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的叙事结构对其主题表达的影响
悲剧理论视角下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解读

悲剧理论视角下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解读摘要:1948年上映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是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享誉最多的一部影片,它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该部影片德·西卡以二战后满目疮痍的罗马街头为背景,展现了生活在异化社会环境之下的罗马劳苦大众挣扎求存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战争对于社会秩序、人的精神的摧残,整部作品充满了悲剧特点。
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影片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悲剧情节环境展示以及悲剧效果,进而揭示影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9-0099-04(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姜煜蒋红艳∗∗∗第41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9月Vol.41No.9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Sep .2021收稿日期:2020-11-20作者简介:姜煜(198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通讯作者:蒋红艳(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维托里奥·德·西卡是20世纪举足轻重的电影导演,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里指导了34部电影作品。
1948年上映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是他三部代表作中票房最好的一部。
这部电影为导演德·西卡带来许多的盛赞,从电影的故事情节中渗透出压抑的社会现状让观众感到窒息,同时精妙的情节设置使观众对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怜悯与恐惧得到充分融合,更好地展现悲剧的社会作用。
悲剧是希腊人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第一次对悲剧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次建立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第一次有系统、有条理地确立了悲剧在文艺史中的地位,为后人对悲剧的分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
偷自行车的人的影视美学评论

评论《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
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新现实主义电影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新现代主义作品,《偷自行车的人》在摄像手法上表现得是以大众的角度拍摄。
摄像机作为第三者冷眼观看剧情的发展。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在《偷自行车的人》的父子两人就是非职业演员,但他们表现得非常真实。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是剧情安排的需要。
因为新现实主义影片总是尽可能地按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自然地展开情节,而并不去刻意编织,所以在剧情结构上很少会有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以及倒叙、闪回等艺术手法。
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也一定是简单却动人的。
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在百废待兴之际,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须的脚踏车,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铁鞋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影片结束时,里西拉着儿子的手,一起走在星期天黄昏的暮色之中,他们只有父子之间的爱,却没有自行车,没有食物,没有工作,此时里西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这泪水源自于无奈、源自于悔恨、更源自于悲哀。
故事简单,感情真挚。
在二战后的社会中,普通人生活的如此艰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往往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现实的真实视角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人民生活中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体现出对下层人民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评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辆自 乍。 他和 妻予 当撺 家 的床 单赎 r白行
保住 之 易的 I 作, 他带 着儿 丁 ‘ m鲁 瞒市 传在 罗
} 乇- 1 ) 》( 1 9 5 2 ) , 这 几部 新现 实主义 杰作都 德 ‘ 两
f = ‘ 与编 制柴 梯 合 作 的 德 ・ { = ’ 遵 循 现 主 义提 f 的纪 其美学啄则 , 伦r 风格 真挚 、 朴 、 自
便产 生 人 反响 , 获得 了蒂2 2 奥斯 } = 金 像奖 的最
佳9 t , i , q 他 不仪 。 该 片导漓德 ・ 阳 ‘ 早年从事表 趟 \ l I , . ・ 个出色的演 员, 更 足一 个 扰秀 的导演
《 擦竿
2 ( ) 世纪 二 一 0 ‘ 年代 是} f = i 大 众欢 迎 的 电 影明 星 1 9 4 2年 , 他执 导了意 大 利新现 实 主 义电影 的先 之 童》( 1 9 4 6 ) 、 《 偷 自, 亍 年 的人 》( 1 9 4 8 ) 和《 温 别 尔
这部 低成 本 制作 、 非职 业演 员出滴 的影片扶 很 大
【 作 者简介 】 城 , 幺,洲 { E
J F 人.
