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心痛篇

提要
论述胸痹轻证的证治
胸痹,胸中气塞
胸中满闷窒塞
短气
呼吸迫促
病机
饮阻气滞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利水渗湿 以除湿 宣肺利气 以降逆
杏仁
甘草
缓中健脾
治法
宣肺利气化饮
饮邪偏盛
短气重,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
橘枳姜汤
橘皮
理气和胃止呕
枳实
泄满散结
生姜
温胃止呕
治法
温胃理气散结
气滞偏盛
气塞重,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等症
提要
心痛阴寒痼结的证治。
病机
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治法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乌头赤石脂丸
炮乌头、 炮附子、 蜀椒、干 姜
大辛、大热,温阳逐寒止 痛力强,峻逐阴邪
赤石脂
温涩调中,收敛阳气,可 制上四药辛散太过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阳微阴弦” ? 2. 仲景治疗胸痹心痛为何“症变治 变”,“证不同治也不同”。 3.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用药规律为何?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 (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 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 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 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九种心痛:虫 心痛、注、风、悸、食、冷、饮、热、去来心痛)
病机
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治法
补中助阳,振奋阳气
人参汤
人参 白术 补中益气
甘草 干姜
温中助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鉴别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老师说丈夫的脉搏应该走得太远,阳是轻微的阴弦,也就是说,胸部是关节痛和疼痛的;因此,自然会被认为是极度缺乏的人。
现在,阳虚被认为是在上焦,而胸痹和疼痛的人也基于其脉冲串。
平人无寒热,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痛、气喘、呼气、咳嗽、吐痰、胸痛、寸脉晚、闭小紧数,包括“胃喜白酒”汤。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七磅白酒(半磅白葡萄酒)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能卧,心痛经背,含楼泻白半夏汤。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32白酒,半杯白葡萄酒,半杯白葡萄酒。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痞子在心,气结在胸,胸闷,攻心下胁,以枳实泻白桂枝厚朴瓜蒌汤为主;桂枝人参汤也是主要的。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枳实四个,大葱半斤,肉桂一、二枝,厚朴一、二枝,干枯四、二枝(捣固)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右五味,用一桶水,先煮四味,取五公升,取桂枝,煮三公升,去除废物,加热一公升,一天三次。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二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炙)对三味,取一桶水,煮沸五公升,去除废物,温热一公升衣服,一天三件衣服,不要更糟。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橙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胸痹,慢时,急时,薏苡仁和附子粉。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二大附子十(大炮)右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桂枝姜枳实汤以胸痹心痛为主。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五根桂枝、三两姜、三两枳实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痹、胸痛经背、背痛经胸,主要为乌头赤石脂丸,乌头赤石脂丸方乌头、川椒、乌头、干姜、红脂右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104李华仁胸痹心痛病的主要表现为胸部窒息堵塞疼痛,与西医病症中的“冠心病”症状相类似,主要表现为患病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是目前我国心脏病中较为常见且防治难度系数较高的心脏病种类之一。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由心气不足,血脉运营不畅导致瘀血内积不散而致,随着近年来中医领域开创的益气活血、宣痹通阳等医疗方法,此病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一、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一)心痛发作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期,主要表现分为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两种:第一,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病患者遇冷或者伴随着季节性的更替导致气温下降时,则会出现胸膺部位疼痛发作,或闷痛窒息,或绞痛难忍;同时肩部、背部、喉部、四肢等也会伴随剧烈疼痛。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滑涩不稳。
第二,气滞血瘀症候表现:患者情绪激动或自身体虚遇实热时则倍感疼痛剧烈,痛如针刺,且多有定处。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表现在患者发病的缓解期,或心痛得到相应缓解,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激烈运动时增剧,且倍感乏力,舌头两侧伴有明显齿痕、苔白,脉数弦滑。
第二,心血瘀堵:痛感时强时弱,身体乏力,面色黄暗或苍白,经常伴有头晕目眩感,舌苔颜色暗红且津液少,脉数细弱。
第三,痰瘀血赌:胸腔及肩背经常闷痛,多发于体态偏胖者,体胖加重心脏负荷,舌苔浑浊白腻,脉数弦滑。
第四,气滞血瘀:情绪激动时痛感加强,伴有两肋的胁痛感,舌苔颜色暗淡且灰白,脉数弦滑。
第五,热毒血瘀:胸痛感常常伴随,口干、口苦、口臭、便秘、舌苔黄腻。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原则(一)发病期临床症候和缓解期的表现兼顾治疗胸痹心痛病在中医上分为发病期和缓解期,因此在治疗上我们也应兼顾发病期的症候和缓解期的具体表现兼顾治疗:第一,发病期以标示为主进行辩证医治:寒滞血瘀以驱寒活血、宣阳通痹为主医治;气滞血瘀以调理气血、疏通血脉为主医治;痰瘀血堵以化痰排浊、提升阳气为主医治;热毒血瘀以散热解毒、同本固阳为主进行医治。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作为中医术语,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属于“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胸痹的中医定义、病因辨析、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胸痹的中医定义胸痹,又被称为心痛,是指胸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的一种病症。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胸痹的病因辨析胸痹的病因多端,常见的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外邪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内侵,凝滞气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痹阻胸络,亦可导致胸痹。
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亦可引发胸痹。
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胸阳不振,亦可成为胸痹的发病原因。
三、胸痹的中医诊断要点胸痹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常因劳累、饱餐、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
脉象多见弦脉或涩脉。
在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法胸痹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其中,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
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

