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偷自行车的人》
被遗忘的呐喊——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华的时代,人们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似乎忘却了那些被时代洪流淹没的微弱呐喊。
我今日所要述说的是一部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它如同流水账般地叙述着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却让我看到了那个被人们遗忘角落里的人们无声的呐喊。
故事发生在战后的意大利罗马,贫困又失业的男人安东尼奥得到了一份工作——海报张贴工。
但是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他需要有一辆自行车。
于是他的妻子玛利亚决定卖掉她唯一的嫁妆——床单,并从当铺换来了足够的钱。
他们买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
然而这辆自行车很快便被人偷走了。
为了挽救生计,安东尼奥开始四处寻找他的自行车。
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和角落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安东尼奥对这个谎言和欺诈充斥的社会逐渐绝望的过程。
鲁迅先生曾经言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部电影正是悲剧性的展示。
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的向往被残酷地剥夺和蹂躏。
正如鲁迅笔下的祥子一般,起初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可是最后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沉重压力之下。
安东尼奥的角色塑造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公平的信念,在失去自行车的那一刻起开始了摇摆不定、动摇不定的剧变过程。
他在精神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在行动上却又无法摆脱生活的压力去违抗社会的残酷规则。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是典型的“阿Q精神”现象的象征——面对压迫采取消极的态度,并试图在幻想中获得胜利。
在追寻失窃单车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目睹社会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困境:饥饿、贫穷、失业和无助的情感交织其中;人们的冷漠无情也让人们对现实感到绝望;同时体现了无数不幸者的孤独与无奈的社会写照。
鲁迅曾批评传统社会的麻木不仁与人性的自私:“中国人只有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才的时代和争着做奴才而不得的时代”,这无疑也适用于电影中的世界——一个只顾自保、缺乏同情心的社会环境里,“人食人”的现象司空见惯。
个人经历告诉我,在贫困与挑战面前,人们往往会变得短视而自私;社会压力使得个体尊严受到不可避免的伤害,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季荐影偷自行车的人

四季荐影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 德·西卡 1948年作品这周要为大家介绍一部40年代的欧洲电影。
二战刚刚结束,社会百废待兴,这样的土壤滋生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翘楚,我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偷自行车的人》之间小小纠结了一下,还是选择了后者。
《偷自行车的人》幕后有两点很打动我。
一是故事来源于报纸上的两行新闻报道,讲一个人和他的孩子丢了自行车,在罗马找了24小时,最后还是一场空。
德·西卡就抓住这两行字拍出了这部动人的电影。
二是一个美国制片人曾为导演提供数百万美元的拍摄资金,还邀请当红男明星来演主角,而德·西卡拒绝了资金也拒绝了明星,坚持走到街道上低成本拍片,电影中的男主角是生活中真正失业的钢铁工人。
二战后的罗马,无数人失业。
男主角安东尼奥终于获得了一份贴广告的工作,前提是他必须有一辆自行车,而他前不久刚把自行车当掉以换取生活费,于是夫妇俩又当掉了床单才赎回自行车。
这是电影最先触动我的一个地方,谁能想到每天在用的床单也可以去当。
一个镜头交代了这样贫穷的家庭数不胜数男主角开工没几天,自行车就被人偷了。
于是他带着儿子开始找自行车。
罗马这么大,怎么找回一辆自行车?落魄的人们挤在残破的墙下躲雨找回自行车的希望一次次破灭。
从第59分钟开始,安东尼奥的心理发生了转变,电影叙事也上升一个层次。
父亲试着“看开”,带儿子去美餐一顿。
实则是绝望了餐厅里又有贫富阶级之差父亲笑容消失,举不动刀叉,心里的哀叹仿佛有千斤重这场餐厅戏是电影的第一个高潮,父亲的惆怅充斥着每一个画面。
我们能感受到他巨大的绝望,又努力说服自己相信希望的那种心理,尤其是在儿子面前。
而对于乖巧伶俐的儿子来说,这一餐怕是会永远铭刻在他记忆之中了。
电影开头,安东尼奥是不相信神婆的,在餐厅里他也说神婆帮助不了他,结果他还是去找神婆了。
我不知道各位能否感受到这里面的意味。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很失意的时刻,那种很希望找到出路的时刻。
偷自行车的人的影视美学评论

评论《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