{ L { & 院
5 5
F o r e i n F i l m Re v i e w I 外国 电 影 评 论
成功。 影片 的题 材 、 叙 事结 构 和 拍 摄手 法等 方面 ,
车, 但 第一天 上班 自行 就 陂一个小伙子偷 世 , 为_ r
马 的 人 街小巷 急切 地 寻找 , 毫 无 着落 最 幅无 望
的里奇 迪 不得 已去 偷别 人 的 自行车 , 结果 陂 发现
然, 揭露 了战 岳意 大 利 存 往 的社 会 问题 , 农现 } 土 I 刈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的男人里奇,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却被告知必须备有自行车才能胜任,妻子在无奈中当了自己作为嫁妆的六条床单买了辆自行车,自行车却在里奇工作的第一天被偷了,里奇带着他的孩子在街头寻找了一整天,在无奈之下偷了街头的一辆自行车却被逮到,车主看到里奇可怜就放了他,里奇紧紧攥着儿子布鲁诺的手哭泣着在人群中渐渐远去。
本片通过对战后意大利普通劳工阶层的深入刻画,体现了战后的社会现实,饰演两父子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得十分生活化,许多场面令人感动。
(一)记录性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老百姓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关的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记录性体现在其取材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创作中不追求虚构或典型,影片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影片追求的记录性目的是想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偷自行车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现的就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
这部影片以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须借助自行车,工作的第一天自己刚赎回的自行车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过程中慢慢展开,主人公贫困无助,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
影片结构形式简单,但纪实性的风格,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传达了影片的主题。
(二)还原自然环境和故事时间的完整性影片大量使用了跟拍、肩扛拍摄的手法,极少使用特写镜头,光线上力求使用自然光,也没有使用布景,整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罗马的街头。
它反对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片”,用真实、记录的手法指导电影的拍摄。
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真实感人。
影片一开场,一辆汽车伴随着字幕从画面穿过,从车上走下一些求职者,求职者越聚越多,影片用全景来表现。
主人公里奇在画面之外,直到工作介绍人喊到里奇的名字,他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现代电影经典——《偷自行车的人》分析

现代电影经典——《偷自行车的人》分析第二节《偷自行车的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欣赏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现代电影经典【学习目标】通过影片的剧作结构分析和镜头语言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到那一时期的纪实主义风格。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明确影片的写实原则,了解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固定摄影镜头、慢移动拍摄等的运用。
内容提要:一、新现实主义简介二、《偷自行车的人》分析1、内容分析2、电影技巧分析3、剧作结构分析三、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一、新现实主义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题材的社会性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
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有。
他们以报刊上发表的确有事实根据的报道材料或最为接近事实的事件来拍摄影片。
一、新现实主义简介场景的真实感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
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
"二、《偷自行车的人》分析(一)《偷自行车的人》内容:里奇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须的脚踏车,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铁鞋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 前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和起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在二战后的意大利,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现实的残酷未来的渺茫——浅评《偷自行车的人》

263文|任 娜现实的残酷,未来的渺茫——浅评《偷自行车的人》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代表作之一,反传统反饥饿反战争的电影主旨运动,主张“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
采用非职业演员,反对故意虚构的剧情,运用电影镜头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新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情感一、平铺直叙的电影叙事手法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待业两年的小人物里奇,带着儿子布鲁诺寻找自行车的艰辛之路。
故事内容很简单,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没有异彩纷呈的内容,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设置,更没有严格遵守戏剧式的电影叙事手法,而是运用近似生活的电影镜头,记录着战后意大利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生活史,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来揭示二战后萧条的社会惨状。
整个过程导演没有融入任何个人的情感态度,他本人就像一个旁观者,抽离与电影之外,对悲惨不堪的社会状况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将社会的惨状记录下来,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让观众自己去评价。
二、细致入微的简单镜头影片中大量运用简单镜头,里奇在工作报到时肩膀上扛着自行车,自行车是用来骑的,他却扛在肩上并且扛进了办公室。
足以说明穷困潦倒的生活将挣扎在最底层的小人物逼到一种怎样的绝境。
里奇丢掉自行车后,在公交车站挤公交时的全景镜头,真实地演绎了互不相让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则。
大街上络绎不绝的人群大都是战后生活在社会最边缘的贫苦劳动人民。
