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名词解释1.社会福利:(狭义)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价收费或免费的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2.①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或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社会福利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
③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国家运用政治权利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主要在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为一部分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
3.《济贫法》:为了维持秩序和社会安定而颁布,但主要是为了处罚和镇压贫困人员,并不是对贫困人员实现救济。
②《贝弗里奇报告》:指1942年颁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建立福利国家并消除主要障碍:贫穷、无知、失业、陋隘。
4.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5.新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或权利为核心,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发展中的问题,重新阐述自由主义的哲学一社会价值观,坚持消极的自由观。
6.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全民建立社会福利,承担起全面的社会责任。
7.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思想:认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辅相成并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
批判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其简化了个人和社会。
主张国家福利的作用,可帮助克服利己主义,发展利他主义。
8.第三条道路:(吉登斯提出)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寻求“自主与自我发展”用“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福利不应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应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9.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介绍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6
一、理论介绍 (掌握)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福利的界定:广义与狭义。 广义:主要指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
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 务和措施。包括民政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福利等内容。 狭义:以“弱势群体”或社会边缘群体为对象或案主(client), 以传统社会工作(照顾老弱病残等)为主要内容。
• 路漫漫其悠远
Titmuss对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社会福利
财政福利fiscal welfare
职业福利occupational welfare
• 路漫漫其悠远
与相关概念关系
Social security 国内:social welfare<social security 国际:social welfare>social security Social policy:泛围较广 Social protection:主要针对贫困人口的绝对
贫困和弱势性,也包括当时非贫困人口在面对 意外打击或其他生命周期事件时而产生的需求 保障问题。如金融危机中脆弱群体的社会保护 。
• 路漫漫其悠远
(二)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
1、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 (1)Need 福利意义上的需求\want心理学的欲望
\demand经济学的需求 客观法:规范性需求normative need,专家测定 主观法:感觉性需求felt need (2)社会问题:社会剥夺social deprivation 物质资源、心理和生理发展、人际交流技能、经济机
(2)reciprocity:福利是一种交换,如交社保费;长
期失业者被污名化stigmatization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论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和帮助的制度。
它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悲惨命运等社会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险制度是福利型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旨在为劳动者提供社会福利。
通过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个人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例如在退休时领取养老金,享受医疗费用的报销等。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减轻个人和家庭在不同阶段遭遇意外事件时的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救助制度也是福利型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救助主要面向处于贫困、失业、残疾等困境中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扶助。
社会救助包括临时救助、低保救助、特困人员救助等,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就业、提供教育培训等措施,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我发展。
第三,健康保障制度也是福利型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保障制度包括提供基本医疗保健、预防疾病、保护公民健康权益等措施。
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并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险体系,减轻个人和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老年福利等也是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
住房保障制度通过提供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房等方式,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子女教育方面,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普及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老年福利则包括养老金、养老院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福利和照顾。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福祉,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社会团结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广义的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定义(广义):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教育和文化、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的政策措施及福利设施与服务。
2、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两种基本形式:残补型(剩余型)福利制度、制度型福利制度。
残补型(剩余型)福利制度:通常是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贫困服务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型福利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得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起到维护人民生活安定和幸福的作用。
