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传统竹文化

论文题目:

中国传统竹文化

——凌云浩然之气,淡远自然之趣

摘要:

在中国历史传承下,竹的特殊贡献尽显了竹文明的风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即说明了著的重要性。竹,既普泛及人类生活领域,又内化到以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精神世界。即被人格化了,在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成为最为契合传统人格思想、最能表现传统人格观念的一种自然之物,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成为象征、指述中国传统思想人格和伦理追求的极为重要的符号之一。其中浩然之气和淡远之趣就是竹人格符号的两个主要指述意义。

英文翻译:Herit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bamboo had shown a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Bamboo style civilization. Northern Song Su famous writer Su Dongpo, "would rather not eat meat, can not be home without bamboo," which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mboo, both universal and human life, but also to internalize the value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as the axis. Was the personification, in the tradi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ncept on the basis of the personality to become the most fit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of a natural material,a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taste, aesthetic values and aesthetic ideals, has become a symbol that referenc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hical think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ursue one of the symbols. In which the pursuit of righteousness and power of personality is the bamboo reference symbols refer to the meaning of the two.

关键词:竹文化中国传统浩然之气高洁坚贞林黛玉

正文: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膳、书写工具、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事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由于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从,那么遵从文化的分类,竹文化涉及了实物层面(含景观层面)、观念层面与符号层面等三个重要层面。在广义文化系统中,这三个层面又衍生出三种亚文化,即实物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符号性文化。竹既是一种实物或景观,又蕴含了一组观念,实物与观念结合还构成了一组独特的符号。所以竹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是一种含有多重亚文化层面的中观文化。

从竹文化的实物层面讲,中国竹文化不但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例如,用竹篾编织成竹屐、斋冠,满足了“穿”(“戴”)的实用需要;用竹笋做菜肴,用竹筒煮米饭,满足了“食”的需要;用竹子建造竹楼、竹门,满足了“住”的需要;用竹子排竹筏,做竹篙,满足了“行”的需要。同

竹文化想比,梅、兰、菊文化只是实物文化中的“景观”,一般不负合实用价值。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竹子,中华民族尤其是江南各民族同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竹文化不仅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竹节、竹叶均给人遒劲、坚韧、刚劲之感;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潇洒自如,“依风而长啸”;竹子的色彩、形态、品格和风姿,在历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鉴赏者的心目中,勾勒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意象,酝酿成高洁、醇厚的审美情趣。

从观念性层面上讲,竹子的视觉意象和审美情趣,竹制品和主建筑引发的形式感,不过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或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它承担着中华文化圈里的种种审美价值,表现着悠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竹文化不只是一种实物性文化,而且是或者主要是一种观念性文化,即竹子和竹制品的造型可以被广泛赋予宗教、道德、政治等等价值观念,以及表现由各种价值观念融汇而成的人格理想。远者不说,唐宋以来诗中写竹和画中绘竹已蔚然成风由文人的竹墨中可以体悟出在竹子的图像中长期积淀的审美意识,可以窥见以竹子为景观的中华审美文化。

从符号性层面上讲,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符号文化,即以竹子为形式的符号文化。“竹符号有别于词语符号,一般不含指称意义,它除了含有述评意义外,有时含有表现意义。自然崇拜符号、宗教符号、习俗符号、道德符号、人格符号、艺术符号是竹符号系列中几类常见的符号。例如,雅美族是我国台湾高山族的一个支系。该族的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了人类起源于两个男性神。其中之一是从竹竿的裂缝中蹦出来的。雅美人眼中的竹子吸附了人类起源的观念,成了祖先崇拜的神圣符号。竹子有节,节节挺拔,四时常绿,虽入隆冬,所以竹节的形态能负载独特的符号内涵。古人常用“气节”、“节操”、“贞节”、“高风亮节”一类带有“节”字的词汇去褒扬高尚的德行和人格,而带竹节的景观、器物、图案和意象也发挥着相同的符号功能,演化成象征道德情操和人格理想的道德符号和人格符号。

撇开其他的竹文化符号,就竹文化表现出的人格符号来说,这是竹文化对中国传统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个重要指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浩然之气和淡远之趣。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天人合一”,认为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相融。视自然、社会和人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在中国古代,抽象思维没有得到成熟的发展,其致思方式常与日常经验相联系,与具体物象相伴随,具象性思维成为古代哲人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们在进行思考时,常取具体可感的物象,以喻示、象征伦理观念、人格思想、价值观念和情感。把自然物作为人的道德属性的象征,创立了“比德说”。所以竹变自然而然的开始了它的符号之旅。早在春秋时期,竹即开始人格化。《诗经·卫风·淇澳》用竹比卫武公之德,可以视为竹人格化开始。“竹林七贤”是魏晋人爱竹的另一美谈。一群个性特征鲜明并为后世所推崇的人经常悠游、倾谈于竹林,使人们进行由人及物的联想和类比,竹林七贤的品性相通相连、彼此贯通,竹成为象征、暗喻七贤品格的符号了。

