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

流行病学
临床地位的评价
下呼吸道标本来源,鉴别感染和定植 感染和定植的关系非绝对的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和其它细菌可形成复合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MRSA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出现,是宿主体质恶化的表现,其意义大于细菌本身的侵袭性
Eur Respir J 2005; 25: 911–91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耐药现状
中国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2009-2010年资料显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约4%-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约13%-1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TMP/SMZ的耐药率介于16%-18%。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35%-3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氯霉素耐药率为23%-25%。
主要耐药机制
感染病原微生物诊断
符合规范采集的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培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其感染具有诊断价值。呼吸道标本、尿液、通过留置管采集的体液如胸水、腹水等分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能作为其感染的确诊依据,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临床合格标本的采集:
根据临床感染类型采集合适的标本,应尽可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通常<2 h)。 (1)在采集血液、脑脊液、胸腹水、关节液等无菌体液标本时,应注意对周围和局部皮肤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血培养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2)呼吸道标本通常采集痰液,以晨痰为佳,采集前应先用冷开水充分漱口以避免口腔正常菌群污染,有条件也可采集肺泡灌洗液、气管内抽吸物或防污染毛刷标本。痰标本接种前应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呼吸道标本的半定量、定量细菌培养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特性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特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可从自然界分离,也可以寄居于人体,为条件致病菌。
但因为其来源常不易探明,目前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流行病学情况还不十分清楚。
近几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创伤性诊治疗手段增加,临床感染越来越多,在免疫缺陷个体尤为多见,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致病菌。
该菌耐药性强,几乎对临床使用的所有抗菌药物都有耐药报道,其耐药特性和体外敏感实验的不确定性均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和大环内酯类固有耐药,对部分抗菌药物甚至高度耐药。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和一些消毒剂表现出抗性的有关机制有:外膜渗透屏障和外排系统使抗菌物质不能达到细菌有效部位,靶位的迅速突变使细菌免受药物攻击,或在增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水解酶或修饰酶类引起抗菌药物失活。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和高度耐药性使临床治疗非常困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未来的几年将对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提出严峻的挑战。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种类多样,涉及的机制复杂,目前只是初步认识,已有的研究多为针对实验室菌株,在理论和临床价值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而有关膜耐药机制的研究国外报道很少,国内还尚未开展。
为了观察临床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和对其多重耐药本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课题对2001年1月~2002年2月天津地区医院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情况及对抗菌药物耐药特点作了全面的分析;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SmeDEF外排泵基因表达与耐药表型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新发现的差异序列已递交并登陆Genebank;并探讨该菌对β-内酰胺类的有关耐药机制。
希望可以使临床更好地选择抗菌药物,能及时有效地治疗,避免多重耐药和高度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简介和治疗

1.简介
• a.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的革兰 阴性条件致病菌
• b.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致病力弱,其感染常出现在免疫力低下、病 情危重的患者,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肺部感染、血流感染、皮 肤软组织感染、腹腔感染、颅内感染、尿路感染等
2.流行病学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人和动物体表及医 院环境的革兰阴性杆菌,属条件致病菌
• 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脓毒性休克、肿瘤及器官衰竭
3.耐药现状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对青 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 米诺环素的耐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低
4.耐药机制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 主要机制有产生抗菌药物水解酶、细菌膜通透性下降、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和生物被膜屏
• (2)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基础广谱抗感染治 疗,导致宿主自身菌群的生态平衡破坏,出现条件致病菌和二重 感染;
• (3)创伤性操作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 (4)住院时间长,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恢复期的长时间住
院(通常需要2~3周),使得院内感染机会增加
8.促粒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粒细胞恢复,缩短低细胞期 持续时间,从根本上有利于感染控制,一般建议从白细胞 <1.0×109/L即可考虑予以促粒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 (0.5~1.0)×109/L可考虑停药,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可 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直至白细胞恢复正常;对重症患者给予 丙种球蛋白输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感染的控制
6.培养养性是否需要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 (1)如果仅有培养结果而没有临床症状或者影像学依据 可以暂不治疗
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疾病详解

疾病名: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英文名:xanthomonas maltophilia pneumonia缩写:别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嗜麦芽假单胞菌肺炎疾病代码:ICD:J15.8概述:嗜麦芽黄单孢菌又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该病近年已成为呼吸疾病的较常见病种,并有其临床特点。
有发热、咳嗽、胸痛,60 岁以上患者大多数免疫功能差。
流行病学:该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并不少见。
天津某医院自1997 年8 月至1999 年8 月分离21 株,其中呼吸道标本14 株,胆汁及体液4 株,脓汁及分泌物2 株,其他 1 株。
作者的24 例嗜麦芽黄单孢菌肺炎是1998 年9 月至2000 年7 月中的住院病例,仅次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王氏报道38 株,占同期呼吸道检出病原菌的3.5%。
王氏的病例中有慢性基础疾病占 60.5%,曾住过监护病房的危重病人占65.8%,建立人工气道者占 44.7%。
