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通假字:1、 远具时羞之奠通“悽”,美味食物2、 零丁孤苦3、 皆不幸早世4、 敛不凭其棺二•古今异义词: 1、吾去汴州 古:离开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2、明年,丞相薨古:第二年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3、又可冀其成立邪古:成长立业 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而齿牙动摇 古:松动。
今:立场不坚定。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过不了多久今:数学领域的一分支6、未可以为信也 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7、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古:没有心思今:不是有意的 8、志气日益微古:精气神 今: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9、然后惟其所愿古:这样之后 今:作连词,与''先首先"相呼应 三、重点实词旅食(在外地谋生) 辍(停止,指丢下、离开) 无涯(边际.极限) 戚(哀伤) 宜(应该) 毛血(毛发气血,指身体、体质) 吊(慰问、抚慰、安抚,“形影相 吊”) 幸(希望,“幸可广问讯”) 其: 1、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 呜呼!英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英真邪?(表选择的连词)3、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祭十二郎文通“伶仃S 孤独的样子 通"逝”,死 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2、 乃能衔哀致诚(怀着)3、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5、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7、 终葬当于先人之兆(也可作"姚”,墓地)8、 殳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 不省所怙(依靠,指依靠父亲) 4、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 6.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 9、其又何尤(怨恨) 四、重点字词:季父(叔父)具(备办、准备)孤(幼而丧父)殁(死亡)承(继承、接续)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佐戎(辅佐军务)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5、重点虚词:六、词类活用:2、名词作状语1. 名词作动词莫如西归西:向西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 业英家业:继承……的事业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东亦客也客:做客3'动词作名词而视茫茫视:视力惟其所愿:愿望传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吾兄之盛徳而夭其嗣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夭亡长甘女与汝女 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养冇4、形容词的活用1 •宾语前置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2. 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吾佐戎徐州(省略"于”,应为:“吾于徐州佐戎”) 3•被动句吾又哭去(译为:我又被罢免)4. 省略句汝从(吾)于东 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5. 固定句式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 译为:“是……还是……还是 ............. ? ”) 五•难句翻译: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祭十二郎文[唐] 韩愈年、月、日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③,乃能衔哀致诚④,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⑤,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⑥,及长,不省所怙⑦,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⑧,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⑩;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11),皆不幸早世(12),承先人后者(13),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4),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15)。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6),遇汝从嫂丧来葬(17)。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18),汝来省吾;止一岁(19),请归取其孥(20)。
明年丞相薨(21),吾去汴州(22),汝不果来(23)。
是年(24),吾又佐戎徐州(25),使取汝者始行(26),吾又罢去(27),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28),东亦客也(29),不可以久(30);图久远者,莫如西归(31),将成家而致汝(32)。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33)!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34),以求斗斛之禄(35);诚知其如此(36),虽万乘之公相(3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8)!去年孟东野往(3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40),而发苍苍(41),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42),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43),而汝抱无涯之戚也(44)。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45)?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46),吾兄之盛德(47),而夭其嗣乎(48)? 汝之纯明(49),而不克蒙其泽乎(50)?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51)。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52),耿兰之报(53),何为而在吾侧也(54)?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55),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56)! 所谓理者不可推(57),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58),动摇者或脱而落矣(59)。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情感抒发文章——《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分析课件

06
练习与巩固
文言知识练习
01
02
03
04
通假字
列出祭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如 “不”通“否”,“羞”通“
馐”等,并解释其含义。
词类活用
分析祭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 象,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用作动词等,并举例说明。
特殊句式
总结祭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并指出
其特点。
固定搭配
归纳祭文中的固定搭配,如“ 长少往来”、“视事三年”等
思想启示
祭十二郎文所表达的亲情、友情和人 生感悟对后世的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 考和启示,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和价值。
历代评价
文学评论家赞誉
历代文学评论家对祭十二郎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作品情感真挚、文笔优 美,是文言文中的佳作。
读者共鸣
祭十二郎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感受到了作品所传递的深刻情感和人生智慧。
特殊句式
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 句式的特点和用法,理解其在文中的 表达效果。
熟悉倒装句的类型和特点,如主谓倒 装、定语后置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句 子含义。
词类活用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 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词类用法,深入理解文言文 的表达技巧。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分析课件
目录
• 祭十二郎文简介 • 文言基础知识 • 文章结构与主旨 • 重点段落解析 • 祭十二郎文的影响与评价 • 练习与巩固
01
祭十二郎文简介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祭十二郎文创作于唐代,当时社 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文 中所表达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

