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⑴台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

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 震级大,破坏性大;

b.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 经济发达;

d. 浅源地震;

e. 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f. 诱发其他灾害等

C. 减轻灾害的措施:

a.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c.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 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f. 加强国际合作等。

⑹温室效应问题:

例: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A. 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B.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b.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c.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d.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

e.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C. 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D.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

②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

③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⑺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

A. 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 X)和湿润的气候

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

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B.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 X;有色冶

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C.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D.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

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

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E.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

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

②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F.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G.冬季我国东北地区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日本,而日本的酸雨危害却更严重,

其原因是:

①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把东北地区大量酸性气体输往日本;

②冬季东北地区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

③日本气候海洋性显著,冬季降水相对较多,酸雨危害较重。

⑻臭氧层破坏(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A. 臭氧空洞的成因:

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

②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

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

B.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C. 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D.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

物质迁移的原因是:

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E. 措施: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②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③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

⑼湿地问题:

A.湿地的形成:

例:请解释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

③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

例: 解释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②地势高,蒸发小,高原环境有高原冻土的形成,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

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B.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①湿地的生态效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

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净化水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降解污染物。

②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教育与科研价值。

⑽水土流失问题:

区域一:黄土高原:

A.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

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③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

④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⑤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

B.主要危害:

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

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南方低山丘陵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是什么?试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

强取耕地与薪柴。

措施:①封山育林;②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革新炉灶,节省燃料;④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B.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单位面积流失土地的损失、表土的恢复能力、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①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

②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

③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C.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D.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有什么特点?怎样治理?

特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石灰、掺入砂子。

⑾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

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⑿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

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放牧、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③治理措施:

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 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

c. 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

d. 退耕还林、还牧;

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

f. 禁止采伐发菜等

⒀农业污染

A. 主要内容:

①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造成的农作物及土壤污染;

②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③温室农业中废旧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

④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杆产生的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等

B.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而且还

会污染土壤,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②正确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③大量施用农药的危害:

a. 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提高了农业成本;

b. 污染了土壤和水源;

c. 杀灭害虫天敌,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④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对策:

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C. 土壤问题

①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②土壤污染的来源:

农药、化肥、垃圾与污泥肥料、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粉尘沉降。

③土壤污染的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a. 首先是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

b. 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c. 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层,

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

⒁水体污染

A. 污染物来源:

①工业废水;

②生活污水;

③农业退水。

B.防治某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②兴建污水处理厂;

③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C. 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控制抽取地下水,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

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⒂光化学烟雾

A. 形成条件:“烟雾”形成的地理条件:

①地理条件:

盆地地形,天气晴朗、太阳光照强,高温低湿和有逆温,风力不大时,有利大气污染物在地面附近的聚积,易于产生这种光化学烟雾。因此,在副热高压控制地区的夏季

和早秋季节常成为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有

利时节。

②污染源条件:

工业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而形成光化学烟雾。

B. 防治措施:减少和预防光化学烟雾的根本途径:

一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可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科技,减少尾气排放,扩大绿地面积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是城市选址布局不要选择在谷地、盆地等易产生逆温气象的地形中。

⒄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

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 节约用水

⒅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A.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

②洋流缓慢,水温较高;

③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

物、重金属、无机盐;

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

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B.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C.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E. 措施:加强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控制海水养殖中饵料和排泄物造成的自身

污染,减轻海水富营养化,并关注船舶压舱水排放和生物引种可能带来的

新的赤潮生物。

⒆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

A.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

灌水质变坏

B.水库:①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

②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

③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

④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

⑤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⑥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C.道路建设(铁路、公路):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D. 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⒇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

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

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⑦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与分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健康的你和我,同样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污染已把我们层层包围。空气、水、食物污染无处不在,污染被人们称为“疾病的元凶、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呼吁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成为现实! 一、环境污染物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1、化学污染物包括: (1)、燃料的污染;(2)、烹调油烟的污染;(3)、吸烟烟雾的污染;(4)、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5)、装饰材料的污染;(6)、家用化学品的污染;(7)、VOC的污染;(8)、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9)、其它污染物的影响;(10)、臭氧的污染。 2、物理污染有: (1)、噪声的污染;(2)、电磁波的污染;(3)、噪光的污染。 3、生物污染有: (1)、尘螨的污染;(2)、宠物的污染。 二、各种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 1、甲醛的污染: 甲醛无色易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是制备酚醛树酯、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建筑人造板、胶粘剂的重要化工原料。居室中的甲醛主要是由建筑人造板或胶粘剂中挥发出的,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会刺激眼睛引起流泪;浓度再高时,将引起咽喉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和肺气肿;当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便能致人死亡。人们长期低剂量吸入,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使妇女月经紊乱,影响生育并引起新生儿体质下降和染色体异常,甚至可诱发鼻咽癌。1987年美国环保局已将它列入可致癌的有机物之一。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一、赤潮问题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赤潮的原因 a.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赤潮的治理 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物理方法有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等,化学方法有用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生物方法有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等。 二、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相关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解析) 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原因 a.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

