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一、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为ICU内48例确诊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患者。

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并发症等。

采用标准微生物学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二、临床特点分析1. 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5例。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70岁之间,其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较大。

说明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中以中老年男性居多。

2. 感染部位及感染类型研究对象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血液和伤口。

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占比达60%以上。

感染类型以院内获得性感染为主,说明ICU内患者感染来源主要为医院内部。

3. 并发症及病情严重程度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常常与多种严重并发症相关,如呼吸衰竭、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

病情严重程度高,治疗困难度大。

三、药敏分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帕尼匹林,耐药率分别为80%以上。

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耐药率相对较低。

针对不同部位的感染,药敏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临床治疗中需注意加强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防控工作,同时结合临床药敏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在药物选择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避免盲目和不当的使用,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扩散。

本研究对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药敏分析。

通过临床资料收集、研究方法等步骤,我们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数据分析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在ICU中具有一定的风险因素,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机制及预防策略,以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合研究结果,我们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中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提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药敏、研究、核心、资料、收集、方法、表现、试验、结果、数据分析、启示、展望、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尤其在ICU环境中感染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感染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感染治疗的针对性。

通过对这一患者群体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降低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情况。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特点,明确不同感染部位的好发情况;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探讨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启示,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罕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ICU患者中引起感染的报道较少。

随着ICU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免疫力低下状况的加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频率也有所增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综合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48例综合ICU患者中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预防和治疗综合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分析,来了解该感染在ICU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探讨药敏试验结果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为提高ICU患者感染治疗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案。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此病原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治疗造成一定困扰,因此深入分析其耐药机制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对这种特殊感染的认识,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总结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可以为今后开展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拓展临床研究领域,推动医学科研的发展和进步。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药敏情况。

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感染严重程度评估指出,多数患者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危重。

治疗方案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疗,疗效良好。

总结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特点,药敏分析结果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该细菌的监测和治疗。

【关键词】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药敏分析、研究、病原微生物、治疗、严重程度、评价、结论、特点、策略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更为常见。

随着综合ICU患者数量的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

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情况以及治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综合ICU患者中的研究更是稀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病原微生物鉴定、药敏试验、感染严重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这些感染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的临床表现、药敏特点以及治疗策略。

通过对48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旨在全面了解这种罕见感染的临床特点,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建议。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
3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氯霉素耐药率为23%-25%。
1.李耘, 吕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 27(5):348-351. 2.李耘, 吕媛, 王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 21(24):5133-5137.
耐药机制
• beta-lactam 类
– 头孢菌素酶 L2 – 金属酶 L1 – NDM-1
耐药现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1. Brooke JS. ClinMicrobiol Rev. 2021; 25:2-41. 2. Nicodemo AC, Garcia Paez J I. 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 Dis. 2007; 26:229-237. 3. Abbott IJ, Slavin MA, Turnidge JD, et al.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21; 9, 471–488 4. Falagas ME, Valkimadi PE, Huang YT, et al. J AntimicrobChemother 2021; 62, 889–894
流行病学
• 中国CHINET监测网2021年度耐药监测数据说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 所别离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的4.45%,非发酵菌的11.6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其他非发酵菌
1. Brooke JS. ClinMicrobiol Rev. 2021; 25:2-41. 2. Nicodemo AC, Garcia Paez J I. 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 Dis. 2007; 26:229-237. 3. Abbott IJ, Slavin MA, Turnidge JD, et al.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21; 9, 471–488 4. Falagas ME, Valkimadi PE, Huang YT, et al. J AntimicrobChemother 2021; 62, 889–89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 (Eucast)仅推荐测试SMZ/TMP[纸片扩 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而美国 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肉汤或 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测定米诺环素、 左氧氟沙星和SMZ/TMP,肉汤或琼脂稀 释法测定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 氯霉素。对其他抗菌药物药敏结果仅报告 MIC值或抑菌环直径,折点的判读实验室常 参照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或其他非肠 杆菌科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参照头孢 哌酮折点。
• 8.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 孢他啶和头孢吡肟体外对部分菌株具有一 定活性。EUCAST认为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对头孢他啶固有耐药,虽然有临床治 疗成功的报道,但通常为联合治疗,不推 荐作为治疗常用药物。
(三)联合治疗
• 联合治疗适用于严重脓毒症、中性粒细胞 缺乏、混合感染患者,或无法应用或不能 耐受SMZ/TMP的患者,亦可用于广 泛耐药或全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 治疗。由于多数治疗药物仅有抑菌作用, 联合用药有助于减缓或避免治疗过程中细 菌耐药性的产生。
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混合生长,在 培养基上应注意观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于非发酵革兰 阴性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专性需氧,触酶阳性,氧化 酶阴性,动力阳性,氧化葡萄糖和麦芽糖,血平板上菌落 呈淡黄或棕色,有氨气味,不溶血,但在菌落周围变成绿 色。关键鉴别试验包括氧化酶试验阴性、氧化葡萄糖和麦 芽糖、DNA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阳性、极端丛生鞭毛。目 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传统的生化试验和自动化细菌 鉴定系统(如API20NE、VIKET2、Phoenix和 MicroscanMalkaway等)均能鉴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人体免疫力下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越来越成为临床医生头痛的问题。

