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合集下载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10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10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多数的人都在追求外在的物质和虚名,而很少有人晓得静心读书的快乐。

唯有用心去读,用心去领悟,才能真正掌握读书的真谛。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静静的顿河》的书,它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的真正快乐。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由于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巴尔杜诺夫,所以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珍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苏联红军在二战期间反击德军的故事。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悬念,让人一度感到揪心。

但是,作者很巧妙地将故事反转,以一个完美的结局结束故事,让我们钦佩他的智慧。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苏联红军士兵的视角。

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紧张而刺激的气氛,但同时也充满了哀愁和辛酸。

读到士兵们翻过水堤,冲向敌以的场景,我感到胸口一阵悸动,仿佛自己也参加了战斗。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历史,并对苏联红军士兵的英勇和奋斗精神深感敬佩。

同时,也透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认识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思考。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以及精彩的情节,让读者对那个艰苦的年代、充满磨难的战争和那个国家的人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从苏联士兵的人性出发,深入地观察了二战中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无比真实与生动。

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读书的精髓,让我们可以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精神和思想。

我认为,要真正理解读书的乐趣,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而应该透过这些文字,去发掘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掌握读书的真谛。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阅读的无穷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情感和意义。

在这书中领悟到的思想,将激励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拥有更深入的精神追求和更为美好的人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这本书是鲁迅先生的后期作品,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一部作品。

关于《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关于《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关于《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关于《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大家阅读过吗?《静静的顿河》不光是历史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景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书中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一提到最伟大的俄语文学作品,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到他们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英国作家毛姆把《战争与和平》列为他心目中的世界十大名作之首,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宣称,《卡拉马佐夫兄弟》才是最伟大的小说。

毛姆主要是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的,而弗洛伊德之所以推崇《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欣赏里面的弑父情结,认为揭示了普遍的、深度的人性。

这两本书我都读过,然而读了《静静的顿河》之后,我以为最卓越的俄语文学作品,应该是后者。

现在,我们把这三部作品比较一下,说明《静静的顿河》为什么胜出?从结构样式看,《战争与和平》与《静静的顿河》最为接近,都属于史诗巨著,都展示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塑造了众多生动的艺术形象,那种对于历史横断面的全景式描绘,创造了不仅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画卷,也是关于人类生活场景的百科全书。

从结构处理和人物塑造上对比,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各有胜负,托尔斯泰擅长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营造繁复而精密的艺术结构,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结构上极其严整,这一点,肖洛霍夫似乎略有不及。

从已经写成的作品的看,(尤其是前两卷设计的线索)《静静的顿河》在早期的结构处理上,似乎是想写四条线索:一是以葛里高利为中心的麦列霍夫家族,代表自耕农、中农阶层,二是以科什沃依为中心的贫雇农革命分子,三是以李斯特尼斯基父子为中心的地主阶层、保皇派,四是莫霍夫家族为代表的商人阶层。

但是后来,后两条线索明显地中断了,李斯特尼斯基父子的结局只是在结尾部分,间接地有个交代,而莫霍夫逃走以后,就不知所踪了。

再从全书的结构看,《静静的顿河》在结构处理上,不够严整,尤其是第二、第三卷的内容,松散、拖沓,插入了很多和主体情节不相干的内容,比如革命者本丘克和安娜的故事,而主人公葛里高利几乎被淹没地看不见了,直到第四部,才渐渐显露出来,使得结构的主体清晰、明确,首位连贯。

静静的顿河读后心得体会五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心得体会五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心得体会五篇大多数名著读起来,就像登山,总觉得有些辛苦。

而《静静的顿河》读起来,却像沿着顿河边散步,欣着顿河沿岸的风景,了解着顿河两岸风土人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静静的顿河读后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静静的顿河读后心得体会一《静静的顿河》这部书的名字我明白很久了,记得是初中的时候。

之后一向没看过,也一向没看过简介。

我一向以为这部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似,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小说呢!看完才明白,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反......《静静的顿河》是个大部头,有四册八卷,可是并不难读!大多数名著读起来,就像登山,总觉得有些辛苦。

而《静静的顿河》读起来,却像沿着顿河边散步,欣着顿河沿岸的风景,了解着顿河两岸风土人情。

观着顿河河畔的幕布,上演着一幕一幕顿河哥萨克人的悲欢离合。

这部书读起来很简便,是因为没有大篇幅的说教,没有大篇幅的历史背景。

仅有很多优美的景色描述,有细腻的生活描述,有很多鲜活的对话,并且有异常异常多生动的比喻。

唯一麻烦的是小说里面的名字,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又长又不好记,读了好久才搞清楚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更是下载了清晰的俄罗斯西南部的地图,比照着地图,才能弄清楚小说里来来往往的地方。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它生动地描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这部书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以“他对顿河流域的史诗般描述,以有力的艺术和真诚的创造性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一个历史阶段”获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读后心得体会二第一次接触《静静的顿河》时候,我在读高中,当时我们学校竭力创办着属于我们自我的期刊《青苹果》,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同学投稿。

但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没有多少人去投稿了。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五篇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五篇