5、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基本对立: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
A:个人主义福利观:它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社会福利措施;在它看来,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一部分人所占有,这种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外一部分人的做法,结果就一定是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
B:集体主义福利观:把福利看作是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认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些都需要集体的协助。
社会福利思想中的价值观问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人道主义,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6、《济贫法》是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于1601年颁布。
英国议会于1834年通过新《济贫法》。
7、亚当斯密的福利思想: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针对重商主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所主张的国家干预经济问题,提出了反对任何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经济理论。
自发的市场调节比国家干部更有效。
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国民财富也得到迅速增长,社会福利也就不断改进。
社会福利制度

青衣第二、三节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和类型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城市管理101班张烽201008460125讲课内容概要•一、社会福利的定义•二、社会福利的类型•三、社会福利的功能•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定义•五、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六、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七、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青衣青衣一、社会福利的定义•1、美国学者巴克主编的《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福利的定义包括了两部分:•(1)社会福利是指一国或地区用来帮助人们以满足经济、社会、教育和健康需要所推行的项目、津贴和服务体系,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2)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群或社会的集体福祉的状态。
•2、美国社会工作协会1977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庞弗将社会福利定义为:•所有由志愿机构和政府推行的,目的是预防、减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或是改善个人、团体和社群福祉的有组织的活动。
•3、总的来说,社会福利可分为两种:•(1)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
(包括物质实物、金钱、精神帮助)•(2)从狭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为社会中最困难人群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
青衣二、社会福利的类型•社会福利的分类一般是按“选择主义”和“普惠主义”两个最常用的原则。
一般在多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都包含选择性的社会福利和普惠型的社会福利,而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基本上是选择性的。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这个分法是由美国学者H.威伦斯基和李宾士最早在1958年的《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中提出的,他们将社会福利分为两类:•(1)一类是补缺型或剩余型福利:主要针对社会上的脆弱人群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救助与相关服务。
由于是政府提供的临时性福利援助。
因此这项福利项目具有明显的甑别性,局限性是对申请者所属的弱势群体产生一定的辱化效果。
•(2)另一类是制度型福利:它是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和相关服务。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制度.doc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一、社会福利制度理论概述(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 ASW)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一个宽泛和不准确的词,它经常被定义为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等。
”严格来说,该定义是从制度层面来理解社会福利,即将社会福利视为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正常、公民幸福这一目标而做的各种制度安排。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发展。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者们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发展作了很多研究,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时期,但是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本文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划分为创建时期、发展时期、挫折与恢复时期和转型时期。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在经历了60年的探索与改革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有效推动了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然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还远未完善,存在着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城乡分化严重等诸多问题。
(一)政府责任不明确,社会化程度低。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福利体制是国家、集体包办的模式,形成了企业依赖政府、政府依赖中央的现象,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社会福利责任。
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福利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行,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责任明显减弱,出现了多数城市职工失去原有福利、农村福利依然匮乏的现象。
在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进程中,企业卸掉了包办福利的包袱,社会组织的发展也让政府的责任也有所分散。
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将“福利社会化”等同于“福利市场化”,对社会福利的重视程度下降,忽视了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作用。
(二)福利覆盖面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国家包办、单位负责”式的社会福利体制瓦解后,我国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还很小,造成了多数人无法享受社会福利的状况。
社会福利知识:讨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社会福利知识:讨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社会福利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帮助,为社会稳定和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福利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开探讨。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1.更加普及化的福利覆盖范围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向更加广泛、普及的福利覆盖范围发展。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福利差距仍然很大。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将进一步扩大福利范围和覆盖面,实现福利的普及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福利保障。