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新现实主义电影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新现代主义作品,《偷自行车的人》在摄像手法上表现得是以大众的角度拍摄。
摄像机作为第三者冷眼观看剧情的发展。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在《偷自行车的人》的父子两人就是非职业演员,但他们表现得非常真实。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是剧情安排的需要。
因为新现实主义影片总是尽可能地按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自然地展开情节,而并不去刻意编织,所以在剧情结构上很少会有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以及倒叙、闪回等艺术手法。
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也一定是简单却动人的。
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在百废待兴之际,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须的脚踏车,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铁鞋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影片结束时,里西拉着儿子的手,一起走在星期天黄昏的暮色之中,他们只有父子之间的爱,却没有自行车,没有食物,没有工作,此时里西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这泪水源自于无奈、源自于悔恨、更源自于悲哀。
故事简单,感情真挚。
在二战后的社会中,普通人生活的如此艰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往往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现实的真实视角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人民生活中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体现出对下层人民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对于早期的很多大师级作品,观影后经常会出现不明觉厉的感觉。
这些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师们提到只能仰望的高度,所探讨的价值层面的东西又过于隐晦和深奥,而自己哲学素养又太浅薄,所以只能发出“看不懂,但很牛”的感叹。
至于这部电影,观影后的感受却是个例外。
因为它的故事没有太多的隐喻,也没有离奇的超现实主义元素,完全基于生活,真实到觉得它就发生我们身边。
所以观影完毕后,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偶也能读懂大师啦!”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缺乏高层次的艺术价值。
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它们不断探寻和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背后的深沉思考正是它们艺术诉求。
这部1948年上映的影片有太多太多的头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第二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七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第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第一部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电影。
绝对是我像这种“缺少艺术鉴赏能力,且又爱慕虚荣”的伪电影迷们的菜,哈哈。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大群待业的人排队等候政府安排工作。
无奈僧多粥少,这么一大群人只有两三个工作岗位,比现在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情况可惨多了。
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罗马,刚从战争之中缓过神来的欧洲人民显然还没有立马就摆脱贫困潦倒。
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对于这些底层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瑞奇?瑞奇?……”就业办的办事员显然是有点不耐烦了。
这个名叫“瑞奇”的家伙死哪了,有工作难道都不想要了?好在他的朋友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找到了他,可笑的是这家伙正歪坐在地上摆弄石子呢。
主角登场了,就是这个别人都在争取工作机会而他却在空地低头摆弄石子的这么一个人。
原来这位“幸运”的家伙已经失业两年了,显然他在争取工作机会的事情上已经付出了过多的耐心,同时也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工作落空的失落,所以这一次他已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热情了。
