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7课时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A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7课时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A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7课时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A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7课时考察家乡

的自然水域 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制订考察计划应包括:目的、________ ________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等。

2. (4分)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________排放;再看看水的________怎样,水里有没有________,水面有没有________,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 (2分)把采回的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________沉淀下来;用________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二、判断题。 (共8题;共25分)

4. (2分)淡水资源十分缺乏,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5. (2分)这种刷牙的方式是浪费淡水资源。

6. (2分)水是生命资源,直接供人类使用的水是淡水。

7. (2分)缺水是某些国家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8. (2分)我们要增强保护家乡自然水域环境的责任感。

9. (5分)填表题。(水样与自来水、生活污水的比较)

10. (5分)简答题。

考察家乡自然水域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1. (5分)为了保护家乡水域不受污染,你有什么建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3题;共8分)

1-1、

2-1、

3-1、

二、判断题。 (共8题;共25分)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小学科学学科素养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 (太平中心校张琼瑶)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丰都县2015年暑假中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截止今天已经学习两天了,迄今,我收获良多。 8月23日,来自重庆市教科院的曹雷老师为我们科学班做了为期一天的讲座。 今天上午,曹老师主要围绕科学课程观念、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两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分析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中国教育中所呈现给我们大家的却是“纸上谈兵”的科学素养,似乎也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下午,曹老师以“摆的研究”这一经典课题的同课异构的案例为主,为我们迎来了一场强大的思维碰撞盛宴。案例中的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按照我们科学探究的传统流程来进行授课的,但是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简洁明快、严谨教学,课堂氛围偏严肃,后者亲和力强,轻松民主,课堂氛围自由开放。虽然两位老师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课堂中通过引导、设问、追问等方式,不断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综合今天的学习情况,我有了自己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形势。20世纪末期,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了适应形势,“课程改革”也相继被提了出来。那么,实行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呢?下面我仅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如何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科学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探究经历较少,已有的经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把根据说出来,即做到思维的“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再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知识,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训练,进而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方式的呈现自己所获得的探究结论,比如:个人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利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小组提问质疑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的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得到升华,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的定论。 总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之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不断的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对事物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7课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习题

教科版六下第四单元第7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习题 一、判断题 1.采集自然水域的样品时,可以自己一个人去。() 2.洗过衣服的水不会造成污染。() 3.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是否有浑浊物等方面描述水质情况。() 4.水污染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5.在没有受污染之前,水域中有鱼、虾,螺丝等水生动物。() 6.闻气味时应该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味道。()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之前先要制定一份考察计划。() 二、填空题 8.要真正了解家乡水域的环境情况,就要去实地____________。 9.水域周围的污染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自来水域。 11.水污染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三、选择题 12.下列有关家乡自然水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自身做起,不向自然水域中投放污染物 B.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我们的自然水域,提高环保意识 C.自然水域中有小鱼、田螺等水生生物就不必保护 13.下列不属于导致世界人均供水量减少的原因的是()。 A.环境污染逐渐严重B.海洋面积增大C.人口迅速增长 14.人为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它包括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大部分。 A.空气污染B.农业污染C.自然污染 15.自然污染指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水污染,下列属于自然污染的是()。 A.一场大雨过后,化工厂的垃圾被冲进附近河流 B.坐船时,把废弃的电池直接扔到水里 C.地震导致地壳中某些有害元素渗入地下水含水层中 16.()一般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湿地等水聚集的地方。 A.自然河流B.自然水域C.自然区域 17.全世界有()的大陆淡水资源不足。 A.6%B.60%C.三分之一

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

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 导语: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行为,相反人类更应该尊重大自然。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走进大自然手抄报资料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步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构造,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

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到达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习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可以写有关人类毁坏大自然受到的惩罚,还可以写"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合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干涸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习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到达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构造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复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复习一碱 1.定义: 2.常见的碱 3.碱的通性 二酸 1.定义 2.常见的酸 3.酸的通性 三.盐 1.定义 2.常见的盐 3盐的化学性质 四.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与氢气的反应 (3)与水的反应 五、氟 剧毒最活泼的非金属 + 2 + Q 2 + 2 = 4 + 六、溴、碘 溴液态与氯气相似化学性质 碘紫黑色固体 升华:这种固体不经加热直接变成气态的现 七、硫 1.物理性质俗称“硫磺”,浅黄色,黑火药主要成分,密度 2.078g/cm3 非金属性比较活 2.化学性质 (1)、硫与非金属反应 + (无色刺激性气味) 2+ 2 +=(酸雨) +(毒臭鸡蛋气味) (2)、硫与金属反应

