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总结实习

犯罪心理学总结实习
犯罪心理学总结实习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者,一般违法者,虞犯。——这几个主体。P6

犯罪人: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他们同一般人在心理机制和行为发生机制方面的差异。藉此,获得对犯罪者的准确界定,并廓清其人格形态,为预防犯罪、矫正犯罪提供宏观方略。犯罪人的范畴是基于刑法的规定,但是又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一般违法者:这是现实生活中最大的一个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对这一部分主体的研究,是基于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一般违法者和犯罪者在心理机制上是难以区分的,二者之间其实并无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其二,犯罪行为的实施,是一个心理上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正是由一般违法行为逐渐演变而来。因此有必要对一般违法者进行研究。

虞犯:特指“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有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性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2.心理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反射弧,动力定型,P24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一种反射。

反射弧:是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由五个具体环节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是根据反射形成过程的不同划分而成。

无条件反射:是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对于个体来讲,只有在出生后第一次出现的反射,才真正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意义,以后的无条件反射则都有条件反射的参与。

条件反射:是在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消失。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动力定型:又称动型,是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3.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P43

(1)犯罪生物学派(犯罪人类学派,遗传因素论,血型论,体型心理学,人种论)

(2)犯罪社会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

一、犯罪生物学派

1.犯罪人类学派: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切萨雷·龙勃罗梭

主要观点:隔代遗传;天生犯罪人;犯罪对策论。

1.在犯罪原因方面主张“隔代遗传原因”。隔代遗传,是指倒退到原始人或者低于人类的

一种返祖现象。

2.在犯罪人的类型方面主张“天生犯罪人”。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

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便具有一种犯罪的潜在可能性。

3.在犯罪对策理论方面提出了预防和矫治犯罪人的措施,即“犯罪对策论”。在鉴别犯罪

人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犯罪预防。预防犯罪是第一位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对犯罪人的惩罚。如果不能预防犯罪的话,就应该对犯罪人进行矫治。

评价:

犯罪人类学派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从生物学、生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个体的新研究领域;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与归纳方法应用于犯罪领域,将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成果应用于犯罪研究,注意通过仔细观察、系统调查、生理解剖等方法研究犯罪问题,从收集的大量事实、数据证据中归纳、概括出研究结论,促进了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这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是从未有过的。

2.血型论:

代表人物:日本学者铃木芳正

基本观点: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3.遗传因素论:双胞胎论;性染色体异常论。

二、犯罪社会学派:

代表人物:李斯特;菲利;塔尔德。

主要观点:犯罪社会学派强调,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即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又由于受到后天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塑造所致。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1)强调犯罪社会学派要研究社会中影响犯罪产生与变化的各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实际的改良。

(2)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不是人的自由意志命令的产物,而完全是由于行为人处于某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和某种促使其必然犯罪的环境之下造成的。他把这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和环境分为:人类学的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3)在犯罪预防方面,认为大部分犯罪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预防犯罪的根本在于社会的改良,革除社会的弊端。

*塔尔德的模仿法则:

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是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循环过程。

模仿,首先取决于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程度,即人们的社会交往越频繁、密切,便越可以相互模仿。其次,模仿的流向是由高阶层到低阶层、从城市到农村,也就是低劣者模仿优越者。

再次,当两种互相冲突的行为模式同时出现时,一种行为可能代替另一种行为,老式的衰退,新式的流行。

犯罪正是受着模仿规律的支配,犯罪行为就是一种正常的学习过程。

*家庭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犯罪学家格卢克夫妇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经济状况;

(2)家庭结构的缺陷;

(3)母亲教养儿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家庭分为:

1)专制型,子女往往有过激行为,有逆反心理和人格异常;

2)溺爱型:

3)民主型:比专制家的更有同情心,人际关系比较稳定

4)放纵型:自暴自弃,放荡不羁

三、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1)关于犯罪的起源。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犯罪是由于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

2)强调婴幼儿期的发展在人生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是由于个体的退化,是儿童时期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冲动的复活。

3)人格决定论。

人格决定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的平衡协调是最为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病或者犯罪行为的发生。

