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浅探陕北绣花鞋垫的生命内涵

…。
n£e-1俩布服饰研究浅探陕北绣花鞋垫的生命内涵■高琪【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北绣花鞋垫,它是具有中国本原哲学观念的民间刺绣艺术之.-,是实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从绣花鞋垫的图腾意义、蕴涵的宇宙生命观以及制作者——陕北妇女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哲学内涵,以期了解它在非艺术领域创造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生命;绣花鞋垫;生命树;本原哲学陕北,古往今来的边关要地,长期处于民族战争的拉锯战之间,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却没有带给这里的淳朴人民以富裕的生活。
他们生于斯、逝于斯,从不怨天尤人,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书写了属于陕北特有的民间文化。
粗砺的汉子们打起震天的腰鼓,柔媚的婆姨们唱起甜美的信天游,她们精于剪纸、刺绣,而绣花鞋垫,这一含蓄表情达意的“艺术之花”也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慢慢生根发芽,默默而绚丽地开放着。
鞋垫,作为日常生活常用之物,是为实用的目的而产生的。
而陕北绣花鞋垫上刺绣的永恒主题——生命连枝花叶,则给这一普通的使用物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这朵“艺术之花”的精髓在于那些古老图案具有的中国本原哲学内涵,以及制作者们所传承的文化意识。
那么,这种如今在陕北仍然随处可见的绣花鞋垫上究竟传承着怎样的传统哲学观念和内涵意义呢?本文将逐一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生命的主题无论东方西方,原始人类看到有生命的自然物,便认为从中可获得某种神秘的力量,以求神灵的庇护,特别是对一些高耸人云的山峦与树木心怀敬畏。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此枝干巨大的古树常被认为是神灵栖息之所或本身即为神灵。
原始人的这种自然崇拜观念和图腾观念往往融为一体,他们认为借助对具有神力的植物的描绘可以达到自己的愿望——子孙的繁衍、人丁的兴旺,从而为自己祈福。
中国古代传说中对于神树的描写也从不惜墨,如东出旭日的扶桑,西落夕阳的若木、中央黄帝所建的天柱建木和后羿故事中提及的太阳树等。
今天的西南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种祭祀常青之树的习惯,可见古往今来高大的通天神树作为生命崇拜的图腾其延续历史之漫长。
传统文化非遗系列主题班会回族服饰课件(共30张PPT)

男子服饰
六、布鞋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 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到商店购置各种 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
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 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
非 遗
七、腰刀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 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 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 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男子服饰
非 遗
一、回回帽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 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 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 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 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 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 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 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 回族人民的习惯。
女子服饰
非 遗
一、盖头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 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
戴盖头的习俗影响 1 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
陕北寿衣文化现状

引言一,研究背景及现状:“寿衣”是每个汉人人生最后一站的必备品,它具有多重文化内涵。
它不但蕴含着现代人对祖先灵魂不灭信仰的集体记忆,更承载着生者对亡魂的怀念和自我心理的慰藉。
汉民族的“寿衣”从出现之时就开始经历历史的洗礼,在漫漫岁月中不断变化自身形制,但无论如何更替,它始终都是丧葬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汉民族传统“寿衣”文化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活力。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者哀悼死者而着的丧服及其制度关注有加,而对死者寿衣的研究却十分寥寥。
虽然关于寿衣服制记载的文献并不多,但考古发现却非常丰富。
考古的“寿衣”发现几乎没有断层,在每个朝代的墓葬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发现。
丰富的考古资料还原了古代寿衣的样貌,并显现出其中极为丰富的意义世界。
无论马王堆汉墓女尸所穿20层精美的裹衣裘,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再或西汉南越王幕的丝缕玉衣等等,都为我们讲述着墓主人无法诉说的故事,更是我们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是对历史的一次次重现。
可以说“寿衣”文化在我们汉民族的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我们在惊叹古人“寿衣”文化的时候,却忽略了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寿衣”民俗。
据笔者了解,对“寿衣”文化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国内服饰研究的一个空白,国内涉及到“寿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五服的研究,多数丧葬研究对其只是附带提及。
齐涛先生主编,石弈龙先生著的《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中在讲丧葬中预制衣裘时简要介绍了各地的寿衣形制,提到了陕西榆林、横山一带对长者寿衣材料和色彩的讲究。
陈华文先生所著《丧葬史》中提及山东地区寿衣的件数讲究“五套三腰”,这在《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中也有提及。
以上著作中,关于寿衣的内容都只是附带提及。
学者们并未将寿衣作为独立的服饰展开研究。
徐吉军先生所著的《中国丧葬史》虽未提及寿衣,但对丧葬历史中的灵魂观念和孝道观念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