+ 2+ +=(硫粉处理散落贡滴) 八、氮气 1.物理物性 气态占空气78% 无色无味气体 降温---液体、固体 2、氮气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3 +(灰色) (2)、与氧气反应 +2(无色) +2=2(空气中很容易) 2+=2+ (3)、与氢气反应 +32 九、氨气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气----氨水---铵肥 2、氨气易液化 -33.35℃,常压---液态+大量热 十、金属通性 80%金属元素,常温下汞为液态,其余为固态,绝大多数是银白色,只有金为

黄色,铜紫红色。电、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 1、铝 比较活泼显+3价 (1)、与氧成致密氧化膜(常温) 4+3=2 (2)、与水受热 2+62+3 (3)、与酸反应 (4)、与碱反应 (5)、铝盐 水解 净水,灭火器原料 2、铁 分布最广元素之一,合金性质优良,光亮银白色金属,7.8 g/cm3熔点153℃,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坚韧性 比较活泼,常显+3价或+2价 (1)、铁与非金属反应 3 +2 2 +32 + (2)、铁与水反应 3+4+4 (3)、炼钢、炼铁

最新基础课教案:《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基础性教案) 浙江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王海花 【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七课,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具体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本课内容分三部分。“考察前制定计划”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实地考察”活动,旨在提示考察的内容。“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 ,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水样的观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已从生活、课堂、电视、网络等媒介里对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知还是浅层的。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 的生产、生活。 【重难点】 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和微课。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学校提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视频:【PPT2 微视频“黑水河”流淌】 2. 讲述:“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水域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是学校附近的松阴溪。【PPT3 松阴溪的景观图】 二、制定计划【PPT4 】 1.讨论:为了让考察有序进行,考察前我们应该做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事项等。) 2.各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考察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

科学教学应该走进大自然

[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应该走进大自然 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开发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对于身在山里的孩子来说,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虫,莫过于是他们最熟悉的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通过这些学生已知的知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发现,把课本知识生活化,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去解决课本中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把握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更好的认识自然,更好的学习科学。关键词:自然知识科学教学利用 鹦鸽镇地处秦岭腹地,是陕西省太白县的东大门。山高水长、地广人稀,有着天然迷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在其中。这儿山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有着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河道源远流长,有着各种各样美丽的石头,孩子们对这儿已再熟悉不过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把它应用到科学教学当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自然知识解决《科学》课本中的知识,整合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不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吗? 一、让课堂,走出去 “让课堂回归生活”,是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它回归生活呢?科学课堂虽然可以进行实验,但实验毕

竟是有条件限制的,学生不易很直观的去认识,不能很全面的了解课本知识。如何由课堂去认识更广的世界呢?最好的办法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我们这儿的河道源远流长,成群的卵石布满了河道。在进行《卵石的形成》一课教学时,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卵石的大小不一样呢?卵石真的就上游大下游小吗?课堂上我们只能给学生在脑中形成比较肤浅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带学生到河边亲自看一看,教师只需要当好导游,边走边讲。这样对于卵石大小及卵石形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生是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来学习的,学习兴趣也会是十分浓厚的。 二、把自然,引进来 科学课需要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大自然,课堂教学又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的范围又是非常狭小的,要让学生认识大自然,只有将大自然引入课堂。在教学不同种类岩石的时候,只靠书上的图例很难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岩石。那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亲自去山上、河道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岩石。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时,学生会很关注自己找到的岩石的种类,便会集中注意力去鉴别自己石头的种类,然后教师再将每位学生探求的结果综合到一起,课本内容也就讲得差不多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岩石,而且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乐何而不为呢? 三、交实践,给学生 科学课需要实践,需要动手操作,大量的实践活动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课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小实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生活经验入手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多种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盐仓小学自然傅文龙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二、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至于室外“自然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现有的花坛花圃,开辟一块“种植园地”,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题

