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感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感读《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感1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常常听妈妈讲故事。
所以出生后的我,就超爱看书(当然,不是所有的书,我都会喜欢的)。
上幼儿园时,我不认识字也还不会拼音,就会翻看各种绘本。
有些绘本内容很精彩,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
那些绘本的插画还不如我画得好。
那时候,我特爱公主故事,买了很多这样的书。
我会拿着它跑到同学面前炫耀。
每个女生在那个阶段都特别喜欢公主,即便公主现在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
上小学后我不再喜欢绘本,开始看带拼音的童话书。
但我依然会幻想自己是美丽的公主,生活在华丽高大的城堡里,有仆人为我服务,有舞者为我表演,还有王子为我冒险,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拘无束。
可是从小学开始就必须看“必读书目”里的书了,虽然这些书好,但是似乎不是我的菜,我只把它们当成任务来完成。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阅读量不断增加,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很多课外知识。
读书让我受益匪浅。
上四年级后,我发现自己看书的兴趣点又变了。
我喜欢看各种侦探、科幻、历史小说。
这些小说因为惊悚悬疑,很吸引人。
我每天手不释卷地捧着它们,一本又一本,不会感到乏味。
但我依旧不喜欢“必读书目”里的书,像《青铜葵花》。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作家曹文轩。
大家多觉得他的书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太忧伤,脱离现在的社会,我喜欢欢快阳光的故事。
所以我不会盲目的相信,我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从幼儿园时看绘本,到刚上小学时的拼音书,再到现在喜欢科幻悬疑的书,我在长大,喜欢的书的类型也在变化,不知道再长大一些,我又会喜欢看什么书呢?读《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感2第一次体系化的了解到秦统一六国的全部故事。
全书以上下两篇讲述了秦的崛起兴衰以致灭亡,上篇以秦的崛起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三十五代帝王为秦统一所做出的贡献。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史记》这本书振奋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们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们的心灵,看完史记,是时候写一篇史记读后感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篇1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若不读读《史记》就等于白了!“可《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变,首先是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人们为其顽强的拼搏精神折服。
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司马迁的一生。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堵,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亲身体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为他后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司马谈归天,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即”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并开始在”金匮石室“苦心阅读,整理历史字资料,其正式写作《史记》年四十有二,准备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进入写作中,却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牵连,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为了实践先父论载天下之文的遗愿,强忍耻辱,又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圣先的遭遇中得到启发,最终战胜了自我,”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以完成著作《史记》的宏愿。
百三十篇,526500字写了十一年,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见这位史学家,为了这部史记,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思奋发,著成信史照尘寰。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前言《史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史学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作者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学能力和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以王立群先生读《史记》之后的观后感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读完《史记》后,王立群深深感受到了史学的伟大和历史的深远意义。
他在文章中表示,在阅读过程中,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心灵相通,感知历史的魅力。
《史记》以其严谨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让王立群意识到了历史对于当代人的重要性。
王立群通过《史记》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辗转变迁、兴衰荣辱。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逐渐发展出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他意识到,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二、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可贵和警示作用在《史记》中,司马迁以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王立群在读史过程中深感历史的可贵和警示作用。
通过《史记》,王立群了解到历史的悲剧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他认识到,历史不是单一线索的连续发展,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的过程。
历史教会人们,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要保持谦逊和勇敢,对待既往的荣光和挫折。
此外,《史记》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人物的轶事,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王立群深刻认识到每个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对历史的影响。
他醒悟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并努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推动历史的进步。
三、拓宽视野,提高思考能力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史书,《史记》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王立群通过阅读《史记》,拓宽了自己的历史视野,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等多方面的知识。
他发现,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宽容心态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培养了王立群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观后感看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我对司马迁的《史记》和《史记》中汉武帝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残害,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史记》。
司马迁一生为《史记》而生,因《史记》而死。