4.犯罪心理形成机制:内化,外化,社会化的概念P77

内化是指感觉运动性动作向内部思维运算的过渡。社会心理学中的内化,就是指个体将一定的精神文化经过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即将人类的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与信念。内化实质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外化是指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形式的转化。个人的言行是外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借助于外化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外化使得个体的心理活动具有实践价值。外化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必然过程,个体的言行正是我们探究其心灵奥秘的桥梁。

5.犯罪心理结构的分析:几个要素:需要(犯罪人需要结构的特点),情绪(重点看激情

犯罪),气质(气质类型)P92

一、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素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的活动动力和源泉。

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的特点:(1)需要结构的不合理性;(2)需要的满足方式的反社会性;(3)需要引起的内心体验的深刻性。

二、情绪属于心理过程的范畴,表现为心理活动的状态。情绪源于个体的需要,与个性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具有两极性,个体性,情景性,低级性。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时间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欢、暴怒等。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所引起,从而使个体的神经活动过程达到高度兴奋的状态。激情包括消极激情与积极激情,消极激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因为消极激情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或者会引起高度冲动的动作。个体在消极激情下,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不能正常评价行为的意义和后果。甚至丧失理智、启动自我,此时,极易发生暴力性犯罪行为。

*激情犯罪的特点是,激情犯罪个体的犯罪意念产生比较快;犯罪行动迅速,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但是当犯罪行为结束、后果业已长成、暴风雨般的情绪平息下来时,目睹惨状,大多数犯罪个体则由原先希望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很快转化为追悔莫及。在侦察、起诉、审判过程中,犯罪个体一般无抗拒心理或抗拒行为。宣判后,也能够认罪服刑;投入劳动改造后也能够服从管教,有的还会有立功的表现。

*激情犯罪的诱因:来自于两个方面:被分割人有严重的罪错;双方素有积怨,又产生了对犯罪具有重大意义的外在刺激。

*激情犯罪的种类:(1)突发性激情犯罪:这类激情犯罪,在犯罪之前没有预见,所以也没有精心选定的作案对象,只是由于偶然事件的强烈刺激,个体大脑皮层神经高度兴奋,情绪顿时激动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具有突发性的显著特点。(2)积蓄性激情犯罪:犯罪个体与受害人素有矛盾,但是尚未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由于受害人的不法侵害,致犯罪个体强烈刺激,于是萌发复仇之念,诱发十分强烈的犯罪行为。

*激情犯罪的预防:激情犯罪的主体大多数为无前科的偶犯,一般没有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卑鄙的犯罪目的。他人的罪错是激情犯罪的直接诱因,所以只要及时消除诱因,激情犯罪是可以避免的。预防激情犯罪的基本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加强个体的品德修养。

其二,及时消解矛盾。第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气质是个体典型的、稳定的并表现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的心理特征。气质表达的是个体的情感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体液说”,将人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

1)多血质者:血液含量最多,其他体液相对量少。这类个体的特点为:活泼、好动;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易于感受影响;表情丰富,乐观;但是轻浮,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多血质者容易形成任性和轻率的性格特点。多血质的少女犯两性罪错的比较多,因为平时表现轻浮,交友不是很慎重,在一时的冲动之下,容易受骗失身。而且一旦堕落,由于意志薄弱,又难以悔改。

2)胆汁质者:黄胆汁含量多。特点是容易冲动,带有攻击性;精力旺盛,情绪反映快,且强烈;沉着、果断,为人处世谨慎、细致周密;勇敢激昂,富有忍耐力,能够克制自己;有野心,有决心。缺点是粗暴,易怒;对人对事主观傲慢。

胆汁质者容易形成粗暴、急躁的性格,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发怒,对自己的行为常常难以控制。胆汁质的犯罪个体逞强拔份,很容易因为幼小的事情被激怒而实施激情暴力犯罪。

3)粘液质者:粘液含量多。特点是沉着、坚毅、安静;动作较为缓慢,情绪稳定不易波动,并且较少在外部表现出来;生活态度安闲、冷静,不易激动,沉着;思想上关于辨别和处理事物。缺点是对人冷淡,软弱,缺乏勇气。