其一:浩然之气。挺直、坚韧、有节、四季常青,竹的这些自然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格理想正直、坚贞的“浩然之气”,“异质”而“同构”,构成契合无间的对应关系。“浩然之气”是由孟轲率先提出来的,指一种具备正气与节操的最高理想人格,这是对孔子的“仁者安人”理想学说的概括与阐发。孔孟这中“仁者安人”和“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对中国整个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以此为行为规范。竹或被称为“此君”,或被称作“君子”(四君子之一),或被称作“抱节君”之所以把竹称为儒家理想人物“君子”,就在于“竹之操甚有似夫君子者”,它象征着“君子”人品人格,指述这君子的“浩然之气”。

(一)“浩然之气”理想人格的一方面是正直。不偏不倚、端正刚直,历来被中国文化定为“君子”的一项重要品格。竹没有横生的枝蔓,更无盘曲斜出的茎秆,修长挺立,亭亭直上,给人以萧然端正之感,由此进行比德,即借之象征正直耿直的品格。刚正不阿、不偏不倚,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本,竹本固而茎直,不正昭示着君子“不偏不倚”美德吗?(二)“浩然之气”理想人格的另一方面是坚贞。恪守节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不为利弊、安危所动,亦被视为“君子”不可或缺的品德。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曾说:“三军课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了平民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儒家为坚持正义而至死不改的人格要求,对后世影响甚大。中国历代只是分子有“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一般老百姓多有“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和气概。(三)坚贞的人生态度须有一定的信念与理想为追求目标,否则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依托和价值。因而“浩然之气”理想人格的第三层内涵则是高尚的志向。确立志向是儒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把笃志作为人格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竹细而修长,拔地而起,直上云霄,加之竹形与中国文化中神圣之物“龙”的身体形状相似,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昂扬奋发之情感,于是竹就蕴含了不同凡物的凌云壮志之意。

竹不是柔弱杨柳,没有拂杨婀娜之姿和脆嫩易折之茎秆;它不是桃李之树,没有春华秋实、荣枯兴衰之变化。竹坚韧难折,历严寒而不凋零,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执着追求的坚定品格。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时时会遇到不解或压制,甚至受到打击或摧残,只有对真理、自己的理想坚贞不屈的追求,才能在沉闷黑暗的生活夜空中划出闪电般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作品《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景物特征为翠竹和清泉。按照传统景物观,曹雪芹是深知竹子的象征意义的,翠竹最能代表黛玉的高洁和坚贞以及在宝黛爱情悲剧中的悲剧性格。黛玉焚尽了最后一页诗稿,喘息着,以她即将凋零的青春等待着前世的仙子最后一眼眷顾,终于,灰烬里散尽了最后一丝余温,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阵阵合欢曲,告诉她,与宝哥哥的缘尽了。只有潇湘馆千芊幽篁,发出沙沙的声音,伴着她魂归故里,留下千年的哀怨。当竹下新笋出泥的时候,恰似歌中那动人的呵护,细细地镌刻了前世未尽的缘分,以今生的相伴延续前生未了的因缘,在哔哔啵啵的成长声里,重新谱写一段缠绵与恩爱,被镌上娥皇女英的不渝和黛玉的坚贞。

“未曾破土先有节,已至凌云心仍空”,对于爱的追求应像竹一样,坚定而脱俗。娥皇女英的眼泪虽然已干,但追寻爱的脚步没有停止;林黛玉香魂虽逝,但百年不变的誓言依然能够让人相信。

怀念黛玉,亦怀念她的高洁和坚贞。

整个大观园里只有潇湘馆里有竹子。黛玉就住在潇湘馆,也只有黛玉能够住在潇湘馆。那里有文人的刚正不阿、有气节、有骨气、有竞争和不馁、有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豪华的大观园点缀了潇湘馆一景。种植了一片竹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与别处的花团锦簇迥然不同,可说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翠,显得非常别致。这也是最妙的设计——与黛玉的性格最合拍,舍此无他。其中也

借娥皇女英以泪挥竹,洒泪成斑的爱情故事,隐喻黛玉的命运。“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仍可灭。”这是非常重要的伏笔。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写黛玉之死。“……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有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在这典型的小环境中,伴送离魂归天的不是笙歌红烛,而是竹声,也证明了只有象征高洁和坚贞的翠竹,才配陪伴高洁的灵魂归去。

其二,自然之趣。竹常年呈绿色,清淡素雅;绿色为自然和生命的象征。竹造型简劲疏朗,无盘曲繁缛之态,给人以豁达洒脱之感。竹人格符号能指的这些特征,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另一种设计或者说理想人格的另一侧面——皈依自然相契合,因而也就具有了自然之趣这一所指义项了。与儒家哲学系统提出的理性主义道德思想——“仁义”之学,设计出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人格价值取向不同的是,老庄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外寻找一种符合人的“朴素”本性的道德境界,确立是“出世”的生活之路,设计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类理想人格或者说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另一侧面。竹人格符号的指述意义之二九是老庄所设计的淡泊无为的理想人格,就是此类人格所特有的人生态度——自然之趣。

