始,辛弃疾在苏轼词风的坚实基础之上,努力将宋词中“豪放”的元素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做到淋漓尽致,辛弃疾可以被看做是苏轼后来豪放宋词方面的文学奇才。

豪放宋词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取代了晚唐五代时期的艳词,宋词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是从苏轼开创开始的,逐渐形成宋词内容的广阔,宋词题材的多种多样,宋词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坚持做到“以诗为词”,同时还能做到“以文为词”,在辛弃疾的词作当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历史典故,恰到好处的议论,丰富精彩的语言措辞,如果说苏轼是豪放宋词的开创者,那么辛弃疾就是豪放宋词的助推者,并且将豪放宋词推向了巅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