粘液质者沉着冷静,心情平稳,不易激动,情感发生迟缓不易外露。但是当受到多次或者连续不断的强烈刺激时,也会爆发激情,其强烈程度可与胆汁质者差不多。在消极激情爆发时,也易酿成故意犯罪。此外,粘液质者报复心比较重,常常因报复而进行犯罪活动。

4)抑郁质者:黑胆汁含量多。特点是胆小懦弱;思想、言行表现为不生动、不活泼;对外界刺激反映不强烈,但是很敏感,想象力丰富;为人处世顾虑较多;处理问题有远见,但疑心重。缺点是对现实人生悲观失望,多愁善感,缺乏决断。

抑郁质者的感情比较细腻、深刻、稳定,做事谨慎小心,观察力敏锐,特别善于观察他人不易深邃的幼小事物,动作虽然缓慢但是有坚持性。抑郁质者的情感表现倾向于沉默、孤独和悲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优柔寡断,面临危险时极度恐慌。属于这类气质类型的青少年个体,在遇到挫折以后,会感到人生无望,极端者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以此摆脱精神困扰。抑郁质者很少外部攻击行为。

*巴甫洛夫的“气质神经类型学说”

1)不可遏止型:阳性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并且稳定;阴性条件反射很难成立。

2)活泼型:兴奋和抑制均弱,两种生理过程平衡,而且容易转换。阴、阳性生理条件反射都容易形成、健全,易于改造,条件刺激需要多样化。行为表现: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欢交际。

3)安静型:兴奋、抑制都强,二者平衡但是转换不灵活。阴阳性条件反射均易形成,但不易改造。在生活中很安静、不易冲动,很坚定,动作迟缓;但是有节制,不喜欢交际。

4)弱型:兴奋、抑制均弱,而且抑制比兴奋更强。阴阳两性条件反射不易形成,而且不稳定。阴性刺激不完全。胆小,一有风吹草动便畏首畏尾,消极防御性较强。

*中国古代医学家曾经按照个体好动或喜静的程度把人分为五种类型,即好动的太阳型、少阳型;喜静的太阴型、少阴型,以及动静适中的阴阳平和型。

6.青少年犯罪:主要特点,趋势的预测,按中国现在研究的范畴形成在哪个年龄阶段。P140 主要特点: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情景性

1.犯罪心理产生的情景性;

2.犯罪动机的类型及其反复性;

3.犯罪需要的多方面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

1.盲目性;

2.突发性;

3.游戏性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1.意志特征;

2.冒险侥幸心理;

3.神经类型特征;

4.集群心理

趋势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类型复杂化,犯罪性质严重化

(二)青少年犯罪手段智能化

(三)青少年犯罪低龄化

(四)在校生犯罪人数增加

(五)青少年重新犯罪率高

(六)少女犯罪率明显上升,并逐渐摆脱传统的特点

按中国现在研究的范畴青少年犯罪是哪个年龄阶段:14到25岁这一年龄阶段,广义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

7.女性犯罪:特点,从两性犯罪之间的差异角度去考虑。P163

(1)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2)女性犯罪数量从总体上少于男性

(3)女性犯罪类型与男性犯罪的差异性

(4)女性犯罪数量趋于增加,特别是女青少年犯罪现象更为严重

(5)女性犯罪的生物学因素相对突出

(6)女性的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欺骗性、间接性

8.变态人格:几个典型变态人格的主要特点:强迫型,癔病型,偏执型,性心理障碍。P186 偏执型:

1)人格特点:对周围的人失去基本依赖,毫无根据地多疑,过分敏感,因此对他人表现出冷淡傲慢,甚至敌视的态度。总是觉得周围的人与他过意不去、故意找毛病,妄图贬低或者伤害他。对于自己的缺点,不允许他人批评,即使是合理的批评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击。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敏感多疑并没有固定的指向性或不可动摇性。常常引起人际关系和工作上的紧张状态,为此,本人也常自感烦恼。上述各种表现和特点贯穿于个体毕生的生活之中。

2)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基础上,少数个体可发展为偏执型精神病或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很少出现违法行为和具有严重危害的犯罪行为。

强迫型:

