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竹文化讲解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精品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
精品
竹子永远虚心
精品
由于竹子与文人有着密切 的联系,所以与文学、文人、 历史有关的电视栏目,经常选 择用竹子作为后背景,如“百 家讲坛”。
竹子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 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文人,因为文人喜欢以竹子来自比,它象征着刚直、纯洁、 铮铮铁骨等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风格。竹子的这种品质和风格逐渐地升华成了一种 立身做人的精神风范,如虚心、气节、精风品骨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 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九. 学习竹子在敌人面前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毁其节” 宁死不屈的精神。
精品
咏竹
苏东坡 [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脆欲滴,四时一贯的色泽之美,也有潇潇的音韵之 胜,更有含露吐雾,滴沥空庭的意境之妙”。
精品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 有骨气。
竹节竹品映风骨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
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 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 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立身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 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 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 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 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六. 学习竹子在敌人面前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毁其节” 宁死不屈的精神。
七. 竹子在中国园林造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版)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完整版)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印度是世界竹子第一山产大国,在那里竹子有“穷人的木材” 之称。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称竹子为“绿色黄金”,并表示印度将 把大力发展竹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二. 竹子为人类勇于破身的精神
1. 制作成各种实用品供人类使用——物质文明。
傣族的竹楼
竹子制 造 的船
竹桌椅
竹餐具
竹地板
傣家竹楼
滑竿是载人的工具
比喻高风亮节; 六. 竹子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
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七. 竹子淡泊、清高、正直,历来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人格。元杨载
宁可焚身不毁节
竹子鉴赏
“ 竹子鉴赏 ”内容介绍
一. 竹子具有高风亮节、虚心豁达的精神。 二. 竹子为人类勇于破身的精神 三. 学习竹子在敌人或困难时决不动摇的高尚品格 四. 竹子对待各个阶层的人都是一视同仁。(不因作为画家手中的画笔而骄傲,也不因作
为清洁工手中的扫帚而自卑。)
五. 中国的 “竹文化” 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六. 学习竹子在敌人面前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毁其节” 宁死不屈的精神。 七. 竹子在中国园林造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 竹子是高雅的象征 九 . 竹子与中国文字、文学、民俗有着不解的渊源 十. 中国历史伟人、名人与竹子。 十一. 竹子大家庭成员真多! 十二. 竹笋(刚刚出土的嫩竹)可以食用 十三. 竹子也是大熊猫的食物之一
竹乡自然生态风貌旅游及竹资源产品将借上海“竹文化节”走 进上海市民的生活。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梅、兰、竹、菊 ——- 花中四君子
八. 竹子是高雅的象征 梅、兰、竹、菊代表着“花中四君子”,因为他们都具有刚正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竹文化是指以竹子为核心元素的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作为一种天然资源,竹子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子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制作等实用方面,还在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东方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品德高尚、节俭朴素、坚韧不拔等。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尤为重要,被誉为“四君子”之一,与梅、兰、菊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友”。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还在诗词歌赋中被赞美和歌颂。

竹文化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一种自然材料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竹子的柔韧性、节制性和自然姿态使其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灵感之源。

竹文化的传统技艺也包括了竹雕、竹编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工艺作品不仅展示了竹子的多样性,同时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今天,竹子在一些领域中逐渐被其他替代材料所取代,竹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缺失的风险。

为了传承和弘扬竹文化,我们应当加强研究和推广竹文化的形态元素,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围绕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重点探讨竹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为保护和传承竹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竹文化形态元素。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包括竹文化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分两个小节详细介绍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竹的历史发展和日常应用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竹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出竹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竹之文化竹文化

