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旧规范 抗拔桩基比较

合集下载

新桩基规范修改内容

新桩基规范修改内容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同时废止。 1桩基础规范增加及调整内容简介新桩基规范(JGJ94-2008)总结十几年的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及JGJ94-94桩基规范实施中的经验,增加的内容有:(1)减少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的变刚度调平设计。(2)桩基耐久性规定。(3)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与施工工艺。(4)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5)考虑桩径因素的Mindlin应力解计算单桩、单排桩和疏桩基础的沉降。(6)抗压桩和抗拔桩桩身承载力计算。(7)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施工方法。(8)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承载力计算与沉降。调整的内容有:(1)基桩和复合基桩承载力设计取值与计算。(2)单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3)嵌岩桩嵌岩段側阻和端阻综合经验系数。(4)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桩基沉降经验系数。(5)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厚度控制标准。 2安全系数设计法及桩的“特征值” 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改变了基础设计的设计原则,从原来的可靠度分析设计法变成了现在的安全系数设计法,采用“特征值”来表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的值。采用准永久组合值计算沉降,采用标准组合校核承载力,采用基本组合计算承台、桩截面及配筋。JCCAD在2002年新规范版本中就实现了上述各种类型荷载组合的自动生成,根据计算内容自动选择荷载组合类型。由于地基规范(GB50007-2002)没有给出桩承载力的经验参数计算方法,软件利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经验参数法计算出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将其除2后得到该桩的特征值。《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框架内进行具体的修改,保留

桩基计算(上海规范)

桩基计算(上海规范)

1078.63 4000.00 502.65 0.318 789.22 402.61
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Rtd=UpΣ fsi*li*λ i/rs+Gp (kN)
桩身强度应满足 Rd≤0.75fc*Ap(kN)
fc= 9.6 即 904.78 设计依据:《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7.2.4,7.2.8, 7.2.9
桩型类别: 预制 桩身截面直径(m): 工程名系数rp
2.438
桩侧摩阻力分项系数rs 1.850
400预制圆桩单桩承载力计算
桩型 400预制圆桩 桩顶相对标高(m) -3.800 桩顶绝对标高(m) 0.700 土层编号 1-1 2 3 5-1 5-2 6 土层参数 及计算 7-1 4.500 桩底绝对标高(m) -25.300 直径(m) 0.4 ±0.000绝对标高(m) 桩身截面周长(m) Up= 3.070 地下水位相对标高 1.2566 孔口绝对标高(m) 桩端截面面积(m2) Ap= 0.1257 桩长Lp(m) 26.00 孔号 楼号
桩周土摩擦力标准值 持力层端阻标准值 桩端阻力标准值 端阻比 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混凝土标号 C 20
Rsk=UpΣ fsi*li (kN) fp (kN/m2) Rpk=fp*Ap ρ p=Rpk/(Rpk+Rsk) Rd=Rsk/rs+Rpk/rp 抗压强度设计值 (kN) (kN)
Rsk= fp= Rpk= ρ p= Rd= Rtd=
-0.800 26剖面 K5 桩端阻 桩周土摩擦 桩身在各土 土层底绝 抗拔承载 力标准值 力标准 土层厚度 层中的长度 累计桩长 lsum(m) (m) 对标高(m) 力系数λ i 值 2 li (m) fsi(kN/m2) fp(kN/m ) 2.720 0.7 12.0 0.350 1.570 -9.730 -16.930 -20.530 -23.330 -28.930 0.70 0.70 0.70 0.70 0.70 0.70 11.5 15.0 35.0 40.0 60.0 70.0 750.0 1500.0 4000.0 1.150 11.300 7.200 3.600 2.800 5.600 10.43 7.20 3.60 2.80 1.97 10.43 17.63 21.23 24.03 26.00

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主要修订情况简介
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根据上海市建筑建材业管理总站要求,上海市工程技术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上海地基设计规范”)开始修编准备,,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会同同济大学、中船九院等家参编单位对年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的上海市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08-11-1999)进行全面修订。

