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主要作品
秦牧《土地》

土地的颂歌10汉语言文学余倩10220132读完秦牧的《土地》,心里有很大触动。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土地》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具有深远的哲理性。
它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土地》写于一九六0年,它不像作家次年所写钓《花城》那样溢彩流芳,却散发出朴实的气息。
它没有《花城》那样多浓郁的诗意、绚丽的色彩,而更多滚烫的激情、深刻的哲理。
秦牧毕竟是一位有着几付笔墨的作家,同样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受,他却能或素描,或彩绘或似开掘较深见长,或以彩色斑斓取胜。
以所写对象及主题要求之不同而调换笔墨,努力达到“浓装淡徕总相宜”的思想艺术境界。
一篇《土地》,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是一首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赞美诗。
作家抒写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新就新在他是以一个主人翁的态度在讴歌大地,赞美祖国,称颂对这块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为保卫这块土地进行过悲壮的斗争、为建设这块土地从事着庄严劳动的我们英雄的人民!“这是我们的土地啊!”这是作家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是土地主人骄傲的呼喊,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自豪的宣言。
读《土地》,激荡于心的,正是这种崇高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和伟大的民族自豪感。
这篇散文引证广泛、联想深远、谈古论今、涉及中外,可作者对这样庞杂的内容却熔裁得宜,使人感到“芜秽不生”,“纲领昭畅”。
作者的思绪是从灿烂的现实联想到古老的大地,又从古老的大地回复到灿烂的现实,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作者的精心构思和驾驭题材的能力,实在令人折服。
初览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部绵长而又艰辛的土地史。
《土地》这篇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赞美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劳动人民早土地上的辛勤劳作,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雪浪花》(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1961)、秦牧《花城》(1962.2)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作家们将发现诗意、创造意境当作散文构思的灵魂,评论家将诗意与意境当作散文审美的重要标准,一个作家散文风格的成熟与否也往往以诗化的成就为依据,在那一时期,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散文大多是以诗意取胜的作品,标志着50年代以寻求意境为内核的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的完成。
当代散文,尤其是1957年反右以后,散文创作几乎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维模式: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暴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更不能触及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作家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表现真实的生活,也就不能真实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新鲜的发现,只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思想表现模式去反映与表现生活。
基于这一种一统的、定向的思维模式,散文在情感的活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豪言壮语”式的抒情定势,说大话、空话、假话被认为是昂扬的格调,时代的抒情;表达作家个人真实的忧乐之情,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感情或小资产阶级情调。
这样以左的共性消融作家的个性,以时代的豪言壮语代替个人情感抒发的具体性、真实性和特殊性,作家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大为减弱。
这种诗化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
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有其历史的渊源,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叙事文学不发达。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文学追求的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最擅长的表达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追求与思维方式。
古代散文的这种构思模式与审美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演,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借景抒情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最基本的构思与表现模式。
秦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秦牧篇一:秦牧散文秦牧散文如果说杨朔是生活诗意的创造者,那么秦牧就是事物幽微的探索者。
他在当代散文家中,以知识渊博和勤于思考著称。
一、秦牧生平与创作秦牧1919年出生在香港,三岁跟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度过了童年时代,1932年他13岁时父亲破产,带领全家返回大陆。
回国以后他一直在沿海一带学习生活。
在学习期间,他爱好十分广泛,涉猎面也特别广泛。
最喜欢的是文学,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如,先秦散文、唐诗宋词、鲁迅、矛盾、巴金、艾思奇、谢冰心、叶圣陶、张天翼、托尔斯太、契诃夫、易卜生、莎士比亚等。
他打比方说:这些前辈作家是在他头脑这片土地上撒播过种子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党,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建国以后,他当过中山大学讲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秦牧的文化成就:1、理论研究。
2、文学创作。
他写作的体裁多样化: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儿童文学、杂文,代表作:他在“文革”中,曾经当过干校的炊事员,因而对人的口味很有研究。
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鸡、鸭、鹅、鱼、臭咸蛋、臭腐乳,谁得意哪一口就吃哪一口,见仁见智,由人评说。
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认为可以代表他散文水平的是:《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红旗初卷英雄城》。
二、秦牧的散文的写作模式他的散文表现了重视“知识性”的特点,他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形成了“秦牧式的散文”模式:思想性+知识性+艺术年月日第周第1页共6页性。
他打比方,写好一篇散文,就像穿起一串珍珠:思想是线、知识是珍珠、技巧是一双灵巧的手。
三、秦牧的散文有明晰的观念框架(思想性)秦牧的散文非常重视思想性,他把思想称为文章的主心骨、灵魂,是原子中的原子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地球中的地核,太阳系中的太阳。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无论哪类题材的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突出的思想主旨: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如:《古战场春晓》:通过凭吊三元里古战场,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秦牧《土地》