当他得知自己获得了一份贴海报的工作时,略微颤抖的双手、微微上扬的嘴角以及突然蹦出的一句“the hell with it”,都表现出他无以言表的激动和喜悦。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资料讲解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偷自行车的人》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于1948年导演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二战后,失业已两年的里奇终于找到贴海报的工作,为了工作当掉了家里的床单赎回了一辆自行车,不料却在工作第一天丢失了,里奇和儿子布鲁诺找遍罗马大街小巷后失望透顶的他,走上了偷自行车的道路,却被逮了个正着。
真实再现了战后罗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悲苦现实下的温情影片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反映的只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影片中的温情与悲苦现实之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主人公的故事为点,折射出整个社会贫困人民这个面的生活状况。
影片中的夫妻、兄妹、朋友、父子间的情感,使得整个反映现实的影片没有透出那种绝望到想死的感觉。
影片从开始里奇找打工作后去和妻子分享的时候,懊恼自己没有自行车,虽然自己很懊恼,但是还不忘帮助妻子提水桶;上班之前,布鲁诺看见妹妹躺在床上,又回去将窗户关上这个小动作虽然不起眼,但是却体现了他关爱妹妹的情感;自行车丢失后朋友们帮助里奇努力寻找,也是朋友们互帮互助的体现;寻找自行车过程中,父子情感的逐渐加深,是整个情感的一个精华表现。
寻找老人的过程中,听见有人落水后,里奇那惊慌的反应,后来发现不是儿子布鲁诺,带他去吃“大餐”,就顿悟了,除非要死人,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影片中,虽然里奇寻找自行车过程中一直困难重重,但是这些情感却是一直支撑他的精神支柱。
影片中的现实表现,却是全面表现了整个社会的状况。
里奇送儿子去上班的时候,布鲁诺和门卫打招呼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那里上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看出贫困人家的孩子那么小,本该是上学的年纪,却要担负起挣钱养家的责任。
小孩挣钱的情节,还有就是里奇和同事贴海报的时候,同事踢开了一个拉风琴的小孩,小孩又跟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要钱,可是那人无动于衷,最后小孩落寞地走开了,镜头是一直跟着那个小孩的,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贫富差距,以及那些富人们的冷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德· 西卡 主要创作年表
《孩子在看着我们》1942 《擦鞋童》1946 《心与魂》1947 《偷自行车的人》1948 《米兰奇迹》1951 《温培尔托· D》1952(又译《风烛泪》) 《昨天、今天、明天》1963 《向日葵》1970 《短暂假期》1973 《出航》1974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美学特征
“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 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 人与他的事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浪漫主义梦幻”
——柴伐梯尼
“真实”与“整体审美”:纪实性,忠于现实生活的 本身风貌与人物再现,叙事状态如新闻报道;
躲雨第一次照会小偷43′10" 算命后第二次照会小偷1:09:16 两次寻车不得
偷车(结果)1:21:15开始长
达九分钟结束 区别“好莱坞”叙事与结构: 流畅剪辑与精彩故事 丢车后贴海报(21′33")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自然的生活流程所涵盖 的社会场景 求职场所、家、当铺、 广告公司、算命屋、广 场、大街、警察局、工 会、自行车市场、教堂、 餐馆、妓院、贼窝(贫 民窟)、算命屋 努力从纯粹的事实经 过中尽量提炼出有意义 的东西:人情的、道德 的、社会的、经济的、 诗意的 ——柴 伐梯尼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混合”效果
非专业演员与专业演员结合,后期配音
地方方言运用
追求真实、民众对话语权的掌控要求。
现实的残酷未来的渺茫——浅评《偷自行车的人》

263文|任 娜现实的残酷,未来的渺茫——浅评《偷自行车的人》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代表作之一,反传统反饥饿反战争的电影主旨运动,主张“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
采用非职业演员,反对故意虚构的剧情,运用电影镜头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新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情感一、平铺直叙的电影叙事手法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待业两年的小人物里奇,带着儿子布鲁诺寻找自行车的艰辛之路。
故事内容很简单,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没有异彩纷呈的内容,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设置,更没有严格遵守戏剧式的电影叙事手法,而是运用近似生活的电影镜头,记录着战后意大利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生活史,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来揭示二战后萧条的社会惨状。
