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这幅画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画作《梦回繁华》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材质等。
2. 画作《梦回繁华》的艺术特色:构图、色彩、笔触等。
3. 画作《梦回繁华》的历史背景:宋代都市生活、市井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梦回繁华》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作的基本信息。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画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作中的细节,提出问题并解答。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画作《梦回繁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梦回繁华》画作的基本信息、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所表现出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以及审美情趣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等。
2.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 教师对教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脑又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但我也发现,在活动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如加强时间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设置可能过于宽泛,导致学生讨论的针对性不强。因此,今后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我需要更加精确地把握讨论的方向。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梦回繁华》的文化内涵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回繁华》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议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描绘繁华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对作者通过繁华景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感悟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写实践:学生在仿写时可能难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且生动的描写段落。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难以深入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景象,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表现出对古代生活的极大热情。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繁华景象。
举例解释: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何会梦回繁华?”和“这种繁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开头句子,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梦回繁华》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通过对课文深层次解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强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梦回繁华》是一首表达时光流转、繁华易逝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其灵活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课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意象或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讨论点,通过创作小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短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节奏和音韵的感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示范分析来突破。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梦回繁华》的课程内容和目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艺术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第二章:艺术品的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中涉及的艺术品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
第三章: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
培养学生对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特征和风格特点。
探讨艺术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方面。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特点。
第四章:艺术品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探讨艺术品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和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章: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过程。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

【浙江部优】《梦回繁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介绍2. 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3. 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三、教学重点1.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 文章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背景和作者进行介绍,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梦回繁华》原文及相关文学鉴赏指导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
3. 教学PPT:制作包含文章分析、修辞手法示例、讨论问题等内容的PPT。
4. 写作材料:为学生提供写作纸张和书写工具。
5. 小组讨论指南: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梦回繁华》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3.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分享与反馈: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
八、课堂练习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创作一段描写自己生活中的繁华时刻的短文。
2. 互评互改:学生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九、课堂小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强调文章主题和情感的表达,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八年级统编版《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特点及艺术价值,学习从不同角度鉴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掌握本文围绕说明对象,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之美,体会作者对这幅画作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中对画作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描述,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选择一幅自己熟悉的绘画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包括人物、场景、细节等,理解其展现的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
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如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介绍画作过程中融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理解《清明上河图》作为文化瑰宝的价值。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将一幅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用文字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在艺术的长河中,绘画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能够记录历史、展现生活、传达情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幅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文字来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梦回北宋汴京的繁华世界,感受那市井生活的热闹与喧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本文作者毛宁,在文中详细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它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梦回繁华》是一片说明文,它整体上是通过逻辑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在慨叹张择端的才华的同时,也赞颂了北宋汴京的繁华。
然而这一切到了最后都是空谈!因为靖康耻!
【目标预设】
1、充分阅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3、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情怀。
4、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充分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情感,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
说明方法。
【设计思路】
首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让学生们充分阅读课文是必须要做的。
其次,需要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总体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情感,了解名画背后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视频播放,引用古典,激趣导入
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的同时,激情朗诵岳飞的《满江红》。
(朗诵到“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时眼含泪花。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梦中去寻觅那《清明上河图》里的盛世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解题目
1、读准加粗字的字音
汴梁(biàn)料峭(qiào)跋涉(bá)漕运(cáo)
沉檀(tán)遒劲(qiú)题跋(bá)擅长(shàn)
簇拥(cù)舳舻相接(zhúlú)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不绝(yì)刚劲(jìng)干劲(jìn)
2、理解题意,看了题目“梦回繁华”,你会联想到什么?
3、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只能到梦里面去找寻繁华?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本,理解作者
同学们,城市的繁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
现在就让我们乘着时光机回到那一年的汴梁,去真实的感受张择端,去领略《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吧!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小组
合作,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描绘的“繁华”,体现在哪里?
(充分阅读文本,认真思考)
2、北宋都城汴梁会如此繁华的原因是什么?
(自读课文,在旁边写上批注)
3、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这幅国宝画作呢?
(细读文本,探讨作者的说明的顺序)
4、全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第四自然段呢?
(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5、从全文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汴梁?感受到怎样优美的句子?
(学生通过阅读,自行总结)
四、走进画者,描摹画面,感悟意蕴
拓展训练:
1、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你想对大宋朝廷说些什么?
(自行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教师总结:一生痴绝处处,无梦到汴州。
3、视频里再一次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满江红》的音乐再次响起。
五、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