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附名家临本
超震撼!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

超震撼!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超震撼!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全卷高清2014-09-30书画新风景《富春山居图》好在哪里?《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
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
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
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疏密有致,姿态各异,丰富而自然。
整幅的绘画效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在这幅画里,黄公望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
墨色透明而凝重,笔势萧洒而秀润。
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
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
黄公望曾寓居富春山,常常“云游在外”,遇山水就随意画画,此图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差不多画了10年才完成,是黄公望最得意的作品,而后代画家也对此画有着极高的评价。
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而这幅伟大的作品的确让人有咫尺千里的感觉,叹为观止。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1347年,元代书画大师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化的笔墨来描绘山水,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内在的生命。
在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一直难以获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他们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文艺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的领域之一。
尤其到了元朝末期,战乱风起,更多的文人逃避仕达,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生活,慢慢形成了元代“文人画”。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流传简史《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的。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黄公望,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早年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上司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
往来松江、苏州、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
至正七年(1347)年定居富春江。
在艺术上他受赵孟頫的艺术影响很大并得到过他的指点,并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宗法董源、巨然,但是他并没有因袭前人画法,而是在研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常常深入自然切身观察感受,对景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写山水诀》)“袖携纸笔,凡遇景,辍即模记。
”他用丰富的自然山水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
图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始画于至正七年,至正十年黄公望题跋时终稿尚未完成,前后耗时近七年,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甚至是元代山水画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作,以桐庐、富阳一带的富春江景色为蓝本绘制而成。
后被火焚,现存前半卷“剩山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手卷形式,采用游移的视觉观察法,也就是散点透视来呈现画面,在构图上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从起篇的寂静萧瑟低缓的土坡绵延到树木繁茂、热闹非凡的山峦,转而是干涩萧疏深远的秃峰,在一片松林过后转为浩渺连绵浅滩疏林,最后一座孤峰归于沉寂…它就像一段旋律,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的那么自然,河畔、疏林、楼阁、秀岭、峰峦是这旋律上的音符,开合聚散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诚如董其昌所言:“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卷首题跋)。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i]。
”图2《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技法层面上看,黄公望主要宗法董源、巨然,同时他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
文物201410期--王翚画仿古与古画中的王翚画_王连起

王翚画仿古与古画中的王翚画王连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翚,字石谷(1632~1717年),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是“虞山画派”的开派之人。
就绘画技能来论,在清初四王之中当属首位,当时就有“集大成”、“画圣”之谓,其绘画艺术的成就、风格、地位及影响,很多专家学者都有文章论及,我在此只谈本人在学习古书画鉴定研究过程中见到的王石谷的仿古画、临古画,特别是古画中的石谷画问题。
王石谷绘画仿古,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二是他个人早年的家境和绘画创作经历。
元代的赵孟曾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这本是他自己的创作要求,却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古代书画的名家名作,无论是收藏欣赏还是研习创作,真迹都不易得。
以书法为例,前代的古法帖没有那么多,于是人们就追求“下真迹一等”的摹本,名家的临本、仿本,甚至刻石传拓的拓本,来满足学习、欣赏和收藏的需要。
绘画同样需要前代名画以作范本,于是也需要摹本和仿本,即当时所谓“粉本”。
其作用从王时敏“题自仿子久《浮峦暖翠图》”可知,是为了以临仿的名义进行再创作。
此题跋说到,他在六十年前见过黄子久此图,今藏家虽近在百里,但体衰年迈不能去看,“梦寐抱耿,适家有粉本,遂以其意作此图”。
他的《王奉常书画题跋》一书中,则不止一次地言及“粉本”,如“题宋元名迹缩本”:“余以一生精血,裒集宋元名迹,十有六帧……岁荒赋急,贫不能守……兹幸廉州斫轮妙手,借余所留粉本,神而明之,缩成此册。
”[1]由此可知,这些粉本都是较原作进行了缩小的。
同书两题陈明卿画,都言及陈廉“为余摹诸名图,以寻丈巨轴缩为方册”[2],“为余临宋元诸名迹缩成小本”[3]。
从这些反复制作粉本的记载可知,当时对古代作品多么渴求,这应当是《芥子园画谱》等画谱产生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是绘画摹古、仿古风气最盛的时期。
这同董其昌创南北宗论、倡导文人画有很大关系,同当时的审美观念、欣赏趋向有更直接的关系。
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

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是全真教道士金志扬的弟子)所绘的纸本水墨画。
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后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在浙西廉访司当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
张闾是个贪官,后案发,46岁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
出狱后,他心灰意冷,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游走于江湖。
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
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50至62岁期间,他多活动于松江、苏州、常熟一带,专心山水画。
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逝世,享年86岁,葬虞山西麓。
他工书画,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师从赵孟頫,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其画注重师法造化,重视对景写生,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对江河山川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他的山水作品被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家奉为经典,画史将他列为“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之首。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为后世典范之学。
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是近八十岁时画的《富春山居图》,这也是其水墨山水画的扛鼎之作,是我国山水巨制中的佼佼者,并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元惠宗至正七年,黄公望与师弟无用师再次踏足富春江,这里山明水秀,景色清丽中饱含灵气,同行的无用师也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优美风光描绘下来。
富春山居图

台湾大学艺研所教授傅申: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
后世影响
绘画影响
衍生作品
《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 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画作内容
内容
题跋
剩山图
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 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 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以为殉”,给自己殉葬。吴死后,家人先烧了 《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 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
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 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 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1652年,无用师卷从丹阳张范我手中转于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又历经高士奇、 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
《富春山居图》(附高清图卷)