整个过程导演没有融入任何个人的情感态度,他本人就像一个旁观者,抽离与电影之外,对悲惨不堪的社会状况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将社会的惨状记录下来,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让观众自己去评价。
二、细致入微的简单镜头影片中大量运用简单镜头,里奇在工作报到时肩膀上扛着自行车,自行车是用来骑的,他却扛在肩上并且扛进了办公室。
足以说明穷困潦倒的生活将挣扎在最底层的小人物逼到一种怎样的绝境。
里奇丢掉自行车后,在公交车站挤公交时的全景镜头,真实地演绎了互不相让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则。
大街上络绎不绝的人群大都是战后生活在社会最边缘的贫苦劳动人民。
站在人性的至高点,众生平等,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触及到生存的威胁,求生的本能需求将会引发人性潜意识里恶的一面。
导演别出心裁的用意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生活本身说话,让事实自己说话,这种简单镜头,已经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妙用,闪烁其词却又欲言又止。
虽然镜头本身并不等于生活现实本身。
但是记录现实生活却是镜头义不容辞的功能。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就是启用了非职业演员,也就是大量的群众演员。
他们演技虽然没有专业演员那样娴熟,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所传达的电影主题情感。
《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影片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多少的辛酸。
人在贫穷之中,所经历的各种情感,那种生活给予的淡淡希望,但最后猝然破灭的过程,我们能说的,难道只有,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常态了么?里奇和布鲁诺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不得不是我联想,所有的人,在那个年代,都有着自己无法言述的苦衷吧。
在故事的开始,里奇拥有了让别人艳羡的工作,这突如其来的幸运,使他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叫到了他的名字,他都不知道。
获得工作的决定性条件是,要有一辆自行车。
然而,他先前的那辆已经因为要补贴家用,被当掉了。
妻子带着哭腔把家中的六条床单拆下,送到当铺去换赎回自行车的钱。
至此开始,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窘迫家庭。
在当铺,顺着里奇的目光看去,当铺的管理爬上已经排满典当物的货架,看到甚至堆积到屋顶的典当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的无奈之中,有些东西,当了就当了,再也没有拿回来的可能。
(00:08:44-00:10:30)当里奇无比珍重的搬着车子到报社报到时,不断有人对他说,你把车子放下,怕什么呢?但是他依然不舍得,对车子的重视和对这份工作的向往和渴求,是成正比的,这一细节的刻画,使里奇在车子被盗后用尽几乎愚蠢的方法要找到车子,是形成对应的。
里奇的妻子在门外等候,她看到里奇的制服,笑容顿时轻松起来,里奇把妻子抱起,让她看自己的工作环境,充满了期待和欣喜的描述着即将要拥有的一切,不幸的是,这一切美好,只是为了反衬命运随之带来的另一个悲哀。
冷漠的人不会理会这种向往,把那扇可以窥探美好的窗关了起来。
(00:10:46-00:13:39)玛利亚让里奇停车,说自己要去见一名妇女,但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他知道那具体是什么人,里奇好奇的去看,发现妻子是要见一个占卜师。
占卜师的女儿习以为常的告诉里奇:“在里边那个门。
”里奇看到自己的妻子极为严肃的等待占卜师,并一定要给占卜师五十块钱作为答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的男人里奇,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却被告知必须备有自行车才能胜任,妻子在无奈中当了自己作为嫁妆的六条床单买了辆自行车,自行车却在里奇工作的第一天被偷了,里奇带着他的孩子在街头寻找了一整天,在无奈之下偷了街头的一辆自行车却被逮到,车主看到里奇可怜就放了他,里奇紧紧攥着儿子布鲁诺的手哭泣着在人群中渐渐远去。
本片通过对战后意大利普通劳工阶层的深入刻画,体现了战后的社会现实,饰演两父子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得十分生活化,许多场面令人感动。
(一)记录性
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老百姓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关的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记录性体现在其取材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创作中不追求虚构或典型,影片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影片追求的记录性目的是想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偷自行车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现的就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