1)人格特点:做事过分认真,循规蹈矩,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不越雷池一步,一丝不敬,拘泥于小节。缺乏灵活性,遇到问题自己不能决定,习惯按照别人的指示行事。遇到事情反复考量,惟恐出任何差错。一旦发生事故则念念不忘,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2)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导致个人的精神痛苦,很少有对别人的伤害,故极少与犯罪结缘。

癔病型(表演型)

1)人格特点:情感多变,容易激怒,追求激动人心和令人注目的场面。自我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亲友要求过高,总认为他们对自己不够关心、不够重视。因此,很难与别人保持长久的友情。幻想性和受暗示性强。因此富于幻想,常常把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幻想当作现实。特别容易感受别人的影响或者环境的影响。

2)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常以夸张表演的行为作为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一般不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异装癖:

露阴癖

恋物癖

施虐狂与受虐狂

9.犯罪心理预防和矫正:含义,理论依据,和主要方法.P213

犯罪心理矫正:

概念:在实践中,犯罪心理矫正意味着恢复、补偿或修复那些可以促使某些能力丧失者实现社会重新组合、避免进一步犯罪的功能。矫正就是一种在外力的干预下功能的重新确立方式。

理论基础:(1)有关犯罪心理的因果性原理。(2)犯罪心理具有可变性。

主要方法:(1)惩罚模式;(2)康复模式(3)重新结合模式(4)矫正处分(5)心理分析疗法(6)行为疗法(7)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8)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心理状态的药物调控。

犯罪心理预防:

概念: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通过给予个体的心理以某些影响,达到预防其发生犯罪行为的方法系统。实际上就是要达到消除个体的犯罪心理或抑制个体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以遏制住个体不去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的目的。因此,犯罪心理预防的机制就是根据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的科学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割断或者减弱犯罪心理与其原因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行为体系。

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专业化,法制化

犯罪心理预防的体系:(1)宏观预防:相关立法,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司法预防;(2)微观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1)保护性预防;(2)惩戒性预防;(3)疏导性预防。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者,一般违法者,虞犯。——这几个主体。

2.心理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反射弧,动力定型,

3.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

4犯罪心理形成机制:内化,外化,社会化的概念

5.犯罪心理结构的分析:几个要素:需要(犯罪人需要结构的特点),情绪(重点看激情犯罪),气质(气质类型)

6.青少年犯罪:主要特点,趋势的预测,按中国现在研究的范畴形成在哪个年龄阶段。

7.女性犯罪:特点,从两性犯罪之间的差异角度去考虑。

8.变态人格:几个典型变态人格的主要特点:强迫型,癔病型,偏执型,性心理障碍。

9.犯罪心理预防和矫正:含义,理论依据,和主要方法

名词,简单,论述,案例分析。

?新月物羽出品版权所有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姓名:学院: 专业:学号:班级: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

大学生犯罪预防 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 引言 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一、案情介绍 陈威,男,40岁,著名心理学教授。1960年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1967年母亲因婚外恋自杀,1980年大学毕业,1990年,攻读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2000年,因犯杀人罪被捕入狱,从1990年至2000年,共作案六起,死者都是女性且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作案后还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 家庭情况:父亲,在他7岁时与其母亲离异。母亲,白远,伟大的科学家,在他7岁的时候因婚外恋带着羞辱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7岁的他亲眼目睹母亲的死。妹妹,白纯,在他的教育下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和自己的老师恋爱,毕业前(1990年)因怀孕大出血而死。 二、案例分析 1、犯罪心理结构 陈威是1989年开始作案,也就是他妹妹死的那一年。根据调查了解,他是在妹妹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在那一天他的愤怒到了极点要做点什么发泄一下,在他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后,他获得了巨大的心理释放,平衡的快感超乎他的意料,白纯的死压在胸口的一股气一下排泄而空,他获得了一种快乐的方式,从此就开始杀人。而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的诱因,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在大约4、5岁时已经基本成型而且稳定,陈威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已经30岁了,所以说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诱因。也是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早期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在陈威的童年里有着不好的记忆,这给他留下了阴影。在他7岁的时候,他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一个7岁的孩子怎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他的心目中,母亲白远和妹妹白纯是近乎完美的,但是她们都因为堕落而死,他认为上了学怀孕就是堕落。母亲白远的死是原始诱因,而妹妹白纯的死是诱发事件,他认为要是早一点消灭堕落,母亲和妹妹就不会那样了,于是他就开始了消灭堕落的杀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六名受害者都是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这就是他所谓的堕落。而对于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是因为母亲白远死的时候是赤裸着身体,他为死者穿好衣服实际上是想为母亲遮羞,至于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我认为是他想让死者保护好自己,不要堕落。综上所述,陈威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受他童年经历的影响,而妹妹白纯的死触碰到了他童年时想忘又忘不掉的经历。 2、犯罪心理状态 (1)犯罪前 陈威是在他妹妹白纯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名受害者,因为他无法忍受妹妹的堕落,经过调查,在他妹妹住院到死亡期间,让他妹妹怀孕的男人从未出现过。这就使他的愤怒到了极点,产生了犯罪动机,开始寻找他的目标人物,做好充分的准备。 (2)犯罪中 陈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能力。而且他所作的案是十年后才被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不会表现出惊慌失措,也许每个人第一次作案会表现出紧张和恐惧,而陈威第一次作案时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根本没想其他的。所以我认为在犯罪过程中他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他没有