经过参编单位的共同努力,经过大纲、专题研究、条文编写与统稿,该规范修编的征求意见稿现已成文。

为了便于审阅,对本次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作如下简要说明:
一、本稿仅供征求意见用,不能作为设计的依据;
二、关于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本规范定位于上海市地基基础工程的通用规范,覆盖范围从原建筑、市政
工程扩大到涵盖建筑、市政、港口、水利工程领域,因此增加了港口工程
地基基础设计、水利堤防及水闸泵房地基基础设计方面内容;
2.根据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了
能基本覆盖建筑、市政、港口、水利工程领域并反映上海地区工程设计现
状的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3.根据上一版规范颁布以来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和实际需求,将
有关地下工程(包括基坑工程、地下建筑物、盾构隧道、沉管隧道、顶管、沉井、箱涵、冻结法通道等)方面的内容单列成章;
4.根据长期工程经验积累,修改了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桩基承载力
与沉降计算、抗拔桩承载力计算等的有关内容,增加了桩端后注浆灌注桩
和扩底抗拔灌注桩等的设计计算内容。

5.对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点内容做了调整补充,增加了地下建筑物抗震的有
关规定;
. 根据近年来大规模市政工程建设经验,调整、充实了市政工程地基基础设计内容;
1 / 2。

新旧标管桩准主要参数差异

新旧标管桩准主要参数差异
6.37
4.3
5.87
4.84
6.59
4.53
6.18
单桩竖向承载最大设计值(KN)
旧标
1250
2250
3150
3700
新标
1271
2288
3158
3701
主筋周径(mm)
旧标
230
320
320
420
420
420
420
新标
230
308
308
406
406
406
406
抗裂弯矩检验值(KN-m)
旧标
28
52
237
327
327
383
383
价格差异参考
(元/米)
新标增加
8
15
25
25
短桩费参考
(元/条)
旧标
45
55
75
75
新标
60
80
120
120
新旧标准下管桩性能对比:
1、端板加厚,成本一定程度上有增加,尤其在500管桩及其短桩费上体现尤其明显。但可承预应力增加,抗裂性增强,不易打碎。2、螺旋筋加密端加长,增加裁桩之后桩端抗剪力储备。3、保护区加厚,解决了管桩的耐久性问题。
63
99
121
99
121
新标
31
60
70
18
138
123
144
张拉力(N)
旧标
相同
视厂家采用钢筋而定
视厂家采用钢筋而定
636200
894600
636200
894600
新标
600820
984060

管桩新、旧国标及沪标的性能对比、原材料区别

管桩新、旧国标及沪标的性能对比、原材料区别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范围与原标准基本相同。若适用条件变化,对特殊要求 的管桩,应由供需双方协商,按特殊工程设计制造。但本标准的技术要 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某些条款均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 写规则》中的6.2.3条规定,对于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应给出年号以及 完整的名称。对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不给出年号。 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应由下列引导语引出;“下列文件中的条 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2 GB13476:2009版与1999版的主要差异
• 修订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表示方法(1999版的第 2章;2009版的第2章); • 修订了产品分类(1999版的第3章;2009版的第 3章);
• 修订了原材料及一般要求(1999版的第4章; 2009版的第4章); • 修订了技术要求(1999版的第5章;2009版的第 5章);
新、旧国标及沪标的性能对比、 原材料区别
主讲:季学阳 2011年1月22日
培训提纲 一、我司生产管桩使用的相关标准、图集 二、各类标准、图集的关系 三、管桩新老国标的差异 四、新旧国标及沪标的性能对比、原材料区别 五、对客户疑问的部分说明
一、我司生产管桩使用的相关标准、图集
1、国家标准 GB13476-1999 (2000年2月1日实施,PHC、PC) GB13476-2009 (2010年3月1日实施, PHC、PC ) JC888-2001 (2002年6月1日实施,PTC) 2、国家图集 03SG409 (2003年9月1日实行,PHC、PTC、PC ) 10G409 (2010年9月1日实行,PHC、PC ) 3、地方图集 ( PHC、PTC、PC ) 2000沪G502 (上海图集, 2000年10月1日实行) 苏G03-2002 (江苏图集, 2002年8月30日实行) 2002浙G22 (浙江图集, 2003年1月10日实行) 4、企业图集 BS-011-2010 (宝钢图集, 2010年1月1日实行)

2012版地基规范新旧不同

2012版地基规范新旧不同

13年3本新规范(荷规,地规,砌规)学习之二--新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与2002的比较一、强制性条文的变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版共有强制性条文27条,分别为3.0.2、3.0.4、5.1.3、5.3.1、5.3.4、5.3.10、6.1.1、6.3.1、6.4.1、7.2.7、7.2.8、8.2.7、8.4.5、8.4.7、8.4.9、8.4.13、8.5.9、8.5.10、8.5.18、8.5.19、9.1.3、9.1.6、9.2.8、10.1.1、10.1.6、10.1.8、10.2.9条。