2.更加个性化的福利服务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将看到福利服务逐渐向个性化发展。
未来,政府可能会按照不同群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福利保障。
3.更加多元化的福利保障方式未来,社会福利保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政府将不再只提供社会保障金、医疗保险等传统福利保障方式,还将逐渐支持发展太阳能、农业、环保等新型福利保障方式。
这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前景虽然社会福利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福利制度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首先,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福利保障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政府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为社会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其次,中国政府也将出台更加完善的福利政策,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发展。
例如,近年来政府对城乡居民医保、社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最后,未来社会将进一步普及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民众的福利享受比例会不断提高。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福利制度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刘继同刘继同,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8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040)本文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在社会与福利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社会福利体系结构与政策框架主要由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组成,中国社会福利体系与制度安排在历史发展阶段、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体系结构建设方面均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政策模式的独特性,又说明福利制度建设与政策框架设计任重道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现代化尚有不小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福利状态;福利体系框架;福利结构变迁规律;福利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913.7 1文献标识码2 1文章编号21000-4769(2006)03-0115-06一、四分五裂的福利状态与核心理论争议中国社会福利现实状况四分五裂,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社会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基础性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
1949年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发展走过曲折道路,取得辉煌成就。
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福利安排处于典型的四分五裂状态“四分”是指社会福利体系基本按照城乡、行业系统、工作单位和身份地位四大标准区分。
换言之,城乡户籍制度、行业系统、工作单位和身份地位成为划分不同福利类型的四大标准。
“五裂”是指整个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相互分隔和松散、破碎的五大部分组成。
1949年以来,独特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状况导致政府在1958年建立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应运而生。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社会福利制度。
[1]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组织体系和权力结构特征是条条块块相互交织。
条条的福利待遇十分优厚,令人羡慕,块块的福利待遇明显落后。
条条与块块、行业与系统福利待遇差别巨大。
条块差别又集中反映为工作单位间的差别,不同性质、规模、行政级别、权力大小、资源多寡状况决定不同工作单位职工福利待遇的好坏[2] 。
在微观层面上,个人特质和身份地位直接决定个人福利状况与生活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实际由民政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福利(含工青妇) 、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和住房服务五部分组成[3] 。
这些福利分别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互不统属,相互分隔,难以形成合力。
这种状况的基本成因之一是福利研究严重滞后,四分五裂社会福利状态的负面社会影响巨大,牵涉一系列基础性福利理论与政策议题。
四分五裂的福利状态典型地反映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结构特征、政策模式与制度性安排框架,说明中国社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现实状况和福利制度安排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不言而喻,四分五裂的社会福利状态不仅难以发挥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机制的积极性作用,而且成为制度性不平等和政策性社会不公的基本原因,消极、负面性的社会影响广泛、深远。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社会福利制度难以发挥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并且引发一系列相关基础性福利理论与政策议题。
例如什么是福利?社会福利体系的历史变迁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社会福利体系与制度安排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关系如何?社会福利体系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系统结构如何?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结构变迁的基本方向是什么?这些既是核心性福利理论争议议题,又是基础福利政策议题,这些核心议题既是观察理解和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制度安排框架与政策模式的最佳理论视角,又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理论体系,选择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的基础,还是提供高质量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的思想理论前提。
二、欧美社会福利体系结构与制度框架特征欧美社会福利历史悠久,历史变迁顺序清楚,发展阶段明确,形成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福利泛指人类富裕保障、快乐安康与幸福美好的状态。
[4]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社会互助既是人类社会最初的福利体系,又是满足需要的基本途径[5] 。
随后而来的是各种慈善服务,慈善服务泛指个人、组织对需要之人提供的各类帮助[6] 。
工业化革命以来,社会救济与贫困救助日趋重要,政府开始介入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9世纪末期,德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互助互济成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理念。
[8]20世纪以来,转移支付和遗属、儿童、家庭津贴制度日趋完善,现金津贴是福利基础。
[9]同时,以儿童福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服务日趋普及,成为现代社会服务的基础部分。