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读静静的顿河有感五篇静静的顿河有感一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

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

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

“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

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

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

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

”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

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篇1)《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

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

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感情。

感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

为此他们两次私奔。

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

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

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

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

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

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

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

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

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横尸遍野。

人民只想过个安生日子,却是如此的难。

想想家人的团聚,温馨的饭桌,自由的来去,安逸的睡眠,该是多么的舒服满足。

珍惜和平和安宁,才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漩涡。

三、亲情。

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

那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那里以前历了弥漫的硝烟,那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那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那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篇2)假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作家,被人们称为哥萨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心得体会顿河在静静地流淌,村子里升起了白色的炊烟,间或能够看到哥萨克的骏马,在村道上奔驰而过。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完美,心灵变得更纯洁,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

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犷豪放,同时又细腻流畅,充满柔情。

读《静静的顿河》仿佛能使你变身书中的一个人物,你也许叫布察金,也许叫肖霍夫。

你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里乘着月色,骑着用布包裹在马蹄上的快马去偷袭敌营,你也许是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农夫,正懒洋洋地躺在刚刚收割完麦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调情……至今为止没有哪一部作品能让如此感动,惟有《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用一种超现实的写实手法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战乱中的世外桃源,他笔下的顿河两岸并没有正因战争而失去颜色,那片广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静静流淌的顿河,那烟雾蒙胧的村庄,那泼辣风骚的村妇,还有春天里那野花淡淡的香气,都那么清晰自然真实地呈此刻你的眼前。

虽然是一部描述战争的史诗巨着,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述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感情人性上,力求表现和平,安宁和大自然的壮美。

使人读后欲罢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静静的顿河读后感【2】在妈妈的推荐下,我们选取阅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本书很长,上下共四本,让我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时,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

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述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他们的代表。

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

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取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优秀7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优秀7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优秀7篇《静静的顿河》的读后感篇一我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战争对我来说,仅仅存在于小说中或环球新闻报道中,但静静的顿河看完,我觉得自己随主人公格里高利一起走过枪林弹雨,冒着炮火向着未来迈进,多么沉重的一段旅程!心灵和身体都疲惫不堪,再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考验人性的了。

主人公第一次在战场上杀第一个敌人的场景让我永生难忘。

他本是个善良的小伙子,心里还怀着纯洁火热的爱情,可是他在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而战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杀人了。

一旦战争的巨轮往前滚动,谁也不会有空或有胆去想为什么而战,只是本能地让自己避开死亡。

主人公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一心只想打完仗回家跟心爱的女人厮守,为此他麻醉自己的心灵,尽量不去想那一张张死去的脸孔和他们身后的父母妻儿,他不得不这么做,求生的本能驱使着他前进,在战场上心软的人就是死神最爱光顾的人。

战争把他的心揉碎了,掰开,慢慢又长合,长合之后又撕开,扯坏,再长合的心就完全变形,很硬很空了,随便一敲就支离破碎,再也拾不起了。

他失去了两个最爱他的女人——妻子和情人,尤其是他深爱着的情人,勇敢无畏的跟着他逃难的阿克西妮亚,他亲眼看着她中枪死去,连最后的道别都没有机会说。

埋藏完情人,就像埋藏了他自己的一生。

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女儿相继死去,在这世界上的唯一牵持就是幼子,他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抓住了这个信念,勇敢的面对了自己一直在逃避的现实。

战争中,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渺小,在历史的洪流中有很多像主人公这样被迫前进分不清该如何选择立场的人,他们只能依着本能随大流前进,而他们的本能往往和历史背道而驰,悲剧就此而生,对此我们毫无办法。

虽然我不能挽救格里高利的悲惨人生,却能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从而更珍惜现在拥有的安宁生活,我要竭力看清自己的命运,在需要抉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永别了,静静的顿河,我不忍看第二遍了。

谁也不想经历两次战争,看着美好的东西→←再次被毁灭,看着善良纯朴的人再次被战争摧残,看着不计其数的无辜生命再次消失,这真是最最残忍的事了。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三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三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往日的烟雾,是抑郁的尘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伤与无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灵,揭开你黑色的疤瘌,然后在一阵不属于你的炮声中,抛下一切,重写你人生余下的光彩。

这是我对《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利高里一段个人评价。

《静静的顿河》中格利高里的结局是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但是在悲剧的最后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小说介绍了在新旧政权,红军与白军,新世界与旧世界斗战中,以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中农阶级出身的人物为代表以及哥萨克劳动人民由战乱走向新生活的艰难历程,在前进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肖洛霍夫对格利高里的毁灭表示无限同情与怜悯。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反映出大时代里的大变动,唱出一道壮丽的人道主义悲歌。

格利高里曾经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最后被迫当了土匪。

有人认为他是叛徒,有人认为他反复无常,也许他是为了名誉而生,也许他是为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们只看到了他凶残、冷酷的一面。

对于格利高里个人性格和心灵上的扭曲,我们给予了他太多的批判与责备。

可是,造成他的悲剧不仅他是个哥萨克,重要原因他还是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他徘徊在沙皇的压迫和自己良心之间,面对这一切,他是无可奈何啊!我们知道格利高里有两个追求,那就是爱情与名誉。

