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合集下载

黄河大合唱歌曲名称

黄河大合唱歌曲名称

黄河大合唱歌曲名称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中国歌曲,由冼星海作曲,田汉填词。

这首歌曲于1939年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合唱曲之一。

该曲的正式名称是《黄河大合唱》,也被称为《黄河颂》或《黄河大合唱颂》。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以及对团结和奋斗精神的歌颂。

《黄河大合唱》以壮丽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歌曲中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忱,同时也呼唤着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

这首歌曲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广为传唱,被演唱团体、合唱团和个人多次演绎。

它不仅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团结力量的象征。

总的来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歌曲,它以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下还是在今天,这首歌曲都能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兼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的音乐历史、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推广和传承了中国音乐传统,同时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音乐特点有如下几方面:一、唱腔沉厚,气势磅礴《黄河大合唱》的曲调和唱腔具有很浓厚的民族音乐特点,具有浓烈的豪迈气息。

整首曲子以豪放的音乐形式展现了黄河巨大的气势和生命力,将民族的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感融为一体,是充满人民智慧的创作。

二、音乐结构宏伟,节奏有力整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宏伟,由韵律衔接起伏,气势磅礴、节奏有力,表现了黄河大地融入自然和人的心灵的情感。

大量的人声合唱和管弦乐的配合使得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具震撼力。

三、短小精悍,字字入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非常精炼,用字简短而富于画面感和感染力。

这些歌词感人至深、振奋人心,每一字都入骨,深深刻画出黄河人民的魂魄和民族精神。

四、多元文化特点,具有现代感《黄河大合唱》的曲调雅致又别具匠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技法和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这些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听众感召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祖国音乐大同的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方音乐元素,并兼具现代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和国家精神的宝贵贡献。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为题材,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一首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音乐作品。

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冼星海音乐作品的一些特点。

首先,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怀。

他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大调、小调、五声音阶和对应的各种乐器。

黄河大合唱中的音乐节奏、旋律与传统民歌相通,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与二十世纪初期国家的处境相符合,也让人们在历经风雨后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毅和自豪。

其次,冼星海的音乐风格博大精深,他大胆运用了西洋古典音乐的风格和技巧,对作品的章法、细节、拍子、节奏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这样的音乐特点,让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族音乐作品,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跨文化音乐作品。

此外,冼星海音乐作品中的编曲风格独具特色。

他不仅仅是以民族乐器和轻重器乐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而是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上下过更大的功夫,体现出民族乐器的纯正和独特。

另一方面,通过合奏、增强和压缩不同区域的乐器声音,冼星海成功地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管弦乐编曲融合在一起。

最后,冼星海音乐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十分严谨,尤其是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严谨,由序曲、黄河之波、黄河颂、赞歌、震撼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主题和音乐特色,使得整首合唱呈现出一种完整、深刻又统一的风貌。

总之,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他在音乐上卓越的创造力和才华。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因其浓重的民族情感和深入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摘要】: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为现代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且流传至今的不朽经典《黄河大合唱》。

这是我国四十年代最杰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以黄河为背影,热情地歌颂了黄河孕育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造就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品引用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深远。

【关键词】:音乐史; 冼星海; 形象化; 民族特色; 时代气息; 民族精神冼星海为我国革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大合唱》这部声乐作品正是他的民族音乐观的体现,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春在延安鲁艺创作完成的。

1935年夏末,冼星海从巴黎回国来到上海,积极参加救亡音乐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情融入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到延安后,在党的关怀下,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艺术观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面对广泛的民族觉醒,他认识到群众歌曲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改变了原来”学院派”的创作思想,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走上了抗日前线,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思想准备。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部分”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使它们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各乐章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作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抗日爱国-出发战斗-取得胜利。

前后连贯且相互补充,战斗激情步步升级,章节情感环环相扣。

”形象性是这部作品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表现在集中地塑造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永做主人般的英雄形象。

大文豪郭沫若在《黄河序》中指出:”《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著称。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

从《黄河大合唱》中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受到了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冼星海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五声音阶、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黄河大合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与西方传统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他善于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共享。

《黄河大合唱》通过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庄严威武的编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

冼星海致力于将中国音乐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他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积极融入西方音乐的创新元素。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形式和编曲上融入了西方交响乐和合唱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采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乐器,展现出冼星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它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决心和团结的力量。

冼星海在作品中通过音乐的力量号召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并且以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丽为主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展示了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包括受到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以及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雄壮的音乐巨人”。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良好的民族气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解析,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

首先,冼星海的音乐风格具有民族色彩。

《黄河大合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如黄河大合唱、马头琴等,在音乐素材、旋律构成、调性、节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

这种民族色彩的注入,不仅令其音乐作品更具辨识度,而且也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次,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充满激情与力量。

《黄河大合唱》充满了响亮的气势与磅礴的力量,通过对黄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音乐形式、节奏、和声、韵律等方面全情投入,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激情与力量,令人不禁为之振奋。

这种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音乐特点,也是冼星海音乐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充满激情与力量,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音乐意义和历史意义,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的介绍与欣赏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合唱”。

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

“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

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

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

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

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

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

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

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

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
情昂扬。

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

此时音乐到达高潮。

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

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

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

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

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

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

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

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

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

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

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

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

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齐唱歌曲。

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

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

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

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

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
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

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主要作品: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室内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