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优质PPT】共25页文档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三版)PPT 第六章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

一、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一)自然人 每个人从出生起到死亡止,不论性别、年
龄、种族、财产、职业、社会经历、社会地 位等等,所享有的人格权和名誉权都是平等 的。
(二)法人
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 团体法人和机关法人。
(三)非法人组织
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其他非法人的经 营性组织,都是独立的经营者,根据《反不 正当竞争法》这条规定,它们在经营活动中 形成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同样受到法律的 保护。也发生过个体户名誉权受到侵害而请 求司法救济的案件。
四、新闻传播活动中侵害名誉权的犯罪
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其社会危害性达到 一定严重性就可能构成犯罪,这就是侮辱罪 和诽谤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 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概念:
名誉 名誉权 人格尊严 诽谤 侮辱 真实公正评论 特许权
(一)侵权言论已经发表
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上都把侵权言论发表 (刊登或播放)作为新闻侵权行为的损害事 实的依据。言论性的侵权行为必须有受害人 之外的至少第三人知悉。侵权言论没有传播, 不发生任何社会影响,谈不上对他人权利的 侵害。
(二)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致害行为的违法性,是侵权构成的又一要 件。法律保护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那 么传播含有侵害人格权内容的作品无疑是违 法的。
(四)死者
人格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死亡 后理应不再享有名誉权。但是死者在世时的 名誉还有现实的影响,死者名誉受到非法损 害,会使他的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以至造 成利益损害。
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国际社会公认名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绝 大多数国家都对公民名誉权予以法律保护。
隐私和隐私权-公开课36页PPT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PPT课件

01
往会通过先进设备在隐瞒自己的记者身份情况下进行“暗访”。在对于涉及一些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采集
03
时采用欺骗、窃听、偷录等方式进行暗中采访,这一行为却并未经过当事人的许可或同意。例如有记者 假扮成病人暗访诊所;隐藏身份采访无照旅馆等。在这一采访过程中,记者的行为对于被采访的个人来说
2020/2/25
19
03 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2020/2/25
20
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在新闻采访的形式上,为了获取更真实或者更具有可信度、更完善的信息时,新闻记者往往会通过 一些特殊的手段达成采访效果。此类采访形式已经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 种形式。
02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2020/2/25
1
目录
CONTENTS
01 什么是隐私权 02 中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03 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04 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原因 05 如何解决新闻报道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
2020/2/25
2
01 什么是隐私权
2020/2/25
3
隐私权的定义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体行业的竞争逐渐激烈,信息市场的
字内容
光,高圆圆跟夏雨回公寓,陈道明与左小青闹绯闻,刘芳菲流连夜店应酬大款等
等娱乐圈的爆炸性新闻都是出自他之手.
2020/2/25
12
中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娱乐记者,简称娱记,则是指报道文化娱
乐新闻的记者,他们通常出现在明星出现的
公开场合,如电影节、片场、发布会,大多 采取的是面对面采访的形式。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五版)》课件第六章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

就诽谤而言,直接故意诽谤的特征:一是明知事实虚假并且足以损害他人名誉;二是希望以此达到 诋毁、中伤他人的目的。确认直接故意,不仅要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明知”,而且要看行为 人是否有危害的“目的”。
第一节 侵权法源和侵权构成
根据有关规定,新闻单位对于社会来稿、读者来信、来电以及互联网上微博、博客等信息等,都 必须调查核实后方可报道。要是不作核实就予以“如实报道”,造成损害,即可认为主观上有过 错而需承担责任。
法人作为拟制人,享有名誉权、名称权等人格权。
本章按通用习惯以“新闻侵权”这个词语是对新闻传
播活动(有时还会延伸到其他大众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 害人格权行为的简称,并不仅仅限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 者实施的侵权行为,也不仅仅是指作为一种文体的新闻报 道或新闻媒介上的内容造成的侵权行为,还会涉及侵害人 身权利的犯罪行为,其边界并不清晰,难以成为法律概念。 称谓此类行为。
第一节 侵权法源和侵权构成
故意影射:
刘与原告胡骥超等三人有隙,扬言要写文章报复。1988年11月起,刘在《遵义晚报》连载长篇历 史小说《周西成演义》,描写了贩毒者胡翼昭等三个人物。三人不但与三原告同姓,且名字中两 个字或相似或为谐音字,许多特征描写分别与三原告相同或相近。刘将这三个人物描写得十分丑 恶。刘还对人说:“这么多人我为什么没有写,单单写他们三个,这是有原因的。”熟悉三原告 的读者一看便知道作者在侮辱、丑化三原告。三原告曾要求《遵义晚报》停止连载,但后者未予 置理。三原告遂对刘守忠和遵义晚报社起诉。最高人民法院(1990)民他字第48号对原审法院复 函指出:“经研究认为:被告刘守忠与原告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有矛盾,在历史小说中故意 以影射手法对原告进行丑化和侮辱,使其名誉受到了损害。被告遵义晚报社在已知所发表的历史 小说对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仍继续连载,放任侵权后果的扩大。……上述二被告的行为 已构成侵害原告的名誉权,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2(2)。
07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的保护PPT课件