心理学课后感受和心得

《临床心理学》课后感受和心得 11级网络二班 这学期我选修了临床心理学这门课。上了这种选修课后,虽然没有课本,但我的感触也挺大的,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临床心理学更是让我感觉好奇,但是通过我们武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课堂的授课方式我很喜欢,虽然我们非心理学专业的没有书,但老师依旧说,让我们好好学,学了有很大的好处,记得第一个问题好像是提问什么是健康,当时感觉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可仔细想想,要是换做我,又该如何回答呢,然后我悄悄的百度了下答案,原来健康分了很多,不仅有我自己狭隘的认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有幸福感。等等。那节课,我感觉很轻松,对这门选修课的印象很好。很认真的在听老师讲课。 回到宿舍,我上网百度了下心理学的定义,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去帮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例如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就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因而学习临床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临床心理这一门课。 老师还会在课堂上给我们举例子,如南工的学生写给他的信,从中让们进行启发,并且如何解决问题,那次记得是说的抑郁症,我有很大的感触,有时候认得生命不是说生老病死,而是被心理所做作弄。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一、案例简介 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 (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 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2)马加爵犯罪心理特征 1.犯罪人人格的扭曲 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2.犯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扭曲的道德观 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不难看出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自然也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最终同学的责备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犯罪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大学学习篇1 一个学期的学习并不算长,但是我在一个学期中的收获不少,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学习其实是一种体会过程和分享成功的媒介,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并且不断巩固旧的知识,从而享受学 习带给自己的快乐。 有人说学习不是自愿的,是被强迫的,这种观点会使一个人 进入误区,形成一种要我学习的观念。最后那根弦越绷越紧,一 旦超过它的形变范围,它便会断开。这样的学习是失败的,也是 我不赞成的。每个学习的人都要有一种这样的观念,学习并不是 为了别人,而是自己。一切的学习成果起初都属于自己,至于最 后与别人的分享那是另一码事。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对于一个进入大学的我 来说,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自己是否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每天坚 持去自习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选择自习的场所也因人而异, 可以选择去图书馆或者公教区。每天都要有一种信念:“我要坚 持自习”。一旦形成了这种信念,你便会继续下去,无论是在大 学还是以后工作了它都会伴随你。我就是形成这种自习的习惯, 最终带给我许多的惊喜。 安静的学习环境是学习展开的核心。有了坚持自习的信念, 你离成功走近了许多,有时外界的一些因素会导致你的学习效率