中国传统竹之文化竹文化

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如
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 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 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 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 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 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 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 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 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 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 《寒岁三友图赋》。 罄竹难书 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 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 《旧唐书· 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4
· 竹鞭 zhúbiān (1) [bamboo root]∶竹子的根茎 (2) [whip made of bamboo]∶手柄部分为竹子的鞭子 · 竹笛 zhúdí [bamboo pipe] 竹制的笛子
5
· 竹筏 zhúfá 用粗竹子结扎成的筏子。也叫“竹筏子” 竹筏· 竹行 · 竹简 zhújiǎn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竹篮打水一场空 zhú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 “竹篮打水“又作“竹篮打水一场空” 咳,这一 6 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
四. 竹子不因作为画家手中的画笔而骄傲,
也不因作为清洁工手中的扫帚而自卑。
五. 竹子还具有“刚柔相济”的品德,柔的可谓“柔情似水”, 刚的可称“宁折不弯”。
六. 竹子具有“节外无枝身影正”的特点,使一生永葆清白无暇。
竹子产地举办“竹文化节”
七. 中国的 “竹文化” 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2008年上海以“竹世界”为主题的“竹文化节”:
竹林七贤(士大夫群体)
大文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 竹令人俗。” 优雅的竹林环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氛围。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士大夫群体。
竹林深处有篱笆,篱笆难挡笛声传 。 笛声唤来知音笑,笑语畅怀凝笔端。 笔笔述去走诗笺,笺笺录下珠玑言。 箴语共话咏篁句,篁篁有节聚七贤。
扬州的“个园”是一个以竹子景观为主题的公园
福建省安吉竹博园
成都望江楼公园是以竹子为主要造园材料的园林
竹乡贵州赤水
竹子之乡江西崇义
竹林深处有人家
美丽的漓江
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从我们身边过,船在江山走,水在画中游
漓江岸边的凤尾竹
竹子造景是东方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
岁寒三友————松、竹、梅
竹景、竹艺、竹趣、竹餐……金秋时节,以竹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和 生态旅游将为市民打造一个游园和休闲旅游的“竹世界”,为上海 市民端上一道别致的艺术大餐——2008上海竹文化节将于9月19日 至10月31日在上海古猗园举行。
中国十大竹乡
浙江安吉、浙江临安,江西宜丰、江西崇义,福建建瓯、福 建顺昌,广东广宁,湖南桃江,安徽广德,贵州赤水“十大竹乡” 将 展示最具代表性的竹子。他们以竹景、竹艺、竹趣、竹餐……

竹与竹文化.

竹与竹文化.

竹与竹文化竹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品种繁多,茎为木质,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

自商周起,竹便开始被人们利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也为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吟咏、喜爱。

从竹子在汉族传统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汉族劳动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

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基本介绍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

记载有70余属,1千多种,但其中许多是同物异名。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

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

竹的地上茎木质而中空(我们称为竹杆),它是从竹的地下茎成簇状生出来的。

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叶片为剑形,有叶柄,幼株的叶直接从茎上生出。

大多数种类仅在生长12至120年后才开花结籽。

竹一生只开花结籽一次。

竹的地下茎是横着生长的,中间稍空,也有节并且多而密,在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

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子,另一些些芽并不长出地面,而是横着生长,发育成新的地下茎。

因此,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长。

嫩的竹鞭和竹笋可以食用。

竹子是一种速生型草本植物,其竹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

竹子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

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晌,雨里充沛,热里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

《中国竹文化》课件

《中国竹文化》课件
《中国竹文化》PPT课件
中国竹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门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本课件将介绍竹文化 的起源、竹的种类与特点、竹的艺术价值、竹的生态价值以及竹文化的现代 价值。
竹文化的起源
重要地位
竹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与起源
我们将探索竹文化的起源,并了解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
竹的种类与特点
种类与分布
了解各种竹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特点和用途
探索竹的独特特点以及它在生活和工艺中的广泛 应用。
竹的艺术价值
表现形式
发现竹在艺术中的独特表 现形式,如竹编、竹雕等。
发展历程
了解竹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至今。
竹艺术家
介绍一些有名的竹艺术家 及其创作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竹的生态价值
1 生态功能和作用
2 竹林保护
探索竹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方面的重 要功能。
了解如何保护竹林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性。
竹文化的现代价值
1
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探讨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关性和互动关系。
2
传承与发展
如何传承和发展竹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
应用和推广
探索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无论是在诗词歌赋中,还是在书画艺术中,竹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从竹子的特点、象征意义、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还可以从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等角度来加以阐述。