①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②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③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④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松动(今义)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之间或在两条对立的行动路线之间摇摆不定⑤未可以为信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⑥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多少(用于反问)⑦其无知,悲不几时无知:(古义)(我)死后无知(今义)不懂情理;缺乏知识⑧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无意:(古义)没有心思(今义)不是有意的⑨然后惟其所愿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⑩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11)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12)志气日益微志气:(古义)精气神(今义)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1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既:(古义)不久,后来。
(今义)已经,既然。
也可作连词,与“且,又,也”等副词呼应(14)汝来省吾,止一岁。
止:(古义)留居。
(今义)停止;阻拦;到........ 截至;仅,只。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zh d 0] ”,墓地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什么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⑧. 以待余年余:通“馀”,剩下的三重点实词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汝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四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二、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动词)??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的用法?(一)、代词??1.?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其,代十二郎))??——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祭十二郎文》详细注解版

《祭十二郎文》详细注解(1)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
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能衔(含,怀着。
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
)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
)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而已!”汝时(副词,当时)犹(副词,还、尚)小,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3)吾年十九,始(副词,初次、第一次)来京城。
其(代词,那)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省视)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停留,“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指家属,“妻孥怪我在”)。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先行介绍:祭十二郎文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风俗活动,旨在纪念先民、祈求丰收和平安。
下面将从起源、传承、祭祀仪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祭十二郎文的知识点。
起源:祭十二郎文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唐朝。
据传,唐朝时期,十二位风神遭遇兵燹,前来寻求庇护的农民在他们跌倒的地方建立了祭祀十二郎文的传统,以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
这一传统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当地人民重视的文化活动。
传承:祭十二郎文的传承主要通过民间口头传统和实践方式进行。
每到农历正月的初二,当地的村民会在村庄中心或郊外的祭坛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个仪式以耆旧传统为基础,传承于民间,是人民集体观念和精神心灵的寄托与反映。
祭祀仪式:祭十二郎文的仪式通常会包括祭祀主持人念经、燃香拜祝、祈求丰收和平安的祈愿等环节。
在祭祀过程中,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摆放祭品和餐点,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等。
尤其在晚上,灯笼的照耀下,村庄华丽热闹,人们带着满腔热情参与其中。
文化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统和农民的价值观,更反映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的愿望。
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传统,更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展示和传承。
此外,祭十二郎文还通过活动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每一年的祭祀活动都能够让当地居民更加热爱和关注自己的家乡文化,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总结:祭十二郎文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祭祀仪式、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活动的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既是农民们对过去的记忆和致敬,也是对未来的祈求和期盼。
它不仅记录着我们的历史,更传承着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民俗文化。
通过这一活动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字词汇总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重点实词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
〔表假设的连词〕乎其能久存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词类活用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动词使动,使……早死。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
古今异义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重点语句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理清结构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把握重点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表达中抒发悲愤的?【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表达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
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
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
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说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传韩愈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
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
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
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虽见废弃,终默不泄。
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
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
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
〞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
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有毛公、毛遂。
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
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
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唐宋八大家散文»1.以下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拔其豪豪:同〝毫〞,毫毛B、与上益狎狎:亲近C、以衡石自程程:程度D、见绝于孔子绝:绝笔,停笔2.以下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载颖而归而封诸管城B、献俘于章台宫终于管城C、将大猎以惧楚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吾子孙神明之后拂试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②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③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4.概括文中毛颖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1.C程:限定。
2.B B介词,在,A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C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而。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它〕。
3.①今天猎获的,不长角不长牙,是穿着粗布短衣的人。
②毛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
③秦灭诸侯,毛颖参与其事有功劳,但赏赐不足以酬报他的功绩,还因为老迈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重点词语:〝角〞〝牙〞〝衣〞〝以及〞〝见〞。
4.①为人强记便敏〔记忆力强、为人敏捷〕;②九流百家皆所详悉〔通晓各种事物〕;③善随人意;④先受宠重用,老后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