《富春山居图》(附高清图卷)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
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
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
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改变他人生境遇的不是任何大时代的文化潮流,而是被长官牵连下狱,牢坐了十年,罪名也不如苏东坡令人同情,而是颇不高尚的贪腐之罪。
五十岁黄公望出狱,转身成了道士;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
松花江畔一位后代才知晓的伟大画家日日摆摊,干一个一点也不体面的职业,卖卜为生。
从《富春山居图》完成的那一刻起,精通卜卦的黄公望已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
黄公望为完成此作,在富春江待了五至六年左右;八旬的黄公望业已领悟人生纵有回荡,但勿须执著;从起始至死亡终结,一段因缘罢了。
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号“无用”,他则自称“大痴”。
师弟无用看透不了人生,急着想取历史巨作。
无用师弟一毛钱没付取得了《富春山居图》,死后他的后代将之变卖。
《富春山居图》走入明代,名气愈来愈大;历经多位大画家收藏,也从此开启世界绘画史上少见坎坷传奇的收藏故事。
《富春山居图》(局部)画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至明成化年间,由沈周收藏。
沈周自从得到这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出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便请朋友题跋,一朋友儿子见画得这么好就产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
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画家。
自称浙东平阳人。
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
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
尤擅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
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
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
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摹本子明卷、沈周背临图卷齐赏析

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摹本子明卷、沈周背临图卷齐赏析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山水画,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朝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出生于江苏常熟。
黄公望聪明好学,青年时即博通经史,但他生于宋元交替的混乱时期,后因牵累入狱,此挫折使他深感世事险恶,出狱后即加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自号大痴道人。
他先后在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晚年又移居浙江富春山中,并经常云游四方,参与诗文雅集,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答。
他精通词曲,性格豪放,传世的绘画诗文作品也大多创作于此一时期。
黄公望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但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长,曾受到赵孟頫的指授,艺术思想也得其影响。
绘画上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
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富春山居图》为横卷,长达两丈,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此卷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绘,每兴之所至用点染挥毫,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卷中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缴从林亭舍,疏密相问,吸收董,巨画法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为黄氏经意之作。
《富春山居图》的现世,让许多画家心里震撼黄公望的绝世之作,特别是到了明朝,文人画家们看到此画,掀起了一股欲师黄公望的想法,众画家纷纷争相临摹、仿绘。
从《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和钤印来看,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此画绝对是好画,但是收藏此画的有些人就太混账了一些。
真正爱画的人都会善加保护和珍惜,而一些人却用此画满足私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拷贝出来就能放大观看)《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
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从画上题跋看。
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
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
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
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
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
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
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
晓以大义。
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
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
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
流传
《富春山居图》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其挚友无用上人,无用上人便成了《富春山居图》的首位藏主;后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画坛大家沈周之手,但在沈周将画交给朋友题跋时,却被朋友的儿子盗走并卖掉,后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如石沉大海,多年没有消息。
多年以后,《富春山居图》成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收藏,但董晚年时又将其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清顺治年间,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而吴洪裕晚年病危之时,吴想效仿唐太宗把其带到来生去,而就在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将投入火中的画救了出来,并以偷梁换柱的方法用另外一幅画救下了《富春山居图》。
但救下画作已被烧出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至此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此图后,将小段烧焦部分揭下,重新细心装裱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而且几乎看不出经剪裁过的痕迹。
从此,小段的部分人们称之为《剩山图》。
而保留下来的《富春山居图》主题内容的大段部分,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并放于画首,这样便成了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清顺治9年(1652年),大段的《无用师卷》为丹阳张伯骏所得;名为《剩山图》的小段一尺五六寸许为徽州收藏家吴其贞取得。
大段(本卷)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转到泰兴季寓庸家,继为高士奇所得。
其后,本卷辗转又经历王鸿绪、安岐收藏。
乾隆十一年(1746年),经大学士傅恒的介绍,以两千金将《富春山居图》购入清内府。
至于小段的《剩山图》,吴其贞在康熙八年(1669年)倾售与扬州通判廷宾,同光年间(1862至1908年)藏于陈氏,1938年,为吴湖帆所收归。
吴湖帆对之十分珍重,收藏木盒上还刻有“墨皇”二字。
《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后,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
未料想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
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最后证明,前面那幅为赝品,是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子明卷》。
《无用师卷》(本卷)1948年底运到台湾后一直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小段的《剩山图》由吴湖帆转手到浙江省博物馆。
一代名画从此分藏海峡两岸。
《富春山居图》的艺术成就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艺术之精萃的显赫名作,长卷、纸本、水墨,高33公分、宽637分,是中国水墨山水的十大传世之作、扛鼎之作。
作者时画时辍,有人估计此图“经营七年而成”,作品题跋时他已八十二岁了。
卷末有作者自题:“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
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
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十年青龙在庚寅(一三五○年)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下钤白文“黄子久氏”、朱文“一峰道人”二印。
因为“仆归富春山居”句,遂以为题名《富春山居图》。
画卷《富春山居图》表现了黄公望长期居留并观察领略的优美的富春江山水。
富春江即钱塘江上流,以流经浙江富春县而得名,是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画面山峦起伏,水流纡徊,有村落,有平坡,有草亭,有水阁,渔舟一二,点缀其间,“景随人迁,人随景移”,通过画面如同身历其境而又心情疏阔舒畅。
笔墨方面,差不多运用了作者所有的表现手法,画山峰多用披麻皴,干净利落,自由活泼,画树,近者用笔苍老秀润,远处平行用米点。
墨色层次丰富,透明而凝重。
作为总结性的作品,把他到老来的全副家数都运用到画面之中,又能“以简驭繁”做到全卷高度统一。
董其昌认为“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
局部2
王翚临本
吴湖帆临本,11年翰海秋拍9000万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