§1 第一节 新闻传播权利和公民权利 §2 第二节 新闻传播活动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3 第三节 新闻侵害公民权利的常见形式 §4 第四节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及预防
2020年9月28日
1
§1 新闻传播权利和公民权利
§1-1 新闻传播权利的实现途径
新闻传播权利主要通过这样几种途径得到实现:
第一,收集信息。 第二,选择信息。 第三,传播信息。 第四,社会监督。 第五,影响受众。
2020年9月28日
2
§1 新闻传播权利和公民权利
§1-1 新闻传播权利的实现途径
新闻传播权利的客观存在为新闻传播权利的滥用创造了条件。 我国政府虽然从没有放松对新闻传播媒体的监督和控制,但在 传播手段日渐高科技化和商业化的今天,滥用新闻传播权利的可能 性却在不断增大。
2020年9月28日
7
§1 新闻传播权利和公民权利
§1-4 舆论监督和新闻侵权
新闻记者要报道社会生活,就每时每刻都要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发生关系,在这种 情况下,就必须强调对全体社会成员人格的尊重。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绝大多数 新闻记者能够自觉地履行好这一义务。但是,也有一些记者却不能很好地履行这一 义务,结果造成了对公民人格权的侵害。
2020年9月28日
涉嫌盗窃的女子被挂上 “小偷”的牌子示众。
奥运“福娃” 被印女性内裤
手绘 衫 盖上 “中 国印”
9
§2 新闻传播活动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2-1 新闻侵权及其特点
(2)新闻侵权行为及其特点
新闻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 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 害的行为。
一方面,传播手段和途径的多样化使新闻传播媒体完全可以变 化出花样翻新的弄权渠道。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摘要】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泄露问题经常出现,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
新闻采访也存在隐私保护挑战,如何平衡新闻报道需要和受访者的隐私权利是一个难题。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隐私泄露风险进一步放大,个人信息可能被滥用。
强调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利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法律法规在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执行。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的必要性十分重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新闻传播、隐私权保护、隐私泄露、新闻报道、采访、社交媒体、风险、权利、必要性、意识、法律法规、作用1. 引言1.1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权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泄露风险。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承载着大量关于个人的信息,如何平衡新闻报道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新闻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隐私权保护不仅涉及到个人的信息安全,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泄露问题常常引发争议,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独家报道或者吸引眼球,不惜公开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强隐私保护意识,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至关重要。
只有在媒体自律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权利,避免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
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在新闻传播中,隐私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一项伦理和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权利的有效保护。
2. 正文2.1 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泄露问题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泄露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隐私泄露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个人的隐私信息被不当地获取、传播或使用,给个人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新闻业与隐私权:在报道中保护个人隐私

• 被侵犯隐私者起诉新闻媒体,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04
新闻业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
规及政策
国内外关于新闻业与隐私权保护
的法律法规
国内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
公民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保护个
人隐私,追究侵权责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规定新闻媒
体报道应尊重个人隐私
法律法规建设
对新闻业与隐私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建议与展望
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个人隐私的具体措施
•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个人隐私的具体措施
• 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追究侵权责任
建议二:加强新闻业与隐私权保护的职业道德教育
•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尊重个人隐私
• 加强新闻业与隐私权保护的伦理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
平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任法等法律予以保护
• 通信秘密权:保护个人的通信内
• 刑法保护: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行
容、通信记录等
为,刑法规定予以刑事处罚
新闻业与隐私权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业与隐私权对社会的影响
• 正面影响:新闻报道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
• 负面影响:新闻报道侵犯个人隐私,可能导致个人权益受损
案例一:某明星隐私泄露事件
• 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侵犯明星隐私,引发社会关注
• 明星起诉新闻媒体,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案例二:某官员隐私侵犯事件
• 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侵犯官员隐私,引发舆论风波
• 官员起诉新闻媒体,要求道歉、赔偿
案例三:某普通民众隐私暴露事件
懂得保护隐私主题班会PPT课件

软件更新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修复漏洞,防范病毒和网络攻击。
警惕网络欺诈
谨慎打开来历不明的链接和附件,以免感染恶意软件。
备份数据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减少因硬件故障或病毒感染而造成的损失。
养成良好的隐私保护习惯
时刻警惕
对于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泄露给他人。
建立意识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隐私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隐私保护习惯。
谨慎行事
在社交、工作等场合谨慎处理个人隐私信息,避免被他人窃取或侵犯。
持续学习
不断学习隐私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隐私保护措施。
妥善保管电子设备
手机安全防护
使用手机保护套或保护膜,可以有效保护手机免受刮擦和跌落等损害,延长手机使用寿命。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
注意发帖内容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时,要注意内容是否与隐私有关,是否可能引起他人不适。
保护账号安全
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及时更新,避免被他人盗用账号,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限制分享范围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对象,合理设置分享范围,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培养健康习惯
适度使用社交媒体,不要沉浸其中,保持生活作息和人际交往的平衡。
总结并提出建议
1
总结出理解与共识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们对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提出切实建议
建议学生们要养成良好的隐私保护习惯,谨慎使用社交媒体,小心管理个人信息。
3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们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关注隐私权保护的发展动态。
4
落实隐私保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