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灵魂都埋进了书中,藏进了字里行间。
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
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
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
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
“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
《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礼貌,生动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述一向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简便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应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趣味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2读了司马迁的《史记》,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发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们炎黄子孙的坚毅和智慧崇拜的五体投地,对我国自古以来朝代的兴替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生活在远古时代,那时既没有文字符号记载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史记读后感史记读后感(精选20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史记读后感(精选20篇)欢迎参阅。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推荐5篇)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推荐5篇)第一篇: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观后感看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我对司马迁的《史记》和《史记》中汉武帝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残害,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史记》。
司马迁一生为《史记》而生,因《史记》而死。
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灵魂都埋进了书中,藏进了字里行间。
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
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
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
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
“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
《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史记》读后感1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
等项羽看到巡游的秦始皇的时候说了我可以取而代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承了皇位,二世昏庸无能,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后来刘邦项羽也纷纷加入,最后同样是楚国人的刘邦和项羽成为灭到秦朝的力量。
当天下初定,刘邦和项羽却起了矛盾,于是刘邦和项羽又经过的几次的战争,大部分时候,刘邦被打的'惨败,然而每次打败以后刘邦的政策就是逃跑,有一次连妻儿老小都不要自己一个人跑了。
等到后来刘邦和项羽决定和谈,这个就是著名的鸿沟之盟,项羽相信了刘邦率先撤兵,然而刘邦的谋士给刘邦出了主意,让刘邦反过去打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项羽被围,后来项羽冲出了包围圈,带着两百个子弟兵仓皇出逃,但因为路上被骗,最后项羽一个人还是冲到了乌江边,乌江亭亭长想让项羽过江,然而与刘邦不同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后选择了乌江自刎。
读完史记这一段其实觉得有点可惜,论文化和武功项羽绝对在刘邦之上,然而项羽却过分自信。
最后,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面对失败刘邦选择原地爬起,而项羽却因为失误一次选择自杀。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千万不要选择和项羽一样的道路。
《史记》读后感2《史记》是我国文化的灿烂瑰宝,它的作者是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
《史记》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每看一个都会有不同感受,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了。
周幽王残暴无道,丧尽天良。
可他独独喜爱宫中的一位女子——褒姒。
为了让她开心,周幽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点亮烽火,迫使全部将士匆匆赶来,就为了博褒姒一笑!可长期以往,将士们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到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将士们已经完全不相信周幽王了,全都不愿前往,最后被匈奴杀得片甲不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开播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是必看的,我当然要看看“解读史记”的节目喽!
这中间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司马迁的生世。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他在父亲死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成了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起居注官。
一次,汉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宠爱的嫔妃)的弟弟李广利和名将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让李陵护卫,李广利得胜封侯。
可李广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点,李陵战败被俘。
汉武帝很生气,大家都说要严惩李陵,惟独司马迁一言不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态度,他认为李陵是诈降。
汉武帝听了很生气,将他打入死牢,罪名为“诬上”(欺骗皇上)。
当时,“诬上”有三种惩罚方式:1 、死罪,2 、罚钱50 万,3 、接受宫刑。
接受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这样活着,可司马迁已开始写《史记》,为了写完《史记》,他开始了忍辱负重的生活。
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呢?是挫折,是人生中的磨难,多一些磨难就多一些阅历,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为遭受如此磨难,司马迁对死亡看得淡,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正因为受到如此耻辱后,他才对历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诛灭韩信后,封萧何五千户,萧何很高兴,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劝他:“你还是把家财都送给皇上吧!因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会怕您谋反的,这样他就不会猜忌您了。
”萧何忍痛捐出了财产。
司马迁用五个字来形容“高祖乃大喜”。
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难,是很难用五个字这么准确地揣摩帝王心思的。
果然,萧何没受到打击,其余功臣如彭越、韩信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压能力。
现在有大学生因为同学之间闹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杀,这都因为没有经过磨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从未经过困难,在家里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会受不了困难。
“有挫折才有成功”这就是我对挫折的理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