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的美德,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别亲人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2.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悟亲情。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4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5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4.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美好。

5.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变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明白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资料,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录音机、录相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透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此刻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最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3、感情导读,理解资料。

(1)出示导读问题: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我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透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范文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范文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亲人离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设置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亲人离别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亲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困境,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亲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亲人离别的情景。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表达亲人离别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教师出示亲人离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亲人离别的情景。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所描述的亲人离别的心情。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亲人离别的感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表达亲人离别的心情。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亲情,关爱亲人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的亲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情感。

2. 课后作业:(1)家长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

(2)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情互动,增进亲子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教学目标1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2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情感。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课文原文、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PPT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与亲人告别的情景?当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原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亲人离别时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四)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互相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2.各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再见了亲人》,你有什么感悟?五、作业布置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人离别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再见了亲人》,让学生体会到了亲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和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书。

课文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北韩人民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回忆了与北韩人民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北韩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 1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一、创设情景引入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北韩的土地,和北韩人民并肩作战。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北韩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

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

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我在此整理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公开课,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的1950年,美帝国主义跟南朝鲜李承晚政府色结,向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猖狂进攻,妄想灭亡朝鲜,进而侵犯我国东北。

与此同时,美帝国主义还派军舰侵占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

为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帝侵略,保家卫国,我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战争进行了三年,志愿军朝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打败了美国侵略者,迫使它接受停战谈判。

战后5年,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在这8年的相处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8年,志愿军开始离开朝鲜回国,课文写的就是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

本文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时,曾于1950年、1952年两音乐会赴朝,任志愿军随军记者,与志愿军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先后写了近20篇文章,汇成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8年志愿军回国,他又写了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即节选于此。

2.教材特点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作题,可见全文以写离情别意为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呼朝鲜人民为"亲人",可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已结下了深厚的亲人般的感情。

课文前一部分侧重写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回顾他们在战争岁月中为志愿年作出的巨大牺牲;后一部分侧重写志愿军依依难舍的感情。

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是重点段,即第1至3自然段,以大娘(老人)、小金花(孩子)、大嫂(中年人)为代表,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

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内容组成。

"回忆"中安排的材料分别是: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和"救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两件事;小金花因"妈妈救老王"而永远失去了最亲的人;大嫂"挖野菜被炸致残"。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符合课文情感的音乐、词句训练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及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初步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1)读课题,"亲人"指什么人?课文中的"亲人"是谁谁的称呼?这样称呼说明什么?(2)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呢?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见"背景知识")2.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全文后,想一想课文描写了怎样一个场景,并完成填空。

课文主要写()战士在离开()时,与()、()、()这代表的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3.给课文分段。

(1)课文分哪几方面来描写惜别的情景。

根据交流,板书: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志愿军战士留恋朝鲜亲人不忍离别。

(2)我们可以把课文按这两部分分为两段。

那么,每一部分,作者具体安排了哪些材料呢?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后归纳,教师板书要点。

4.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多音字,读准字音,分别组词。

血xuè血泊看kān看守供gōng供应xiě血淋淋kàn看见gòng招供(2)注意"噩"的笔顺,在本子上写一写。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阻击噩耗惟一雪中炭(4)辨析"战争战役战斗"①在三个圈中,分别填上合适的词。

()()()②选词填空: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

在解放隆化的()中,董存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的胜利,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5.完成课堂作业本1、7两题。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①自由读一读,看看第1自然段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与后两个自然段一样吗?讨论后归纳:文章按"劝慰--回忆--抒情"的顺序写。

②分别指名读这3部分,个别与集体穿插朗读。

③我们可以按照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2、3自然段,即在阅读前,给自己提出相似的思考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分4人小组,共同学习第2或3自然段。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同时,能把未尾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组合,配合朗读其中1个自然段。

(2)每一合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5.完成课堂作业本2、3、4题。

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段,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一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2.总结全文,读写结合,练习写《再见了,××》。

(二)教学过程1.学习第二段。

(1)第一段中写到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谁?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再一次概括落大意。

)(2)自由读读第二段,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讨论,归纳:列车启动--挥手告别边速加快--再看一眼列车离远--心心相连表达了惜别之情(3)为了表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这一段该怎样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比较读,评价,齐读。

2.配乐朗读全文并总结。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会结下这般深厚的友情呢?(这种友情是鲜血凝成的。

)3.读写结合(1)回顾文章第一段的写作结构和第二段感情递增的材料安排,(2)激发写作动机,回忆内心深处对某一人、某一物(包括动物)、某一景、某一事的深情厚谊。

(3)交流题材,拟好提纲。

(4)练笔《再见了,××》。

教师也可提供部分题材,如:"再见了,爷爷,""再见了,二十世纪""再见了,我的小龟""再见了,我的启蒙老师……"4.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5、6题。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2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反思《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

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

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