竹子作为中国特有的植物,具有独特的特点。

竹子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耐寒抗旱能力,适应性强,因此在中国的山区、水边等地广泛分布。

竹子的茎秆中空而坚实,具有韧性和弹性,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竹子的纹理清晰、质地细腻,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竹子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用来制作竹编、竹纸、竹筷等各种工艺品,也可以作为食材、药材使用。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竹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材料之一。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竹子生长在崎岖山地、水边湿地等恶劣环境中,但它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人崇尚的精神品质之一。

其次,竹子象征着谦逊和纯洁。

竹子虽然高大挺拔,但不骄不躁,它的茎秆中空,意味着虚怀若谷,虚心接受外界的养分。

这种谦逊和纯洁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所崇尚的。

此外,竹子还象征着忍耐和奋斗。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能变得高大挺拔。

这种忍耐和奋斗的精神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

竹子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诗词歌赋中,竹子常常被用来描绘清雅、高洁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更上一层楼”就是用竹子来比喻人的追求和进步。

在书画艺术中,竹子常常被用作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姿态和意境,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竹子在艺术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文化艺术中的应用,竹子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竹子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竹筷、竹篮、竹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与竹文化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起敏北京园林局专家张济和一、竹子的美(一)竹文化源远流长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自古就和竹子分不开的。

中国的古书都是写在竹片上的,叫做竹简。

先秦就开始有竹简了,从先秦以后魏晋南北朝都有大量竹简出土。

张:那么我们国家先民对竹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据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样的原始部落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实证,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竹编制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当中,就有关于竹制品的字体出现。

那么,以竹做箭也不晚于殷商,刚才李老师也提到竹简,竹简在我们国家出现也是很早的。

就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三次竹简实物出土来看,从战国,一直到三国时期的东吴,时间就跨越了四五个世纪。

(二)竹子的品格李:人们为什么喜欢竹子?就是因为竹子它还有好多品格,它是和人的心理,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是重合的。

竹子有玉的性格,比如说,青翠如玉,温润如玉,有玉石之声,有玉石之韵,有如玉之格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所以,曹雪芹把他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最主要的人物,在《红楼梦》中那个环境放到哪里了?放到潇湘馆里了。

为什么不把别人放到潇湘馆里?大家想一想,就是因为主人公性格、这个身世这个经历和竹子有着天然的联系,让人想到风雨潇潇之中林黛玉纯洁的这样一个性格。

而且她那个身世又有着风雨箫瑟的一种感觉和竹子有着同调,假如把薛蟠放在潇湘馆里就糟糕了,所以这个人物性格和她的居住环境是相一致。

所以,也说明曹雪芹大笔如椽,每一个细节他都那么结合得天衣无缝,在一些诗人的描绘当中,就更为深刻,比如说,张先生跟我谈到他文章里写到白居易。

张:白居易是我们古代园林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文人园林的比较都有很大的影响,待会儿我还要讲到这方面的内容,刚才李老师提到这一点,我先插着说几句。

他在这篇文章(《养竹记序》)里说什么呢?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励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碲砺名行。

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那么他在这儿讲的是在种竹赏竹当中,养情怡性,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实现人格完善,那么也是对作者自己以竹为诗的最好诠释。

(6:00)苏轼在《墨君堂记》,那《墨君堂记》是画家文同(文与可)画墨竹和储藏墨竹画的一个地方,苏轼为这个堂做的一篇记,那么叫做《墨君堂记》。

在《墨君堂记》里面,苏轼是这么阐发竹子的品格美,他是这么说的。

说: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德志隧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这里苏轼强调的是不合于流俗而保持人格独立的这样一种节操。