《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1、教材分析《我们的祖先――黄帝》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社会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早期文明》中的第三课,本单元是小学社会课“认识祖国”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规定,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知道华夏族祖先黄帝、炎帝。
……”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对本单元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定,起着主要作用。
本单元教材根据大纲的总教学目的和具体知识内容要求,设置了三课。
《我们的祖先――黄帝》是其中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包括“黄帝”和“黄帝的发明”两个部分,主要介绍黄帝及其与炎帝部落的结合,黄帝及其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使学生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2、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祖先。
2.知道黄帝及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知道我国在黄帝时代已具有相当的文明水平。
情感:1.通过兴趣小组的协作探究学习,对自己的探究成果有喜悦感、自豪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我国的古老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他们进行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
能力: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形式收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共同承担并完成课题研究。
3.根据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3、教学方法社会课对小学生来讲,既陌生又好奇,陌生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历史,好奇的是历史的传奇、远古的神秘。
面对孩子们的渴求,单凭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一张嘴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再则,在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
所以,本课的教学中,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民族的服装及解析:
1.汉族:汉族的服装是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具有宽松、飘逸、简洁等特点。
2.苗族:苗族的服装以色彩斑斓、工艺精美著称,其中以苗绣最为独特。
刺绣工艺精湛。
3.彝族:彝族的服装多采用大红大绿的颜色,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男装多为宽大的长袍。
女装则以左襟大右襟小的款式为主。
4.壮族:壮族的服装以蓝黑色的对襟上衣和齐膝短裤为主,女性还会佩戴银饰和头巾。
5.布依族:布依族的服装多为蓝、黑、白等颜色,男性穿短装。
女性穿长裙和围裙。
6.朝鲜族:朝鲜族的服装以宽松、飘逸、色彩鲜艳为特点,女性喜欢穿短裙和长筒袜。
7.藏族:藏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男性多穿长袍和马褂,女性则穿宽大的裙子和对襟上衣。
8.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男性多穿短装和马掛,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9.哈尼族:哈尼族的服装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男性多穿短装和马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10.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服装以宽大、厚重为主,男性多穿长袍和马
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11.白族:白族的服装以白色为主色调,男性多穿短装和马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以上是一些常见民族的服装及解析,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反映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
陕北的传统服饰教案

陕北的传统服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陕北传统服饰教案目标:1. 了解陕北地区的传统服饰文化,包括其起源、特点和演变过程。
2. 掌握陕北传统服饰的名称、款式和用途。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陕北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 陕北传统服饰的名称、款式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陕北传统服饰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陕北传统服饰的欣赏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陕北传统服饰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陕北传统服饰的实物展示,如襦裙、褂子、腰带等。
3.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入陕北传统服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陕北传统服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陕北传统服饰的起源、特点和演变过程。
2. 重点介绍陕北传统服饰的名称、款式和用途,例如襦裙、褂子、腰带等。
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陕北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研究。
2. 提供指导材料,包括该服饰的历史背景、特点、制作工艺等相关信息。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研究报告或展示。
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对陕北传统服饰的理解和感受。
2.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一位有关陕北传统服饰的专家或文化爱好者进行讲解或演示。
2. 学生可以观摩专家的演示,提问并与专家进行交流。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陕北传统服饰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持兴趣和热爱,加深对陕北传统服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陕北传统服饰的研究报告或展示,包括该服饰的历史背景、特点、制作工艺等内容。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专题2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内容专题2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考点一农业1、概念:农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2、重要性: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吃、穿、用提供物质来源。
是支持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主要农业部门区,以淡水养殖和捕捞为主,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淡水渔业发达。
7、农业的地区差异(1)东西部农业的差异——东耕西牧9、走科技强农之路 (1)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考点二 工业1、工业的概念、地位和分类(1)概念:工业是对自然物资资源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生产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分类:(1)东南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
(2)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
(3)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3、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形成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两大工业地带。
5、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1)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其中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
技术和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7、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1)以北京中关村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2)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的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3)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4)以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考点三 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1)交通运输业: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社会生产部门。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