症状
01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
迟。
治法
02
温通心阳,散寒宣痹。
方药
03
栝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03
胸痹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 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 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 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 善心肌缺血。
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心 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 痰多气短,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凝心脉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胸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 胸痹的西医治疗 • 胸痹的中医特色疗法 • 胸痹的日常护理与调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包括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发病原因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其他手术
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 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 血。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 手术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冠 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段,改善心肌供血。
郭洪仁老中医对胸痹的辨症治疗

Me ia r a me o u n d c l T e t nt F r i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hneeJ u n lo h o dcn n h o am ay i s o r a fEt n me iie a d Et n ph r c ・88 ・
于痰性粘腻易滞心胸,影响阳气 通畅滞血 脉运 ,甚 至痰瘀互 结 ,故 祛 痰 同 时 加 丹 参 、 川 芎 、 红花 佑 以 活血 化瘀 ,达 到痰 瘀 两 清 的 功效 。 2 3 心气 阳虚 . 心气不足 ,则治 以补益心气 而振奋心 阳,
心痛甚者 ,首先要考虑到瘀 、痰 ,具体运用 ,心 阳虚 ,用温 胆 汤 加党 参 ; 心 脉 虚 以生 脉 散 为 主 方 化 裁 ;阴 阳 两 虚 , 温 胆 汤合生脉散;痰瘀 闭阻 以瘀为主者 ,选失笑散 ;以痰为主, 温胆 汤加 倍 用 量 。
4 2 去 瘀 止痛 ,久 病 人络 ,非痰 则 瘀 。 《 问脉 要精 微 论 》 . 素 云:脉者 ,血之府 也……温 则心痛 ,脉不通,故在 首辨证论
治时,天 论病程长 短,都应 该考 虑血脉涩滞及 伴有 痰痹 心脉
的一 面 。
常用方:保元 汤,人 参、黄 芪、炙甘草 、肉桂 、大 枣。心 阴 不足 为主 ,则 治 以滋 阴养 心 ,活血 清热 ,常用 方 :天王补
主 ,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 ,清阳 失展 ,血气行滞 ,不通则痛 。心痛的部位在心,其本在肾 , 由于 年 老 体 衰 ,或 心 血 、 心 阴 、 心 气 、 心 阳 不 足 ,久 病 必 穷
及 肾 ,心 肾 阳虚 ,阴 寒 痰 饮 ,乘 于 阳 位 , 阻 滞 心 脉 而 作 痛 , 血瘀痰 阻,又 以血瘀为多 ,因于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 等 因素 ,皆可导致 血脉郁滞 为瘀 证 ,血瘀滞 不散 ,心脉 不 通 ,故 疾 病 如刺 如 绞 而 痛 。该 病 痛 程 长 、 及 易 反 复 发作 。 2 辨 证 施 治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脉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括萎薤白白酒汤主之。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
枳实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两厚朴四两括萎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两蜀椒一两附子五钱干姜一两赤石脂一两
右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
九痛丸方
附子三两狼毒四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吴茱萸一两
右六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