李:中国人欣赏大自然之美,欣赏河山,名山大川,欣赏任何植物,自古就有传统的,从远古的中国的古族,三大古族开始就开始对自然美欣赏,对植物崇拜,甚至玄鸟生商。

人类的产生、民族的产生都和大自然有关系。

所以,这样一个美学环境下,对竹的人格化和喜爱成为一种必然,水到渠成,很自然的一种东西。

所以,把竹子人格化也是很必然的。

人在山水当中,我就是山水,山水就是我,在画家是这样,在诗人是这样,在每一个旅游者也是这样。

当你深入名山大川的时候,你对自然中融入了自然,所以这是我们民族心理的一个积淀,这种积淀赋予竹子上也是同样的。

比如说把竹子,中国人就向来认为它是四君子之一,君子之花,梅兰竹菊都是君子之花,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君子?因为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超凡不俗的品格,这种超凡不俗的品格恰恰是中国人所崇尚的,这种崇尚就把自身人和竹子融汇在一起了。

讲竹子的时候,欣赏竹子的时候也是欣赏人自己,欣赏竹子品格的时候也是欣赏人自身的品格。

所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竹子人格化了。

人们又把它叫做岁寒三友,三个朋友,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自然是附会在人身上,人也和它为友,所以,松竹梅连在一起作为美的象征由来以久,因为在风雪弥漫中只有它们依然是青翠不惊寒,在恶劣的环中国人像松竹梅一样能够挺得住,勤劳朴素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战胜贫困饥寒是中华民族一种朴素的美德。

所以,他们在松竹梅身上,也找到了自己。

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瘦劲孤高,竹子的枝枝傲雪,节节干宵都是看到人自己,所以像人一样,豪气凌云,不为世俗所屈,竹子干又直做人要正直,它的心又虚,心虚就可以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有容则大,有人(文同)说: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不是平常的植物。

(10:00)另外,它人格化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说,湘妃竹大家知道了,湘妃竹就是中国的传说上,就是把舜南巡苍梧,死在那个地方,他的两个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去找他,也痛苦流泪,把泪洒在竹子上,所以,湘妃竹影响深远。

(三)历代文人与竹子的不解之缘到了文化人这里,他就更显得爱竹如命了。

古今有不少人爱竹成癖,比如说,王徽之,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的王羲之的儿子,这个人每建一个山间别墅或者临时借居的地方,都先让人种竹子,人问他为什么,你就是住两天,种什么竹子?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我一天也离不开它,所以,此君又成了竹子的别名,在诗词中,你见到此君两个字的时候,那是竹子。

晋代几乎爱竹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比如说《兰亭集序》,那就是一批文人,在春天春游,在兰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汇于茂林修竹之间,进行春游活动的一种盛况。

另外,竹林七贤也是以竹林而命名的。

宋代苏轼,有句名言,他说:“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可见竹是何等深刻地闯入了文人的生活里。

杜甫当年漂泊到四川,在浣花溪畔建草堂的时候,他还向绵阳的县令叫韦续,他是他的一个朋友,要索取绵竹,来点缀他的草堂。

文人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在提倡,因为他们是如命一样欣赏竹子。

后来怎么样入画的呢?一种是它本身具有,所崇尚的那种格调,另一个在形式美上,它很适于用笔墨去表现,所以墨竹就成为文化的一个大宗。

另外它还可以同花鸟画共生,也可以同人物画为邻,所以这样很自然历史地就进入中国文人画的领域。

二、中国园林史上竹子的栽培及竹景的构建中国园林史,把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划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以及成熟期等等若干时期。

(一)第一阶段:古典园林发展的生成期竹在古典园林中栽培应用的第一阶段尚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的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这个时期。

以台、囿、苗圃为雏形的处于这种生成期的园林还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方面的功能,它的植物栽培普遍具有生产意义。

一直到西汉时期,规模空前的上林苑还是这样,当时东方朔在《谏除上林苑疏》中,说到这个院子里的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那么他把竹和农作物、果树等经济植物是并列的。