土地的颂歌10汉语言文学余倩10220132读完秦牧的《土地》,心里有很大触动。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土地》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具有深远的哲理性。
它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土地》写于一九六0年,它不像作家次年所写钓《花城》那样溢彩流芳,却散发出朴实的气息。
它没有《花城》那样多浓郁的诗意、绚丽的色彩,而更多滚烫的激情、深刻的哲理。
秦牧毕竟是一位有着几付笔墨的作家,同样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受,他却能或素描,或彩绘或似开掘较深见长,或以彩色斑斓取胜。
以所写对象及主题要求之不同而调换笔墨,努力达到“浓装淡徕总相宜”的思想艺术境界。
一篇《土地》,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是一首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赞美诗。
作家抒写的“新的联想,新的感情”,新就新在他是以一个主人翁的态度在讴歌大地,赞美祖国,称颂对这块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为保卫这块土地进行过悲壮的斗争、为建设这块土地从事着庄严劳动的我们英雄的人民!“这是我们的土地啊!”这是作家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是土地主人骄傲的呼喊,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自豪的宣言。
读《土地》,激荡于心的,正是这种崇高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和伟大的民族自豪感。
这篇散文引证广泛、联想深远、谈古论今、涉及中外,可作者对这样庞杂的内容却熔裁得宜,使人感到“芜秽不生”,“纲领昭畅”。
作者的思绪是从灿烂的现实联想到古老的大地,又从古老的大地回复到灿烂的现实,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作者的精心构思和驾驭题材的能力,实在令人折服。
初览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部绵长而又艰辛的土地史。
《土地》这篇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赞美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劳动人民早土地上的辛勤劳作,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蛇与庄稼》资料秦牧生平(精品)

《蛇与庄稼》资料秦牧生平1919年8月19日生于中国香港。
1922年,随父母迁居新加坡生活了10年。
后因家境破败,回到故乡澄海。
在乡间读完小学后,升入汕头市立一中,两年后转到香港就读高中。
在汕头和香港读书期间,开始大量阅读社会科学书籍和文学作品,接受进步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香港华侨中学念高中三年级,遂中止学业。
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
《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1年。
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
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
离开香港赴内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
同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1946年,赴香港从事写作。
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
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
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
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1977年10月,秦牧被借调到北京国家出版局,参加新版《鲁迅全集》注释审订工作,是定稿负责人之一。
这一时期秦牧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和执行主席、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杂志主编,兼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并被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
1985年,在他要带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美前夕,为澄中校歌作词。
他为樟林古港写的碑记,赞颂祖辈们的勤劳勇敢,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历史,现在这篇碑文,已刻在碑上。
澄海中学的文化社团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秦牧文学社。
1992年10月14日上午,因突发心脏病摔倒在地的,从此与世长辞,享年73岁。
散文家:秦牧(中国)人物简介

• 对秦牧的生平、创作历程、散文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 21世纪以来,秦牧研究相对较弱
秦牧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秦牧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
研究方法较为传统,缺乏跨学科研究
• 较多关注秦牧的生平、创作历程等方面,较少关注秦牧
• 对中国散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世界著名散文家相比,秦牧的散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如法国的蒙田、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等,他们的散文在世界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秦牧的散文在世界散文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仍有提升空间
05
秦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秦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秦牧研究较为活跃
• 主要采用文学研究方法,较少运用哲学、历史学等学科
散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的研究方法
秦牧研究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拓展研究视角,关注秦牧散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 从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秦牧散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创新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
• 结合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秦牧散文进行全面、深入的研
• 对中国散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 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 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牧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示后世关注人性与情感,传承民族精神
• 提供了丰富的散文创作经验和借鉴
• 通过散文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见解
• 为后世散文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 强调人性的光辉,弘扬真善美
最新-作家秦牧的原名是 精品