[10]伴随工人阶级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公共房屋、廉租房和房屋津贴成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建立全民医疗健康保险制度,公共卫生需要满足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政策目标。
[12]1970年代福利国家改革以来,劣势群体就业服务兴旺发达,市场福利与就业支援服务也被纳入社会福利体系,福利的范围空前扩大。
[13]社会福利内容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服务对象由弱势群体扩大到所有公民,基本覆盖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由单纯物质福利扩大到社会关系,由社会消费与再分配延伸到经济生产与市场初次分配领域,由剩余模式转为制度性再分配,社会福利水平结构日趋宽广。
福利服务内容最初始于社区互助互济。
古希腊罗马福利体系主要是慈善救济和人身依附型保护关系,福利范围显著扩大。
[14]中世纪福利主要是封建庄园保护关系、基督教会慈善救济和行会内部互助互济。
[15]工业化革命以来,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显著扩大,贫困救济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
1601年颁布济贫法到19世纪末期,贫困救济对象主要是流浪乞讨和老弱病残人员。
[16]19世纪中期后,以慈善组织会社为主和地域社区、功能社区(工厂)为基础的福利服务日趋多样化,社区服务、环境建设、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儿童保护和工伤保险应运而生。
[17]20世纪初期以来,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福利津贴三部分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确立。
两次世界大战、19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极大地推动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政策的发展,1942年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详细描绘了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制度框架。
[18]福利国家体制、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体系应运而生,社会福利水平结构形成。
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机制的角色,发挥社会整合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和变化的社会需要,有助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福利最大化。
从垂直结构角度看,社会福利服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最初扮演社会稳定与社会控制角色,贫困救济的目的主要是规管穷人、强化工作伦理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19] 。
19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解决工业化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发挥维持社会运转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福利国家形成后,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层次显著提高,摆脱了低层次济贫。
普及性社会福利逐渐以扮演社会预防、社会投资和社会发展角色为主,发挥社会整合作用。
具体来说,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垂直结构主要反映在需要满足层次和服务领域。
如果说福利制度是座大厦的话,以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福利津贴为主的社会保障是基础,位于大厦底层,主要满足贫困救济、基本收入保障、工伤!疾病、失业、养老等需要[20],其上依次是福利服务、教育服务、住房服务、健康服务和就业服务。
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的层次越高,扮演社会预防、社会投资和社会发展角色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会福利层次越高,说明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生活质量越高,社会发展色彩就浓厚。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服务体系既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是现代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社会消费、社会政策与经济生产、经济政策平分秋色,共同组成社会生活全貌与社会体系,形成独特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系统结构和制度框架。
严格说来,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与文明生活方式的产物。
综观欧美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由临时性、局部性政策措施变为制度化、全国性政策模式;由分隔零碎、不系统的状况转变为系统!结构性安排;福利政策价值基础由个人责任、谴责牺牲者转为社会国家的福利责任,救助帮助需要之人;福利政策目标由社会控制、惩罚穷人、强化工作伦理转为社会管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福利服务由在社会生活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变为举足轻重、必不可少,范围逐渐地扩大,覆盖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和人生各个阶段;政府社会福利开支数量与比例由微不足道变为普遍超过政府开支50%以上,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体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领域;福利服务对象由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转为全体公民,由剩余模式转为普及性服务模式;福利服务提供者由基督教会、民间组织、公民个人扩大到国家、公私企业和各类社区组织;福利资源由少到多,需要满足途径由市场就业为主转变为国家再分配与市场就业并存共生;社会性质由单纯资本主义社会转为民主-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21] 。
更为重要的是,福利国家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结果是,以社会福利为主的社会消费、社会政策和以企业投资为主的经济生产、经济政策形成两大相互依赖的社会体系。
三、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结构变迁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福利历史短暂,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与制度安排正处于急遽变迁过程中。
1949年以来,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社会福利制度同样如此。
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据当时国内外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在实施自然灾害救济、社会救济和临时救济的同时,1951年政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立生育、老年、疾病、死亡、伤残、医疗和集体保险政策框架,保险范围局限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标准不高[22]。
与此同时,国家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孤寡提供国家福利服务,主要服务机构是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企业等福利性的事业单位[23];革命烈士家属和军人家属中生活困难者也受到国家与社会优待。
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后,安置复员退伍军人和保障优待烈军属等人基本生活是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世人瞩目辉煌成果,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完善。
从社会福利服务形态和人类需要满足途径角度看,由国家承担无限福利责任转向多元福利。
1990年代初期大力推行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是中国式福利多元主义的典型表现形态[25]市场、社区、工作单位、个人责任和国家福利并存共生,但国家福利制度仍然是基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