自然之趣的外在表现就是遁迹山林,徜徉山水,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隐士”。早在老庄提出“自然”、“无为”人生态度之前的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即以身践行。《魏氏春秋》记载说竹林七贤的岱康、阮籍、刘伶等人不满司马氏政权篡政,有招致杀生之祸的危险,但又无力改变既成的残酷现实,同时又不愿改变其人格、理想,“不与物迁”,始终坚持与世俗礼教不妥协、不屈服的立场和独立人格,所以在和谐宁静、朴素清新的竹林中找到了知音和理想,竹林成为他们的颐神之地,压抑扭曲的身心得到了舒缓,失去的人格又寻觅回来。竹林七贤的竹林之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竹与隐士、愤世嫉俗者等类人物及其悠逸、淡泊、清高、静穆等品格形成了较稳固的能指—所指关系。

竹意味着高洁。在富贵显达与内心自由二者之间选择后者,这就是隐士、高人的价值取向,因而它们具有脱俗绝尘的品格,也就是竹实和竹所指代的品格。苏轼以宋诗特有的说理性对竹的高洁做了深刻的概括与阐释,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诗中说明竹与高洁的关系,用不食肉使人瘦做对比,十分浅显透彻。脱俗绝尘这种高洁的思想和行为与淡泊宁静的心境相关联。庄子提出体悟自然之“道”和获得脱俗绝尘修养的方法是“无己”、“心斋”。

竹的清涤之形、青翠之色,竹的清幽之气、静谧之景,怎能不让人感到涤荡尘念、畅目怡情、心境澄净呢?竹的“以其幽芬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其神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与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建功立德与淡泊无为。儒家强调要对社会尽责任。其实是在完成他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群体人格。而道家则追求个体精神的价值,为此在生活态度上强调自然无为,虚静无己,“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从而超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获得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两种人生道路看似迥然相异,一入世、一出世,一积极进取、一消极无为…….但正是这相反对立的二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系统,儒家的人格设计属于社会、伦理的群体人格,道家的人格设计属于自然、精神的个体人格,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格构成中国传统理想人格

的互补结构。从思想体系看,儒家和道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孔孟在发扬韬励、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入世之间,不时亦流露出山水之乐的隐逸之情。从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来看,“外王”的实现必须凭借一定的客观社会条件,“内圣”和“逍遥游”等个体人格价值的完善却依赖自我的主观努力。

竹挺拔直上、直而有节、坚韧难折,与凌云壮志、凛然风节、刚毅不屈等儒家设计的伦理人格“异质而同构”;竹又萧疏淡雅,呈现自然之态和自然之色,竹林宁静悠闲,是静穆观照、体悟个体精神自由化佳境,这与淡泊无为、超然凡俗、精神自由等道家构想的个体精神有关。竹人格符号能指的多重特性分别与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异质而同构”,涉涵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二元结构,完整而全面的预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特征。

总之,入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刚直坚毅的执着精神与淡泊无为的超然态度、普济苍生的社会伦理价值和自由不羁的个体人格价值相互涵摄,形成生命运动的二元律动,共同组合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众趋人格。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其意指涵盖着中国古代传统人格的基本结构,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意义系统。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参考文献:

《中国竹文化》人民出版社何明廖国强著2007年8月第1版

《青竹风骨》中国三峡出版社贤之著2006年10月第1版

《中国文化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李津著2006年7月第1版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颜容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 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

竹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千里之外ing 摘要: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是潜移默化,通过对竹的研究,也可窥见现代人生活的一角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也可了解竹之文化。关键词: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 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既然中国文化浸润在竹之文化当中,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充满了竹之气息。竹文化在几千年成型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了竹之文化的熏陶。窥竹,不仅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竹,已经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一、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衣 作为传统衣料的尼龙,棉,涤纶等早已是世人皆知,但是以竹为材料的衣服却是鲜有人知。不过,以竹为衣却开始在世界上兴起一股潮流。 竹衣,其实是以从竹中提取的竹纤维为材料制成的。竹纤维做得衣服具有七大特性: 抗菌性:竹纤维中含有“竹琨”抗菌物质,对贴身衣物有防臭除异味之功效 保健性:竹元素中的抗氧化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竹纤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抗紫外线: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万分之六,抗紫外线能力是棉的417倍,竹纤维不带任何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 吸湿排湿性:在所有的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收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专家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毛巾久用擦汗不留异味。 舒适性:冬暖夏凉,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分 美观性:竹纤维具有天然朴实的高雅质感 环保性:竹纤维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无任何化学成分无污染,竹纤维100%可生物降解。 竹制品价格不比棉麻产品高,且天然健康,生态环保,具有传统衣料所没有的性能,虽因技术问题尚未普及却大有取代棉麻及其它产品之势。 二、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食 竹食品是以竹本身为材料制成,其嫩芽———竹笋,可食,用其炒肉、炒鳝丝,烩肉、煲鸡煲鸭皆可,其味清香,脆而不腻。尤其是冬天采挖的竹笋,又叫冬笋,其味特鲜;竹叶可泡茶饮,别具风味,竹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尤其富含膳食纤维,是现代人喜爱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另外,竹也是一种中药材: 竹叶,用竹叶泡茶饮,或同其它药合用,能解暑、清利小便。可治浮肿、腹水和急性肾炎。 竹茹(嫩竹刨成的丝状物),有镇静除烦的功效,常同其它药合用治高血压,或其它热性病。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膳、书写工具、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事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 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由于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从,那么遵从文化的分类,竹文化涉及了实物层面(含景观层面)、观念层面与符号层面等三个重要层面。在广义文化系统中,这三个层面又衍生出三种亚文化,即实物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符号性文化。竹既是一种实物或景观,又蕴含了一组观念,实物与观念结合还构成了一组独特的符号。所以竹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是一种含有多重亚文化层面的中观文化。从竹文化的实物层面讲,中国竹文化不但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例如,用竹篾编织成竹屐、斋冠,满足了“穿”(“戴”)的实用需要;用竹笋做菜肴,用竹筒煮米饭,满足了“食”的需要;用竹子建造竹楼、竹门,满足了“住”的需要;用竹子排竹筏,做竹篙,满足了“行”的需要。 竹文化想比,梅、兰、菊文化只是实物文化中的“景观”,一般不负合实用价值。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竹子,中华民族尤其是江南各民族同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竹文化不仅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竹节、竹叶均给人遒劲、坚韧、刚劲之感;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潇洒自如,“依风而长啸”;竹子的色彩、形态、品格和风姿,在历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鉴赏者的心目中,勾勒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意象,酝酿成高洁、醇厚的审美情趣。 从观念性层面上讲,竹子的视觉意象和审美情趣,竹制品和主建筑引发的形式感,不过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或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它承担着中华文化圈里的种种审美价值,表现着悠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竹文化不只是一种实物性文化,而且是或者主要是一种观念性文化,即竹子和竹制品