站在人性的至高点,众生平等,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触及到生存的威胁,求生的本能需求将会引发人性潜意识里恶的一面。
导演别出心裁的用意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生活本身说话,让事实自己说话,这种简单镜头,已经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妙用,闪烁其词却又欲言又止。
虽然镜头本身并不等于生活现实本身。
但是记录现实生活却是镜头义不容辞的功能。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就是启用了非职业演员,也就是大量的群众演员。
他们演技虽然没有专业演员那样娴熟,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所传达的电影主题情感。
《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偷自行车的人》 1948 黑白片 90分钟意大利P.D.S影片公司摄制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编剧:西柴烈柴伐梯尼维多里奥德西卡苏卓赛奇达米谷奥雷斯特皮昂科利阿杜尔富弗朗契盖拉尔杜盖拉《偷自行车的人》1948 黑白片 90分钟意大利P.D.S影片公司摄制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编剧:西柴烈·柴伐梯尼维多里奥·德·西卡苏卓·赛奇·达米谷奥雷斯特·皮昂科利阿杜尔富·弗朗契盖拉尔杜·盖拉尔地盖拉尔杜·谢里爱利摄影:卡洛·蒙托里主要演员: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饰安东·里奇) 安左·斯塔尤拉(饰布鲁诺) 利阿纳拉·卡莱尔(饰玛丽亚)本片获1949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外国影片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剧情简介】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罗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自行车的人》的叙事结构对其主题表达的影响
《偷自行车的人》讲述了失业的安东尼奥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贴海报的工作,却在工作的第一天丢了赖以活命的自行车,多方寻找未果后绝望的他铤而走险去偷自行车却被抓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意大利,众所周知二战的惨败使意大利陷入衰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上,贫穷、实业、萧条成为了普遍现象,当时涌现的反映这一时期的影片不在少数,而同样以此为背景,维托里奥.德.西卡拍摄的以反思战争,反对贫穷与失业造成的困境为主题的《偷自行车的人》却在同类主题的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奥斯卡奖并被奉为经典之作,即使是今天去看它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虽然影片“把摄像机搬到大街上”的实景拍摄手法和一系列自然而真实的长镜头的应用,以及主演本身失业工人的身份都使它看起来真实感人,但是在我看来它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得它的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从而使其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偷自行车的人》中没有好莱坞大片中常用的前后紧密照应的伏笔,环环相扣的戏剧化高潮,情节的精心详略取舍和不断推动故事发展的因果关系,没有用倒叙、插叙、多线顺叙甚至多种结合的叙事手法。
它采用纯客观的单线顺叙,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把主人公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其间不做取舍,使得观众对这一过程中的各种看似无关的人、事以及场景一览无余。
虽然这样让整个片子由众多互不关联的偶然的小事或小插曲连缀而成显得结构松散,然而正因为如此,观众才能置身其中,跟着主人公游走于罗马的大街小巷,集市教堂,接触到了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的人,于自然而然之中将影片的主题透现出来。
下面请允许我将对这一观点作具体的陈述。
首先是严重的失业问题。
影片开始一群面容憔悴神情焦虑的人昂着头满怀希望的看着职业介绍所的职员,当他的口中说出主人公的名字时安东尼奥激动的难以置信而其他人则嫉妒而激愤。
还有当丢了自行车的安东到工人俱乐部找朋友帮忙时恰遇有人在做报告:“没有工作,人们的生活就不保险……”这都让观众看到了,有多少渴望干活维持生计的失业工人在近乎绝境中挣扎,安东只是其中的一个。
严重失业自然会带来普遍的贫困。
影片中的平民住的房子都难以让人联想起罗马,狭窄的过道,阴暗脏乱的楼梯。
就连偷安东自行车的那个人的住处也是屋顶低矮,空间逼仄,而这就是一家三人的卧室及厨房。
安东的家虽不似如此狭小却已接近半空。
当主人公跟着老乞丐来到教堂,施粥的女人不断重复:“还没到时间不准吃饭……把饭盒放规矩不要像上次一样。
”都暗示了我们大多数人去教堂不是为了什么精神救赎,而仅仅为了那一顿免费的饭。
当然,还有当铺窗口的长队以及仓库堆积成山的各种日常物品,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小情节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当时即使在作为首都的罗马,贫困也已泛滥成灾。
社会矛盾尖锐。
安东尼奥第一天工作所贴的海报上是光鲜靓丽的好莱坞当红明星及她的电影的宣传;他破天荒带儿子去餐馆吃饭,对他们来说已是十分奢侈,邻座的富人却用不屑的眼神看他们同时吃着他们永远难以负担的美食;他为抓偷车贼闯入妓院,妓女们穿着之华丽,住宅之安逸,餐桌上的食物之丰富立即与他的一切形成鲜明对比;他在寻车途中看到了足球队,听到了足球赛事广播,最后还遇到了观看完自行车赛兴高采烈的人群,然而却没有人注意到或者说已司空见惯狼狈的安东。
这些与寻车无关的小情节或许连安东自己也没有注意到,但就是这些小事串联起来我们足以联想到,当时的意大利社会有各阶层人就像一座山,山的底部是难以维持生计的贫苦大众,山的顶部是为数不多却占据了大量财富的富人,他们可以欣赏电影,谈论明星,追逐时尚,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他们可以花钱看体育比赛获得兴奋与满足,甚至把钱花在妓院。
这样尖锐的对比必然会带来尖锐的社会矛盾。
社会治安和秩序混乱,人民心理平衡已被打破。
主人公工作第一天,很多人也许注意到了那个拉手风琴乞讨的小孩,被人看都不看一脚踢开。
在片中有三次出现了警察,却没有一次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警局的警官对安东说:“你要我给你找自行车?我又没见过它什么
样子。
”在盗贼聚居地安东抓到了偷他自行车的人却因没有证人遭众人围攻,警察明知道那是一个贼窝却表示无能为力:“他们很难缠。
”其间从不迷信的安东在走投无路之际竟也去了看相人的小屋,花钱买来了一句毫无意义的“预言”,而同时还有那样多的人排队等着明显漏洞百出的看相人。
正如片中一句看似随意的台词:“每个星期天都下雨,没有希望了。
”这是一个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社会。
这种纯客观的、看似松散的、将事情过程原原本本展现的叙事结构,使整个影片在拍摄主人公一系列经历的同时织就了一张大网,网罗了二战后罗马的众生百态、生存状况,网罗了贫困、失业、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使主人公安东尼奥和他的遭遇不再仅限于他这一个体,而是有力的代表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使影片主题的表达力度远远大于不同叙事结构的同类主题影片。
如果导演完全按照好莱坞经典模式拍摄这部影片,对电影情节做精心详略取舍,设计出环环紧扣的高潮或者采用多线叙事(如《十七岁的单车》),那么影片就更具戏剧性且只能看作是一条线而非一张网,支持这一主题也难免会显得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