修订后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版共有强制性条文28条,分别为3.0.2、3.0.5、5.1.3、5.3.1、5.3.4、6.1.1、6.3.1、6.4.1、7.2.7、7.2.8、8.2.7、8.4.6、8.4.9、8.4.11、8.4.18、8.5.10、8.5.13、8.5.20、8.5.22、9.1.3、9.1.9、9.5.3、10.2.1、10.2.10、10.2.13、10.2.14、10.3.2、10.3.8条,即2个旧强条改为非强条,增加3个新强条。

内容的主要变化有:1、原3.0.2条将旧条文中可不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表)单独列出成为第3.0.3条并由强条改为非强条,取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0≤fak<80KPa一栏。

2、原3.0.4条变为3.0.5条,旧规范中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改为“作用效应”,“荷载”或“荷载效应”改为“作用”;增加了基础抗浮稳定计算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其分项系数取1.0的设计要求;增加了挡土墙截面及承载力计算时,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并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的设计要求。

——需检查基础抗浮稳定计算(安全系数与省地基规范同)、挡土墙承载力计算书中作用组合的选择是否恰当。

上海新旧规范 抗压桩桩基比较

上海新旧规范 抗压桩桩基比较

上海新旧版基础规范 桩基设计比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于2010年6月1日开始执行,原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不再适用。

针对新旧两版规范,在桩基设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荷载效应组合、单桩竖向承载力等方面,现总结如下。

1. 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新旧规范对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的要求和结果,基本一致。

2. 荷载效应组合R d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Q d 单桩桩顶的竖向力设计值d dd d R nG F Q ≤+=旧规范: Q d 单桩桩顶的竖向力设计值,按基本组合计算。

新规范: Q d 单桩桩顶的竖向力设计值,按基本组合计算,其分项系数为1.0。

按基本组合1.35S G +0.98S Q ,S G =10000kN, S Q =1000kN, 试算 旧规范: Q d =1.35*10000+0.98*1000=14480kN, 新规范: Q d =1.0*10000+1.0*1000=11000kN,新规范计算出单桩桩顶的竖向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4%。

按基本组合1.2S G +1.4S Q ,S G =10000kN, S Q =1000kN, 试算 旧规范: Q d =1.2*10000+1.4*1000=13400kN, 新规范: Q d =1.0*10000+1.0*1000=11000kN,新规范计算出单桩桩顶的竖向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18%。

3. 单桩竖向承载力A 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d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 k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γR 分项系数旧规范: R d =R k /γR γR =1.6新规范: R d =R k /γR γR =1.9 (灌注桩)结果表明,新规范计算出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16%。

B 采用详勘地基资料结果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d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sk 桩侧总极限摩阻力标准值R pk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γp桩端阻力分项系数γs总侧摩阻力分项系数R d=R sk/γs +R pk/γpρd= R pk/( R pk +R sk)旧规范:新规范:如上所述,由于分项系数取值不同,所以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不同,且与桩端和桩侧阻力比例有关。

设计反思录二十一 :抗拔桩与锚桩设计体会

设计反思录二十一 :抗拔桩与锚桩设计体会

发帖人设计反思录二十一:抗拔桩与锚桩设计体会[精华] 抗拔桩LINBAI积分: 298 发帖: 177于2004-07-13 15:40设计反思录二十一:抗拔桩与锚桩设计体会为了少走弯路, 让我们共享彼此的经验与教训。

论坛上曾讨论过抗拔桩的抗裂验算问题。

正如一份帖子所说的,编写上海地基规范的专家指出,至少在上海地区不必考虑抗拔桩的裂缝宽度验算问题,因为桩身常年在地下水中,缺少氧气。

这么看,只要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区也就可以参照上海地区的经验执行了。

但我以为抗拔桩似可分为两类,区别对待:1.暂时承受上拔力的抗拔桩,就是工程中常用的抗拔桩,一旦完工后上拔力就消失。

如前所述,不必验算裂缝宽度。

2.永久承受上拔力的抗拔桩,如两层或更多层地下室下设置的抗拔桩,上拔力将始终存在。

对于这类抗拔桩,为了稳妥起见,似还是验算裂缝宽度更好些。

也许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取大值。

锚桩其实就是暂时承受上拔力的抗拔桩,但设计荷载有所不同。

上海一家大设计院总工说,他们的经验是,当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锚桩为四根时,上拔力只按三根桩同时受力计算;对于锚桩兼作工程桩的情况,受拉钢筋的强度不宜用足,可按0.7~0.8的钢筋强度设计值计算。