益阳竹文化

浅论益阳竹文化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竹文化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人自古就有悠久的爱竹、种竹、养竹、赏竹的文化传统。竹子的产生有3500 多万年的历史,比人类的起源早很多。竹子对于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苏东坡曾经说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数千年来,厅堂、窗外、阶前、路边……被称为“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置身于竹的世界,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心生一种透体的清凉,令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烦恼。所以《世说新语》言,“居必有竹”。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益阳地处洞庭湖平原。境内土质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竹类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楠竹之乡”的桃江县竹林种植面积就达3.5万公顷。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在对竹资源不断开发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益阳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益阳人使用竹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用竹制造交通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兵器、文具等。益阳人的繁衍发展始终与竹息息相连,孩子出生,躺在竹摇篮中,新娘出嫁,坐在竹花轿中。日常生活中更是触目皆竹,住的竹屋,睡的竹床、竹席,用的竹柜、竹桌、竹椅、竹伞,吃的竹笋,穿的竹衣、竹鞋……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勤劳智慧的益阳人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创造出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竹工艺,益阳竹艺在20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而且以工艺全面、实用性强见长。竹编、竹郁、竹雕、竹饰各种工艺品达800余种。今天,益阳人凭借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和世代承传的竹工艺,树起了竹制品加工产业,建立了10多个竹器专业市场,活跃了地方经济。 竹编工艺采用水竹和楠竹为原料,根据不同器物特点加工成宽窄厚薄不一的蔑丝,采用不同技法、工序编织出不同花色、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竹郁作为益阳传统竹工艺的精华,广泛运用于竹家的制作中。竹雕工艺根据竹蔸和竹根的天然、形状与艺术表现特点,进行雕琢、修饰而成。此外,竹装饰作为一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第6卷 第1期 2007年3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 V ol.6 N o.1Mar. 2007 收稿日期:2006208220 第一作者:李世东,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文化,生态工程,林业战略。Email :eastw orld @s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3444182.html, 地址:100714国家林业局办公厅。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李世东 1,2 ,颜 容 3 (11国家林业局办公厅;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1北京市林业保护站) 摘要: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本文论述了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内涵与外延、核心与特征、源流与现状等几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竹文化;竹文化景观;竹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116(2007)20120006205 The B asic Issues on China πs B amboo Culture LI Shi 2dong 1,2 ,Y AN R ong 3 (1.The G eneral Office o 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P.R.China ; 2.Institute o f G 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P.R.China ; 3.Forest T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 f Beijing ,100029,P.R.China ) Abstract : Bamboo ,a special medium ,has penetrated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om posed unique color of China culture ,accumulated long standing bamboo culture in China.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na πs bamboo culture in such sides as status and function ,intention and extension ,core and characteristics ,s ource and ev olution. K ey w ords : bamboo culture ;bamboo cultural sight ;bamboo cultural sign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1]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并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的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传统竹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5卷第1期 总第104期 图1汪田明、陈艳球等“归安德化”黑茶包装我国的传统观念,赋予了竹无尽的文化内涵,使其具备了 各种高尚的人格品质,借以寄托我们高洁、 清远、虚静、挺拔与宁折不弯的情怀。宋代诗人徐庭筠有“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佳句;清代郑板桥亦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 凌云仍虚心” 的感慨。竹成为我们民族道德理想和文化观念的象征之一。中国悠久而灿烂的竹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积极而重要的引导与启示。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竹”材质的应用 竹这一纯天然材质是我们应用最普遍,成本低且没有化 学污染的材料之一。竹包装不仅坚固耐用,可反复使用,而且 绿色环保,还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不论是竹编、竹板材,还是原竹做的包装,都是非常不错的“艺术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竹相对于木材、纸、金属、塑料等包装材料,更加绿色环保、经济实用,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包装材料。而且由于竹的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生长范围广、资源可再生、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缓解资源紧缺、保护森林资源的问题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用天然竹编及原始竹节来作为包装已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采用竹木材料制作较高档的漆 器包装了。传统的竹包装 (多为竹篓、竹筐)主要是解决小包装问题。而现在的竹包装采用最新技术,通过压合、胶合等工艺实现了高效高速制版成型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也即竹胶合板生产已趋成熟。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竹胶板与其他材质的框架组合,可用于大中型产品的运输包装。它们在重量、性能及价格等方面均优于纯木材包装,可满足各类运输条件,达到出口包装要 求,适于海运、空运及其他运输方式。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竹” 精神的体现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包 装设计不可避免地体现出 一个国家、民族的人们的审 美倾向、民俗风尚和社会心态,等等。现代包装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始终认为内在精神之美才是美的至高境界,艺术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其为追求。在包装设计中,这种内在精神之美通过包装外在形态的象征意义表现出来。 中国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民族特征以及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竹”这一天然的包装材料必然比金属、塑料等让人感觉更亲切,更贴近大自然,更具有人情味。竹的形象特质不但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领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满足了 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情感上与商品产生共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包装设计作品是竹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此外,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竹”除了它在物理上的实际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 “竹”这一符号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我们正是从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中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当然,这种意义则是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灌注。 三、传统竹文化影响下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特征(一)古朴与传统之美 我们与大自然一直有着难解难分的淳朴感情,传统的审美理想更是以“和”为核心,将自然、人、艺术、道德视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具有朴素、平和的审美追求。在我们眼中,竹有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又有虚而有节、不争 艳丽之品德,这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竹这一自然包装材料始终给我们以朴素、 简洁、自然之感,并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古朴与传统之美。如在包装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会采用竹木等来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这样就能把产品包装表面的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环境中,使产品产生一种原始的亲和 力。 如图1的“归安德化”黑茶包装,其制作材料为经过蒸煮处*基金项目:“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0C0702)。 [摘要]中国悠久而灿烂的竹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积 极而重要的引导与启示。传统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古朴与传统之美、艺术与意境之美,寄托着怀古与思乡 之情。将竹文化应用于包装设计,要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在传统的“竹”包装形态基础上改良与创新,使包装设计的艺术性与商品性得以统一。[关键词]竹文化;包装设计;创新[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1)01-0136-02[收稿时间]2010-11-27[作者简介]林军(197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策划。 传统竹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林军(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Feb .2011 Vol.25No.1 136