自然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地球的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海洋占据了其中的% 2、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的假说。 3、大约在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叫泛大陆。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北部的古陆和南部的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洋(1.8亿年前)。 4、板块构造理论是说: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是地幔深处的作用。 5、英国的常被誉为“地层学之父”,提出“”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编篡地球的历史。 6、以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通过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常用的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 7、地质学把地球历史大致分为:。 8、地球所经历了3次大冰期,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发生在(石炭一二叠纪);第三次发生在。大约亿年一周期,其原因可能是太阳最绕银心的公转 9、距今约5.7-5.1亿年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而海洋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 10、志留纪出现了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一般身体呈蠕虫状,左右对称,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并不是真正的鱼,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撑身体的支柱,这条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驱。 11、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05亿年开始,延续了5500万年之久,出现了鱼,是所有高等动物(脊锥动物)的祖先。鱼类一出现则空前繁盛,泥盆纪又称“鱼类的时代”。 12、开始于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蕨类植物空前繁荣,还出现苏铁、银杏、松柏等植物。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 13、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这些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包括钙藻类、古杯动物、钙质海绵、珊瑚、苔藓虫、层孔虫、厚壳蛤等 14、是爬行动物全盛时期,成为生物界的真正霸主。当时十分有益于陆地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整个地球都被陆生植物所覆盖,侏罗纪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公园,所以也是地球上著名的成煤期之一。晚期,出现了。 15、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鸟类,著名的就生活在白垩纪,它是当时最强悍的食肉动物;也是全球发生大陆漂移,又一次出现生物大绝灭的时期。在,恐龙、菊石、箭石类等完全绝灭。 16、植物在第三纪占据主要地位并获得了迅速演化,植物退居次要地位。 动物就显示出它们的竞争优势。其中,的进化速度更快,除陆地外,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海洋(如鲸类)和向空中(如蝙蝠类)的辐射发展。无胎盘类在等地也获得了生存空间,有袋类成了那里的主人。 17、哺乳动物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进入新生代后,有胎盘类成为哺乳动物大家族的主流。身体,具有(单孔类除外),,发达有利于延续后代等等。 18、世界大陆架总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平均宽度约为75公里。大约%的渔业资源来自陆架浅海。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突然下落,形成一个陡峭的斜坡,这个斜坡叫。约占海洋总面

走进自然学科学

走进自然学科学 我记得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参加小学科学课程编写的女教师在给我们培训时讲的亲身经历的事。她说她的孩子在科学课上,老师讲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她的孩子回家后,到了晚上,就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洒上水,熄灭灯,专心的等蚯蚓到来。你说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地面上,孩子能等来蚯蚓吗?这位女教师说,她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者,看到这样的现象很痛心,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科学教师没有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而只是“纸上谈兵”。 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萨其曼坚信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种倾向促使人们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天文学家卡尔也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会让学生发现许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大自然里。例如: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等等。我们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里去学习科学。 1.到大自然中去体验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大自然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只在教室里学科学,单凭课本、标本、教具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我们如果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将“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一、填空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在描述这种现象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为了使某些问题简化,不考虑物体大小与形状,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叫做()。但像位移这样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叫做(),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叫做()。 2、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叫做(),而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4、力和()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物体受()力是向下,()力是向上的,()是向前的,()力是向后的。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其总效果相当于地球对物体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力有(大小)有(方向),还有(作用点) 5、发生形变的物体因为要恢复原来的形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6、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大小跟弹簧伸缩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磨擦力可以分为()()()。 9、冲量是是()和()的乘积。动量的变化等于冲量,这是结论叫做() 10、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等于零的的种状态叫做()。 11、抛体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 在斜抛运动中,从物体被抛出的地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做(),物体到达的最大高度叫做(),当射角为()时,距离最远。 12、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叫做(),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 15、物体和稳度跟它的()和()有关。 二、问答题 一类题: 1、加速度 物体速度的改变量跟所经历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2、离心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3、胡克定律 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 4、超重 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5、失重 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6、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 (1)只有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的大小才和作用力成正比;同样地在作用力不变的条件下,才能够说物体的加速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 (2)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 (3)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式中的F的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7、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注意事项