fei1970于2005-02-24 14:49我曾设计一利用锚杆作为抗拔桩的工程,总结有以下几点应注意:1.锚杆水灰比控制。

2.锚杆钢筋计算应考虑最后满足试验要求。

3.锚杆承载力应考虑水浮力和平衡荷载的修正。

4.考虑永久承担荷载的锚杆和暂时承担荷载锚杆区别对待。

积分: 20 发帖: 28shuiwh积分: 53 发帖: 60于2005-04-18 22:02讲的太好了,目前正在做一系列大的静载实验,为了给设计提供依据,但都没有做到破坏,原因就是锚桩被拔出或者锚桩钢筋被拉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新旧版基础规范抗拔桩基设计比较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于2010年6月1日开始执行,原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不再适用。

针对新旧两版规范,在抗拔桩基设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荷载效应组合、单桩竖向承载力等方面,现总结如下。

1.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
新旧规范对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的要求和结果,基本一致。

2.荷载效应组合
R d 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Q d 单桩竖向上拔力设计值
旧规范:Q d 单桩竖向上拔力设计值,按基本组合计算,
其分项系数为1.2(水浮力),1.0(自重)
新规范:Q d 单桩竖向上拔力设计值,按基本组合计算,
其分项系数为1.0(水浮力),1.0(自重)
按仅3层地下室试算,水浮力约150 kN/平方米,自重约70 kN/平方米,
旧规范:Q d =1.2*150-1.0*70=110 kN/平方米,
新规范:Q d =1.0*150-1.0*70=80 kN/平方米,
新规范计算出单桩竖向上拔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7%。

按仅2层地下室试算,水浮力约110 kN/平方米,自重约60 kN/平方米,
旧规范:Q d =1.2*110-1.0*60=72 kN/平方米,
新规范:Q d =1.0*110-1.0*60=50 kN/平方米,
新规范计算出单桩竖向上拔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30%。

3.单桩抗拔承载力
A 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R d 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Rk 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γR 分项系数
旧规范:R d=R k/γR γR =1.6
新规范:R d=R k/γR + G p γR =2 (灌注桩)
结果表明,新规范计算出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0%。

B 采用详勘地基资料结果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 d 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
γs 桩抗拔承载力分项系数
p i si i s p
d G l f U R +=∑λγ
旧规范: γs =1.6
新规范: γs =2.0
新规范计算出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0%。

C 现设计中采用扩底抗拔桩。

旧规范,无扩底抗拔桩计算公式。

新规范,p s i si i p i si i p d G l f U l f U R ++=
∑∑γλλ2211
针对新旧两版规范,抗拔桩基设计总结如下。

第一,岩土工程勘察地质资料的结果,基本一致。

第二,荷载效应组合有较大区别,虽然都为基本组合下的竖向力设计值,但
新规范中,其水浮力分项系数为 1.0。

导致,新规范计算出单桩竖向上拔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8%。

第三,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当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时,
新规范计算出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0%。

当采用详勘地基资料结果确定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新规范计算出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比旧规范的低约20%。

第四,如上分析,当分别采用新旧规范进行抗拔灌注桩桩基设计,因单桩竖
向上拔力设计值和单桩抗拔承载力降低的幅度接近,甚至略大,所以桩布置基本一致(旧规范略保守)。

其他有关修改,
1. 旧规范中,第6.1.11条,“宜使群桩形心与荷载长期效应组合的合力作用点相重合”
新规范中,第7.1.8条,“宜使群桩形心与竖向的准永久效应组合的合力作用点相重合”
2. 旧规范中,第6.1.9条,“竖向受压桩的钢筋笼长度不宜小于1/3桩长”
新规范中,第7.1.11条,“竖向受压桩的钢筋笼长度应穿过淤泥质土层,并不宜小于2/3桩长”
3. 旧规范中,第13.5.5条,“钻孔灌注桩…其最小高度不宜小于桩长的5%,且不小于2米。

” 新规范中,第15.3.9条,“不宜小于桩长的3%,且不应小于1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