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此重大判断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

扩展资料:

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较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数科院08级1班06080138 贺姣妮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一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二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三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落后",显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相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因为,正确认识国情,不仅要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界定,同时还应准确判断主要矛盾,这直接关系到该阶段中心任务的确定。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有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有错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挫折的沉痛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对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对主要任务的规定,尽管在表述上不完全准确,但总的精神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惜这些正确的认识未能坚持下来。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判断上的失误,到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转而认为,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从而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乃至十年动乱,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这些任务。”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的同时,对主要矛盾也作了规范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一些认识的原则和方法,而没有作出具体的阐述;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李小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升级版,反映的是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要求。一是从数量到质量、到品牌的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对产品、文化和服务有更高质量的要求;二是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升级,现在人们对大气、水、

绿化等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绿城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城乡发展由不平衡到均衡:城乡居民收入要均衡、城乡基础设施要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要均衡;四是地区发展由不平衡到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经济发达,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有差距;五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时代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全社会之力,通过化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怎样处理好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

论怎样处理好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对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对主要任务的规定,尽管在表述上不完全准确,但总的精神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的同时,对主要矛盾也作了规范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例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使一部分职工下岗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地区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不管是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落后造成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牢牢做到以下几点: 邓小平同志有句精辟的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就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发展,才能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内的凝聚力;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全局,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都迫切要求我们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必须把改革作为推进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在初级阶段,特别在当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正在快速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成熟,由于不少国有企业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好改革的攻坚战,成为迫切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寻找能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由于打江山坐江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所有反动势力和剥削势力不可能通过三年的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能够彻底消除,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并没有随着公有制的确立而消除。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阶级矛盾不同于过去历史上两个完整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或者说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同各种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缩小、减弱和缓和。当解决了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了,不再有敌对势力,剥削阶级的种种恶劣影响也已消除,阶级矛盾也就不复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性质: 性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xìng zhì。一指禀性,气质;二指质地;三指事物的特性,本质;四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后三者多用于科学研究当中作为名词。 哲学上,性质指: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个性表达。本质指: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集性表达。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涵义: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著作中,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纵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发展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那么正确理解其中矛盾,实质上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然而,我们皆知,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应当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力量。在这对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被动的适应,它也能主动地发挥作用,自觉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尤其在新生的、革命进步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往往能发挥其能动性,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巨大的能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发展。当然,在落后反动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却是严重扭曲的、滞后的,这种扭曲、滞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误导和阻碍着生产力发展;这样的发展错位和矛盾对立,也必定引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重大变迁。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当缓慢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极为迟缓的,这期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比较趋缓的,因而其调整周期也是较长的。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日趋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呈快速迅猛之势,在这种态势下,生产关系不可能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那样,上千年或数百年的作一次调整,就能满足之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需求,而是每时每刻生产力都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不断作出调整而适应之,否则,生产关系就会滞后,二者的矛盾就会加大,从而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发展。 在当代,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生产资料、运营资本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分配公平化的矛盾更加激化,落后的所有制形态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桎梏,已经成为生产力畸形异变的根源。尽管资产阶级们极力辩解和设法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但终因不能自我解决社会制度和所有制性质这一根本问题,而只能任由矛盾继续恶化,或饮鸩止渴的将错就错下去。显然,这种矛盾日益加剧且不能解决,是违背解决矛盾和调整生产关系要求的,如此下去的物极必反,必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之矛盾,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调整周期大为缩短,并走上不断能动调节之路径。 一般来说,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但从本质上讲,生产力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还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生产力有其自然属性,就是说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自然客观的;而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则是因为居于决定意义的劳动者是有社会属性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并受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所有制形式支配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简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第二,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没有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成功。 ?例题: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B.爱国主义 C.诚实守信D.团结互助 2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取问是 A.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二) ①“利己不损人”: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面乐”;⑦“得人心者得天下”;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1、上述材料中,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⑧⑥ 2、上述材料说明人际关系本质上是 A.经济关系B.文化关系C.社会关系D.道德关系 3、下列选项中反映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是 A.①B.⑤ C.⑥D.⑨ 4.上述材料告诫我们 A.执政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C.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 D.执政要善于笼络人心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周公礼贤下士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这个故事说明A.“官德”在治国中的重大社会价值 B.“官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赢得民心 C.“官德”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 D.“官德”具有欺骗性 ?九、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 ?例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是坚持 A.发展先进生产力B.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就是党的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党的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者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生产力是基础,人民利益是归宿和根本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 A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B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D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都在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经过近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了极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了大幅跃升,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再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来概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九大科学分析,精准概括,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其立论根据就在于,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我们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构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第七章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 2.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历史的经验一再 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所以说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试述如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独立,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先进技术 第七章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跟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2.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 分配不公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悬殊,已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阻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一,由于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不大,低收入者有心却无力增加消费,消费需求难以发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应有作用;其二,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感普遍下降,不满情绪在低收入群体和一些中层、中上层收入群体中升温;其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并且容易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抬头;其四,分配不公导致激励机制扭曲,使得改革动力下降,社会创新激情不足。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GDP

高速增长,国家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目标。如今这个目标已实现,但是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甚至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加速分化,导致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失衡,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两条矛盾点: 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矛盾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关系够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够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 ●例子看特点: 从党的十五大看: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又有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以后的一系列阶段性和当代性的新特点。从矛盾发生、运动、转化的整个过程及我国实际例子来看,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 即非敌我矛盾,现今是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由诸多原因造成:如文化程度不同,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差异等,但是归根而言,国家按人均算的经济不高是重要原因,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致于要先富带后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政策,这些或多或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这些是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要正确对待,依靠改革,发展经济来完善。 2矛盾运动和展开的非线型双向性 从对内改革来看,如乡镇企业和名牌战略的发展实践,这既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纵向性的运动和展开,更是横向性的运动和展开。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把各种生产力要素或现有的各种生产力系统,按照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的发展状态和组织水平重新组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牵动和推进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某些因素和力量,例如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及其力量,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及其力量,在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的同时,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 运动变化线索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线索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 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 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

浅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浅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摘要】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矛盾是肯定存在的,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将其化消极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前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正文】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 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他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期研究,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中国是从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个重大课题。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后来背离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发生了“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邓小平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作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即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邓小平指出,多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对于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必须采取不同于阶级斗争的方法正确地加以解决,否则,也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即要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需要一个世纪的奋斗。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所以犯超越阶段的错误,就是因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完成历史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仍然是艰巨和繁重的,不能再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提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毛泽东指出:“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3、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完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生产力: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生产关系: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马克思在1895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历史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马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由此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动因。对社会发展来说,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制度化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其发展动力是什么?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苏东国家剧变后,这个问题以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意义上提出来。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邓小平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理论上解决了马恩对社会主义设想与实现的反差,使社会主义又一步迈向了科学,解开了困扰人们长达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之谜,为社会主义在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即将迈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否有改变,又该如何应对?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社会矛盾,尤其是最近小悦悦事件引起文化下坡讨论以及广电的限娱令,又该如何解决?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中的马克思主次矛盾基本原理的辩证关系在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兼顾解决次要矛盾。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有些人认为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他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上升为第二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当用13亿这个人口基数除以经济发展成果时,就会发现,我国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99位左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综合国力并不强,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因而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实国情决

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正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期,如果应对不当,经济社会发展有可能陷入长期徘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需求和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矛盾增多,平衡难度加大,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矛盾的主次要基本原理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面对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十二五要求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同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等一系列措施,消除制约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推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平稳持续较快增长,来保证经济的平稳持续较快增长。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有: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工业基础仍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