竹与竹文化讲解

竹与竹文化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起敏 北京园林局专家张济和 一、竹子的美 (一)竹文化源远流长 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自古就和竹子分不开的。中国的古书都是写在竹片上的,叫做竹简。先秦就开始有竹简了,从先秦以后魏晋南北朝都有大量竹简出土。 张:那么我们国家先民对竹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样的原始部落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实证,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竹编制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当中,就有关于竹制品的字体出现。那么,以竹做箭也不晚于殷商,刚才李老师也提到竹简,竹简在我们国家出现也是很早的。就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三次竹简实物出土来看,从战国,一直到三国时期的东吴,时间就跨越了四五个世纪。 (二)竹子的品格 李:人们为什么喜欢竹子?就是因为竹子它还有好多品格,它是和人的心理,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是重合的。竹子有玉的性格,比如说,青翠如玉,温润如玉,有玉石之声,有玉石之韵,有如玉之格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所以,曹雪芹把他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最主要的人物,在《红楼梦》中那个环境放到哪里了?放到潇湘馆里了。为什么不把别人放到潇湘馆里?大家想一想,就是因为主人公性格、这个身世这个经历和竹子有着天然的联系,让人想到风雨潇潇之中林黛玉纯洁的这样一个性格。而且她那个身世又有着风雨箫瑟的一种感觉和竹子有着同调,假如把薛蟠放在潇湘馆里就糟糕了,所以这个人物性格和她的居住环境是相一致。所以,也说明曹雪芹大笔如椽,每一个细节他都那么结合得天衣无缝,在一些诗人的描绘当中,就更为深刻,比如说,张先生跟我谈到他文章里写到白居易。 张:白居易是我们古代园林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文人园林的比较都有很大的影响,待会儿我还要讲到这方面的内容,刚才李老师提到这一点,我先插着说几句。他在这篇文章(《养竹记序》)里说什么呢?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