这部影片以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须借助自行车,工作的第一天自己刚赎回的自行车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过程中慢慢展开,主人公贫困无助,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
影片结构形式简单,但纪实性的风格,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传达了影片的主题。
(二)还原自然环境和故事时间的完整性
影片大量使用了跟拍、肩扛拍摄的手法,极少使用特写镜头,光线上力求使用自然光,也没有使用布景,整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罗马的街头。
它反对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片”,用真实、记录的手法指导电影的拍摄。
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真实感人。
影片一开场,一辆汽车伴随着字幕从画面穿过,从车上走下一些求职者,求职者越聚越多,影片用全景来表现。
主人公里奇在画面之外,直到工作介绍人喊到里奇的名字,他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摄影机跟随里奇由远景推到近景。
可见里奇来过很多次这种介绍所,甚至于不抱什么希望,只是坐在一旁无聊地等待消息。
里奇需要一辆自行车才能有工作,而这需要把床单当了,以赎回自行车。
我们看到里奇妻子玛利亚洗床单,而接下来的镜头是床单从窗口送进了当铺,我们从玛利亚的视角看过去,里面有一整排的白色床单,用正反打镜头表现当铺人和玛利亚之间得对话。
拿到钱之后,又是一个从窗口递钱进去的镜头,同样我们从窗口的视角看过去,里面是一整排的自行车。
这时候切入了当铺人把床单放回去的镜头,镜头一直往上升,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架子,里面摆满了白色床单。
接着是里奇的自行车入画。
这里,说明了很多人把床单当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却像一堆堆白色垃圾一样摆在当铺人的架子里,这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何等艰难。
玛利亚把里奇找到工作归功于一个看相的妇女,并要去拜访她,还要给她五十块钱。
里奇在楼下不耐烦地等待着,等他走上楼的时候,厨房有一个妇女头也不回地说,里边那个门。
显然她把里奇当做要看相的人,也说明了来看相的人非常之多。
里奇非常不理解妻子的做法,当然这只是一个铺垫,当里奇丢了自行车以后,他也非常无奈的来找看相的人,以图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或者说只是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我们看到在大萧条的社会里,当铺的和看相的成了最火的两个职业,这说明了人们生活的困苦和在精神上的难以宣泄。
(三)表意的丰富性
影片多用细节表现人物。
通过安东·里奇对待布鲁诺的一系列细节,烘托出东·里奇的情绪的变化。
布鲁诺踏着碎步,跟随爸爸,有时在前,有时在旁,或者因为伤心而故意落在后面,总是尽心尽力为找回全家赖以生存的自行车这个“最高任务”而奋斗。
开始时,在维多利奥市场,安东还鼓励布鲁诺如果找到车子就好好“亲亲”他。
接着在宝太门躲雨时,安东却为布鲁诺一身泥水而生气,但仍递过一条手帕让他擦脸。
后来在追逐乞丐的过程中,布鲁诺离开父亲冲着墙壁正要小便,安东竟厉声喝住他。
这个细节插进来仿佛有很大的随意性,实则反映了安东急躁情绪在加剧。
布鲁诺这样懂事,主动分担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家庭忧患,想不到做爸爸的竟忍心打了儿子一记耳光。
从最高奖赏“亲亲”到赏“耳光”,影片作者把安东那失控情绪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期间有一镜头:主人公跟随警察来到小偷家里搜查赃物,目睹那户人家穷得家徒四壁,不觉生出同情心,无奈之下放弃了进一步追究的念头。
这与最后主人公盗车被当场抓住后失主看到主人公儿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这一情节相映成趣。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意大利人民生活困窘,可仍不乏善良的感情,而主人公本身也是在道德与穷困之间反复挣扎,更显出当时社会带给人民的无可奈何。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的儿子这一角色看似是可有可无的,缺少他故事仍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发展下去。
然而,有了这一角色的加入,无疑更添加了影片的戏剧性色彩。
儿子至始至终只是跟随着父亲的步伐,寻找失窃的自行车,他对影片的故事发展几乎起不到推动作用,可是,只有他才能使这部影片从高高在上的社会性阐释稍降身份,与个人道德性观念挂钩。
整部影片中,父子俩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被导演刻画得淋漓尽致,浓浓的父子亲情也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而儿子也在无形中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支柱。
最终群众们的那句“看看你教你儿子的”更是让本已狼狈不堪的主人公更显窘迫。
这不仅是在大背景下普通劳动者的悲哀,更是种面对现状与内心的道德底线发生强烈冲突时的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