事实上这个上林苑当中,有几片面积很大的竹林,当时被称为竹圃,既作为宫苑苑景的一个构成部分,也和其他经济植物的栽培一样和皇家的生产和经济运作直接相关。

这也是这个时期竹子在园林里面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它还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二)第二阶段: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第二阶段,在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竹子因为受到士族文人的喜爱,刚才李老师也讲到了比如说,竹林七贤、王徽之都是这个时期的人物,因为受到他们的喜欢,所以在当时的他们营建的园林,所谓士流园林,竹子栽培是比较普遍,而且影响到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那么成为竹子在园林广泛应用的发端。

那么我们国家的古典园林,分为几大类型,最主要的类型就是刚才说的一个是私家园林一个是皇家园林,再一个就是寺观园林,当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园林,比如一些带有公共的游赏性质的这种园林。

比如刚才,李老师讲到的兰亭,实际上它带有公共游赏的性质。

主要的是这三类。

(15:29)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前期的和生成期的园林相比,主要是游赏功能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更加重视观赏植物的栽培和培育。

在这个时期,在当时的士族文人当中,流行一种崇尚玄学、雅好自然、向往隐逸的风气,受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悠游竹林,吟啸谈玄的影响,那就是阮籍他们那些人,当然这个隐士集团后来分裂了,嵇康也被杀了。

但是他们在当时主张玄学,而且特别是主张人格独立,是很有影响的一个隐士集团,所以,受他们的影响,竹子也就引起了士族文人的特别的喜爱。

西晋的左思有诗说:经时东山庐,果下自成臻,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那么就是他们很看中用竹柏这样的植物,作为他们园林里边栽培的植物。

当时像谢灵运《山居赋》里所说的那种方圆百余丈的竹园或者像庾信,庾信是北朝的一个文人,他在小园赋里面讲到的三竿和二竿之竹。

那么,竹子因为适应了士族文人对园林的清逸情趣的追求和人格寄托的需要,所以开始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士流园林当中,不管是城市的一些小园还是规模比较大的山居别墅都是这样。

因为在士流园里面栽培流行起来,也影响到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在《晋书》《南史》还有像《洛阳伽蓝记》这样一些文献里面的记载,当时的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还有会嵇,还有北方的洛阳,那不论是以士流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还是像南北的华林园那样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寺观园林,竹子的栽培、以竹成景的情况已经都比较普遍了,这是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兴盛期和成熟期第三节就是跨越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兴盛期和成熟期,这个时期,大体上是从中唐以后已经到明清。

隋唐是我们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到了宋代开始进行成熟期,一直到明清,那么竹子的栽培和竹子的以竹成景这种构景形式,它这个发展和当时文人园林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有关系,竹景的构建在这个时期更加追求意境的蕴含。

我们国家研究园林史的专家周维权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史》当中,这么讲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

”那么,中唐以后,中隐思想在士大夫阶层流行并且转化为隐于园的追求,和过去的遁迹山林、归田隐居不一样了,它要求去隐于园,在园林里实现所谓壶中之隐,到宋代就更为盛行。

那么,这成为中唐以后,文人园林兴起的一个基础。

(20:15)园林史上第一位文人造园家,刚才已经说到白居易,那么他对中隐思想的诠释,以及对泉石养心怡性的营园主旨,还有他的营园实践,他一生建了四处园林,其中下工夫最大的就是他晚年经营的在洛阳的履道里宅园,待会来要谈到。

那么他这些营园,他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是有深刻的影响。

那白居易在众多的园林观赏植物中,对竹子是情有独钟的,刚才说到他履道里宅园,他这么写他的履道里宅园,说是“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开篇就是这样。

就是说它以水和竹为主构建了一处“地与尘相远,人将境共幽”的园居环境。

而且,他又在他写他的园居的生活的一首诗里面又这样写,这首诗叫做《池上竹下作》。

他这么写,“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可师”,那么,又把水和竹作为理想人格的一种寄托,引为师友,他的影响是很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