竹文化

竹文化 竹在中华文化里远非一般纯生物的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中国竹文化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的符号。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文化的景象。竹文化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竹笋不仅为寻常百姓的果腹,而且是王公贵族的席上珍馐;不仅为世俗凡人独享,而且是宗教僧侣的重要菜肴和祭献祖先鬼神的祭品。在普遍而持久的食笋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竹笋的烹饪和加工技术。在中国南北食谱中,以竹笋烹调出的名菜多达一百余种。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重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的格外厚爱的感情,寄寓着前喻文化中前辈和晚辈关系的伦理价值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竹制式日常生活器物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二。竹材被制成炊饮器具、服饰、消暑用具、家具、玩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幅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日常情趣。竹制生产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三。在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在农业中,竹制农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在手工业中,竹制生产工具渗透到造纸、制茶、制糖、制盐、纺织各个部门。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现实中华文化对自然因地制宜的现实理性精神。竹建筑师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四。中华民族先民最早的一种居住形式是“巢居”,其后它逐渐演变为“干栏”这一建筑形式,而其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即竹材。汉代著名的甘泉祠宫就是竹子建构而成的。宋朝之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竹建筑逐渐减少,而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竹建筑直至今日仍为重要建筑形式。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的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强,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的地步。竹营造出包括民居、寺庙、园林建筑、军营等在内的各种建筑。中国竹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检归朴的生活情趣、和谐空灵的审美理想。竹制交通设施和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五。竹制交通设施有独索溜筒桥、双索双向溜筒桥、多索平铺吊桥、双索走行桥、V形双索悬挂桥等竹索桥及各种各样的桥,竹制水上运输工具有竹筏和竹船,山地人力运输工具有竹桥。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稳的文化心态。竹制书写用具是中国文化景观的构成部分之六。竹是毛笔等书写工具的重要材料。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在唐朝,竹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还是遏止汉字、由表意文字向拼音文字演进的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促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竹制工艺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七。中国的竹编工艺品滥觞于原始社会,定型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得到长足发展。竹雕刻工艺品起于战国,到明代成熟。中国竹制工艺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情趣。竹制乐器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八。竹是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表音乐。

中国竹文化与佛教文化

中国竹文化与佛教文化 摘要: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一大象征。在佛典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竹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唐?常建),”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唐?姚合)。禅诗里,竹 与禅高度融合。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有“竹林精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有“紫竹林”,宋僧赞宁写过竹子专著《笋谱》,清竹禅和尚画出了传世 的墨竹。大量的史料告诉人们竹的文化,竹的文明与中国佛教解下了不 解之缘。 关键词:佛教;竹子;文化;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有400多竹种和360万公顷林1。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竹、最善用竹的国家。竹子与中国文化发展习习相关。新华字典中“竹”作部首的字就有187个。用竹子制成的生活实用品、工艺美术品数不胜数;颂扬竹子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人们崇拜竹子,爱竹子,赞美竹子。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竹子高风亮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倍受国人赞赏,奉为做人的准则。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历史上有“竹祖龙孙道崇拜”,民间有“爆竹声声祈平安”的习俗2。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被誉为“竹文化的国度”。竹子被誉为“东方美的象征”。传统文化中竹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佛教文化中无处不打上竹文化的烙印。从竹文化角度探讨佛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竹与佛教人物 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有用傣语写的《二十八佛诞生记》书中记载,第十五代佛释迦牟尼(即佛祖如来)原是一个平民,当他官升佛成释迦牟尼时,是在弯钩刺竹下换穿黄披巾的(升佛的象征物)。弯钩刺竹从此就成了他升佛的证据而尊为佛树。 普陀山观音菩萨住在“紫竹林”,在普陀山双峰山下,潮音洞上,相传是观音居住的紫竹林,现有紫竹林庵,出紫竹林庵向下的平坡建有“不肯去观音院”,三面环海,风景极为优美。相传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就居住在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的“潮音洞”中 印度佛教的雨伞换成中国佛教的斗笠,晴遮日头雨遮水,有“斗笠芒鞋一头陀”的赞语。竹林禅寺(潭拓寺,北京最古的寺院)第七代了奇禅师“示化竹林”(乾隆四年《潭拓寺山岫云寺志》)。佛徒以竹为名号也有不少。九华山清代就有一个竹禅大师,他平生最热爱竹子,还擅长画竹,留下了不少竹诗画作品。九华山佛教文物珍品贝叶经上就有他的墨迹3。。 二寺庙园林里的竹