第一节 手位与手臂动作
手位与手臂在秧歌中是表演应用的基础动作。手位与手臂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整个姿势的美观,它不仅在空手扭动中很重要,特别是挚道具时,如拿伞、扇、绸、巾时,就显得更重要,使用不当,就很别扭,下面就介绍几个基础动作。
1、山膀
身体站直,双脚并跟呈“八”字,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伸直,略向下,手成“掌”形,脸微向左。(见下图1)
教法:
第一拍:左脚起跳,顺势右腿前吸,上身略前俯,同时右臂猛然屈时上抬,并拧腕使伞快速倒向前下方,右手从侧直伸成“山膀”低头着伞。(见下图1)
(1) (2)
第二拍:左脚落地腿屈膝,右脚跟顺势向右前点地,双手(左上右下)握伞前举,眼看前方。(见上图2)
第三至第四拍:脚原位,双手在头前“转伞”,头随之微微晃动。
(五)九曲秧歌。就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在进彩门,围灯场,进了九曲灯场,九宫城都要唱秧歌。
(六)彩灯秧歌。彩灯秧歌是在不设灯场的情况下,秧歌队员进行的表演。
陕北秧歌在民间以它质朴,热烈的面目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化艺术。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新文化的光辉史册。
1、跑跳步
第一拍:左脚迈出,脚尖踮起着地,右腿提起,大腿与左腿平行,右小腿后弯屈,脚尖向下,上身直立,面视前方带微笑,手臂作“右顺风旗”。
第二拍:右腿向前跨直,脚尖落地,左腿提起,大腿与右大腿平行,小腿向后弯屈,脚尖向下,上身直立,脸向前方带微笑,手臂作“左顺风旗”。
以此交替向前跑跳。(见下图)
教法:1、跑跳动作。
二、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
(一)大场秧歌。即在出演时和广场表演的秧歌。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气氛欢腾,场面热烈,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大场秧歌也将“竹马” 、“旱船” 、“耍狮” 、“舞龙”等夹杂在秧歌队伍中,更显得光彩夺目,妙趣横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高新五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主备人曹亚美修改创建人曹亚美授课
时间
3.14
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学科可爱的榆林课题陕北人的传统服饰课时 2
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2.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之情。
学习
重点
认识了解陕北人的传统服饰,体会其美所在。
学习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学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出示刘文西的作品《黄土地的陕北人》
(二)说说你看到的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二、深入了解课文资料
(一)课件(反映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影视作品)
(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小结
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也有头戴毡帽、脚穿毡靴子。
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民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
(出示刘文西的作品《陕北老农》)
三、小问题,大智慧。
从榆林的历史、气候、环境特征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榆林人都喜欢戴白羊肚手巾?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办一张主题为“陕北人的服饰”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一)出示图片:《老羊皮袄》《麻花辫少女》《打腰鼓的横山人》《第四套人民币正面》《儿童红肚兜》等。
(二)交流:你能从图可以看出陕北人对色彩的喜好吗?
(三)小结。
二、学习新知
刘文西的作品《黄土地的陕北人》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想去了解传统的服饰文化。
阅读教材、感知教材、了解教材,让学生对传统的服饰文化有所了解。
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利于材料的积累。
以图片导入,直观明了。
(一)从榆林看世界
1.认真阅读P23至P26的内容,想想各民族服饰的特点。
2.交流
3.小结
(二)交流课前准备的手抄报或资料,看看不同民族服饰都有哪些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哪个民族的服饰最好看?
(三)课外延伸:互动分享
1.设计一套服装,在服装中应用到榆林的有关元素,如在服装的花纹上应用到榆林剪纸的元素。
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你的设计用彩笔画下来;也可以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旧物品,如报纸、用完的本子、包装盒子等材料,动手制作一套衣服然后将每个人的设计放在一起,举办一个“时装展”。
2.说说你在设计、制衣服时的心得,以及在“时装展”上欣赏别人作品时的感受。
三、布置作业
设计一套你喜欢的服饰。
1
我的服装设计
我设计的服装名称:
我的设计:
我的设计说明:
我在服装设计时使用的榆林元素:
让学生了解56个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同时欣赏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
让学生动手去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第一课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白羊肚手巾老羊皮袄皮袄
皮袄白褂子肚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