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分期

合集下载

杜甫生平

杜甫生平

一、生平: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岁,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经过肃宗,到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去世,终年59岁,比李白晚死8年,可见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时期渡过。

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在玄宗时期及下台以后,从历史看就是安史之乱期间与乱后。

我们把杜甫的生平分四个阶段来讲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

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即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为他以后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十岁(开元十九年,731)他离开书斋,开始了壮游。

前后凡三次,时间在十年以上,第一次游吴越,开元二十三年,诗人24岁,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才由江南回到洛阳,没有考中,开元二十四年又开始第二次游历,地区在齐赵(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射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皁枥林,逐兽云雪冈”(《壮游》)。

这一点与“十五好釰术”的李白颇为相似。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30岁,回到洛阳,33岁时在洛阳遇李白,李白从长安被逐,要游梁宋杜甫又开始第三次游历,同游的还有高适。

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热情,充满理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勃勃朝气,与其他盛唐诗人并无二致,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现实主义诗人,母宁认为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

2)、长安困守时期(746——755),35——44岁。

公元746年(天宝五载)诗人来到长安,为了作官。

儒家讲的是积极用世,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

杜甫第二年参加进士考试,还是未取。

这时期他生活逐渐贫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甚至开始挨饿受冻。

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开始深入现实,接近人民,认识到当时政治的罪恶本质,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反映现实的作品,奠定了他的创作方向。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诗圣杜甫的传奇一生。

第一阶段:0-20岁。

杜甫生于富贵家庭,家庭优渥奢侈以至于在印刷书籍还很不方便的唐朝就能够博览群书。

且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成诗,可谓一代神童。

在15岁左右时又有着和其他男孩子一样的淘气,爱好爬树,如“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个阶段的杜甫是少有的无忧无虑的时候,至20岁结束书斋生活,开始各地巡游。

第二阶段:20-35岁。

青年杜甫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在23岁时爬了泰山,就有了《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32岁时更是遇到了当时的一位偶像级人物——李白。

二人开始相约去玩耍,且李白和杜甫的关系非常好,那可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这画面简直太美我不敢看......当然李白和杜甫只是一起游玩过四次,却给杜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杜甫就有了《赠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其一)》、《梦李白(其二)》......而李白呢,就有广为人知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他也给杜甫写过诗,叫做《戏赠杜甫》。

总之,这个阶段的杜甫见了许多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是他人生短暂轻松的几年,殊不知,后面发生的一件事,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第三阶段:35-45岁。

44岁的杜甫当官了,官职不大,是一个看守仓库的门卫。

那一年,安史之乱发生了,命运的颠沛流离和曲折离奇就此开始,回家省亲的杜甫发现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家道中落,伤心不已。

第四阶段:45-48岁。

这三年中,杜甫当官得罪了皇帝,被贬了。

46岁回洛阳探亲,看到故土山河被战争破坏,自己的家乡风雨飘摇,任人欺凌,就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简称“三吏三别”这是杜甫内心最为痛苦的时候,也是他的文学创作达到顶峰的时候。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年至745 年,0至34 岁),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代表作《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岁至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三、陷贼时期(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

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岁至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岁至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杜甫 四个阶段

杜甫 四个阶段

杜甫四个阶段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及诗歌

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及诗歌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儒家学习阶段): 杜甫少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儒家思想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道家学习阶段): 青年时期杜甫开始学习道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中年时期(政治阶段): 中年时期杜甫参与政治活动,并写下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政治性质的诗歌,如《白头吟》。

晚年时期(怀古阶段): 晚年时期杜甫怀古,写下许多关于过去和人生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怀古性质的诗歌,如《江雪》。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二、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

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此期间,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三、任职左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在这段时间,他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写下了不朽诗篇。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生平分期
杜甫生平一般都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期(711-746)(35岁前)
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

这与李白颇为相似。

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时事。

⑤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

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
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

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

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⑥此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746-755)(35岁-44岁)
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

他来到了长安。

①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③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④此期代表作《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
①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被困在长安近一年,后越过战争最前线,冒死逃脱,达于行在,肃宗任为左拾遗,旋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到秦州到同谷、到成都。

②曾有过一段优裕从容的为官生活。

有过一些吟咏宫廷生活的诗歌。

③疏远贬官之打击更拉近了他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

④代表作:《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月夜》、《悲冻陶》、《悲青坂》、《春望》。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759-770)
①漂泊西南,曾在杜甫草堂过过一致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他与妻子孩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②严武两次镇蜀,对其资助颇大。

③曾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一带。

④严武去世后,携家由三峡出蜀。

曾在奉节小住,旋漂泊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船为家,备受流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苦。

于770年困死于一条破船上。

⑤此期为杜甫创作的丰收期,其诗留传到现在的有1400余首,有1000余首作于此期,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旅夜书怀》等。

原文:登高
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写法.
2.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势,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全诗前半部分侧重______________,后半部分侧重
_________.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再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动态)描写,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
2.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落叶飘零落下)的声态,"滚滚"写出了(长江滚滚而来,奔腾不息)的豪迈气势,使这两句意境更加(雄浑开阔),感情更加(强烈奔放、慷慨激越).
3.从表达方式看,全诗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再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