学习小学《科学》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小学《科学》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需要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在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过程中向前发展。这就是学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所在。 关键词:学习;小学科学;大自然;和谐相处 一、了解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致 激发学习兴致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效果的有效保证。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自主性,促使学生自主去学习。针对小学生应自身的特性,应让他们走进大自然中,亲身实际检测自己在《科学》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效果。如,学习《蚂蚁》一课,科学教师将学生领到校园外、田野中,由学生自己去寻觅、去发现,观察了解蚂蚁是如何活动的,探寻蚂蚁有何生活习性,详细了解蚂蚁的生活特征,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致就会被我们激发出来。 二、激励学生于科学的探究中敢于创新 在当今的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科

学教师肩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即为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提出的想法与众不同,可以展现学生对事物不同寻常的表现及一改常规的思维效果。科学教师在教学时,激励学生改正不变的程序,大胆求异思维,提出与同学不一致的观点,从而激励学生于科学的探究中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让学生亲身走进观察实验中去获取新知 科学的教学中离不开观察实验,观察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探寻自然的规律,寻求自然科学的结论,主要靠的就是观察和实验。针对儿童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依靠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观察实验,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在烧杯里装好红色的水,瓶口插上带有玻璃管的胶塞,并在红水的液面做好一个记号,然后进行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之中找寻到物体热胀冷缩的规律,玻璃管内的红水柱的上升与下降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观察实验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到科学知识信息而服务的。通过观察与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探寻自然规律,并且还能把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小学各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分学段发展要求 对小学生科学行为基本要求,应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分学段提出不同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科学素养的奠基性时期。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开科学课,对科学素养的行为要求只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中,特别要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习惯行为。 1、能简单栽培几种常见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能观察田野,说出自然环 境的好坏;能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 2、养成在日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遇到有兴 趣但不太懂的事情喜欢问教师、问家长,会动手查资料、找答案。 3、能说出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好处,养成经常洗澡、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 4、能够反对各种迷信活动,能简单使用一些科学道理和方法;形成尊重 科学家、热爱科学技术的感情, 二)小学中年级 对小学中年级行为要求, 程提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至少能说出两个科学家的故事。 既要遵循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要结合科学课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思考问题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此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科学行为要求应该在低年级阶段基础上,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科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明德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师课时 1 课型新授时间 教材简析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环节简 介 (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 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 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 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 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 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 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 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 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 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 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 察时要注意什么? 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 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 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 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

走进自然学科学

走进自然学科学 发表时间:2011-08-03T10:57:17.357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杨惠 [导读]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家庭生活了。 杨惠 (宾川县力角镇力角完小云南宾川 671600) 我记得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参加小学科学课程编写的女教师在给我们培训时讲的亲身经历的事。她说她的孩子在科学课上,老师讲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她的孩子回家后,到了晚上,就在自己家的阳台上洒上水,熄灭灯,专心的等蚯蚓到来。你说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地面上,孩子能等来蚯蚓吗?这位女教师说,她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者,看到这样的现象很痛心,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科学教师没有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而只是“纸上谈兵”。 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萨其曼坚信人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种倾向促使人们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天文学家卡尔也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会让学生发现许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大自然里。例如: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等等。我们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里去学习科学。 1.到大自然中去体验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大自然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只在教室里学科学,单凭课本、标本、教具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时,我们如果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将“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我们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蚂蚁、蜗牛,经过感官刺激,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有类似一个小小“科学家”的体验,他们也会在愉快的环境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2.在家庭生活中学科学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深冬,我们这儿的孩子都是从田边路间来到学校的,一个很冷的早晨,孩子们来到学校就围着我唧唧咋咋的说:“老师,田埂的草全白了,怎么回事啊?”“老师,豆苗也低下了头?”“老师,我们学校的草坪上也白了?”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让学生自己回家做实验:晚上,在碗里盛一小部分水,并放上一截线,把碗放到院子里或田埂上,第二天早晨再去看有什么?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并请教父母为什么?(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都会做,还把它当“冰块”吃)。第二天早上,学生带来了他们的“杰作”,并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当温度在零度或零下时,就会形成小冰晶,也就是我们说的霜。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家里和周围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等等。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不但在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3.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可以看看“人与自然”、“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这些节目的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再有,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比如:“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让学生到网络教室,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还有,三年级《科学》中有一课是《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但在网上,学生都可以查到。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料来弥补。 总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们,应该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家庭生活、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这样做了,难道还会出现“洒水、熄灯、等蚯蚓”的故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