作者的24 例中只有2 例无基础病,大多数病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
这些疾病大多数为心肺疾病,如 COPD、哮喘、支扩症、肺纤维化、肺癌、人工通气,还有高心病、冠心病,肾功不全等。
Vartivarian 等人总结美国得克萨斯州和爱迪逊癌症中心 1991~1992 年的 94 例呼吸道标本中(27.6%)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呼吸道感染,其中 13 例合并菌血症,另 13 例非菌血症,26 例有血液亚性肿瘤,10 例为实体肿瘤,其中引流支气管阻塞者5 例。
在难治性呼吸道感染中本菌也占一席之地。
在罗氏等的217 例中,有7 例为本菌感染(4.4%,7/158 例痰培养)。
病因:1.嗜麦芽黄单孢菌又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
该病近年已成为呼吸疾病的较常见菌种。
2.仅次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发病机制:具体机制不明。
临床表现:有报道一组 24 例患者中,男 18 例,女6 例,平均年龄 58.17 岁(1 岁5 个月~79 岁),大于60 岁者14 例(58.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它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多样的代谢能力。
本文将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类、生理特征、生态功能以及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一微生物资源。
1. 分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Pseudomonas maltophilia),属于嗜麦芽窄食细菌属(Pseudomonas),这个属名是来自拉丁语的“pseudos”(假)和“monas”(单一的细胞),指的是这种细菌外形类似单细胞,但实际存在于链状或黏附在固体表面上。
2. 生理特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好氧细菌,能够在广泛的温度和pH条件下生长。
其菌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边缘光滑。
菌体呈杆状或梭形,长度约为1-3微米,宽度为0.5-1微米。
它的鞭毛可使其具有较好的游动能力。
此外,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耐盐、耐干旱和耐酸能力,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同时,它还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和酶类物质,对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
3. 生态功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环境中。
它与其他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
首先,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菌群。
它参与土壤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有机氮的固定,对土壤的肥力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植物健康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能够通过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抗生素等物质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此外,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还可以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清除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具有重要的环境修复功能。
4. 应用领域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多样的代谢能力和生态功能,它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农业领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以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应用于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感染类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很多,包括高龄、新生 儿、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癌症晚期、血液病、严重创伤、重症肝病、尿毒症、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各种有创伤性操作(如外科大手术、 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引流、导尿、骨髓移植、多次大 量放腹水等)、长期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患 者防御功能不全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容易定植,而广谱抗 生素杀灭敏感细菌破坏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就使嗜麦芽窄 食单胞菌大量繁殖致病。各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包 括二重感染) 与原发病之间又互相影响,以致于病情进一 步恶化
存活力及抵抗力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动物体内,为条 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和大剂量应 用,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属中呈上升趋势,因该菌对多种 抗生素耐药,因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感染类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 尿道和伤口感染、慢性肠炎、蜂窝组织炎、肌炎、急性溃 疡性龈炎、菌血症、外耳炎及败血症,也可引起肝脓肿、 肾周脓肿等,甚至移植性角膜炎、眼内炎等。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可以是患者住院期间继发定植于口咽或胃肠而后快 速生长导致的内源性感染,也可以通过携带者的接触传播 引起外源性感染,其中以呼吸道和血行感染最常见。
治疗
当病情严重、临床疗效差或药敏试验且多数学者强调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除应 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尽可能去除感染的静脉留置装置或修复 材料 。
谢谢
谢谢
控制策略
预防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和及时彻底清洁医疗用 水对于预防、减少交叉感染非常重要。
尽快拔除感染的留置装置,尽量避免异物或 人工装置的长期植入。
控制策略
严格执行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规则, 防止滥用, 特别 是对亚胺培南及第三代头孢类的应用, 应建立完善的微生 物检验技术, 必要时做细菌质粒分析或病原核酸电泳分析。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 建议医务人员接触患者 前后应洗手,呼吸治疗装置、体外循环装置、血液透析装 置、制冰器械等应定期进行保养消毒,尤其是在医院内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暴发期间。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了解抗菌药物选择和感染防控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 医学微 生物学 主要的 研究方 法和手 段,掌 握基本 技能和 基本原 理,树 立牢固 的无菌 观念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 医院环境中的非发酵革兰阴性需氧菌,其毒力和致病性均较 弱,但可诱发免疫力低下或重症监护室(ICU)内患者肺部 、血流、腹腔等部位感染。由于SMA对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 苷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且易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而 导致多重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和感染防控带来挑战。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 医学微 生物学 主要的 研究方 法和手 段,掌 握基本 技能和 基本原 理,树 立牢固 的无菌 观念
谢谢聆听!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 医学微 生物学 主要的 研究方 法和手 段,掌 握基本 技能和 基本原 理,树 立牢固 的无菌 观念
由于SMA可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必须对于所 有可能的感染来源进行消毒。医院环境如透析装置、 氧气湿化罐、血压计、人工呼吸装置、通气管道、血 气分析机、体温计、医务人员皮肤、瓶塞、蒸馏水、 水龙头、制冰机、消毒液、皂液等处等都能分离到该 菌。因此,有效的环境与设备清洁/消毒有助于减少 多重耐药SMA的传播风险。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 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放置各种留置管、换药、吸 痰等医疗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 医学微 生物学 主要的 研究方 法和手 段,掌 握基本 技能和 基本原 理,树 立牢固 的无菌 观念
