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分子分型研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6株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物 ,但 P N P G和 T N R G流行率仍是其耐药流行病学监测的重 要指标之一 。本数据 表明 , 淋球菌对环丙 沙星耐药率 10 0 %。
与其他地 区环丙沙星耐药率相似【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 l 】 。 抗生素 , 在性病 门诊该药物常用于对衣原体 、 支原体感染的治 疗, 其价格相对 低廉 , 性病 患者存在 自行购买 药物 , 不规 范用 药 ,可能是导致本地 区淋球菌对环丙 沙星的高 耐药率发生原
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皮肤 科杂 志,2 1 , 4 7 : 7 -7 . 0 1 4 ( ) 4 34 5
果: 环丙沙 星对 1 8株淋球菌 的耐药 率为 10 头孢 曲松对 0 0 %,
18 0 株淋球菌的敏感率为 4%,中敏率 为 5%。大观霉 素对 4 6
P N T NG和环 丙沙星耐药 菌株全部敏感 。 P G、R
等高水平耐药 , 耐药性率为 10 见第 94页表 1 0 %, 1 。
3 讨 论
・
94 ・ l
蕉盘查 2 笙 筮 ! 02 鲞筮 塑 婴趟
i
q堕 u
!
曼 De 1 0 2 o. 9 o 9 e t瑚 2 1 ,V 1 1 ,N .
表1 1 7种抗 生素 对 3 6株嗜麦芽窄食
f1 王辉 ,陈民钧 , 5 倪语 星,等. 0 3 2 0 20 - 0 4年 中国十家教学 医院
主, 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 在不同国家和地 区由于用药习惯不 同, 耐药性存在差异 , 故早期诊断 、 合理恰 当的使用抗生素 是 治疗 S MA感染的关键 。一旦确诊感染 , 应及 时选 用敏感抗 生 素早期 、 足量 、 联合用药 , 迅速控 制感染 , 彻底 治愈 。同时医院 应加强综合管理 , 对分离菌株早期监测 , 做好细菌 的耐药性分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

综合ICU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药敏分析核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罕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ICU患者中引起感染的报道较少。
随着ICU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免疫力低下状况的加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频率也有所增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综合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48例综合ICU患者中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预防和治疗综合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分析,来了解该感染在ICU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探讨药敏试验结果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为提高ICU患者感染治疗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案。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在ICU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此病原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治疗造成一定困扰,因此深入分析其耐药机制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对这种特殊感染的认识,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总结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可以为今后开展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拓展临床研究领域,推动医学科研的发展和进步。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3
讨
论
嗜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是 医 院感 染 的 主要 致 病 菌 之 一 , 染 嗜 感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的 危 险 因 素包 括患 有 恶 性 肿 瘤 、 用 碳青 霉 烯 应 类 药 物 、 管 插 管 / 械通 气 、 症 监 护 病 房 患 者 、 院 超 过 6 气 机 重 住 O d等 l 。 控制 感 染 率 的 上 升 首 先 应 控 制 并 降 低 其 危 险 因 素 的 】 j
控菌 株 为 大肠 埃 希 菌 ( TC 5 2 )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T C A C 292 、 A C 28 3 , 美 国 临 床 实 验室 标 准 化 委 员会 标 准 判 读 。 75)按
1 4 统 计 学 方 法 w H0 T 5软 件 统计 分析 结 果 . NE
7 9 . 4 7 .
8 4 . 95 . 0 0 . 4 7 . 1. O 5
7 4 . 7 . 3 1 2 . 8 0 1 . 1 1
0.0
[ ] 李 艳 , 长庭 , 德 龙 , .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所 致 的 医 】 刘 王 等 嗜 院感 染 及 危 险 因 素 分 析 E] 中华 医 院感 染 学 杂 志 ,0 7 J. 20 ,
【 键 词 】 嗜 麦 芽 窄食 单 胞 菌 ; 条 件 致 病 菌 ; 抗 菌 药 物 关