因为有了执着,他愿意为爱情牺牲、敢于反抗。

在故事的结局,他的爱人阿克西妮亚最终还是静静地在他怀中死去。

他的敢爱敢恨是值得我们所歌颂的。

然而追求名誉与权利也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错,这是个人求生的本能,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漩涡中的一滴水,时刻会被滚滚前进的时代年轮而颠簸着、摧残着。

在故事的结局,格利高里扔掉武器,回到故乡,这意味的是什么?是意味着死亡吗?不是,这意味着重生。

他的儿子米夏洛带给了他生存的希望,也是整个哥萨克人民的希望。

格利高里最后表现的是他的爱子心切,因为他紧紧抱着的是这个世界上他最后的一样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世界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自最下层的咆哮,《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内容的史诗。

它直接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切的告诉我们,在那些伟人物指点江山时,会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以历史前进为代价,还是只是无谓地牺牲。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座机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曾获斯大林奖、诺贝尔文学奖,此书与肖洛霍夫出身与生活密切相关。

出身于哥萨克的他,在俄国革命的暴风雨中诞生,体会过革命省里的快乐,也对俄国人民和整个人类所经受的苦难忧心不已。

他的一生与顿河分不开,从作者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和异域风情,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描绘了哥萨克在革命和战争中的激烈沸腾的生活,他们“脱胎换骨”的苦难,以及她们最后走向新道路、建设新生活的历史新进程。

哥萨克的那块天地里的世世代代人的生活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生动绮丽的画卷。

小说开头有一首歌唱哥萨克血泪历史古老的民族歌曲: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耕耘·····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
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
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富强,
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
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识和风俗等震荡冲突。

小说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本丘克斟酌着字眼,说道,‘面包奇缺,工人区里到处是饥饿、不满和无声的抗议。

’‘日俄战争引起了1905年的革命——这次战争势必以新的革命收场,而且不仅是革命,还要发动国内战争”。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与恶劣,时势动荡,而哥萨克人的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残酷的斗争。

表现出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意志力,揭示出一切反动统治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广大的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点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翁葛利高里的悲剧,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人以一种疯狂、绝望的英雄气概,拼死地反击哥萨克,进行自卫,在马刀的劈刺声中倒下,而在垂死之际,却还是不顾一切地冲向死亡和毁灭,因为他们豁出去了,死在哪儿都是一样的”,让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感慨不已。

一方面感叹与敬佩这些士兵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又觉得在那个动乱战争的年代,人们过于轻贱自己的生命了,亦或是那个年代,总是要有很多人流血牺牲的。

这是身为将士的光荣还是时代的悲哀,我不敢妄下定论,也不好定论。

在刚开始葛利高里因杀人行为不安时,一个叫“锅圈儿”的哥萨
克对他说:“你不要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砍下去。

在打仗的时候杀敌人,这是神圣的天职······”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使这些士兵一往无前地去砍杀面前的敌人,而这种信仰我自是无法体会得到。

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

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存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情。

细细地读《静静的顿河》,让我们人性深处的“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种意识形态,超越我们狭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见,上升到心灵的最高层面!
我自知出身于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没有那种革命信仰,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革命情感,我是一个和平爱好者,从美国与伊拉克以及其后来与利比亚的战争,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给其国家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和平是主流,我希望美丽的橄榄枝可以抛向世界每一角落。

而在我爷爷的那一辈,都是经历过那个风云变幻的转折点——建国,对革命感受自然匪浅。

我曾想,即使我们了解历史,那又如何?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在革命时期涌现的那种无畏精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那种无畏精神已渐行渐远,喧嚣、金钱利欲充斥社会。

很难想象那么一天,我们都淡忘历史,淡忘带给我们和平安康的革命,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幸好,有像肖洛霍夫一样的喜欢用直笔记录历史的作家,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

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

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

“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

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

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

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

”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

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

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
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

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

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

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

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

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

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面对现实,谱写了一部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看似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很是难能可贵的。

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
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

”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特性。

在第四卷第二章中前线的哥萨克这样唱到:
“啊,我出生的故乡,我再也见不到你。

在清晨的花园里我再也见不到黄莺,听不到黄莺的歌唱。

你呀,亲爱的妈妈,不要为我过分悲伤。

亲爱的妈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在战场上。

我驰骋在野味的空地上,我心里预感到。

啊,我心理预感到,我的心在预言。

漂亮的小伙子再也回不了故乡。

铅弹在飞响,射进了我的胸膛。

我倒在战马的脖子上,血洒在黑色的马鬃上。

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

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

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


通过这些民歌,我们可以看到在马背上长大,一生都不能摆脱战争的哥萨克戎马生涯的全貌。

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哥萨克民歌仿佛凝聚了哥萨克们的灵魂,在《静静的顿河》中,这些民歌构成了整部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刻的研究它们对于我们认真解读这部史诗巨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感受作品散发着的人道主义气息,感受哥萨克的生活,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他们对生与死的豁达无畏,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无比虔诚,感受肖洛霍夫带给我们的有关顿河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