对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该病原体的了解,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外关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报道数量虽然逐渐增多,但相关研究多为单中心病例分析,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数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ICU中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该病原体的临床表现、药敏特点以及治疗方案,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信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我们相信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分析结果,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种细菌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及对治疗的影响。

通过对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对该感染疾病的挑战。

本研究将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性进行详细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以期提高感染治疗的效果和降低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为临床实践中的感染病例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提供更大的帮助。

1.3 研究意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对ICU患者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分析及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参考。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的发病特点和药敏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策略。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1例及文献复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1例及文献复习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 2.Beijing Hospital of TCM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3.The Second Affil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2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n anti-infection therapeutic regimen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nd promote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METHODS A case of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was reported and analyzed.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RESULTS By using cefepime, imipenem cilastatin combined with linezolid, the patient’s infection was not well controlled. Later cefoperazone sulbactam combined with moxifloxacin was used, the patient gradually improved.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suggested that this therapeutic regimen was feasible. CONCLUSION Using cefoperazone sulbactam combined with moxifloxacin has curative an effect on the infection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but wheter it’s optimal program is difficult to assess whether it is the optimal scheme needs further clinical experiments. KEY WORDS: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nti-infective therapy; cefoperazone sulbactam; moxifloxac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2011年资料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介于1%~4%;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对磺胺甲恶唑(SMZ)/甲氧苄啶(TMP)的耐药率为11%~1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

SENTRY全球细菌耐药监测研究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

3.主要耐药机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主要机制有产生抗菌药物水解酶、细菌膜通透性下降、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和生物被膜屏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天然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和L2型头孢菌素酶,能水解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某些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Ll 和L2酶产生量与菌株16S rRNA基因型有关,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差异。

主动外排系统SmeABC、SmeDEF可介导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

少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野生株在染色体上还带有qnr基因,与拓扑异构酶gyr变异、smeDEF高表达共同介导喹诺酮类耐药。

SMZ/TMP耐药与I类整合子的sul基因和插入元件ISCR相关的sul2基因介导有关。

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的又一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借助生物被膜不仅可以黏附于医用材料(如气管插管),也可黏附于组织细胞上,长期定植于体内,是慢性感染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三、感染病原微生物诊断符合规范采集的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培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其感染具有诊断价值。

呼吸道标本、尿液、通过留置管采集的体液如胸水、腹水等分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能作为其感染的确诊依据,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1.临床合格标本的采集:根据临床感染类型采集合适的标本,应尽可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通常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混合生长,在培养基上应注意观察。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专性需氧,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动力阳性,氧化葡萄糖和麦芽糖,血平板上菌落呈淡黄或棕色,有氨气味,不溶血,但在菌落周围变成绿色。

关键鉴别试验包括氧化酶试验阴性、氧化葡萄糖和麦芽糖、DNA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阳性、极端丛生鞭毛。

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传统的生化试验和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如API 20NE、Vitek 2、Phoenix和MicroScanWalkAway等)均能鉴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实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在治疗过程中还可发生敏感性的改变,因此准确可靠的药敏结果对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抗菌药物的选择、药敏方法、药敏结果的准确性、不同药敏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等。

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仅推荐测试SMZ/TMP[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而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肉汤或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测定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和SMZ/TMP,肉汤或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氯霉素。

对其他抗菌药物药敏结果仅报告MIC值或抑菌环直径,折点的判读实验室常参照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或其他非肠杆菌科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参照头孢哌酮折点。

应注意的是不同药敏方法测定的结果可能会不一致,有文献报道与琼脂稀释法比较,纸片扩散法和E试验测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偏高,环丙沙星耐药率偏低,纸片扩散法测定多黏菌素耐药率偏低,自动化仪器Phoenix系统测定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偏低。

四、感染治疗(一)抗菌治疗原则应综合考虑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和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选用抗菌药物。