竹文化论文

?彝族竹文化浅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古到今,彝族是一个崇拜竹和喜爱竹的民族。从物质生产活动到文化娱乐以及宗教活动都离不开竹。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彝族竹文化。 ?一、彝族宗教中的竹方文化 ?彝族人崇拜竹,他们对竹的崇拜程度仅次于祖先崇拜。 ?由于有了竹崇拜的存在,因而,彝族人的宗教活动中处处充满着竹的影子。 ?彝族人最为隆重和神圣的安灵、送灵活动就是与竹密切相关的。彝族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三个灵魂。平时这三个灵魂都附于人身之中,但当人死后,其中一个由毕摩念指路经,送到死者的祖先居住地去了;一个始终守护在其坟墓上;还有一个在人间游荡,其子女必须及时请毕摩安灵,扎制灵牌挂在家中供奉,否则会导致其子女或亲属生病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因此,当父母去世后,其子女一般都要及时为父母安灵,并在时机成熟时再清毕摩做道场即超度亡灵。安灵时,首先选择一个好日子,带上燕麦糌粑、鸡蛋和酒,到竹林里去,选择一株伸展、无断头、虫蛀现象的黄竹,将糌粑、鸡蛋、酒祭竹后连根拔回家中,请毕摩先用一根大约直径2厘米,长约16厘米的木头,在一端用刀劈开约3厘米长的缝,然后从山上拔来的黄竹根部切下一点竹根插入木头缝中,然后用10月羊毛(彝族的羊子一年剪3次毛,即每年阴历的3、7、10月各剪一次,彝语称10月羊毛为…沙甘?)线缠捆在一起,男性缠绕9转,女性缠绕7转,再用新土白布包扎好,表示衣裤。至此灵已做好了。然后将灵插在一个新编的约40厘米宽,50厘米长的竹篱笆上,挂在家中供奉。整个安灵程序就进行完了。彝语称灵为“玛堵”,安灵为“玛堵合”。“玛”就是彝语的“竹”。此外,彝族子女在请毕摩为他们的父母举行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时,要设一个灵堂,此时,其父母的灵牌从家中移入灵堂内,毕摩坐在灵堂内念经送灵。这个灵堂也用竹篱笆围盖。并且对所用篱笆有严格的要求,即围灵堂的篱笆必须是新编的,盖灵堂用的篱笆必须用彝族制作披毡用的、特殊制作的一种竹席。彝语称之为“束绨”,其构造是由竹篾和牛皮筋编织而成的。由此可见,在彝族的安灵、送灵活动中到处都离不开竹。 ?二、竹制乐器 ?彝族的乐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竹子做成,如:大笛、口弦等。 ?大笛,彝语称之为“丹具尔”,意为大笛。一般用50厘米长的竹管制作而成,竹管的正面只开4个音孔,4个音孔之间大概相距6厘米,吹笛子时用左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来调整音节。笛管内不塞任何物品,吹奏时只要把笛管上端的前沿顶着上门牙,就可以吹出低沉豪迈而又优美动听的曲调来。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又古老的乐器,制作和吹奏的人都较少,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这种笛子就很少流传了 ?长期以来在彝族地区一直都流行竹制和铜制两种口弦。据彝族民间传说,竹制口弦的历史比铜制口弦的历史长久。竹制口弦是由不同数量的簧片组成的,簧片形如短剑,一般约10厘米长,1厘米宽;在簧片中间剜切一形如鸡舌的簧舌,簧舌的长短宽厚的不同,所发出来的音的高低也不一样。彝族的竹制口弦一般有三种,即由一个簧片制成的口弦,彝民称之为“箩毕”,由两个簧片组成的则称为“尼信合贺”,由三个簧片组成的称为“琐信合贺”。在彝族地区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谈口弦。 ?三、竹制酒具。 ? 1.杆杆酒 ?在解放前,彝民经常喝杆杆酒,其制作方法是把包谷或者苦荞蒸熟并且合上酒曲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国学教育论文 中国竹文化 文/齐秀春 八月,犹觉夏日漫长,且让我仧在诗中念想另一个季节,夏癿暑热中会否感受到 一丝冬癿清凉……在漫长癿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癿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癿竹文化。 竹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竹资源最为丰富癿国家。作为物质文化癿竹,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癿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癿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敀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戔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这就是说,有了竹简,古人就能记录和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竹,那么圣贤癿大道早就默默无闻了,后人又到哪里去寻找文化癿源头呢?倘广用于戓争,竹制弓箭可以征讨邪恶,可以为民除害,所以竹兼有文治武功之用。竹剖开,制为竹席,铺在宗庙里,可以表现子孙孝敬之心。竹戔断了,打上小孔,可以制作乐器,沟通人和神癿关系,成就五千年癿中华礼乐文明。从微观方面看,竹箱竹篓、竹筷竹席、竹簟竹筛、竹篙竹筏无不是竹制品,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竹在人仧生活中癿作用可谓大矣。 我国最早癿诗歌总集《诗经》有着竹癿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

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癿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癿化身,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癿高尚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心;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所以,张九龄在《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中写道:“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仦。”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于长。”白居易《题李次于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戔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郑板桥有四首题画诗。其一:“衙斎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四:“乌沙挣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古人不仅写诗咏竹,而且用画笔抒写出对竹癿微妙感受。北宋画家文不可戔取悬崖绿竹,以浓浓淡淡癿墨色撇写竹叶,揭示了中国墨竹癿神韵。郑板桥从萧萧竹声中听出了民间癿疾苦。不郑板桥同时癿金冬心,年过六十开始画竹,每画毕必有题辞:“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通过那直劈而下,郁郁青青癿竹,抒发出了山中枯禅癿心声。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戒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古人爱竹竟到如此程度。 1977 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竹藤组织》这是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癿全球性政府间癿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出版了中英文