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酸雨 (1)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请查看高二文科地理知识点) (2)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五、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设计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 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 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 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 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 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 弱。 思考 1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管理的重点,近些年来,由于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项目的开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存条件。虽然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一些问题,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文章对于建设项目和园区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对于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由此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对建设项目和园区规划进行治理,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共同提高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所以建设项目的开展单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浪费和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所以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1.3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加强管理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2.园区的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滞后,园区综合功能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 题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2012年11 月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摘要 一次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见证奇迹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经济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平衡破坏危机加剧,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深入探讨生态危机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政治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制度根源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nesses the miracles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s moving forward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of the social life, ecologic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mine the crisis intensified ecological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erious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Depth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 help.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ut summed up main technology the root causes,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political roots of thes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imed at looking for ways to overcom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oots; philosophical roots; political roots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道路路域生 态环境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道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的 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建立公路路域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环境质量;绿化景观;评价;指标 引言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增加运输能力、促进 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尤其是道路沿线的自然、生态等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 求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准确地预算项目建设进入环境 后的污染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不过,要客观评价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 环境的影响,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评价 指标体系。下文就道路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1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涉及面广,指标体系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和全面的知识。在筛选公路路域生态环 境影响评价指标时,综合路域生态环境分析及路域生态环境调查情况,同时借鉴 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实际工作中的指标设置以及建设项目环评的指标体系,首先从原始数据中筛选出评价信息,然后通过初步筛选、理论分析初步确立路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所用来评价的内容,应涵盖公路整个生命周 期中对环境产生影响、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全方面,主要是对建设前期、建设期和 营运期的与高速公路相关人类活动、环境质量与影响。以《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为依据,对公路路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景观与 绿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状 况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 其中生态资源状况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污 水处理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噪声状况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绿化景观状况包 括绿化状况和景观状况。 1.1 生态资源状况评价指标 土地资源状况评价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土壤流失量和临时用地生 态恢复率四项指标。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路域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应对其有 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以及良 好生态环境条件的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公路路域土壤中有机 物质和全氮的含量与恢复年限呈正比。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之一就是有机质,内 含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具有调节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是土壤养分衡量的重 要指标之一。 土壤pH值:pH在化学中的定义是溶液中氢离子(H+)活度的负对数,在公路运 营期间,汽车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盐、有机物等)渗入土层后会改变土 壤的理化性质。受到污染的土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动植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

【人教版】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设计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 1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E.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F.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找出其关联性, 如生态环境中 生态破坏给新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新疆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表现。从而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防治措施: 3 .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阅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①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情况; ②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省市区分布范围。 ③实施天然林工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应指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图阅读) 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如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和法规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

论项目环境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论项目环境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主要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提出的要求与准则进行论述,提出了相关贯彻实施项目环境管理的建议。 标签:项目环境管理;一般规定项目;文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消失、沙漠化、资源枯竭现象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生态环境。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建筑行业长期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然而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发现大多数的建筑公司对于国标提出的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都很不到位。很多商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项目环境管理,不得不说,这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更为重视,但这还远远不够。就建筑行业来说,严格按照国标进行施工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号为GB/T50326-2006),项目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一般规定、项目文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项目环境管理一般规定的主要内容为:项目组织单位应根据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报告,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及主要指标,并在各个阶段贯彻实施。项目经理负责现场环境管理的总体策划和部署,建立项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相应制度和措施,组织培训,使各级人员明确环境保护的意义和责任。 由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定得出:国家对于项目管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重视,其相关规定、准则十分健全。其中有明确的项目管理程序,有项目确立前、项目进行中、及项目完工后,根据项目自身特点的合理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项目管理活动中,目前一些项目在施工中仍然存在重效益、重质量、轻环保的短视行为,由于项目管理组织环境保护意识浅薄,导致对环境管理理解上不到位,不能把贯标(贯彻ISO14001标准)与现场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能把项目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来抓,贯标只是为了应付内、外部的审核,结果导致审核前突击编造假资料,以致忙乱中谬误百出。 项目环保施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作业环境卫生整洁,创造有序的生产条件,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其内容为规范场容,进行现场文化建设。国家标准项目环境管理提出了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的对于项目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近年来由于基坑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开挖环境越来越复杂,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日益增多使得深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开挖措施失当或缺乏有效的降水支护手段,引起各种破坏性事故,如管涌、流土、基坑突起、基坑底隆起、甚至围护系统被毁等状况,将严重危及地下管线和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使其使用功能受到负面的影响,造成通讯中断、停电、停水、停气等状况;甚至导致道路坍塌、开裂,建筑物开裂、倾斜、倒塌,影响正常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不仅会贻误工期,破坏环境,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文明施工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