作家秦牧的原名是篇一:秦牧秦牧秦牧秦牧,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19198——199210),男,祖籍澄海东里樟林。
我国著名文学大师。
秦牧于香港出生。
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
1932年回到故乡樟林。
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
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
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
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
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
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糸主任。
历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
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
出版《秦牧全集》十卷。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
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馆藏作品:《秦牧全集》、《火种集》、《秦牧散文集》、《彩蝶树》、《秦牧儿童文学全集》、《秦牧文集》、《秦牧散文选》、《花城》、《秦牧科普作品选》、《华族与龙》、《艺海拾贝》、《哲人的爱》、《在国际飞机翼下》、《翡翠路》、《森林水滴》、《秋林红果》、《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秦牧论散文创作》、《访龙的家乡》、《中。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作家简介

作家简介秦牧,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1919.8——1992.10),男,祖籍澄海东里樟林。
我国著名文学大师。
秦牧于香港出生。
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
1932年回到故乡樟林。
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
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
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
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
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
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糸主任。
历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
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
出版《秦牧全集》十卷。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
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馆藏作品:《秦牧全集》、《火种集》、《秦牧散文集》、《彩蝶树》、《秦牧儿童文学全集》、《秦牧文集》、《秦牧散文选》、《花城》、《秦牧科普作品选》、《华族与龙》、《艺海拾贝》、《哲人的爱》、《在国际飞机翼下》、《翡翠路》、《森林水滴》、《秋林红果》、《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秦牧论散文创作》、《访龙的家乡》、《中华散文珍藏本·秦牧卷》、《寻梦者的塑像》、《盛宴前的疯子演说》、《巨手》、《晴窗晨笔》、《愤怒的海》。
乔万尼奥里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认识《斯巴达克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探索作家的创作道路,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牧主要作品
小说作品
作品名时间类型出版社备注
洪秀全1949 小说上海联合发
行所
生活.读书.
新知
珍茜姑娘1950 短篇小说集
贱货1948 中篇小说南国书店愤怒的海1982 长篇小说湖南人民黄金海岸1955 中篇小说华南人民
盛宴前的疯子演说1987
中、短篇小说
选
广西人民
散文集
作品名时间备注
贝壳集1958 作家
花城1961 作家
长河浪花集1978 人文
长街灯语1979 百花
花蜜和蜂刺1980 人文
秦牧选集(散文、小说等合集) 1981 四川人民
晴窗晨笔1981 花城
花城1982 增订本,花城北京漫笔1982 北京
秋林红果1983 人文
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散文、
小说集)
1984 福建人民
秦牧自选集(散文、小说等合
集)
1984 花城
翡翠路1984 上海文艺
塞上风情1985 广东旅游
访龙的家乡1985 湖南人民
地球龙迹1986 香港绿洲出版公司
和年轻人聊天1986 中青
大洋两岸集1987 花城
华族与龙1989 人文
潮汐和船1994 作家
收起
儿童文学集
作品名时间备注
回国1956 少儿
在化装晚会上1957 广东人民
蜜蜂和地球1957 长江
巨手1979 人文
秦牧作品选1983 广东人民
综合作品
作品名题材类型时间备注
秦牧作品选故事、童话集1989 少儿
秦牧杂文1947 开明
世界文学欣赏初步文论1948 生活
世界文学欣赏文论1950 三联
北京的祝福话剧1951 香港南方书店复员军人杜美宗报告文学1956 广东人民
祖国的港市1958 解放军战士社星下集杂文集1958 广东人民
艺海拾贝文论1962 上海文艺
秦牧序跋集1982 花城
语林采英文选1983 花城
秦牧旅游小品选1984 河南人民
秦牧知识小品选1985 黄河
秦牧散文选1987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