竹文化研究

中国竹文化及其综合利用 -----对(博士)李晓平老师授课感受 对于中国竹文化及其综合利用这一门课而言,在老师没上课之前就觉得有些迷惑,从来没见过面的李老师也不知道脾气好不好,第一天看见老师时,特别崇拜李老师,经过李老师短暂的几分钟时间的介绍,觉得老师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李老师对当代的教育似乎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当提到当今某些高校大学老师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时,不惜抛弃违背道义的事,在李老师看来是多么可耻的事,对这些利益李老师看的很开,一心只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干嘛要追求那么多呢,这就是我们的李老师,她做到了我们心目当中的好老师。 李晓平老师,是我在大学期间最好的一位老师。虽然我和李老师只有仅仅每个周有两天的接触,但在这短暂接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李老师,是个有责任心、公平公正、做任何一件事一丝不苟的好老师。在我记忆里,每当去上课的时候,我都会看到老师总会提前到,这种现象在大学看见老师提前来已经很少了,李老师每次都会早早的站在讲台上,而此时此刻的我,一股敬佩之情涌上心头。首先,能作为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荣幸,说句实话,在大三的时候上老师的课,由于感觉竹文化这东西对我们用处不大,加上又是在大教室上的课,所以听的不是很认真,估计老师对我们也是很无语的,毕竟好几个班同时进行,教室又那么空旷,不好把握。老师的整体上课,我觉得基本没什么缺点,案例结合我们的发条,通过讨论,讲PPT 等形式,深入浅出,效果、形式都上来了呵呵,这里;老师也花了不少心思了,我们也要谢谢老师才对,要真讲缺点,我就提一点要求吧,就是每次上课的节奏很快,我建议老师多放放戏剧性的电影,给大家调调口味,这样,可以劳逸结合,然后同学们会更加喜欢老师的课,老师,你讲课也很棒很有特色,很生动活泼,我们很喜欢李老师心地善良,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每次老师在授课中,内容深且广,涵盖面广,能联系古今,结合时代背景,在充分了解竹子的各个方面,从精神到物质方面的作用,让我们体会到了竹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学习中使学生陶冶情操,增加了素养。教学效果显著,合同学们在学好这门课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素质,提高了大家见识,加强自身修养,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增长了知识。 教师课堂上的整体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在教学方面极认真负责,教师的基本知识技能过硬,因此,课上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好的,指导具有针对性,使同学更容易获

竹与竹文化.

竹与竹文化 竹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品种繁多,茎为木质,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自商周起,竹便开始被人们利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也为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吟咏、喜爱。从竹子在汉族传统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汉族劳动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基本介绍 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记载有70余属,1千多种,但其中许多是同物异名。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的地上茎木质而中空(我们称为竹杆),它是从竹的地下茎成簇状生出来的。 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叶片为剑形,有叶柄,幼株的叶直接从茎上生出。大多数种类仅在生长12至120年后才开花结籽。竹一生只开花结籽一次。 竹的地下茎是横着生长的,中间稍空,也有节并且多而密,在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子,另一些些芽并不长出地面,而是横着生长,发育成新的地下茎。因此,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长。嫩的竹鞭和竹笋可以食用。 竹子是一种速生型草本植物,其竹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竹子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晌,雨里充沛,热里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目前全世界竹林面权约2,200万hm2。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为3大竹区,即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有些学者还单列,欧洲、北美引种区。[2] 竹子对水分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由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所以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竹的用途 生活用途 由于竹子生长快,近几年为环保考量,有大量家具与纸改用竹子制造。竹子也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等。将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经物理和化学作用制成的竹纤维,被用作纺织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竹炭,被用在许多场合,包括去除环境气味,以及特殊风味食品。竹炭经过粉碎和活化制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被用在汽车和家居,以及污水处理等。竹也常用于搭棚、做为建材及扫帚、桌、椅等日用品。竹也可以

中国的竹文化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题目:中国历史与竹文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姓名:关昕宇 学号:20122877 专业:市场营销 年级:2012级 2014年11 月

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 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最早的建筑为各种茅棚,是非常简陋的。竹子,有相当的强度,最早的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到现在,在竹乡,竹子还在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着,比如竹楼。 在南方,好多用品或家具都是竹子做的,竹床、夏季用的竹凉簟、背小孩用

中国传统人居与竹文化(组图)

中国传统人居与竹文化(组图)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竹解虚怀是我师! 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竹之地位颇为尊贵,其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的确,竹之形态、性情皆堪赞美。其秆挺拔秀丽,其叶潇洒多姿、其形千奇百态,其质优雅至美。每当雅兴相随而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流连于竹林之间,冥思遐想不禁油然而生。 竹无牡丹之富丽,无梅花之清雅,无松柏之伟岸,无秋菊之奔放,但其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却为他物所难匹也。且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身,悠然恬淡,默默无闻,把绿荫奉献大地,将美好留给人间。古人将其亦柔亦刚,坚韧有节等等生物形态特征予以归纳升华,并比附于人中君子,故而成为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并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

翠竹不但可美化人的生活,更能陶冶和升华人的情操。其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行,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青青竹林,淡淡篁叶,古往今来不知令几多骚人为之吟诗作赋,令无数墨客为之画影图形,形成了中国不可或缺的竹文化意象。作为文学的重要题材,《诗经》中就有大量咏竹诗,直接提及者有五首,出现七次;间接提及者则有数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便是。此后,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杰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系列,在中国文学殿堂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