中图 分 类 号 : 9 9 4 R 6 . 文 献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9 0 — 0 0 O 1 7 — 4 5 2 0 ) 10 8 一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 种条件致病 菌 , 引起败血 症、 可 结 膜 炎 、 口感 染 、 炎 等疾 病 。 由 于该 菌 本 身 具 有 天 然 耐 药 性 , 伤 肺 因此 临 床 治 疗 十 分 困 难 。本 文 回顾 性 分 析 了本 院 2 0 0 4年 5 月 至 20 0 6年 6月住 院 患 者送 检标 本 分 离 出来 的 19株 嗜 麦 芽 窄 8 食 单 胞 菌 的 药 敏结 果 , 旨在 为 I 用 药 提 供依 据 。 临床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嗜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由Edwards于 1943年 首 次 从 胸 腔 积 液 中 分 离 出 来 , 并 将 其 命 名 为 布 鲁 克 杆 菌 fBacterium bookeri),Hugh ̄D Ryschenkow在 1 96 1年 将 该 菌 重 新 命 名 为 嗜 麦 芽 假 单 胞 菌 (Pseudomonas maltophilia), 1983年 Swings等 人 将 其 更 名 为 嗜 麦 芽黄 单 胞 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 1993年 由 Paltenoni ̄Bradbury改 为现 名 , 即嗜麦 芽 窄食单 胞 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E 】。嗜麦 芽 窄食 单 胞 菌 对 多 种 抗 菌药 物 耐药 ,其 机 制 主 要 与 抗 生 素 灭 活 酶 、存 在 多药 外排 泵 、smqnr基 因 以及 整合 子 、 生 物膜 形 成等相 关 。 1 嗜 麦芽 窄食 单胞 菌的 流行现 状
嗜 麦 芽 窄食 单 胞 菌 为 革 兰 阴 性 非 发 酵 杆 菌 , 专
性 需氧 ,过 氧 化 氢 酶 阳性 ,赖 氨 酸脱 羧 酶 阳性 ,氧 化 酶 阴性 ,可 氧 化葡 萄 糖 和 麦 芽糖 ,有 极 性 鞭 毛 , 动 力 阳性 ,在 麦 康 凯 琼 脂 上 呈黄 色 菌 落 [2]。 SMA是 一 种 毒 力 低 下 的 条件 性 致 病 菌 ,众 所 周 知 与 其感 染 相 关 的危 险 因素包 括 : 恶性肿 瘤 f尤其 是 血 液系 统 恶 性 肿 瘤1、器 官移 植 、HIV(human immunodef iciency v i ru s)感 染 、 囊 性 纤 维 化 、 长 期 住 院 、 入 住 ICU(Intensive Care Unit)、机 械 通气 、 留置 动静 脉导 管 及 导尿 管 、皮 质 类 固醇 或 免疫 抑 制 剂 治疗 以及 暴 露 于广谱 抗 生素 【lj,可 引起各 种 医院 内感染 ,特 别是 在 免 疫 低 下 的 患 者 中 ,包 括 呼 吸道 感 染 、败 血症 以 及 较 少 见 的 皮肤 软组 织 感 染 、骨 关 节 感 染 、胆 道 感 染 、尿 路感 染 、眼 内炎 、心 内膜 炎和 脑膜 炎[,】,给 临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 要】 近 年 来 ,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感 染 率 不 断 增 加 , 菌 已成 为 医 院感 染 的 重 要病 原 菌 。其 耐 摘 嗜 该 药 机 制 复 杂 , 产 生 内酰 胺 酶 等 灭 活 酶 、 与 外膜 通 透 性 改 变 、 位 变 异 、 动 外 排 系 统 、 物 膜 形 成 以 靶 主 生 及质粒 、 整合 子 、 座 子 等介 导 的 耐药 基 因转 移 等 有 关 。现 就 嗜 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耐 药 现 状 、 药 机 制 转 耐
外 药物 敏感 实 验 因 方 法 和 标 准 不 同 , 果 难 以判 断 , 结
的氨基 酸差异 为 8 、2 和 2 , l 1 0 L e表现 为不 同于 其 他 4型 的水 解 特性 , 头 孢 硝 噻 和亚 胺 培南 的水 解 对 活性 低 , 能 与 氨 基 酸 残 基 和 Z 结 合 域 的 改 变 有 可 n 关 ;2 、2、2 L b L c L d与 L a的氨基 酸 差异 为 4 、 和 2 9 2 , 明 L 、 2基 因进 化较 快 , 进 化驱 动 力 可 能 5 表 1L 其 是 B 内酰 胺类抗 生 素 的选 择 压 力 。近来 认 为 , 1 L 一 L 、2 基 因具 有不 同 的调 节 机 制 , 它 们 有 重 叠 调 控 部 分 , 但
方法 , 已成 为 当前该 领域 最 为关 注的焦 点 。 嗜 麦芽 窄食 单胞 菌 的耐药 现状
体 , 对分 子质 量 为 5 ×1 。 等 电点 为 8 2 可被 克拉 相 7 0, ., 维酸 和 B 4 7 5抑 制 , RL 2 1 主要 水 解 头孢 菌 素 和单 环 类 抗生 素 。多数 学者认 为 L 1和 L 酶 均 为染色 体 酶 , 2 存 在 于菌体 内, 可 被 诱 导 , 胺 培 南 为 其 强 诱 导 剂 。 均 亚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作者:周扬霄,万汝根,徐晓棠【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抗生素[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抗生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hpilia SMA)是一种重要的院内条件致病菌,在获得性感染中的分离率逐渐上升,特别是在创伤、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呼吸机等患者中以及在ICU中历经抢救处于病程相持阶段的危重患者,在治疗上是十分棘手的病原菌,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呈多重耐药。
我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80株SMA对常用13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供临床用药选择作依据。
现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及鉴定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由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0株SMA,分离菌株均鉴定到种的水平,除常规方法外,还采用ATB仪进一步作鉴定,同一患者只收集1株。
1.2 抗生素纸片及培养基舒普深由美国辉瑞公司提供。
其他纸片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法国梅里埃公司的MH干粉自制培养基作药敏试验。
1.3 方法所选择抗生素药敏试验严格按美国临床试验实验室国家标准委员会(NCCLS)药敏试验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并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做质控。
2 结果2.1 SMA的临床分布所检出的SMA来源于临床各科室,其中ICU占29/80,神经内科占24/80,呼吸内科占14/80,其他占13/80,其中呼吸道标本占72/80,其他占8/80。
2.2 医院内分离的80株SMA 对13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见表1。
表1 80株SMA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略)抑菌作用因抗生素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1看出,SMA对氨苄西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0%,对复方阿莫西林、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85%。
耐药率较低的是复方新诺明、舒普深、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分别为13.8%、20%、23.8%、31.2%。