主要原则有:(1)选用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好抗菌活性的药物,并根据PK/PD理论制定恰当的给药方案;(2)肝肾功能减退、老年人、新生儿患者需按照其病理生理特点合理用药;(3)联合用药适用于严重感染、广泛耐药或全耐药菌株感染等情况;(4)轻、中度感染患者口服给药,重症患者静脉给药。

(5)抗菌治疗同时采用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

(二)抗菌药物简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治疗推荐基于历史证据、病例系列、病例报道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研究,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的支持。

治疗选用药物有SMZ/TMP、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甘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和黏菌素。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耐药率高,且应用过程中可诱导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单药不推荐。

1.SMZ/TMP:SMZ/TMP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推荐治疗药物。

本品为抑菌剂,给药剂量通常较大(国际推荐剂量按TMP计,每日≥15 mg/kg,国内常规剂量2~3片每日3次;SMZ/TMP片剂或针剂含量均为每片或每支SMZ 400 mg,TMP80 mg)。

治疗过程中细菌易发生耐药。

不良反应有皮疹、肝毒性、骨髓抑制、肾毒性、血尿和电解质异常。

大剂量应用时需警惕骨髓抑制,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接受骨髓抑制化疗的患者。

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国际上曾推荐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用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治疗,但近年来细菌对其耐药性明显增加,通常用于SMZ/TMP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给药方案为每次 g静脉滴注(其中替卡西林 g,克拉维酸g),每4—6小时1次。

3.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体外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成人常用剂量为 g(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制剂),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

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可增至 g,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

4.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杀菌作用。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环丙沙星。

然而,治疗过程中可发生快速耐药,尤其是单药治疗时,因此一般用于联合治疗。

环丙沙星成人每日常用量为~ g,分2~3次口服;静脉用成人每日常用量为~ g,分2~3次给药;左氧氟沙星成人常用量为每次g,每日1次静滴或口服;莫西沙星成人4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或口服。

5.替加环素:替加环素体外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对四环素类或SMZ/TMP耐药菌株亦具抗菌活性。

替加环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2 mg/L和1~4 mg/L。

,敏感率与SMZ/TMP相仿,但临床经验有限。

给药方案为首剂100 mg,之后50 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异常。

6.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体外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抗菌活性,但临床经验十分有限。

给药方案为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100 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口服。

7.黏菌素:黏菌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活性变异较大,耐药率25%左右。

可用于广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

黏菌素的剂量为每日2.5~5 mg/kg 或每日(200~400)万U(100万u相当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盐80 mg),分2~4次,静脉滴注。

该类药物具有肾毒性及神经系统毒性。

8.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体外对部分菌株具有一定活性。

EUCAST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固有耐药,虽然有临床治疗成功的报道,但通常为联合治疗,不推荐作为治疗常用药物。

(三)联合治疗联合治疗适用于严重脓毒症、中性粒细胞缺乏、混合感染患者,或无法应用或不能耐受SMZ/TMP的患者,亦可用于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

由于多数治疗药物仅有抑菌作用,联合用药有助于减缓或避免治疗过程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许多抗菌药物体外研究具有协同作用,但并未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

体外研究显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与SMZ/TMP或环丙沙星联合,分别对47%~100%和13%~75%的菌株具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药。

黏菌素联合利福平或SMZ/TMP分别对%和%的菌株具有协同作用,并可抑制多重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长。

多黏菌素B与SMZ/TMP联合对SMZ/TMP耐药菌株具有活性。

临床支持联合治疗的资料很有限,虽有许多病例研究报道了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但无法确定何为最佳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案通常以SMZ-TMP为基础,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如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氨曲南。

亦可选用喹诺酮类联合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

无法应用或不能耐受SMZ-TMP的患者,最常用的联合用药包括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国内多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国外多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他啶)。

尤其是同时存在其他革兰阴性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患者。

五、主要感染类型与诊治(一)呼吸系统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医疗护理相关性肺炎(HCAP),常见于VAP后期和有基础结构性肺病的慢性感染如COPD、支气管扩张等的患者。

呼吸系统是培养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最常见的部位,2010年CHINET分离的166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分离自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2012年发布的全国14家教学医院HAP病原菌分布调查证实,在呼吸科病房发生的HAP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所有分离致病菌中占%,居第6位;在革兰阴性菌中居第4位,在非发酵菌中居第3位。

即使在非中性粒细胞缺乏、非ICU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归因死亡率亦高达20%~30%。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为导致院内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但社区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亦已见报道,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高危人群中,下列入群更易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原有基础结构性肺病,尤其是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COPD等慢性肺部感染的患者;呼吸衰竭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超过1~2周以上)的患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