降低。比如学习的环境,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自己自习的 时候周围很吵闹,原先的一些思维过程全部被打乱以至于无法学 习下去,我是一个习惯于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的人,安静的学习 环境会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 逻辑更加的清晰。基于这些原因,我很少在宿舍自习,一般选择 去公教区或者图书馆,加上图书馆里有很多的书籍也有利于自己 知识面的扩展。在自己疲劳的时候翻阅文学书籍放松自己,从而 使自己在下面的学习中提高效率。 抵制诱惑的定力是学习能进行的前提。大学的生活当中有许 多诱惑,让你不想去学习。最大的算是网络游戏了,有些同学沉 迷其中,放弃学习,从而荒废学业。我了解了这些,所以我在大 学坚决不玩网络游戏,看到别人玩,心里也有一种冲动,但是最 后还是抵制住了。我相信我有一种这样的定力去抵制。一旦有了 定力学习进行也容易多了,可是诱惑太多,我承认我能抵制网络 游戏的诱惑,可是其它的我有时还是会去接受。 巩固旧的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的基础。一天的学习下来积累 了许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中有许多旧的知识,旧的知识的处理 对新的知识掌握非常的重要。就拿高等数学来说,重积分的学习 就是就知识的一些巩固,重积分中用到许多定积分的概念及公式,在做题中也是慢慢的显现出来。因此在接受新的知识之前必须巩 固下旧的内容,翻阅课本或者老师的课件都是很好的选择。 习题的练习与思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一天的学习下来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犯罪心理学7个问题案例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要分别说明得出每条结论的依据): 1、案件该怎样定性(预谋作案还是突发性作案、作案目标是否明确等)? 这是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刑事案件,事前选定明确目标。 依据:①被害人夫妇是在厂内宿舍被三名犯罪嫌疑人蹬门入室,蒙面、持刀,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抢劫伤害的。一般而言厂内宿舍是比较安全的,作案时犯罪人蒙面、持刀、穿深色衣服,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有所准备,对犯罪对象以及地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 ②犯罪嫌疑人作案将蒋妻的摩托车开走逃离现场,后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但却能安全转移。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安排好逃离路线,并且对作案地点周边环境熟悉。 ③案犯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由此可见案犯作案目标明确——抢劫钱财。 综上,该案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件。 2、犯罪动机、目的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 依据: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

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 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 据此,作案人带工具主要目的是用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而造成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3、作案人的居住地或落脚地可能在哪里? 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依据: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故至少有一作案人员在本地由居住地或者落脚点。 4、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怎样?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并且跟被害人有密切往来,熟悉厂区以及被害人情况。 依据:①作案人在现场蒙面,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只有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或变着嗓子说话。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后立即退守到门外,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这些迹象反映出嫌疑人害怕被受害者认出的心理,故应是平时熟悉的人。

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李政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 摘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 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暴力型犯罪是指以强暴手 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民财产等权利的行为。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文章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年,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其远离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社会因素,法制宣传......... 前言: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诸多便捷之外更使得犯罪的手段及类型愈加多样化,各国犯罪人年龄也逐年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暴力犯罪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毒瘤”。尽管我国公安机关近几年实施各种预防手段,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但效果甚微。 正文: 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为医疗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当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完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于是,人的生理发育自然早于从前。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与触手可及的大量信息之间产生矛盾。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爱冲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他人的教唆和蛊惑,或是模仿,学习接触到的不良知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暴力犯罪。 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手段来说 ,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 ,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 ,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 ,例如网络犯罪等。 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 ,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大致如下 :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在 随 社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这实质上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把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 何谓犯罪及犯罪的社会关系: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作业) 姓名:李晓阳 班级:2013级应用心理学班 学号:20130124152 课程教师肖大兴