3 讨论SMA在非发酵菌中,临床检出率仅低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1],且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及耐药性分析

・
检 验 与 临床 ・
嗜麦芽窄 胞菌体 敏试验及耐 食单 外药 药性分 析
赵碎娟 孙根妹 叶建萍 王笑笑 科 , 江 乐 清 3 50 ) 浙 浙 2 6 8
[ 摘要】目的 检测不同孵育 时间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的影 响 , 观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 8种氟喹诺酮类抗生
素的交 叉耐药性及其他各种抗生素耐药现状 ,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 临床标本 中分离的 7 2株嗜
麦 芽 窄食 单 胞 菌 孵 育 2 h和 4 h对 各 种 抗 生 素 的 体外 抗 菌 活 性 。结 果 无 论 培 养 2 h还 是 4 h 4 8 4 8 ,嗜麦 芽 窄食 单 胞菌 敏 感 率
D p r e to l i lL b r o ,Z e a g P oic u q g C t S c n e pe o p a, u q g 3 5 0 , h a e a m n f Ci c a oa r t na t y h j n rv e Y e i i e o d P o l‘ H s i Y e i 2 6 8 C i i n n y S t l n n
【 s r c 】O j c ie T n e t a h eut o nii i s se t it t to t o o h mo a a o hl td ee tt e p i s Ab t a t b e t o i s g t t rsl fa t o c uc pi ly e fSe t p o n s m h p ia a i rn i o t v v i e e s b t b i s n r i f m n
ci c l p cme l a s e i ns , n t d s dfu in ni a d he ic i so me h d t o wa u e t dee t h a i ir ba s c p iiiy f vaius nt ce il a i s s sd O t c t e nt c o il us e tb l o ro a i t ras gan t m t ba S e or p omo a ma phi a t 4 an 48 t n to h n s ho l a 2 h i d h.Res t The n i irbi s c p iiiy ae o ntb ee il t e o rph mo s ul s a tm co a us e tb l r ts f a i a tra s o Stn to o na ma- l t l tphla tan a 2 o o ii sri s t 4h r 48h n r e r m h h g s wee s olws :m o i o a i i o d r fo t e ihe t r a f l o xf x cn, g tfo a i l a i x cn, lv f x cn, S Z TMP , c fp r - l e ol a i o M / eo e a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食 单胞 菌 的 监 测 资 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主 要 包括 嗜 麦 芽 窄食 单 胞 茵 分 布 科 室及 耐 药 性 分 析 。结 果 分 离 出 的 嗜 麦 芽 窄食 单胞 茵 主要 分 布在 干诊 综合 科 、 呼吸科和 I C U 重症 医学 科 , 分 离率 为 2 5 . 2 3 、 2 5 . 2 3 和l 1 . 7 1 。 药敏 测
u t e d a t Ca d r e S Wa r d , P n e u mo l o g y De p a r t me n t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i n i t( I CU ) , a n d t h e i s o l a t i o n r a t e wa s 2 5 . 2 3 , 2 5 . 2 3 a n d 1 1 . 7 1 .T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h s e s 1 1 1 s t r a i n s o f S t e n o t r o p h o mo n a s ma h o p h i l i a t o mi n o c y c l i n e wa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分子分型研究目的建立LAMP法快速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L1、L2型β内酰胺酶的技术平台。
通过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分型,为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DNA,LAMP)针对L1、L2型β内酰胺酶基因设计的5条特异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识别β内酰胺酶基因上的6个独立区域来快速检测耐碳青霉烯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并通过实时浊度仪检测结果,在65℃恒温条件下50min 即可完成LAMP反应;钙黄绿素的可视化检测结果也可区别绿色的阳性结果不同于橙色的阴性结果。
通过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7对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ST型,由此对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
结果建立起LAMP方法快速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L1、L2β-内酰胺酶的技术平台,LAMP检测法的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0倍,且具有极好的特异性。
PCR耗时长,步骤繁琐,且对样品的浓度要求更加严格,因此,LAMP法更适用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L1,L2β内酰胺酶基因的快速检测。
对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进行MLST分析的结果显示,18株耐药菌株中ST25型3株; ST4型4株; ST8型2株; ST31型5株; ST29型3株; ST28型2株;并且有两株ST23和ST24为新型分离株。
结论LAMP方法易于操作、实验设施简便、反应结果肉眼即可辨别,并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对非L1、L2β内酰胺酶基因的结果呈阴性反应,
这表明了引物设计良好,特异性强,适用于临床和医院感染的L1、L2β内酰胺酶基因的快速检测。
MLST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分型的方法,为该菌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