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战争思想-略思想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第1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1,2005

老子战争及谋略思想探究

刘盍松

(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政教室,陕西西安 710025)

〔摘 要〕 由于《道德经》中体现了较丰富的战争及谋略思想,所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甚至是讲阴谋的书。本文在对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更准确理解《道德经》所论述的主旨———“道”的本质含义。本文认为:老子的“道”是情怀和规律的高度统一;情怀是根本,是实质,是理解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钥匙,也是澄清误解、辨别是非的要害所在。

〔关键词〕 老子;战争;谋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5)0120064204

《道德经》中体现了丰富的战争及谋略思想,是否可以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甚至是讲阴谋的书呢?《道德经》中战争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孙子之战争思想与其有何异同?老子是不是阴谋家?笔者认为,理解这些问题离不开对老子所论述的主旨———“道”的本质含义的理解。“道”是解读老子战争及谋略思想的钥匙,只有从“道”的角度分析老子战争及谋略思想才能澄清误解、辨别是非。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理解《道德经》所论述的主旨———“道”的本质含义。

一、老子论兵缘由

老子生活在春秋后期,他眼见天下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痛感名缰利锁已使人类误入歧途。为了挽救这个日益沉沦的衰败乱世,使陷入迷惘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幸福的乐园,于是老子开出了“道”治社会的良方,提出了“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指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①,告诫人们人间一切灾难的总根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①,呼唤人们尤其是呼唤统治者效法大“道”,即效法自然的法则来立身处世,治理国家,进而最终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显然,要实现老子的美好蓝图,战争势必成为《道德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议题。

从古至今,许多学者所以肯定《道德经》是一部兵

书,是因为在《道德经》中确实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精彩的用兵之道。但是,所谓兵书,应该是以研究军事及其战略战术诸问题为主旨,所有论述都围绕此主旨和取得战争胜利之目的而展开的著作,而《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直接论兵或间接涉及到用兵的只计有第三十、三十一、三十六、四十六、五十七、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三、七十六、七十八等十余章。用兵书来概括整本《道德经》,就未免失之偏颇。我们仔细分析老子这些战争思想,不难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出于老子“道”的立意。老子以“道”包罗寰宇,统论自然、社会和人生,当然也包括战争。老子所论述的战争思想只是其哲学思想的一种辅助,而且我们只有从其哲学思想的角度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些战争思想。

二、老子战争思想的精神实质

仔细分析老子战争思想,不论是其中的战争论,还是战略论、战术论,都充分体现了老子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立意于“道”,体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是老子战争思想的根本特点,也是解读老子战争思想的钥匙。

⒈战争论。老子的战争论,主要集中于《道德经》第三十章、三十一章中。老子在《道德经》三十章中写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些话非常鲜明地表

[收稿日期] 2004—06—09

[作者简介] 刘盍松(1971— ),男,湖北仙桃人,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政教室讲师。

达了老子论兵的立意:老子是站在“道”的角度,是抱着“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来对待战争的,这是老子提出其战争思想的根本着眼点。离开老子所论述的“道”,就没办法准确解读老子战争思想的精神实质。正是因为抱着“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所以老子痛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悲惨景象,不赞成以兵逞强,不主张轻率用兵并夸大军事力量的作用。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一章中又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深知,自己不发动战争,并不意味着本身不会遭遇战争,所以“不得已而用之”,而且强调“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河上公称老子为俭武论者,这个概括是非常准确的。老子并非不用“武”、一味反“武”,只是俭用“武”,这也即是老子提出的“恬淡为上”这一最高原则。所以老子认为战争应该是防御性的,不能从事侵略。在第六十九章中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一章中还讲“胜而不美”,“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无比尊重,反映了他反对滥杀无辜,反对穷兵黩武,希望“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可见老子明显具有更高的立意,他根本不是站在具体交战方的角度以用兵制胜为目的来论述这个问题的,而是从对生命本身终极关怀的角度,从“天下有道”这一伟大社会理想之目的出发的。所以说老子论兵实际上是其哲学思想的一种辅助。

⒉战略战术论。老子根据他所理解的“道”的规律推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①的战略论。同时还提出了两个有名的战术论:一是“以奇用兵”①,二是欲擒故纵。在《道德经》三十六章中,老子指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他还认为主帅不能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①,等等。

从老子上述的用兵之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所阐发的“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论,“守柔曰强”的战略论,以及“以奇用兵”、

“欲擒故纵”等战术论,都蕴涵着深刻而精彩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以兵强天下”,也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据。他根据“弱之胜强,柔之胜刚”①的矛盾转化论,在军事上作出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①的结论,因为在他看来,若恃强而穷兵黩武,是不会长久的。正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①,在他看来,“物壮则老”是一条合于道之运行的客观规律。

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充分注意到,老子的战争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中实际上是和其伟大情怀高度统一的。从《道德经》通篇来看,老子的“道”是情怀和规律的高度统一,这也许就是老子思想独具魅力的根源所在。老子提出的“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论,既是规律使然,又是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的体现。老子之所以提出“以

奇用兵”等思想,一方面固然是适应战争规律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是适应“恬淡为上”这一最高原则的。从前面分析的“善者果而已”、“胜而不美”、“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以及老子强调的“善胜”(《道德经》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等思想来看,老子是要人们不逞强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其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以道佐人主者”能出奇制胜,以尽快结束战争,尽量减少战争损失,避免战争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灾难。老子提出“以奇用兵”、“欲擒故纵”等思想是与老子之特定情怀一致的,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很关键。我们不能离开老子的情怀来一味谈“以奇用兵”和“欲擒故纵”等这些谋略思想,否则就是不明本末,就会偏离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甚至会把《道德经》理解成讲阴谋的书(下文还要对此问题专门论述)。情怀是根本,是实质,是理解老子战争思想的要害所在。

三、从老子与孙子战争思想

的区别中也可看出老子战争

思想的精神实质

老子战争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兵学鼻祖”———《孙子兵法》广泛影响着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老子战争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国兵学长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与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所说的“道”的立意下论兵有直接的关系。老子正是依据他的哲学思想,所阐发的独具特点的战争论及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才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我们没有理由不正视《道德经》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但这种影响与其说是老子战争思想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倒不如说是老子“道”的思想在军事领域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老子当作一个军事家,而把他当作哲学家,原因就在于此。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开篇就讲“道”,而且反复使用:“以道佐人主者”、“有道者不处”①、“天下有道”、“不道早已”等语言。孙子则是直接为言兵而言兵。《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②这些都充分说明两者的主旨、立意之区别。前面说老子为“俭武”论者,也就是老子提出的“恬淡为上”,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直接从其“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出发的,是直接反映其哲学思想的。而孙武则是一位慎战论者,他极力反对轻率用兵。他一再要求“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②。很明显,孙子是从具体交战国的角度出发的,是以用兵制胜为目的的。从字面上看,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而孙子则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有人据此就说两人对于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