对于轻度SMA感染,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最新指南 建议选择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米诺环素、 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或头孢地尔单药治疗。其中推荐首 选TMP/SMZ和米诺环素。对于中重度感染,建议采用以下 三种治疗方案中的任何一种:(1)联合用药,建议首选 TMP/SMZ联合米诺环素;(2)单用SMZ/TMP临床改善效果 较慢时,建议加入第二种治疗药物[米诺环素(首选)、 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或头孢地尔];(3)如果预判其 他药物不耐受或无活性时,建议选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和氨曲南联合治疗方案。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性菌血症护理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性菌血症护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感染性菌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
该病菌对多种抗生素显示出多重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困难,且病情往往严重。
因此,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性菌血症的护理,特别需要全面的治疗计划和综合性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并提高患者预后。
护理的目标包括:控制感染的扩散、减少并发症、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以下是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性菌血症的护理措施:1.感染控制和预防:-采取严格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清洁剂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如按时更换导尿管和呼吸机管道,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如多药联合治疗或特殊药物。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如剂量、频次和疗程。
-监测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变化。
3.运动和营养:-促进患者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强免疫功能和恢复机体功能。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
4.功能支持和并发症管理:-提供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水平和电解质平衡。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应用适当的药物控制症状,如止痛药、退烧药等。
-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和褥疮等。
5.心理支持:-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感染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困难。
-提供病情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的目的和预后。
6.家庭和社区卫生:-建立有效的出院计划,包括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定期随访和康复训练等。
-制定适合患者的社区卫生计划,以预防感染的再次发生和扩散。
综上所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性菌血症需要综合治疗和综合性护理措施,以达到感染控制、并发症管理和患者康复等多重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控制策略
预防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和及时彻底清洁医疗用 水对于预防、减少交叉感染非常重要。
尽快拔除感染的留置装置,尽量避免异物或 人工装置的长期植入。
Company Logo
控制策略
严格执行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规则, 防止滥用, 特别 是对亚胺培南及第三代头孢类的应用, 应建立完善的微生 物检验技术, 必要时做细菌质粒分析或病原核酸电泳分析。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 建议医务人员接触患者 前后应洗手,呼吸治疗装置、体外循环装置、血液透析装 置、制冰器械等应定期进行保养消毒,尤其是在医院内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暴发期间。
治 疗
国内外最近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监测一致显示嗜麦芽 窄食单胞菌感染时,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亚胺培南等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考虑选用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 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或按药敏选药。
谢谢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治
疗
临床上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及时进行细 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 进行治疗;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以前,应根据本单位、地区 历年来的耐药监测资料,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尽早开始经 验治疗。
Company Logo
感染类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 尿道和伤口感染、慢性肠炎、蜂窝组织炎、肌炎、急性溃 疡性龈炎、菌血症、外耳炎及败血症,也可引起肝脓肿、 肾周脓肿等,甚至移植性角膜炎、眼内炎等。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可以是患者住院期间继发定植于口咽或胃肠而后快 速生长导致的内源性感染,也可以通过携带者的接触传播 引起外源性感染,其中以呼吸道和血行感染最常见。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Company Logo
概念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属于
黄单胞菌目的黄单胞菌科,该菌在1961年根据其鞭毛特征 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1983年根据核酸同源性和细胞脂 肪酸组成等归入黄单胞菌属,命名为嗜麦芽黄单胞菌。但 由于其无黄单胞菌素,无植物病原性,能在37℃生长等, 与其他黄单胞不同,1993年有学者提议将此菌命名为嗜麦 芽窄食单胞菌,该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
Company Logo
存活力及抵抗力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动物体内,为条 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和大剂量应 用,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属中呈上升趋势,因该菌对多种 抗生素耐药,因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感染类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很多,包括高龄、新生 儿、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癌症晚期、血液病、严重创伤、重症肝病、尿毒症、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各种有创伤性操作(如外科大手术、 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引流、导尿、骨髓移植、多次大 量放腹水等)、长期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患 者防御功能不全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容易定植,而广谱抗 生素杀灭敏感细菌破坏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就使嗜麦芽窄 食单胞菌大量繁殖致病。各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包 括二重感染) 与原发病之间又互相影响,以致于病情进一 步恶化
Company Logo
治疗
当病情严重、临床疗效差或药敏试验证明对较多抗菌药物 耐药时,采用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 果。并且多数学者强调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除应 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尽可能去除感Company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