18岁少年连伤数人被逮捕 一、基本案例介绍: 小A(由于该案例为笔者亲自撰写且真实发生在笔者的身边,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案例介绍及其后分析中所涉及人名、地名均为化名。),男。2015年6月,因打伤数人在家中被警察逮捕。小A因为出生时哭闹程度远远强于同龄婴儿,父母带其去算命。算命的老太太说他将是他们全家人的克星,一生不会富贵。于是父母让他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哥哥,哥哥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7岁时因想吃米饭(当时他和爷爷吃的是很粗糙、难以下咽的玉米饭,他的父母吃的是大米)盗取邻居家的钱被当场抓获,被要求磕头认错,邻居将其行为大肆宣传,父母不管不顾。11岁时因连续四个晚上去邻居家鸡圈偷鸡被发现被当众扇耳光,要求赔偿1000元,父母罚其在露天院子的地板上跪了一夜(冬天),不帮忙偿还赔偿,爷爷不得已卖掉猪帮其还款。16岁时喝醉用酒瓶打伤一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女生小B,被女生父母诬陷强奸要求赔偿20000元,父母不予理会,半夜砸开家里放钱的柜子,盗走父母所有积蓄“还债”(剩余的钱给爷爷买了被子和粮食),小A之所以不顾一切还债是因为他对划伤小B的脸有所愧疚而不是承认其强奸了小B,但小B父母向外宣称小A是因为强奸了小B而违逆父母盗取钱财。父母不帮其解释,反而向外宣称小A就是灾星。18岁时由于父母不愿意出钱给爷爷治病,爷爷病死在寒冷的茅草屋中。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在茅草屋里随意挖了一个小坑把爷爷埋掉。小A 因在镇上高中读高二,月末才能回家,所以一个月后才知道爷爷去世。父亲将爷爷死时邻居给的礼金(当地一种风俗,人死后给其家人礼金冲走晦气以示安慰。)和爷爷养的猪(小A的学费、生活费来源)变卖所得的钱全部给哥哥娶妻用(当地风俗,人死百天之内结婚为大喜),并要求小A退学挣钱养家。小A不依,回学校的时候父亲将他从车上拖下来拳脚相加并口出恶言伤害小A。愤怒不已的小A抓起一根铁棍猛砸父亲的身体,将父亲打成重伤,4根肋骨断裂。母亲、和哥哥阻止、均被打成不同程度重伤。三名来劝架的邻居也被打伤,其中一名被铁棍击中要害部位,被迫切除睾丸。二、犯罪心理特征 激情伤人,即本无任何伤人之意,但在受害者的刺激、挑逗下失去理智,失控而重伤他人。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这学期课程学习比较紧而且难度有所加大,希望在这个学期能总结出来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放下工作的繁琐,放下家庭的牵绊,20XX 年8月18-22日,我有幸重回校园,参加了费县检察院、费县国税局***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干部素能培训班,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感受到了浙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杭州人的谦虚大度及创新精神,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每天都会有收获、有感动、有喜悦。 一、通过课程学习,感受浙大魅力 这次学习所确定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授课的老师均是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事半功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浙大法学院李华博士讲授的《预防职务犯罪与提高抵御职务风险能力建设》《新形势下犯罪疑难问题探讨》、浙大法学院博导胡铭讲授的《司法体制改革与检察制度完善》、浙大法学院叶良芳副教授讲授的《刑法解释的新问题》、浙江警察学院马列社科部主任杨持光讲授的《犯罪心理学》紧扣检察工作实际,对一些当前办案中的遇到的理论难点答疑解惑;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高国舫讲授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和政策,为我们的努力目标指明了大的方向;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蔡亚萍讲授的《干部阳光心态与压力调试》让我们认识了心理健康,学会了处理婚姻关系及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浙大人文学院教授计翔翔讲授的《解

读中国历史》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历史,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正视现实;杭州巴洛克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张博讲授的《音乐与人文素养》让我们认识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及他通过音乐改变人、改变社会的人文关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立讲授的《创新思维与现代管理》从理论上给我们的创新提供的思路。这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以往的理论进行了巩固和充实,让一知半解的知识得到诠释和解读,同时还汲取了全新的理论营养,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参观交流,学习萧检精神 在学习之余,我们到曾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人民满意检察院、全国先进检察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等荣誉的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进行了考察,看到了萧山区检察院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通过座谈学习及对口交流,我们认识到萧山区检察院的众多荣誉并不是凭空得来的,领导班子的创新精神和规范办案理念以及建院思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差距。萧山检察院“业务立院、规范建院、科技强院、人文兴院、从严治院”的建院方针,以及“维护公正、勇立潮头”的萧检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萧检品牌的内涵。 三、通过城市游览,感受人文思想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在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作品,更是让杭州充满了一层浪漫色彩。初入杭州,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十字路口设立的一个个遮阳棚,方便了行人和骑车的市民,街头随时可以看到的出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